街亭之役:为什么没用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又为什么要占据街亭?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40多年后,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这部私著也在其去世后被晋惠帝采录,从而得以流传于世。
不过,虽然陈寿在为诸葛亮立传时,用了大量笔墨记叙他的一生,且对诸葛亮的品格,以及理政治绩之才都给出了高度好评,
但是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却给出了“治戎所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样一个评价,
这引来后人诸多不满,
唐朝房玄龄等人在编修《晋书·陈寿传》时为诸葛亮叫屈,责备陈寿不仅有“索米立传”的劣迹,
还为其父被诸葛亮惩罚的“私怨”,在史书上贬低诸葛亮。
后世的史学家也不乏有人持类似观点,认为陈寿在晋朝做官,可能惧怕惹祸,所以对诸葛亮统兵能力的记叙不够公允;
也有一些观点认为,陈寿的评价很客观,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人不当不说,屡次对曹魏发起进攻也都无功而返,
非但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自己还病亡于五丈原前线.......
陈寿给出的评价是否恰当,我们后面再说,
先说说诸葛亮统兵打仗的能力到底怎么样,是否真的“奇谋为短”呢?
对于诸葛亮统兵作战的能力,东吴学者张俨在其所著的《默记》中,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蜀国和魏国的差距,实力悬殊,
不过张俨认为,即使魏强蜀弱、诸葛亮“蹈一州之土”,
也能在“十倍之地”、拥兵精锐的司马懿面前来去自如.......
张俨的评价,正是来自诸葛亮出师北伐一事:
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卒,诸葛亮决定乘机北伐,
自此开始,诸葛亮先后发动了五次伐魏战争。
这五次北伐,也是后人对诸葛亮统兵作战的能力争议的焦点。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一伐。
诸葛亮在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感动了后世1700多年的《出师表》,
在这份表中,诸葛亮言辞恳切地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
随后,便率领大军开往汉中。
汉中地势险要,对建都于成都的蜀汉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发挥着防御作用,
也是理想的屯兵之地,与汉中平原隔着秦岭相望的,便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长安对于定都“四战之地”洛阳(四面平坦,无险可守)的曹魏来说,也是西部的战略要地。
不过,若想从汉中北进中原,必须经过数百里长的高山险谷,
短途路线是翻越秦岭,走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骆谷道)这三条通道,路途艰险,架有栈道,进军比较困难。
远途路线是经武兴(武都),向西北出祁山至天水,此途平坦,进军便利。
北伐前,魏延提出由自己率领5000精兵,经子午道直趋长安,不出十日便可到达长安,届时镇守长安的夏侯楙必然会吓破胆逃跑,这样长安就手到擒来了,
即使曹魏派出救兵,蜀军大部队也差不多到了,拿下长安后再平定长安以西,这样关中地区也就轻松拿下了。
诸葛亮认为魏延此计过于冒险没有采纳,
而是另作部署,选择“舍近求远”,命赵云率军据箕谷,制造出欲从褒斜道进攻郿县的假象,
自己则率领大军出祁山攻取陇西(陇右,古代以西为右)。
曹魏那边得知诸葛亮北伐的消息,顿时大吃一惊,
蜀汉沉寂多年没有什么动静,如今猝不及防要打过来了,又听说诸葛亮要攻打郿县,
魏明帝曹叡慌忙派出曹真赶至郿县防御。
诸葛亮声东击西的计谋得逞,从祁山杀出后,
不久曹魏又得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和百姓皆已叛魏归蜀,
曹魏朝野顿时又慌作一团,好在魏明帝比较果断,他当即判断出蜀军翻过山岳,只知进攻而不知退守,正是消灭他们的良机,
遂命张郃率领大军西拒蜀军,随后自己也跑到长安亲自督战。
蜀汉这边,诸葛亮命马谡督率诸军为先锋,进据街亭。
街亭这个地方是关陇的咽喉要地,究竟有多重要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出来,
如同一个打开的“缺口”,这种地形在古代是双方必争的要塞之地,
原来诸葛亮对马谡抱有许多期望的,谁料马谡其实是个缺乏实际才能的人,
马谡不但不去没有据地屯军,反而爬上了山,部将王平几次劝谏,马谡都不肯采纳。
结果张郃来了,把马谡这一支小部队围困在了山上,
蜀军没有水喝,内心防线已瓦解,一战即败,
后果大家也都知道:街亭失守,诸葛亮进无所据,被迫退回汉中。
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败于箕谷,第一次北伐遂以失败告终。
这里有几点也是许多人比较关心、也关乎诸葛亮统兵能力的问题,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从诸葛亮进军路线以及收服曹魏三郡来看,诸葛亮这次北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取中原,魏明帝知道的道理,诸葛亮岂会不知?他怎么会只顾着进攻而不顾防守呢?
