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汗多的宝宝,家长要随时用软布给宝宝擦身,或外用扑粉,以保持皮肤干燥。身上有汗时,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
当宝宝出汗时的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面色淡白,活动时爱出汗,易患感冒,语声低等,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忌口,平时不要吃生冷冰镇的食品和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等。
如果孩子在睡觉时出汗,醒时汗止,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无光泽,两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烦躁不宁等,属于阴虚表现。要忌口不吃煎、炸、烤、熏、油腻不化的食物,不吃辛辣食物。
5、风疹不会让患儿的体温持续升高
我们医院附近有一家孤儿院。一天,院长打电话给我,说他们那里有一个小朋友好像患了风疹,情况紧急,想请我去看看。我们知道,风疹多见于年幼的小儿,传染性很强,在幼儿园或小学校等人多的地方往往会成批患病。于是我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赶往孤儿院。
来到孤儿院,患儿已经被转移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由一个老师专门照顾着。这位老师见我来了,紧张地问:“大夫,这孩子是不是得风疹了?怎么办啊?会发烧,高烧不退吗?”
面对老师一口气提出的三个问题。我最想回答的是最后一个问题。因为现在人普遍认为,孩子得了风疹就会发烧,而且会高烧不退。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绝对的,患了风疹的人大多数会有轻微的发热现象,出疹后2~3天内体温会升高,但就会下降到正常温度。而高烧不退的现象是很少见的!
风疹,又称“风痧”,痧子等,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临床表现为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多发于1~5岁小儿,除1岁以内婴儿不容易感染外,年龄越小,发病比例越高。成人不易感染。
风疹的前驱期很短,多数患儿症状较轻,多表现为低热,可伴有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出疹期的患儿有发热的症状,但由于大多数患儿出诊时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发热持续时间也比较短。所以风疹的并发症也很少,预后良好。
小儿风疹的发病前兆
中医学认为病因为感受风热时邪。风热时邪由口鼻而入,犯于肺卫,故见肺卫表证;进而内蕴肺胃,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肤,而见皮疹。皮疹外达,则邪毒得以外泄而解。此乃主要病机。
前驱期:一般为半天至1天,易被忽略。症状一般较轻,可见发热,咳嗽,喷嚏,流涕,咽红,头疼,目眶后疼,眼结膜充血,食欲不振,少数伴呕吐、腹泻。发热一般在38℃~39℃,持续1~2天。
发疹期:通常在发热第1天或第2天开始出诊,始于面部、颈部,迅速向躯干、四肢蔓延,1天内可满布全身,但手掌及足跖面大都无疹。
皮疹呈浅红色细小斑丘疹,形状介乎于麻疹和猩红热皮疹之间,可融合成片,并有瘙痒。
皮疹一般出至第3天退疹,疹退后可有细小糠麸状脱屑但不明显,无色素沉着。发疹期全身症状可继续存在,但不加重,疹退后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
全身淋巴结在发病前3~5天即可开始肿大,以枕部、耳后及颈后的淋巴结肿大明显,至出疹当日淋巴结肿大达高峰,有轻压痛,病后即迅速消退。
发疹期脾脏可肿大。极少数患者可合并脑炎、关节炎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风疹引起的并发症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往多见于冬春季,近来则常见于春夏之交。因其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广发于任何年龄组,但多见于学龄儿童,常在幼儿园和小学引起暴发流行,对小儿威胁极大。
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比麻疹色淡、更细小、蔓延快,24小时可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2~3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
风疹区别于麻疹、水痘和疱疹的显著特点就是: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枕后、耳后和后颈部来不及肿大较明显,但无压痛。而它所带来的并发症却是家长不容忽视的。
风疹致畸。孕妇感染风疹大多为隐性感染,母亲症状很轻,但病毒可侵犯胎儿,引起死胎、流产或多种畸形,常见的有先天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脑炎、先天性心脏病等。越是妊娠早期,病毒越易感染胎儿,8周前胎儿感染率为50%,8周后为30%。
并发脑炎。脑炎是风疹并发症中最多的,多发生在出疹后1~7天,严重者可昏迷数小时至数天,一般可完全恢复,少数留有后遗症或慢性进行性全脑炎。
并发心肌炎。可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以及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异常,一般在4~8周内恢复。
合并肝炎。转氨酶异常,多在10天内恢复。
并发关节炎。在发病的2~3天可出现膝、肘、踝、腕、指等关节炎,可有局部红肿、疼痛,同时会再次发热,于5~10天自行消退。
出血倾向。风疹导致血小板减少所致,比较少见,常在出疹后3~4天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齿龈出血、呕血、便血等。3~7天后自行缓解,个别病人可因大量出血而死亡。
对于这种病,目前还有什么特殊的疗法,我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休息,外加清热解毒的饮食疗法,严重者可以适当选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具体的防范措施有:
自动免疫: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抗体阳转率达95%以上。接种对象主要为幼儿园、小学儿童以及育龄妇女等易感者。接种后可有低热、皮疹、关节疼痛等反应。有免疫缺陷、接受免疫抑制剂及过敏性疾病者不能接种疫苗。
被动免疫:接触风疹病人后早期注射免疫球蛋白有预防效果。
隔离病人:发现病人后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妊娠早期的孕妇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病人;如证实胎儿已受感染并发生畸形,应终止妊娠,并劝其间隔3年后再怀孕。
6、发烧会把孩子的脑袋烧坏吗?
