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09

第9章 般若品第二(1)

释品题:般若,梵语praj。意译为智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以种类而言,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为存尊重之心,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一概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属五种不翻译之义例。六祖讲般若的因缘,是应大众的要求。韦刺史代表大众而为请益,六祖开演大智慧度之法义,故以“般若”为品题。

经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①,师升座②,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③。”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注释

①请益:即学人请师示诲之意。本为《礼记》、《论语》中之用语。《礼记》:“请业则起,请益则起。”于禅林中,多指学人受教后,就尚未透彻明白之处,再进一步请教之意。有关请益之法,有详细规定,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大众章请益”条载:“凡欲请益者先禀侍者,通复住持:‘某甲上座今晚欲诣方丈请益。’如允所请,定钟后诣侍司,候方丈秉烛装香,侍者引入住持前问讯插香,大展九拜,收坐具进云:‘某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伏法和尚慈悲方便开示。’肃恭侧立谛听垂诲毕,进前插香,大展九拜,谓之谢因缘,免则触礼,次诣侍司致致。”由此可见其规矩之严。②升座:禅林用语。即升高座之意。系指师家升高座说法。据古制,升座与上堂同义,至后世才有所别。③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梵语为Maha,意译为大;般若波罗蜜多,或称般罗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梵语praja-pramit,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悲,称为般若波罗蜜或般若波罗蜜多。与摩诃连用,称为“大智慧度”。提示六祖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此系根据佛说,亦即宗门最原始最根本的佛。《八十华严·如来出现品》中说:“无一众生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重颂中说:“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这段文字,实为禅学的真正起源处。六祖所说,正与《华严经》佛旨相合。亦正是所谓:“般若非心外新生;一切人脚跟下,无不圆成,无不具足;于自己悟处,以平等印一印印定,更无差别。”这些,都在指示着“觉智只在自己内证彻悟,非从他人得”的顿禅心源。行人于此,须要从自己身上好好体验,当下识取本来面目,不要粗心读过。

经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①,此言大智慧到彼岸②。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③,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④。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⑤,一切大海,须弥诸山⑥,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⑦。

注释

①梵语:古印度之标准语文。又称天竺语,属印欧语族。我国、日本依据此语由梵天所创告之传说,故称为梵语或圣语。相对民间所用之俗语,梵语又称为雅语。②彼岸:梵语p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③刹土:指国土。刹,梵语K s·etra,音译差多罗、纥差呾罗。意译土田。《玄应音义》卷一:“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云国或云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④无记空:无记,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成为无记之法,称为“无记法”;对此,成为善或不善之法,称为“有记法”。于善不善皆不可记别的空,称为“无记空”。无记空虽不缘善不善等事,但住著无记亦非自性真心,非善非不善非无记性,才是本来面目。⑤天堂地狱:天堂,指天众所住之宫殿,又作天宫。与“地狱”对称。即善人死后,依其善业所至福乐之处所。地狱,梵语naraka或niraya。亦作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六趣之一,五道、六道之一,七有之一,十界之一。故又称地狱趣、地狱道、地狱有、地狱界。有八大地狱(八热地狱)、八寒地狱之分。此外八大地狱各有十六眷属地狱(即副地狱,又称十六小地狱或十六游增地狱),合其大小,总有一百三十六地狱。各类地狱,皆由众生所造各种不同之业因,而招感不同之果报。⑥须弥诸山:即指须弥山。梵名Sumeru。意译为妙高山、善积山等。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个世界,称须弥世界。佛教的世界观认为,器世界的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考其现在的地理,认为须弥山即今之喜马拉雅山。须弥诸山,系指以须弥山为中心,依次的外围之持双、持轴、擔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等八山,则凡属现今帕米尔一带四向展延的诸大山脉之大主峰皆是。⑦邪见: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烦恼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提示“第一莫著空”,是要破空见。空见亦是诸见之一,若已离诸见,亦须了却空。否则,欲离诸见而反著空见,那就仅等于以见易见罢了,仍旧没有远离诸见。所以必须要进破空见。接着又用“世界虚空能含万物”比喻“世人性空能含万法”,借以说明心量的大,即是摩诃般若之所以称摩诃。这正是前文“自性能生万法”一句的六祖自注,亦正是从“无相偈”到“五个何期”后心行历程的六祖自白。因系实际亲验得来,故说得格外显了透彻。再质言之;如何能彻底远离诸见?在使“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连此虚空一念亦不执著。这样,才真能广大无碍,才真能自证菩提。所以《华严偈》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见,令心所向皆无碍。”