诸葛亮此次北伐应该是为了巩固蜀汉的防守线,先把附近几个郡拿下,同时也能解除后顾之忧,关中地区是下一步打算。
因此,也是第二个问题的原因之一,魏延提出的“奇谋”与诸葛亮所思所想的战略部署根本就是两回事。
2.他为什么不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线奇谋”?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上来说,魏延提出的“子午道奇谋”只是一种理想,且是建立在曹魏愚钝的基础上,这种依靠猜想的计策风险很大,先不说夏侯楙会不会如同传言般胆小怕事,也不说曹魏是不是在几口“出口”布防薄弱,假如诸葛亮采用魏延的计策,偷袭长安得手,那么之后呢?
长安对于曹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岂会眼睁睁看着西部失陷,必要要拼尽全力进行反扑,届时蜀汉能否守住长安城还是一个问题,不论结果如何,至少蜀汉先集中了自己被打击的范围,如同一个点,比起一条战线来说,自然是点好打呀,一拍一个准。
或许有胜算的可能,但比起失败系数来说,也没多少优势,毕竟蜀汉自身的实力摆在那,没曹魏兵多,粮食也不如曹魏足,蜀汉没有本钱来赌这个运气。
3.他为什么要占据街亭,又为何要用马谡?
按照《资治通鉴》所说,街亭失守后,诸葛亮“进无所据”因此退兵,从街亭地理位置来看,的确是个“出口”,同时也是曹魏可以堵去蜀汉退路的关隘,蜀汉若想北伐,必然要夺取此地的控制权,可这么重要的一个位置,诸葛亮又为什么安排马谡据守?
很可能当时街亭对诸葛亮来说,并不是眼前急需守住的,而且很多人都容易忽略一个人——魏延。
诸葛亮派出马谡,可能是无奈之举,并不是所谓的“弃旧将不用”,而是因为魏延不在身边,前面说到曹魏三郡已降,但还有个陇西郡在死撑着,
魏延当时很可能在攻打陇西,那么诸葛亮派出马谡去据守街亭也就合理了,
有观点认为魏延在安定,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如果魏延在安定,张郃大军袭来,魏延为何要撇下马谡孤军作战,街亭失守后,魏延如何撤回呢?
更合理的应该是魏延在攻打陇西,而诸葛亮占据街亭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魏军救援陇西,
如果马谡能够守住,独守陇西郡的太守游楚已有言在先:若是蜀军能阻断陇西,让曹魏援军不能抵达,一个月之中,陇西郡自会投降。
其实,诸葛亮对街亭的战略部署,早在游楚嘴里说得很明白了,可惜的是挺好的布局被马谡毁掉了,
那么,这就不存在诸葛亮用人不当就是不善统兵的问题了,没有合适的人选。
4.街亭失守后,他为什么不再去夺回来?
