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生 | 一躲,二养,三补,四防


作者 :儒风君
《黄帝内经》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天正式开始。
顺应节气的变化,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
一躲:躲立夏
立夏天气开始变得炎热,蛇虫鼠蚁也比较多。
民间有“躲立夏”的习俗,这天尽量不要出门。
必须外出时,可以擦一些皂荚枝和红花。
或在家门口撒上墙灰,蛇虫鼠蚁闻到气味,自然就会躲开。
2
二养
养心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心主夏。”
一年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
夏天新陈代谢增强,心脏负荷增加,立夏养心尤为重要。
要保持精神安静,切忌大喜大悲。
夏天多吃冬瓜,补充钾元素。
也有助于将体内多余的钠排出,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养脾
脾是后天之本,也是气血生化之源。
夏季阳气盛于外,阴气居于内。
很多人容易“苦夏”,食欲不振、脾胃虚弱。
可以多吃水果蔬菜,开胃的同时还能补充维生素。

3
三补
花椒芽:补中散寒
中医认为,花椒芽性味辛、温,能补足中气、驱散寒气。
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刺激肠道,增加蠕动,有利于便秘。
从对于脾胃虚寒所导致的脘腹冷痛,或者蛔虫所导致的腹痛恶心呕吐,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丝瓜:滋阴补阳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从阴中求。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中医认为,丝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
尤其是粘液中,含有大量保湿因子。
能舒缓紧绷干燥的肌肤,为肌肤补充水分。
特别适合出汗多、津液大量流失的夏季食用。
苦菜:祛湿补脾
立夏节气,气温逐渐升高。
湿热淤积体内,饮食应注意健脾化湿。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苦菜性苦寒。
能去五脏邪气,补脾胃正气。
此外,还有有清热解毒、杀菌凉血的作用。
既可以炒着吃,也可以凉拌吃,是药食两用的食材。
4
四防
饮食防寒
《伤寒论》讲:“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立夏节气,气温才刚开始稳定上升。
阳气都浮在体表,脾胃反而是内在空虚的。
要注意保护好体内阳气,忌食生冷,温暖肠胃。
刚从冰箱中取出来的食物,千万别吃。
特别是肠胃功能较弱的儿童,最易发生恶心、呕吐。
起居防晚
《黄帝内经》:“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季昼长夜短,可以晚睡早起,适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但是不能太晚,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
中午适当小睡,让大脑和身体能得到休息。
但午休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由于脑血管硬化变窄而出现头晕的人,不宜午休。
心情防躁
《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立夏之后,随着气温上升,人的情绪波动较大。
生气易怒,最容易给心脑血管带来损伤。
因而夏季要戒躁、戒怒,避免心火内生。
多做些偏“静”的事情,比如练字、下棋、钓鱼、养花等。
运动防汗
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
出汗,需要阳气和阴精的共同参与。
过度出汗,会造成心气不足。
出现心慌胸闷,乏力困倦等症状。
夏季高温天气,可以选择在早上10点前和下午5点后进行户外活动,让身体感受大自然的温度。
运动时,多备一些绿茶、绿豆汤,生津止渴,降温补水。
文末点亮在看,鼓励下儒风君!
3秒加星标,儒风大家抢先看
民间故事:书生家里贫寒,平白捡了个美貌老婆,哪料到对方不是人
茌平县冯官屯有一个书生姓田,他的名字已经不可考,只知道他有一个字叫思义。他父亲早年去世,是寡母含辛茹苦将他抚养长大。他也是一个孝子,对母亲十分孝顺。田思义妻子姓李,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子,只是身体虚弱,在成亲的第二年,就得了一场急症离开了人世。妻子早亡,家里的都堆在了母亲身上,一个老婆子忙不过来,田思义很不忍心,他托人说媒再继弦一个妻子,但他家里贫寒,好多人一听是田思义,都摇摇头拒绝了。读书号2023-05-23 10:10:570000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六大模板,建议存好
读书号2023-04-20 18:32:470002为什么民间道教流派纷呈,官方认定只有全真和正一?
一说道教,大部分人都知道分为全真和正一,其实道教在民间流派纷呈,不下数十种,今天我们就简单的盘点一下。正一道祖庭龙虎山读书号2023-05-10 13:11:050000班主任:我将高一数学学霸笔记整理出来,8天吃透,基础分不能丢
不管是刚上高一的同学们,还是高三准备复习的同学们,高一的知识点是在高考之中经常会用到的,不要小看高一的知识点简单,其实,高二和高三的知识点都是在高一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如果你高一的数学没学懂,那么高二,你的数学大概率是跟不上的,高三总复习的时候,就会很麻烦,更别说想把成绩提高。读书号2023-04-23 10:20:420000老话说,“家中4不摆,摆后财不来”,是啥意思?建议长辈都看看
民俗,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多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体现,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社会意识和历史文化。在我国,民俗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号2023-05-10 17:25: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