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儿维生素C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胎儿出生时体内储存的维生素C一般可供生后3个月使用,故维生素C缺乏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起病缓慢,在典型症状出现以前先有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烦躁不安,然后出现下列症状。
出血
毛细血管管壁的胶原纤维减少,脆性增加,出现皮肤瘀斑,初起时仅见于毛囊周围及齿龈处;当病情进展时肌肉、内脏、粘膜也可出血;有时表现为鼻出血、血尿、黑粪、关节腔内和颅内出血。
骨骼疾病
胶原纤维合成障碍使软骨的骨化受阻,但钙盐在软骨基质内继续沉着,以致临时钙化带因钙盐堆积而增厚。骨骺端骨质脆弱,易发生骨膜下出血,干骺脱位、分离或骨骺嵌入。如果病变在膝、踝关节附近,则关节肿胀,但不发红,两大腿外展、小腿内弯,患肢呈固定位置,患儿不愿被移动或抱起,呈假性瘫痪;若发生在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则该处明显突出、变尖,排列如串珠,在凸起的内侧可触及凹陷(此与佝偻病的肋串珠不同,后者较圆钝,内侧无凹陷),因肋骨移动时疼痛,故小儿呼吸浅速。
齿龈炎
除齿龈出血、肿胀外,可发生齿龈溃疡合并感染、牙齿生长障碍。
其他
创伤愈合减慢,因抵抗力低下常合并感染、营养不良和其他维生素缺乏症。
(三)小儿维生素C缺乏症的治疗
应大量补充维生素C:重症患儿每日静脉注射500~1000毫克,连续4~5天后改为口服,每日300~500毫克。轻症小儿每日口服100~300毫克,一般应连续治疗2~3周。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适当补充其他维生素。保持安静少动,防止骨折及骨骺脱位。
(四)小儿维C缺乏症的预防
正常小儿每天维生素C供给量为:婴儿30毫克;幼儿35~40毫克;年长儿40~60毫克;早产儿100毫克。患病时维生素C消耗量较大,应及时补充。孕妇、乳母应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鼓励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应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辅食或维生素C制剂。
(五)小儿维生素A缺乏症的病因
维生素A缺乏症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以眼和皮肤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1~4岁小儿。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差、眼结合膜及角膜干燥,以后发展为角膜软化且有皮肤干燥和毛囊角化,故又称夜盲症、干眼病、角膜软化症。
摄入不足
长期以米糕、面糊等谷物或脱脂乳炼乳喂哺小儿而未及时添加辅食品,或病后“忌嘴”及长期素食皆容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症。
吸收障碍
慢性消化道疾病如迁延性腹泻、慢性痢疾、肠结核和肝胆系统疾病等均可影响维生素A的消化、吸收和贮存;长期服用石蜡油通便也可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需要增加
生长发育迅速的早产儿,患各种急慢性传染病、长期发热和肿瘤等均可使肌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增多,导致相对缺乏。
代谢障碍
缺乏蛋白质和锌可影响维生素A的转运和利用。患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时,产生β-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产生障碍,故维生素A缺乏而血中胡萝卜素增多,皮肤黄染但眼结膜不显黄色。
(六)小儿维生素A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眼部
1最初为暗适应时间延长,以后在暗光下视力减退,黄昏时视物不清继则发展成夜盲症。2眼干燥不适,经常眨眼,系因泪腺管被脱落的上皮细胞堵塞使眼泪减少所致,继而眼结膜和角膜失去光泽和弹性,眼球向两侧转动时可见球结膜摺叠形成与角膜同心的皱纹圈,在近角膜旁有泡沫状小白斑,不易擦去,即为毕脱斑。3角膜干燥、混浊而软化,继则形成溃疡,易继发感染,愈合后可留下白斑,影响视力;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虹膜脱出以致失明。
皮肤
皮肤症状多见于年长儿,初起干燥、脱屑,以后角化增生角化物充塞于毛囊并突出于皮面,状似“鸡皮”,摸之有粗糙感;皮损首先见于上、下肢伸侧,以后累及其他部位;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脆薄多纹,易折断。
其他
患儿体格和智能发育轻度落后,常伴营养不良、贫血和其他维生素缺乏症。牙釉质发育不良,常伴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
(七)小儿维生素A缺乏的预防
增加富含维生素A食物的摄入
尤其是要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比例,肝脏,羊肝、牛肝每100克含维生素A约5万IU,奶类、黄油、奶酷和蛋类维生素A中等含量,牛肉、羊肉、猪肉中维生素A含量较低,植物性食物中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蔬菜、水果有南瓜、胡萝卜、深绿色叶子蔬菜、马铃薯、芒果、杏、西红柿等。棕榈油中维生素A含量很高,但在我国食用很少。因为肝中铁的含量也高,维生素A和铁还可以相互促进吸收和利用。
大剂量补充维生素A
推荐服用剂量为小于6月婴儿服用1次5万IU的维生素A,6~12月婴儿10万IU的维生素A1次,大于12个月的儿童,每4~6月服用20万IU的维生素A。孕妇和哺乳母亲也是易于维生素A缺乏的人群,但由于孕期,尤其孕早期(妊娠3个月以内)服用大剂量维生素A可以使婴儿畸形,因此孕期每日摄入维生素A不宜超过1万IU。孕晚期(距分娩8周以内)或哺乳早期可以服用维生素A20万IU。儿童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可以出现恶心、头痛、呕吐的症状,症状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强化食物