街亭失守,意味着诸葛亮阻断陇西的目标失败,这一战输的是陇西郡对蜀汉的信心,即使再夺回来,同样也会再次失守,如果第一次守住了,成功拿下陇西,诸葛亮才会后顾无忧,即使失守也不用担心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可问题是马谡没守住,陇西还未归附,这种情况与曹魏争夺就不划算了,而且很被动。
无论如何,即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说他不会统兵恐怕也是站不住脚的,
从蜀汉自身情况来说,诸葛亮的布局是符合实际的,若是采用魏延之计北出秦岭,道路艰险难度不小,大军逶迤于数百里山谷中,也极易遭敌截击而进退失据。
当年十二月,诸葛亮乘曹魏败于孙吴,再次出兵伐魏。
这次北伐,诸葛亮率军出散关直趋陈仓。
不过此前曹真事先预判出诸葛亮会从陈仓进攻,早已做好布防,
这倒不是曹真料事如神,而是“出口”就那么几个,
街亭已经“下线”了,比较起来,陈仓是可以据守的理想之地,诸葛亮不是没有考虑过曹军布防的问题,而是为了抓住关中兵力空虚之机,打算强攻,
其实这里也有依赖运气的成分,只不过由于仓促进兵,军粮供应开始紧张,再加上围攻20多天也没能拿下,张郃又率军援救,诸葛亮不得不再次退兵,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不过在撤退过程中设伏杀掉了魏将王双。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遣将军陈式进攻曹魏武都、阴平二郡,发动第三次北伐。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这两个郡是曹魏与蜀汉相邻的地方。
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救援,原本他以为是陈式率军,多少有些轻敌的心理,可等他到地方才得知诸葛亮也来了,并且驻扎在建威——蜀汉屯兵的大堡垒,
郭淮顿觉大事不妙,这是蜀汉主力来了,还是诸葛亮亲自出马,
郭淮有些畏惧诸葛亮再加上兵力不足,直接就退走了,让陈式白捡了两郡。
这是诸葛亮北伐以来第一次的大胜利。
第二、三次北伐,波澜不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有冒险的一面,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曹魏出现弱点对蜀汉来说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试一试又有何妨?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再出祁山,向曹魏发动第四次进攻,这也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
深感粮草总是出现问题的诸葛亮,这次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他先安排李严负责督促粮运,又发明“木牛”来运输粮草。
此次曹魏方面派出了司马懿到长安,负责主持军务大事。
诸葛亮先是分兵围攻祁山,当他得知司马懿到达上邽后,便亲率主力直奔上邽而来,
谁知司马懿并不出战,诸葛亮只得率军向祁山方向撤退,司马懿率军尾随其后,诸葛亮见状便杀了个回马枪,打算与司马懿“切磋”一下,
司马懿见诸葛亮回过头来,慌忙登山掘营,还是不肯出战,急得魏军众将恨不得将司马懿推出去应战,甚至贾栩、魏平责备司马懿说:你怕蜀军如同见了老虎,也不怕天下的人取笑你。
在众人逼迫下,司马懿硬着头皮答应了出战,
五月辛巳日这一天,双方恶战了整整一天,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司马懿跑得快,但魏军比较惨,差点全军覆没,一群残兵败将逃回营地后,继续坚守再也不吵吵着出战了。
此次诸葛亮斩敌3000,获玄镗5000领,角弩3100张,可谓收获不小。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又是粮草出了问题。
六月的时候,天公不作美,接连下雨,诸葛亮收到李严的通知,说是道路被雨水冲坏了,粮草运不过来,叫诸葛亮退军。
诸葛亮只好撤退,司马懿派张郃追击,不过被诸葛亮设伏射杀。
说起来这次北伐实在可惜得很,因为诸葛亮回去后,发现是李严自作主张召回诸葛亮,且粮草运输没有问题,事已至此也无法挽回了,诸葛亮将其贬为平民,徙往边地。
诸葛亮此次北伐又无功而返。
至于李严为什么要阻挠诸葛亮北伐,我也说说我的看法。
当年刘备临终托孤,虽说是托孤给了诸葛亮,其实他也托孤给了李严。
李严是当年刘璋的旧臣,与法正一起在私下里投靠了刘备,刘备能够比较顺利地取得益州有他的一份功劳,
诸葛亮接连北伐,其实对蜀汉来说有些吃不消,蜀汉内部也多少有了一些说不出口的不满来,
他们自然明白诸葛亮在积极地魏蜀国扩张领土,但他们却希望用小小的代价来实现这一目标,
李严此举就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反复进行北伐,常年征战消耗的是蜀国的国力。
不仅李严,至今很多人都不理解,明明蜀国要比魏国弱小,国力兵力都与魏国有着不小的差距,为什么诸葛亮没有休养生息,反而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北伐呢?