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常见的病就是发烧。现在很多父母都对孩子宠爱有加,稍有受寒发热很开始担心起来,一测体温超过38℃就马上往医院跑。到了医院就挂急诊、或者找儿科的专家大夫,不是打退热针,就是输液。总之,抗菌素是免不了。一些医生丝毫不管患者是否有“炎症”的确切证据,逢热必消炎,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个别医生的一种思维定式,而对于患者家属也是坦然接受。
曾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小李来到我们医院实习,他被分配到了儿科。一天,我从他的办公室门前经过,看到他正在为一个小孩看病,我便进去看看。小孩的母亲很年轻,当时一脸的紧张感,急切地问:“我女儿烧得这么厉害,有什么炎症吗?”“炎症厉害吗?”“有没有肺炎?”“扁桃体是不是发炎了?”小李很有耐心,他告诉这位年轻的母亲,发烧是外来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致使控制体温的脑中枢神经失控所造成,没有病菌的侵入是不会发烧的,发烧会并发成脑炎、脑膜炎,造成耳聋、眼睛看不见等脑烧坏的现象。小李的话音刚落,这位年轻的母亲立马抱起孩子,瞪着眼,吃惊地问:“难道我的孩子脑袋烧坏了?”
其实,按照小李大夫的解释,别说是孩子妈妈了,我也会这样认为,以为自己的孩子脑袋被烧坏了。但事实上,小李的解答是有问题的。因为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以往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医疗知识尚未普及,发高烧背后的原因没有区分清楚。
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发烧可能把脑子烧坏。有半数以上的父母在孩子体温到37℃~38℃之间就急忙给孩子服退烧药。要知道只有烧到41.4℃以上,脑部才会有受损伤的危险。也有些家长错误认为发烧可能导致肺炎,其实他们把概念搞反了,肺炎可能有发烧,如果肺部没有感染,发烧是不会烧成肺炎的。
一般感冒发烧,只要使汗流出,毛孔能散热,发烧即退,病就痊愈,诊断之要乃在于发烧是因风、暑、寒、湿、燥火何气所伤,及风、暑、寒、湿、燥火伤何经络,才能适当的祛风、散寒、清暑、除湿、降火、润燥以达治病痊愈的目的。
在伤寒论中对伤寒、伤风及其误治所引起的经络病变,有极详尽的阐释及发挥。在温病条辨对伤暑、湿、燥及其病变亦有淋漓尽致的阐释,以补伤寒论对五气所伤致病阐释之不足。
感冒发烧分属伤风、伤寒、伤暑、湿、热、燥火等,病仅在肌肤、表皮,并未进入体内脏腑,故内脏腑,及脑并未生病,却因消炎而是其受伤害。根据统计,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应特别警觉。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回复的损伤,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临床上惟有对麻醉过敏,引起恶性发烧才可能达到如此高温。
因为发烧本身不至于伤害孩子,所以退烧是否必要,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主张不必退烧的学者认为,发烧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血球抵抗细菌。分析发烧的型态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烧反而误导。不过,多数医师和学者赞成适度的退烧。因为发烧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病人头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放任发烧,引起伤害是不必要的。
用手摸额头测试体温准确吗?
另外,我想指出一点,人们常常习惯于用手摸额头来测试体温,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当怀疑自己发热时,人们总习惯自己用手摸摸额头,凭手的凉热感觉来判断是否发热和发热的高低。家中的亲人也常用此法去摸别人的额头,看是否发热。其实,无论是用手测自己还是测别人,都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人体各部位的体温是不同的,各部位对热的敏感度也不一样。而且各人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有时候你摸后认为不发热,他摸后可能觉得是发热。另外,发高热的病人可有发冷期,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体内产热增加,此时肛门测温可以发现体温增高,而额头皮肤不一定有较高的温度,这时摸额头更容易产生错觉。更何况冷天人们的手常暴露在外面,温度下降,此时用手摸额头有些热。因此,用手摸额头判断是否发热的方法是不可靠的。正确的方法是使用体温计按要求测量体温。
选对方法为孩子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