选择作为强化食品的食物是大多数人经常食用的食物,并且没有因大量使用这种食品而造成剂量过大的危险。为了保证强化食品的质量,必须集中加工处理,保证经维生素A强化后不影响该食品的形状、颜色、质地和感观性质。如小麦、稻米、奶制品、茶、人造黄油、糖等。
(八)小儿维生素B1缺乏症的病因
摄入不足
母乳维生素B1含量不多,约为150微克/升,低于牛乳(400微克/升),若乳母缺乏维生素B1,可使其乳汁中的含量更低,导致婴儿发生缺乏症。谷类加工过精,或淘米时过度搓洗,或习惯吃捞饭弃去米汤,或食物中加碱烧煮以及长期偏食等均可引起缺乏。
需要增多
在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阶段,或患发热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使维生素B1需要量增多。
吸收利用障碍
长期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可导致缺乏症。
(九)维生素B1缺乏症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不振,呕吐,消化不良,排绿色稀便。
神经系统症状
初期烦躁不安、夜啼,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反应淡漠、呆滞、眼睑下垂、颈肌和四肢非常柔软,致头颈后仰、手不能抓、吸吮无力、腱反射减低。婴儿常累及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失音,后期出现颅内压增高,昏迷抽搐,可致死亡。年长儿常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较突出,如感觉障碍、肌无力甚至肌肉萎缩。
循环系统症状
可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如心动过速或奔马律,呼吸难,伴有紫绀。婴儿呈现出临床表现。
水肿及浆液漏出
常有下肢水肿并逐渐向上蔓延,可伴发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先天性脚气病
若孕母缺乏维生素B1,则新生儿可患先天性脚气病,表现为出生时全身水肿、体温低、吸吮无力、肢体柔软、反复呕吐、嗜睡、哭声无力,给予牛乳或健康人乳后症状可逐渐消失。
(十)维生素B1缺乏症的治疗
每日口服维生素B1 10~30毫克(应同时治疗乳母,每日口服维生素B1 100毫克);重症或伴有消化道功能紊乱时可采用肌注,每日2次,每次10毫克,2日后可改为口服,连续数周。由于患儿常伴有其他B族维生素缺乏,故应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1或酵母片。
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可使血中丙酮酸含量增高,导致心搏骤停,故应禁忌;亦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以免耗氧增加,反使抽搐加剧;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糖元异生,血糖增高;烟酸、叶酸等均可阻碍维生素B1的磷酸化作用,均须慎用。
(十一)维生素B1缺乏症的预防
婴儿每日维生素B1需要量为0.4毫克,儿童0.6~1.5毫克,孕妇及乳母2~3毫克。膳食不应长期食用精米、面,最好掺一些杂粮和粗粮;烹调时不宜加碱;鼓励多吃肉类和豆制品,并戒绝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
(十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故本病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十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日照不足
紫外线照射能转化为体内物质维生素D3,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故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即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中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亦会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
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需要;乳类含维生素D量甚少,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但母乳喂养儿若缺少户外活动,或不及时补充鱼肝油、蛋黄、肝泥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亦易患佝偻病。
生长过速
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生长迟缓的婴儿发生佝偻病者较少。
疾病因素
多数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症、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严重肝、肾损害亦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
(十四)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月~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数月后出现,患有骨软化症孕妇的母乳喂养儿可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佝偻病症状。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
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
激期