这的确是个现实问题,毕竟蜀国是三国中最为弱小的政权。
不过,这也正体现出诸葛亮的军事家思想:
看似诸葛亮一直在“伐”,实际上他是“以攻为守”,从长远来看,曹魏这个强敌未来有一天必然要打过来的,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进攻,伺机削弱其实力,
其实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也点明了其中的要害——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屯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这是他第五次北伐,进兵之前,诸葛亮派使者赴吴,约孙权共攻曹魏。
司马懿也急匆匆赶至渭水北岸,与诸葛亮隔岸对峙。
司马懿却始终“足不出户”,不肯应战,
哪怕魏营里的将士们像炸了锅一样,一直在请战,司马懿都不为所动,
面对司马懿这种坚守不出的拖延策略,诸葛亮别无他法。
吴军于五月如约出军,不过在七月就撤走了,吴蜀两面夹击曹魏的计划未能实现。
然而,还没等诸葛亮另觅契机,
当年八月,操劳过重的他就在军中发病了,不久便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
杨仪等人遵照诸葛亮的遗嘱秘不发丧,缓缓将蜀军安全退回汉中后,才宣布这个消息,
听闻诸葛亮病逝,蜀国上下举国悲痛,后主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百姓们自发为他戴孝,并且向朝廷请命为诸葛亮立庙,
却遭到拒绝,百姓们只好在道路旁私祭诸葛亮,
直至29年后,也就是263年,刘禅才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当然这是后话了。
诸葛亮死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终于迈出魏营,前往此前蜀军扎营的地方观察了一番,
他看到诸葛亮布置的营垒阵势之后,忍不住脱口而出:天下奇才也。
总的来说,虽然诸葛亮北伐失利,但面对强敌他却能处处占得上风,且进退自如,
由此看来,诸葛亮并不是不懂得统兵作战,反而是深通兵法韬略,善于灵活作战,
陈寿评价诸葛亮“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不够恰当。
其实陈寿在对诸葛亮作出一番评价后,也作出了一番解释,
陈寿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遇到了强敌,二是曹魏兵力远胜蜀汉,三是诸葛亮身边没有名将。
此外,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惩罚一说,也不见有什么依据,至于“私怨”也就更谈不上了,
起码陈寿对诸葛亮的政绩才能以及他的为人处世都给出了很中肯的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寿没有必要从诸葛亮统兵作战的能力上挖坑。
陈寿给出的评价不够恰当的原因,应该是他自身对军事完全外行所致,陈寿的老师谯周是蜀地很有名望的大儒,
谯周精研六经,颇晓天文地理,却不是个军事家,当然这未必就会导致陈寿不大懂军事,
不过后来陈寿确实是在史学领域大放异彩,也没有相关军事方面的著作。
虽然陈寿对此做了一番分析,蜀魏双方力量确实相差悬殊,
不过诸葛亮北伐失败还有几个客观原因:
一是,刘备死后,诸葛亮遣使与东吴重修旧好,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蜀国的立场,实际上往往忽略曹魏的举动,面对吴蜀结盟,曹魏怎么会视而不见呢?必然要采取策略来应对这个情况。
因此,曹军才会屡次固守不出,既为了拖垮蜀军士气,也为了消耗蜀国的实力,几万兵马一天要吃多少粮食,拖久了蜀军自然难以支撑,只能退军,这时候魏军在趁机追击,要比双方正面交锋有利,
这一点来说,诸葛亮虽然没能取得胜利,但屡次都能将蜀军安全带回,就这样的能力,如何不能算作会统兵打仗呢?
