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么是“毒油”呢?据调查“毒油”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一些大酒店、餐馆或食品店废弃的油;还有地沟油、炸货油和泔水油。所谓地沟油,就是炒菜的油底儿、刷锅水里的油;而炸货油则是餐厅炸东西剩下的油;泔水油就是剩饭剩菜中的油;还有一些烤鸭店在用炭火烘烤加工鸭子时,烤鸭身上渗出的油。这些油被收集起来,出售给废油回收商。回收商用锅熬废油,先把废油倒进锅里,加温化开后把乌黑的渣子过滤出来,剩下的就是油了。据卫生部门检验,这几种油是不能食用的,是有毒的。
碳酸氢铵常用作化肥的原料,少量氨气对人体无特别危害,用作食用发酵剂的情况比较少。剖析油条制作的质量不合格,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对食品中膨松剂的使用还缺乏严格标准。《国家食品工业标准(GB2760-1996)》规定,碳酸氢铵的使用范围为:需添加膨松剂的各类食品;最大使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而这里规定的适量,是很难掌握的,有待饮食专家规范膨松剂使用配方,制定出油条中的碳酸氢铵量化标准,以便对油条制作采取规范化标准。据了解除了使用碳酸氢铵外,还可以使用明矾或者是用小苏打(碳酸氢钠)代替碳酸氢铵,因为小苏打不含铵的成分,而钠又恰恰是人体需要的元素,借此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油条质量,让消费者更满意。
艳丽的反季节蔬果
夏天的蔬菜和水果在冬天能买到,在今天已不足为奇,于是便出现了反季节蔬菜水果这一说法。特别是春节临近时,市场上涌人大量的反季节水果,这些水果虽非成熟于寒冷的冬季,但个个却果大肉多,很是惹人喜爱。反季果菜构成了春节饭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食用这些蔬果却是大有学问的。
在生活中,人们买反季节瓜果时总喜欢选颜色鲜艳,个大水灵的。但吃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觉得这些色泽艳丽的水果似乎没有了记忆中香浓鲜美的口味,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类果蔬大部分非正常生长成熟,而是采用了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等化学激素。膨大剂的化学名称叫细胞集动素,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吃起来口感不好。为便于水果储藏、运输,将接近成熟期的果品提前采摘,上市销售前用乙烯催熟是常用的方法,这类果蔬不便于长时间储藏,更不利于人体健康。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和水果等种植业应用较多,一株果树从幼苗到成熟最多可以使用十几种激素。激素可以促进果实长大、发育、催红等,同时产量增加。一些不法商贩还将非法途径得来的伪劣蜡打在水果上,为了牟取暴利,廉价批购七八成熟的香蕉,在未熟的香蕉表面涂上一层含有二氧化硫的催熟剂,再用三四十度的炉火熏烤后藏置,一两天时间香蕉变得色黄、鲜嫩,成了惹人喜爱的上品。
如果需要购买反季水果,首先要看水果的外形、颜色。作假的果实在皮或其他方面还会有不成熟的感觉,其貌不扬的水果倒是更让人放心。
有毒的蘑菇
现代研究证明,食用蘑菇含高蛋白、低脂肪、多营养,对保持人体健康和提高人体免疫力都很有帮助,但野生蘑菇有毒的和无毒的难以辨认,野蘑菇中有毒者达100多种,这其中又有近10种含剧毒。这些毒蘑菇的外观与无毒蘑菇相似,在野外极易被混淆,有的毒蘑菇毒性虽小,但进食过多仍可发生严重中毒。
中毒后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抽搐、痉挛、昏迷,甚至出现幻觉、溶血症状和肝脏损伤等严重症状,死亡率很高。