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
恢复期
患儿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骺X线影像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
婴幼儿期重症佝偻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以上的儿童。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其骨骺干骺端活动性病变不复存在。
(十五)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
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应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剂量为每日50~100微克(2000~4000IU),视临床和X线骨片改善情况于2~4周后改为维生素D预防量,每日10微克(400IU)。对有并发症的佝偻病,或无法口服者可一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320万~30万IU,2~3个月后口服预防量。治疗一个月后应复查效果,如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和骨骼X线改变无恢复征象,应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鉴别。对已有严重骨骼畸形的后遗症期患儿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治。
(十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充足的日光照射和每日补充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400IU)即可保证体内的D3浓度正常,因此,孕妇应多做户外运动,饮食应含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新生儿在出生2周后应每日给予生理量(10~20微克每日)维生素D;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即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给予预防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
四、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临床表现
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在胸部可听到干、湿罗音,以中等不泡音为主,偶可限于一侧。婴幼儿不会咯痰,多经咽部吞下。症状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发热38℃~39℃,偶达40℃,多2~3日即退。感觉疲劳,影响睡眠食欲,甚至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年长儿再诉头痛及胸痛。咳嗽一般延续7~10天,有时迁延2~3周,或反复发作。如不经适当治疗可引起肺炎,白细胞正常或稍低,升高者可能有继发细菌感染。
身体健壮的小儿少见并发症,但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慢性鼻咽炎、佝偻病等小儿中,不但易患支气管炎,且易并发肺炎、中耳炎、喉炎及副鼻窦炎。
(二)治疗措施
一般治疗
进行休息、饮食、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整等,婴儿须经常调换卧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因咳嗽频繁妨碍休息时,可给镇咳药,但应避免给药过量以致抑制分泌物的咳出。当急性支气管炎发生痉挛而致呼吸困难时,轻者参考以下中医疗法“实热喘”处理,重者参考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处理。
中医疗法
本病中医称为外感咳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临床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实热喘。治法以疏风散寒、清热宣肺、降热平喘为主。可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1)风寒咳嗽:以突然咳嗽、声咳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伴头痛、恶寒或不发热,苔微白,脉浮。治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常用杏苏散加减。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以黄粘稠为主,咽红口干,鼻塞流黄涕,或伴发热有汗,舌苔身微黄白,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加减。
(3)实热喘:除上述症状外,患儿发热较高,同时伴有顺喘憋。治以宣肺化痰,降逆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其他治疗
有时需用适量的吐根糖浆,婴幼儿每次2~15滴,年长儿每次1~2亳升,每日4~6次,可使痰液易于咳出。10%氯化铵溶液也有同样作用,其剂量为每次0.1~0.2毫升/千克。并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适当抗菌药物。此外对迁延性支气管炎可加用超短波或紫外线照射。
(三)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预防呼吸道疾病,主要强调呼吸道保洁。少去公共场所,如果实在要去,戴上口罩。回来后给呼吸道做一下清理,用盐水漱口,鼻孔掏一下。家里空气要清新,常开窗开门,始终有一扇窗户是打开通风的。家里的空气还要有一定的湿度,使用湿化器也要注意不要太潮湿,保持一定湿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