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心理异常是指整体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受到损害时所发生的变态。发生这种心理变态,大脑虽然没有器质性损害,但是高级神经功能活动产生了失调。
具有轻微心理异常的人,可以适应周围环境,生活能够自理,自知有异常,要求诊治,例如,有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或疑病症的人。
心理问题7 强迫症
■
明知道没有意义还是禁不住去想
■问题描述
“小华,不用担心了,肯定锁上了。”同伴安慰她。小华是某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很文静,生活有条不紊,学习认真,待人亲切。9月的一天,小华所住的宿舍楼里出现了盗窃事件,有人从阳台翻入,盗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由于被盗者就住在小华的隔壁,这让小华感到非常的不安全。从那以后,她基本上不再打开阳台的门,并且每次外出时,都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死。尽管如此,她在外面的时候,还是会经常担心宿舍的安全。她常常下了楼,又要回去再检查一遍,别人怎样劝说都不行。她说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担心毫无意义,但她无法控制自己,总害怕回去的时候会发现门窗大开,屋里狼藉一片,一想到这些浑身都不舒服。
■问题分析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指反复出现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主观上又无法摆脱的观念、意向的行为。
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及行为两大部分。
所谓强迫观念,是指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例如,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甚至引起紧张情绪和恐惧感。例如,有的人一看见黑纱,便联想到死亡或灾难,心情就非常紧张。有人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怀疑门窗没有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案例中的小华就属于这一种。有的人反复深究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世界为什么存在”、“树木为什么向上生长”等。他们明知思考这些问题毫无必要,但又控制不住自己思考。还有些人每当接触到某些概念,就会联想到和它相近或相反的概念,从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立即想到“坏蛋”等。
有强迫意向及行为的人,常被某种反常的意向所困扰。例如,走到河边或井边,老想往下跳,但又害怕真的会跳下去。有的患者有强迫行为,如书写后反复检查是否写错字。有的患者常怀疑自己的手或衣服脏了,虽然反复洗了几次,仍不放心。有的患者每当见到电线杆、台阶、柱子等,便不由自主地依次点数,明知毫无必要,但不数他就会感到心里不安,甚至漏掉了又从头数起。有的患者常重复某种动作,以解除内心的不安,如一个胳膊碰椅子,另一个胳膊也一定要碰一下椅子;进门一定要左脚先迈,否则要退回去再走一遍。
关于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社会心理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1.遗传因素:该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有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O)血型,强迫症有较高的A型发生率和较低的O型发生率。
2.性格特征:三分之一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3.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原因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健康状况不佳或长期身心疲劳时,均可导致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
■解决之道
一、顺其自然法
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情都顺其自然,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例如,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担心门没锁好就没锁好吧,东西好像没收拾干净就脏着乱着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症状是会慢慢消除的。
二、刨根究底法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让患者意识到造成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有助于症状的消除,所以你可以依靠自己或亲人,从以下几条线索来探究童年的创伤性事件。
1.幼时受过的伤害性事件(如毒打、诱拐、诱奸等)。
2.幼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性事件(如使人致残、死亡,使财物严重受损)。
3.幼时与你最仇恨的人和你最歉疚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经历。
同时你还应该探究症状的最初起因和隐藏的含义。
三、满灌法
简单地说,就是一下子让你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比如说你有强迫性的洁癖,就请你坐在一个房间里,放松,轻轻闭上双眼,让你的助手在你的手上涂上各种液体,而且努力地形容你的手有多脏,这时你要尽量地忍耐。当你睁开眼,发现手并非你想象的那么脏,这对你的思想会是一个打击,即“不能忍受”只是想象出来的;若确实很脏,你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你的助手将禁止你洗手,你会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消退,但此法适合意志力较强的人。
四、系统脱敏法
先学会放松的方法,然后由易到难列出强迫性行为的次数和激怒情境,再对每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渐进行放松脱敏,就洁癖者而言,应一步步地减少洗手时间,增加脏物的刺激量,依次执行下去。
五、当头棒喝法
当你开始进行强迫性的思维时,大声喊“停”,或给周围的人信息让他喊“停”,但要注意信息要给得及时。当你在自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请别忘了向你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寻求帮助,大喊一声“我不要受‘强迫’!”