在市场上销售的蘑菇,有一种是人为的“有毒蘑菇”。在非法的蘑菇加工区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消毒药水味,加工蘑菇用漂白剂、保险粉、二氧化硫等数种添加剂,,蘑菇经过一系列“美容”工序,就会变得鲜亮,很是吸引消费者。
泔水油是这样炼成的
地下工厂将泔水和从地沟里掏出来的油,精炼加工成“食用油”后流入粮油市场,这种不合格的产品被称作泔水油。
泔水就是清洗碗碟后的油脂、洗洁精及饭渣混合物,人们称这些废油脂为泔水油,还有的是从阴沟里用大勺一点点地掏出来的,混入装泔水的黑铁桶里。这些从饭店地沟里收集的废油,混在一个大锅里,熊熊的火苗舔着锅底,熬煮成一桶清亮透明、近似于食用色拉油的液体,接着给这种液体脱色。泔水油和地沟油被倒进过滤机,加入药剂后发生化学反应,原本的褐红色变得清澈透明。而在这个步骤里,油的酸价还会被降低,因为酸价是衡量油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酸价越低表明油越好,这可以逃脱卫生部门的检查。然后是水洗。把经过脱色的油倒入一个大水池后搅拌,去除杂质,并进一步脱色。最后一步是抽真空。把“油”放入一个真空罐后加温,起到去除异味的作用。
将泔水油加料、脱色、脱臭以后就是成品油,生产出来的色拉油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这种“油”没有任何异味,经销者会勾兑人大约1/3的色拉油和1/3的棕榈油,以便更好地蒙混过关。而这些混合物,便被装入小瓶,进入粮油市场。总之,街头那些早点铺、大排档,是这些泔水油最有可能的去处,最后进入的是居民的嘴巴。
食品营养专家指出,泔水油来源的油脂为已使用过的油脂,在使用的过程中油脂中的脂肪酸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氧化,产生低分子酸,从而使油脂的酸价上升,并伴随有低分子的醛、酮等物质的产生,使油脂产生蛤败味。这些小分子物质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油脂反复使用会使脂肪酸发生断裂,再聚合而形成多环芳烃,而多环芳烃具有强烈的致癌性;不法商人为改善油脂的感官性质,往往用火碱中和酸性成分,而火碱并不能降低醛、酮等有毒成分的含量。火碱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化学品,食用后会造成胃肠黏膜的损伤。
加入甲醇的白酒
曾几何时,人们每当举起酒杯开怀畅饮时,总要对杯中之物发出些许感慨,或赞美、或感叹,赞美酒的清冽而甘醇,感叹酒的神奇而久远。现如今每当人们欲举杯畅饮时,也总要对杯中之物评论一番,只不过不再是赞美和感叹,而变成怀疑和猜测,怀疑它是真是假,猜测它是酿造还是“勾兑”。
“勾兑”一词本是白酒酿造工艺中的一个环节,因酿造过程中发酵和窖藏的时间不同,使得酒的香型和度数有所差别,为了使酿成酒的质量保持一致,就需要用低度酒加以调制,这个过程叫做勾兑。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发现了使酒产生香气差异的不同物质,并且研制出这种人工香料,于是就有人把人工香料、食用酒精和水按比例“勾兑”成“酒”。而这种勾兑酒与酿造酒有着本质的差别。
如今的白酒市场有上千个品牌,满眼的“传统工艺,纯粮酿造”,当然这其中大部分确是“纯粮酿造”,可其中也不乏酒精勾兑之辈。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加了大量工业酒精的白酒,工业酒精中有含量很高的甲醇,别名木醇或木酒精,为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液体,主要经过呼吸道和胃肠吸收,皮肤也可部分吸收。
糖精水加色素做成的葡萄酒
葡萄酒是现在世界畅行的饮料酒,葡萄酒就是用纯的葡萄发酵酿的酒,里面不添加任何添加物,现在我们的标准是国标,执行的是国家标准,就是百分之一百的葡萄汁的标准,说的也就是全汁(葡萄)酒。