曹魏这一对策,也确实将诸葛亮北伐,原本就很小的成功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点。
二是,盟友东吴的问题。
自打关羽死后,吴蜀两国的关系已经变得十分微妙和生疏了,以前维系两国关系的人例如鲁肃也已去世了,可以说再次搭起来的这座“桥梁”很脆弱,
而且,东吴在诸葛亮北伐一事上,并没有给予多少帮助,也没有真正起到盟友的作用,
或许诸葛亮当初也并没对东吴抱多大希望,他重修旧好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东吴在他北伐之后,会偷袭蜀汉,
结盟修好不过也是为了得到一份承诺,这也是他北伐难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不过,也没有几个人像他一样,能在二十几岁的年纪未出茅庐便奠定天下大局,
单单以“成败”论他的作战能力,显然是不恰当的。
“诗圣”杜甫曾写了一首诗来追怀诸葛亮: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感叹:诸葛亮明知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仍然实践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诸葛亮的一生,称得上“问心无愧”。
乌托邦的掘墓者,奴役路上的吹哨人 | 哈耶克诞生124周年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诞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距今124年了。我们知道,哈耶克是最坚定的乌托邦掘墓人。他几乎用了毕生精力向这个世界证明:摧毁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最具有欺骗性的就是“乌托邦”。而他身前身后的百年历史,也用无数事实反证了其论断的无比正确性。或许,缘于千古不变的人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对乌托邦的幻想就不可能停止。因此,为了在幻象的诱惑中保持清醒,“解毒”永远不可或缺。读书号2023-05-10 13:14:200000包拯死后,为何展昭一夜间便神秘消失?你看包拯生前对他说了啥
南侠展昭,一个忠诚正义、英勇善良的江湖英雄,他与包拯共同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案子,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与信任,早已成为世人传颂的佳话。然而,就在包拯离世后的那一夜,展昭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展昭会在包拯离世后突然离去?他去了哪里?包拯生前又对他说了什么?读书号2023-05-23 10:27:100000耗时7天,我将高中物理所有公式汇编,汇成16页笔记,记得收藏好
有关于高中物理的知识内容,可以说是很多很多,难度也是参差不齐,有些章节难度简单,有些确实偏难一些的,特别是我们进入总复习之后就会发现,物理的难度也是提升了一大截。主要是因为到了总复习阶段中会发现有关于物理的题型发生了变化,一种题型之内可能存在关于力学,电磁学等知识内容,关联性比较强。读书号2023-05-24 04:28:340000东晋佛系太后:16岁成话题女王,22岁登人生巅峰,却被世人遗忘
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沉静的读书人主播|航达作者|利物浦早茶配乐|风中的蒲公英;结尾曲|声声慢01最近很少提起东晋了。那个时代太无敌,前浪后浪前赴后继一起死在沙滩上。说实话,在我眼中,东晋就是一锅酸腌菜。317年,西晋司马皇族的血脉司马睿即位,东晋建立。当时北方战火延绵,南下避难的人,多如牛毛。为了控制,司马睿旗下大员王导主张亲北。读书号2023-05-23 13:28:310000难怪郭襄守身如玉,仍被误会和杨过有染,你看黄蓉当年有多坏?
不可否认,金庸将书中的男女主角塑造得有血有肉,给读者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好比憨厚的郭靖、聪慧的黄蓉;俊美的杨过、冷艳的小龙女等等。不过金庸也同样擅长刻画配角,尽管留给一些配角的笔墨少之又少,但却在金庸巧妙地塑造之下,依旧能给读者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记忆犹新。《神雕侠侣》的郭襄的戏份很少,她出现在《神雕侠侣》的末尾,和神雕大侠有了一场邂逅,从此情迷杨过、无法自拔。读书号2023-04-18 17:43: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