■心理测试
强迫症的自我测试
请根据你最近一周的情况,选择“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回答下列各题。
1.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萦绕。
2.忘性大。
3.担心自己的衣饰不整齐及仪态不端正。
4.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5.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6.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7.难以作出决定。
8.反复想些无意义的事。
9.注意力不能集中。
10.必须反复洗手,不由自主点数目。
11.反复做毫无意义的仪式动作。
12.常怀疑被污染。
13.总担心亲人会有不测,进行无意义的联想。
14.出现过不可控制的对立思维、观念。
评析:
回答“没有”为0分、“很轻”为1分、“中等”为2分、“偏重”为3分、“严重”为4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根据我国的正常值标准,总分超过20分,应考虑有强迫症的可能,建议您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必要时到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作进一步检查以确诊。
心理问题8 恐惧症
■
一上车就害怕,无论是什么车
■问题描述
陈石,男,36岁,公务员,自从正式成为有车一族后,一直驾车上下班。他为人谨慎,遵纪守法,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但最近两年,他逐渐害怕开车,开车也不如以前那样得心应手,经常出现心跳加剧,呼吸急促,手脚不听使唤的现象,还差点发生车祸。陈石怀疑自己患上了心脏病,多次到各大医院检查,结果表明心脏正常。因为害怕开车,他开始搭同事的顺路车上班。虽然不再开车了,陈石还是忐忑不安,一上车就紧张,整个人绷得紧紧的,跟平时判若两人。不过这些症状,下车后就消失了。为了避免坐车,陈石多次谢绝了单位的出游活动,因而受到一些同事的嘲笑。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害怕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为此深感烦恼。
■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恐惧症有以下五个特征。
1.某种客体或情境常引起强烈的恐惧。
2.恐惧时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呼吸急促、头晕、出汗等。
3.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极力回避。
4.自己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没有必要的,但不能控制。
5.在预计可能会遇到恐惧客体或情境时便感到紧张不安,称为预期焦虑。
我们发现,陈石的症状均符合以上五个特征,是比较典型的“乘车恐惧症”。
恐惧症又称恐惧性神经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惧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恐惧对象时,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的内心体验。患者神志清醒,明知其不合理,但遇到相似情境,仍反复出现恐惧情绪,无法自控,并且产生回避行为。脱离该情境,症状逐渐缓和消失,间歇期基本如常。
事实上,恐惧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成分。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例如,人们对黑暗、僻静处,高空环境,毒蛇猛兽都可能产生恐惧性回避反应。儿童、女性、胆小者和某些有心理缺陷者,恐惧心理尤为明显。
恐惧症通常急性起病,以面对某一物体或处境爆发一次焦虑发作为先兆,患者虽知这种恐惧是过分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不接触或脱离所恐惧的对象时,则表现正常,因此,常伴有回避行为。恐惧对象可归纳为三类。
1.广场恐惧症。1871年创用本症名词,原本是指有一类病人,一参加公共广场集会或群众性狂欢时,就出现病理性恐惧反应。一旦迅速离开广场后,病情随之消失。以后发现本症患者对商场、大百货公司,登高,仰视高大建筑物,乘坐电梯、公共车辆、轮船,穿过隧道、繁忙的马路,以及走过很长的走廊等都会产生恐惧反应。深入病理心理机制的研究发现,任何环境如果存在拥挤、封闭的情况,使患者感到无法逃脱或回避,皆可导致恐惧症发作。因为患者感到进入或留在这些地方,对自己不安全,有生命危险,有发生晕厥或失去控制而无法逃离的可能。因此,广场恐惧症名不符实,亦可称为“特殊境遇性恐惧症”。病人多数在25~35岁时起病,女性多于男性。这类病人初期只对1~2种环境产生恐惧和回避,如乘汽车恐惧时改乘火车旅行尚能适应。只要有人陪伴,甚至与爱犬同行,尚可出门办事。若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逐渐加重,症状泛化,对上述任何场所、环境都会产生包围感和威胁性恐惧心理,伴随严重的回避行为,最重时自我封闭在家,整天不能外出。
