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从“精、气、神”开始
现代都市人,由于背负着众多巨大的压力,常常使自己累到筋疲力尽仍“坚守岗位”,从而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在他们匆忙、奔波的身体中,在他们笔直、正规正矩的制服下。身体的内部机能已经发出了警告信号,这也是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精气神”大打折扣,甚至开始消失。
我常看到一些“精气神”不足的年轻患者,他们自己也说经常感到气虚乏力,心态不稳,心事重重,患得患失,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尤其是那些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却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他们缺乏良好而稳定的心态,所以精气神消耗严重。这是因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肾气固摄精液),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看,正常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
古人有云:“人有三宝:曰精,曰气,曰神。”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和物质基础,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若人体的精、气、神逐渐衰退,则会导致过早衰老,出现精神疲倦、腰膝酸软、容颜衰老、齿落发白、抵抗力下降、性功能减退等系列早衰症状;若人体的精、气、神充足,则能长久保持身体强壮、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并能延年益寿。
荀子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里说明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二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
◇什么是精、气、神
《黄帝内经》称:“人始生,先成精。”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包括精、血和津液,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可分为“先天精”和“后天精”。其中“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精、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微观物质。它是生殖之精,它可以构成胎儿,生育后代。“后天精”又称“脏腑之精”,它主要来源于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通过肺的呼吸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从而将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转化到人体的各个腑脏而构成。它可以滋养脏腑。
而无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它们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的“肾精”。肾的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气”则是精的运动态,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源于精。元精形成之时,元气同时产生。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的生成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肾有摄纳肺吸入清气的生理功能,并保持呼吸的平稳和深沉,有利于气体的充分交换。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肺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此外,全身的气血均通过经脉朝汇于肺,可以助心行血。
人体生命因气而生,万物皆赖气而生化和存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故而古代医学大家张景岳说:“复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正所谓:善养生者,必知养气。人生一口气,气聚则生,气亡则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我国道家、医家、养生家一致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亡则死。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一观点已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故我国称人死为“断气”。现在国外医学在“停止呼吸” “心脏停止跳动”等名词解释不了人的死亡现象时,也开始接受中国“气”的观念。
中国养生学上“气”的观念,是指人的元气,又称真气。元气由肾中之原气与由脾胃运化吸收来的水谷精气,与由肺中吸进的自然清气互相作用而成。它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元气形成后,流通全身,充满各个脏腑,各个部分,无处不到,是维系生命,推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根本要素。元气充足,身体强壮;元气不足,身体衰弱;元气消亡,生命便结束了。对于有病的人来说,如元气不伤,虽病重而不死,如元气大伤,虽轻病也难保痊,所以善养生者,必知养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穷究人体之气的来源,不外乎肾中精气、水谷之气和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三个方面,通过人的脏腑生理功能的有机结合与运化,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五大作用,并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在人体内不断运动着,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保证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
例如全国名老中医行列里较有名气的王瑞麟老先生。他在30多年的研究岁月里,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并在父亲摄生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己的养生三宝。他的观点是,“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认为通过“精气神”的修炼可以增强体质,适应大自然,抵御外邪,防治疾病。他每天以舌抵上腭、叩齿、吞咽津液等方法练精;以很随意的细长均匀的呼吸,加意念引导练气;以洞悉世态的空灵心态养神,身体一天天强健起来。如今他原有的疾病基本消失,每天在户外散步五六个小时,大冬天也不间断。
◇神补最最不可少