经文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①,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②,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③,不行小道④。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注释

①法界:梵语dharma-dhtu,音译达磨驮都。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处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之十七界亦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亦称为法界。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例如山中藏有金银铜铁等种种矿产资源脉,一身之中具足眼等诸法,各各自类相续而生。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的自性各异之意。于华严宗,《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举出法界有如下三义:(1)生圣法之因;(2)诸法之真实体性;(3)诸法各持分齐,可区别相状。亦即指真如或指一切诸法。同时,依普贤行愿而入之法界,计有有为法界、无为法界,亦有为亦无为法界、非有为非无为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门之义,故立法法界、人法界、人法俱融法界、人法俱泯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重之别。法界之种类固然繁多,然一切终归于一真法界,此即诸佛众生本源之清净心,亦称为一心法界,一真无碍法界。若自现象与本体观之,则可分为四义,称为四法界:(1)法指万法,界为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乃构成一千差万别之现象界,称为事法界。(2)诸法之现象虽繁多,然其真实性则常住不变,平等一如,超越语言文字,为寂然圣智之境,称为理法界。(3)所有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与多无碍,法尔圆融,称为理事无碍法界。(4)一切现象互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称为事事无碍法界。此外,就法界之当相而言,一切法互为一体化(相即),其作用互和无碍(相入),故说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缘起,称为法界缘起。观此种法界之构造,即称法界观。密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法界之体性,谓此为大日如来之三摩耶身。其宫殿称为法界宫,其定位称为法界定,其印称为法界定印,其加持力称为法界加持。并说五智五佛,以大日如来表示法界体性智。此外,万法宛然悉具,称为多法界。然差别之万法由理平等之立场而言,乃归于无相全一,此即一法界,合多合法界称为一多法界。若配于金刚界与胎藏界等两部而加以说明,金刚界为智差别之多法界,胎藏界为理平等之一法界。自修行而言,修行至菩提之上转门为多法界,而化他之下转门乃从菩提之极果教导众生之作用,为一法界。由于《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两部大经具有上下两转,故兼含一多法界;然《金刚顶经》系之金刚智以多法界为表,《大日经》系之善无畏则反以一法界为表,然而两师俱师事龙智,乃系传承相同之一多法界,故其内证为一。此外,天台宗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总称为十法界。此系由各相差别的分齐之义而言。又法界亦为诸法实相十二名之一,十二名即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②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谓一与一切,其体用相融不二。即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间之相即关系。此乃华严、天台等圆教所立之圆融无碍之极理。《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谓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由两方面论证之:(1)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而言,一与十相对,一为十之基数,既得成十,故知“一即十”。同理可证“十即一”。(2)就现象同体关系而言,十中各个一之自体,即是第一个一,由此,十之自体性空(无独立自性),故知“十即是一”。由知说明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皆为相即之关系。故一尘之中,即与一切佛土相即;一念之中,亦与无量之时间相即。华严宗运用此一种认识方法于佛教理论与实践,或将佛教全部义理与实践视为一整体而称为“一”,其各个分支和法门则称为“多”,或于能生万有之一心称为“一”,而所生之万有则称之为多。③心量大事:心量是指离一切能缘所缘,离一切诸见,离见无想,离性非性,而无心自在的真如心量。所谓大事,乃转迷开悟,即《法华经》所谓之佛知见;《涅槃经》所谓之佛性;《无量寿经》所谓之往生极乐。《天台仁王经疏》上谓,大事因缘,为兹出世,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以佛知见为大事。《涅槃经》以佛性为大事。维摩思益以不思议为大事,《华严经》以法界为大事。今此“般若”,以成佛因果为大事。名称虽别,其义一样。④小道:指空心静坐。提示心量即指般若的心体,广大无边,是无心之心,是离量之量。它含摄了万法,万法亦生在其中;亦即本体存在一切差别事相中,而一切差别事相上正好荐取本体。所以《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说:“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一切,一切即心,心境无二,更无窐碍。”虽然如此,亦只有“无心而心,无量而量”的智慧心量,才能这样广大得遍周法界。参禅学佛,在修心行上而见自性,不在其他小道。若口念而心不修,或只知空心静坐,纵然能背诵许多经藏,或者做到灰身灭智,又怎能悟到真空境界呢?故石头希迁在《参同契》中说:“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经文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①。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②。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③。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热门推荐
  • 人一生不可不防的十八种人