2.社交恐惧症。是指对特殊的人群发生强烈恐惧紧张的内心体验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类恐惧症,故又称为“见人恐惧症”。这类病人平时不接触人群,见到父母等熟悉、亲近的人,无恐惧紧张现象。一旦遇到陌生人、异性、上级领导甚至马路上的行人就会恐惧、紧张,出现局促不安、焦虑不宁、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心悸出汗、头昏呕吐、四肢颤抖等身心异常反应。同时本人想方设法加以回避,脱离现场,躲避人群,以求减轻心理不安。社交恐惧症如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发展,日益加重,恐惧对象逐渐扩大,最后发展到不敢外出,拒绝出席一切群体社交活动,内心异常痛苦、忧郁,甚至会产生消极自杀行为。
3.单纯性恐惧症。除了对环境和人物恐惧的以外,其他都归入本症亚型。临床常见表现有:(1)动物恐惧。害怕狗、猫、老鼠、昆虫等小动物,不敢碰摸,甚至不敢看,有时连对动物玩具、图片和影视形象也感到紧张恐惧,竭力回避。(2)疾病恐惧。患者害怕患特殊疾病,例如心脏病、结核病、麻风病、中风或其他不治之症等。对癌症的心理恐惧,则称为“恐癌症”。(3)其他恐惧。名目繁多的病名,与具体恐惧对象有关,例如见到鲜血恐惧,甚至突然晕厥,称为“见血恐惧症”。
恐惧症的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恐惧与患者过去的某一特定经历有关,对这一特定经历的条件反射可能是诱发恐惧的病理机制。案例中的陈石在追寻自己害怕开车的原因时,经过努力的回忆,想起几年前,他的大学同学小张发生过车祸,造成左手和右腿残废。本来陈石早已经忘了这件事,但就在两年前,他无意中再次遇到小张,看到身已残疾的小张,陈石的情绪异常激动,便开始变得不敢开车甚至不敢坐车了。
此外,恐惧症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有一家机构的调查显示,在患有恐惧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他们据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性格特征: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内向。
3.对特殊物体的恐惧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
有专家指出,恐惧症并不是什么难以治愈的顽症,只要接受适当的治疗,90%的患者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无论病史多长、病情多重,治疗效果都很好。
■解决之道
一、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恐惧
通过解释、疏导,告诉自己之所以对某种物体、情境或人恐惧,是因为主观的意念所致。如社交恐惧,就是自己的一种强迫性的消极观念占上风,总担心与别人谈话、交往时,别人会嘲笑或看不起自己,不管事实上是否如此,总觉得很不自在、很尴尬、很恐慌。所以,要消除恐惧症,就要勇敢地面对引起恐惧的事物,学会控制、调整自己的害怕情绪。
挫折也是一种磨炼,要拿出积极的心态和行动,自己的路要靠自己的脚走。不必太在意外界因素,你的信心和努力才是真正使你成长的动力。
二、针对个案采用系统脱敏法
所谓系统脱敏法也称缓慢暴露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每次在引发恐惧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自己作出抑制恐惧的反应,恐惧感就会削弱,最终切断刺激物同恐惧反应间的联系。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惧症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鼓励自己去接触使自己产生恐惧的人群、事物或情境,即使暂时产生恐惧感,也要忍受和适应,直到恐惧情绪全部消失为止。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应包括三个步骤。
1.建立恐惧的等级层次。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
找出所有使自己感到恐惧的事件;然后将这些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排列。
2.放松训练。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2次,以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
3.系统脱敏练习。放松;想象脱敏训练;实地适应训练。
如陈石对坐车反应强烈,可见车厢是引起反应的物体。按刺激的强弱程度制定刺激步骤。
(1)想象自己在狭小的车厢里,感到紧张时深呼吸,调整情绪。让自己在这种不断的想象中,获得对坐在车中那种可怕情景的免疫力。
(2)在大街上远距离观看车辆,想象自己就在车中,告诉自己车辆并不会伤害自己。
(3)在朋友的陪同下尝试乘坐公共汽车。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练习,可以克服惧怕乘车、心里紧张的弱点,增强心理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