我们都知道,养生离不开补:药补、食补,运动健身都是补。除此之外,我还要提到一种补,那就是神补。神补是最难的一种补,也是最最不能少的补。
有人会问什么是神补?简单来说就是心不旁鹜,情绪勿多。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退休干部老钱,他在退休前就患有心脏病。而他天生敏感,好激动,所以儿女告诉他不能激动,要气定神闲。所以家内家外,事无巨细,什么都不需要他来管,甚至电话响了都不用他接——因为怕激动。老钱每天都躺在沙发上,号脉摸着左胸,日日监测自己的病情。从表面上看,他真的拒绝了一切纷扰,可是,他的那颗心,却从未安闲下来。他躺在那里总是胡思乱想——心理负担很重。
所以,神补的本质就是凡事要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不追求、不执着。神补需要精神境界上的真正的安静。而人的思维如同摔碎的体温表——越安静时越像体温表内碎乱的水银粒四处滚散。因此,我们不刻意追求安静,反倒比刻意追求还易安静下来。那些争强好胜的人、什么事儿都“舍我其谁”非要插一杠子显显能的人,很难达到神补的境界。
人的生命基础在于精,生命的维持赖于气,生命的现象表现于神。“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精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精、气、神三者相互滋生,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我们谈治病,谈养生,谈修持,都离不开精气神。只有揭示并了解精、气、神在人体中的形成、运动、转化过程,我们才能看到人体生命的全貌。
◎气血畅通延年益寿
曾经,我看过这样一篇报道,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人从欧洲带来了24只野兔子,以帮助澳洲扩大动物资源。由于澳洲草源丰富,又没有野兔的天敌,所以很快,兔子就繁殖起来,而且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渐渐地,兔子把牧草吃得精光,使羊群濒临饥饿和死亡。同时由于草原的破坏,雨水侵蚀,土地养分流失,连种植也受到影响,搞得民穷国困。为此,国家动用大批力量,花费相当大的资金来消灭兔群。
由于兔子破坏了澳洲的生态链,导致整个草原原本具备的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丧失。澳洲原来的生物群落就是物质基础,生态自我调节的能力就是上层建筑。由于兔子的引进导致物质基础的变化,生态自我调节功能遭到了破坏。同样,在人体中,如果一旦某个环节出差错,所谓阴阳失衡,那么就可能导致病患发生,甚至死亡,中医将其称之为“阴阳离绝”。
中医对人的理解主要从气血来表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云:“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古人常用“正平”或“平”概括正常机体的生理活动和健康状况,认为只要气血平衡,就可延年益寿。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说:“平人者,不病也。”气血的平衡既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标志,也是健康长寿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五脏六腑如同人一样,只有吃饱喝足了,才有力气干活。而血就是这个“饭”。
但是气血的平衡并非静止和绝对,而是处在动态平衡之中。人体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需要气机不停地升降出入,血液不停地流而复始,气血只有保持流畅,达到动态平衡,才能使脏腑经络各司其职,完成其生理功能。正所谓“气血以流……长有天命”。反之,气血运行失常,则会影响脏腑经络的协调平衡,导致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出现种种病变。诚如《医碥》所谓:“郁者,滞而不通之义,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拂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
人至老年,由于长期或反复受到六淫七情之干扰,气血将会逐渐出现失衡,造成气道阻塞,血行淤滞。毛祥麟在《对山医话》中说:“老年病患如年久之积秽沟渠,必多壅塞。”由于气滞血淤,气血失畅,难以营养周身,脏腑功能为之失常,种种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沉积于脏器间,以致新陈代谢紊乱,日久必然会出现精神萎靡、健忘失眠、头晕目花、发白齿落、腰酸腿软、老年斑迭出等衰老症状。
人类欲求得长命百岁,青春常驻,就必须消除机体衰老因子——淤血。《灵枢·痈疽篇》亦谓:“血气已调,形气乃持。”所谓“以平为期”,即通过调畅气血,使气血由不平衡状态转向新的平衡,保证脏腑源源不断地得到气血的滋养,从而纠正脏腑的虚衰,促进脏腑组织进行平衡和协调的生理活动,使机体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中,成为健康的平人,而获得“长有天命”目的。
但是,中医认为气血是在经脉中运行不息的,它内至五脏六腑,外达形体各组织官窍,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保证生命的健康发展。气血循环畅通,人体才能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相反,如果气血在经络循行时出现淤滞现象,那么通常情况下会伴有一些症状。
我们先来做个身体自测,如果以下症状你有3条以上符合,那么您要警惕了,或许你的气血开始淤滞了。
1.是否觉得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
2.脸色苍白或比较黯淡;
3.经常性心悸、胸闷,或阵发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气;
4.出现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
5.肢体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发热;
6.女性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逐渐增多,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7.男性少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质紫或有淤点;
8.舌质紫黯或有淤点,脉沉细。
气血淤滞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疾病中,包括急性病与慢性病。临床上由于气血淤滞而发生的常见疾病有:
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气血淤滞,闭阻胸阳、血气运行不通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心肌梗死:这种病的发病部位在心,是在心脏气血阴阳亏损或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为痰浊、血淤、寒热、风火等外邪所犯而发病。因为心脏亏损、无力鼓动气血正常循环,进而脉道不同,逐渐形成心痹。本虚标实是心脏发病的总的病因病机。
高血压:按照中医学的说法,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淤;气虚则运化无能,膏梁厚味变生痰浊,乃致气虚痰淤互为因果。如脂浊粘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成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