一些葡萄酒葡萄汁含量少,厂家为了掩人耳目,就加入国家明令禁止的人工合成色素、甜蜜素或糖精钠等;另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葡萄酒里根本不含葡萄汁,它是用酒精、香精、色素、甜蜜素等勾兑而成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造假行为。
某葡萄酒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两个大水池旁刷洗回收来的旧瓶子,调酒间的地上堆满了各种用来调配葡萄酒的添加剂。老板说,这种葡萄酒成本很低。技术员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一瓶葡萄酒的市场价是一块钱,那么生产的成本包括:旧瓶子两毛钱,塑料帽及瓶塞一毛钱,商标一毛钱,包装箱三毛钱,人工费一毛钱,瓶子里面的葡萄酒一毛钱。成本如此低的葡萄酒,里面灌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在调酒间里,技术员把糖精和柠檬酸溶解后倒人大罐里,然后加入葡萄香精。随后,他又加入了甜蜜素和色素。这种所谓的葡萄原汁酿造的“葡萄酒”根本不含葡萄汁。葡萄酒的味道和颜色实际上就是用柠檬酸、葡萄香精、甜蜜素和色素调制出来的。这种用葡萄香精、酒精、甜蜜素和水勾兑出来的所谓“葡萄酒”,也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三精一水”。
勾兑饮料
一家小饮料厂的工人说:“果汁就是香精,有橘子香精、苹果香精、水果香精、可乐香精。你想配啥味都有!”老板在一旁对勾兑好的饮料进行出厂前的检验。他拿起一瓶饮料,尝了一下味道,认为可以出厂了,就又拧上盖,把它扔进了一堆成品中。一瓶瓶勾兑好的饮料就这样检验合格了。老板还说:“喝不死人就是好东西,咱赚的是钱!”
某自助餐厅服务员小周说,他所在的自助餐厅为“严格控制成本”,每每购买一些价格低廉的果汁,多是一些已经过期的盒装饮料,兑上水,就成了“鲜榨果汁”。小周说,一般售卖果汁的公司以及经销商都和自助餐厅有长期的联系,情况好点的会把快要过期,但是还没有过期的饮料拿到自助餐厅兜售,一般都是以市面价格的2~3折买入。购入之后,因为果汁放置得时间比较久,可能会有稍许异味,餐厅会用大量的水掺兑,然后加些糖,这样自助餐厅的果汁就制成了。
还有通过“模糊标签”打擦边球的果汁饮料,这种饮料在明显处写着“纯正新鲜”的果汁饮料字样,可仔细一看,瓶子背面用很小的字写着“橙汁含量7%”,根据标准,这种果汁不能称作“橙汁饮料”,更谈不上“纯正”,最多只能叫做“橙味”饮料。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里面加了大量的水,其成本很低,最多只有1元多。
死猪肉做成的“鲜”肉松
肉松是将鲜肉经过高温加工,干燥脱水,加工成絮状的肉制品。目前,市场上多见的有猪肉松、牛肉松、鸡肉松。肉松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耐贮藏,便携带,易消化,适宜老年、儿童食用。可是,有的非法生产厂家却用病猪、死猪和老母猪生产肉松。先把母猪放到锅中煮,待到快起锅时,放一些“双氧水”到锅中再搅拌一番。经过这样一番处理后的母猪肉就可以捞起来了,榨干了汤汁,把骨头分拣开后,就成了炒制半成品肉松的“肉胚”。据了解,经这种特殊工艺处理后的母猪肉,炒制的半成品肉松,不但肉丝长、看相好,而且每斤的售价只有10块钱左右。因而,这种“母猪肉半成品肉松”,也就成了一些肉松生产厂家物美价廉的主要生产原料。
“涂脂抹粉”的肉干肉脯
牛肉干黄澄澄,猪肉脯红彤彤,卖相虽诱人,但您可得留神了。有关肉干肉脯的强制性国标明确规定:不得使用人工合成色素。但近来市场抽查中仍屡屡检测出不少牛肉干(粒)制品中含有柠檬黄、落日黄等人工色素,为能扮出“靓相”以揽客牟利,厂家在猪肉脯类制作中违规使用最多的是人工色素胭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