    人一生不可不防的十八种人

    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无。小人、哈巴狗、墙头草、笑面虎、伪君子、大嘴巴、瘾君子、红眼病、多疑者、忘恩负义者、贪婪者、赖皮鬼、窝里霸、滥施暴力者、轻浮人、二管家、自负狂、假面人,这18种人无论哪一种人都会使我们的人生蒙受损失,甄别并防范18种人,方能趋利避害,左右逢源,走向成功。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土地的成果(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土地的成果(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赖皮王爷娇宠妃

    赖皮王爷娇宠妃

    紫幽砚银行柜台小姐,与劫匪缠斗被拍飞,穿越…使得原本毫无交际的两条平行线,从此,纠缠到一起怎么可以这样啊!太不公平了,虽然在电视上见识过打劫的,但是,这.这.这也太离谱了,就因为长的好看就要劫去卖了,长得好看是错吗?这是什么世道!!苍天啊!就因为反抗就要被拍飞,拍就拍吧,这也太不道德了,把人家乖乖女拍穿越了,还好死不死的直接从墙穿越落到帅哥的床上,什么烂墙~王爷怎么了,王爷就能随便亲亲抱抱良家妇女了,王爷还死皮赖脸的,恶寒,还撒娇,鄙视~精彩对话“砚砚、砚砚,你要到哪里去,带我一起去嘛”某男紧紧的抱住某女,王府内的众人纷纷抱抱手臂,表示恶寒。“你丫的有完没完,本姑娘要出去拉屎,你跟着来啊!哼”某女的河东狮吼发挥效应了精彩对话“砚砚,不要嘛,我要跟你睡”某位王爷撒着娇,抱着某女的小蛮腰“死一边去,本姑娘睡觉,别来打搅,否则~”某女阴阴的说着,看到某男乖乖后退,转身上塌睡觉~精彩对话“砚砚来奖励奖励为夫嘛”某位厚脸皮的王爷“乖,来脸伸过来”某女明媚的笑着,看着某男“喏”某男伸过脸,准备享受某女的香吻一枚““啪”想占本姑娘的便宜,再去修炼几百年,切~”某女潇洒转身离开某位怨夫,可怜兮兮的望着离开的背影,嘴角不自觉的抽搐,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们且看一代权倾王爷,如何娇宠野蛮王妃一天一更,决不断更。爆发的时候一天两更,亲们多多支持拉~~~祝亲们笑口常开(笑笑要票票,要收藏。ps:我码字容易吗我?都不给收藏票票,只看不收过瘾吗?打劫收藏、票票拿来,不拿来就劫色,嘿嘿嘿~~~~)快来领养咯女主:紫幽砚由亲亲‘幻紫冰月’领养男主:龙寒墨由亲亲‘琉璃鸢’领养男宝宝:龙砚君(龙宝宝)由亲亲‘zuola126200’领养女宝宝:龙砚惜(龙贝贝)由亲亲‘雪灵児’领养男配:龙寒夜由亲亲‘幻月魅舞’领养男配:楼啸煜由亲亲‘丁香花絮’领养男配:紫猫儿由亲亲‘灵琲’领养女配:沐雪由亲亲‘楼|宦江城’领养女配:相思由亲亲‘相思如风’领养御医:月轩华由亲亲‘猫儿’领养丞相:鬼酱酱由亲亲‘蓝心雨爱’领养(*^__^*)嘻嘻亲耐滴们,这是笑笑的读者群:161077466敲门砖,任意一个人物名,欢迎亲们的到来哦!送给我的亲亲们,来~~~~超级大么么
  •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是南亚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之一,共分五部分十五章,内容包括: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成效,印度发展高科技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新潮涌动(1910-1919)

    新潮涌动(1910-1919)

    本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面。
  •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收录了叶延滨最重要短诗作品,主要包括《干妈》、《环行公路的圆和古城的直线》、《囚徒与白鸽》、《寺中扫帚声》、《蜜月箴言》、《时间到了》、《最后的年轮》、《现代生态学》、《月族》、《石碑与青藤》、《一个人在城外》等百余首,供文学爱好者欣赏。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一代女相

    一代女相

    他,或者说是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丞相,朝堂之上只要有理,他不会给任何人面子,即便是当今天子也一样。他为了百姓能有一个公平的环境,新编了律法……他为了替死者讨回公道,立斩了天子堂弟……他为了自己的兄弟和百姓,强行开仓放粮……可最后却被皇帝‘发配边疆’,从一人之下贬为了七品县令。自从摊上这个皇帝做义兄之后,他就没想过自己会有好日子过。县令就县令吧,可是都做了县令了,为什么日子还是过的这般不安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