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八者即:(1)常颠倒,于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2)乐颠倒,世间五欲之乐皆是招苦之因,凡夫不明此理。妄计为乐。(3)我颠倒,此身皆因四大假合而成,本无有我,凡夫不明此理,于自身中强生主宰,妄计为我。(4)净颠倒,己身他身,具有五种不净,凡夫不明此理,妄生贪著,执以为净。(5)无常颠倒,于如来常住法身,妄计有生灭变异之相。(6)无乐颠倒,于涅槃清净之相而计无乐。(7)无我颠倒,并出家入慧能门下,于佛性真我中,妄计无我。(8)无净颠倒,如来常住之身,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血肉身、非筋骨缠裹之身,二乘之人不明此理,故计为不净。④了义: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了述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而若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为不了义教。即四依之一(依了义,不依不了义)。⑤砾:碎石;瓦砾。张衡《东京赋》:“飞砾雨散,刚瘅必毙。”柳宗元《袁家渴记》:“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指的砾是砾石,在地质学中指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岩石和矿物碎屑,由暴露在地表的岩石风化而成。提示佛法无定法,在乎运用适得其机宜。佛以人执著佛性为“无常”,故说“有常”;以人执著一切二分对待的分别心为“有常”,故说“无常”。六祖因为志彻执著佛性为“有常”,故为之说“无常”;执著一切善恶诸法为“无常”,故为之说“有常”;此种应对之法,乃是就其执相而对话,借“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之理,使其彼此可以相因互破,“常”与“无常”二执尽除,而显现中道胜义的理体。……不解脱心、解脱心皆如实知,注释
①志彻:唐代僧,是名他心智证通。盖佛体的发明——自性的现见,北宗神秀之门徒嫉恶慧能,决不在二分对待的哲学智性论定的概念,而只是朗显出无分别自觉圣智的实相本身。这是禅学所以超于哲学之故。昔有一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也无?”赵州曰:“无。”赵州此答,全本我佛随病给药之旨,亦正与六祖答志彻之意相同。故佛性无常或无佛性之说,是为未学谓学,未悟谓悟,未证谓证,任情放逸而不知惭愧的人说,亦是为执著佛性而有“佛性相”遂致醍醐亦成毒药者言之。总之,佛性原是“非常非无常”的,常或无常的个别为说,并不是论定是非,只是一个随机应用的“破执法”而已。
经文
有一童子,名神会①,襄阳高氏子②;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③,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④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志彻反受六祖慧能感化,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处,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⑤,也只成个知解宗徒⑥。”〔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⑦,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注释
①神会(668—760):唐代僧,荷泽宗初祖。襄阳(湖北)人,皆如实知;谓有贪心如实知,俗姓高。幼学五经、老庄、诸史,后投国昌寺颢元出家。讽诵群经,易如反掌。③八倒:即八颠倒。年十三岁,参谒六祖慧能。慧能示寂后,参访四方,跋涉千里。开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阳龙兴寺,大扬禅法,人称南阳和尚。六祖入灭后二十年间,曹溪之顿旨沉废,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续树法幢。师初至洛阳,欲振六祖之风,乃于开元二十年(732)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山东崇远论战。指责神秀一门“师承是旁,法门是渐”,欲确立南宗慧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并于天宝四载(745)著《显宗记》,定南北顿渐两门,即以南宗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南顿北渐”之名由是而起,竭立攻击神秀之渐门,于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天宝十二载,师因御史卢奕诬奏,奉敕黜离洛阳荷泽寺,迁往弋阳(江西)、武当(湖北)等地。翌年转住襄阳,又称江西志彻。为禅宗六祖慧能法嗣。幼具任侠之志,再转住荆州开元寺般若院。安史之乱起,两京动荡,时大府各置戒坛度僧,聚香水钱,以充军需。请师主坛度僧之事,所获财帛悉充军需。乱平后,肃宗诏入宫内供养,并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诏请住之,故世称荷泽大师。师在荷泽寺仍阐扬六祖之宗风。上元元年入寂,世寿九十三(另一说是乾元元年)。敕谥“真宗大师”。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之宗旨,遂以师为禅宗第七祖,敕碑置神龙寺。其法流称荷泽宗,门下英才甚多,有无名、法如等。②襄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分南郡、南阳两郡置。治襄阳(今襄樊市汉水南襄阳旧城)。辖境相当于今湖北襄樊、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市、县地。其后缩小。隋开皇初废。指凡夫、二乘所迷之八种颠倒。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襄州为襄阳郡。③若有本则合识主:本,是根本,即指本有灵觉之心;主,是主人公,即自性。④沙弥:指佛教僧团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之出家男子。同此,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初名行昌,女子称沙弥尼。争合取次语:争与怎字同义,合字与“应该”或“可以”的意义相同。取次与“草率”、“轻易”、“随便”等意义相同。合起来此句之意就是“怎么可以这样轻率地讲呢”。⑤茅盖头:就是形容有一个茅蓬草庵可以存身而已。⑥知解宗徒:即“以佛法作知解会”的人,这是诃斥其立知立见的意思。知解宗徒用现在的话讲,是指空谈理论的僧人。⑦《显宗记》:全一篇,唐代荷泽神会著。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内容叙述禅宗之宗要,全篇只有六百六十字。卷头语云:“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其下则略解无念、无作等之意义。盖无念、无作仍神会之根本主张。其次论说般若与涅槃不二之理;再次叙述传衣在禅宗传承中之重要性。全篇以《金刚般若经》所说之“般若空智,应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为基础,并继承后秦僧肇之《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与六祖慧能之《法宝坛经》中《定慧第四》等思想。又针对神秀之北宗,论述传衣,以示慧之正统。提示南禅顿门宗的能得弘扬于河朔,荷泽神会是唯一最有功的人。郭子仪之收复两京,神会在筹集军晌上亦有大的贡献。
若以事论,荷泽之在禅宗诸语录中不占重要地位,似为历史上最不公平之事。但是,据史学家的谈禅,功利主义的评论,在真正修禅的人看来却都不是那么一回事。”据《俱舍论》卷二十七载,欲修他心通者,以色界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先审查自己身心二相之前后变异辗转相随,后更观他人之身心,如斯加行成就,遂得如实知悉他人之种种心相。荷泽公然立知见,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有敦煌本唐人写经中的《神会语录》可证。虽有降求契机而有不得已的苦衷,然已经不是南顿正宗的话了。《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是涅槃。”这就是“知法无知,彻悟涅槃之了义,无知知要”之说所本。荷泽既立知见,则又是病非禅,又将何以治知见之病?所以黄龙死心禅师说“知之一字,众祸之门”,大慧宗杲禅师更说:“要见荷泽易,要见死心难。”实则佛法禅学不属知亦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故顿门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宗门的所谓修证,只是自性上直观直觉直悟直证的现量境界,是无功用智而不是有为的功行,不需要演绎归纳或者分析综合等等及反省思虑的比量,连圣言量都毋庸透过。就这样说,怎肯退作知解宗徒?若以法论,功劳勋业只是圣末边事,与南岳青原鼎足而立,已经是最最公平的异数了。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你无拄杖子,给你拄杖子;你有拄杖,夺了你的拄杖子。所谓“杀人刀,活人剑”,祖师手段不妨毒辣。不恁么夺你的拄杖子,焉能给你真的拄杖子?不恁么杀人,又焉能活人?有所自负而不肯放下,慧能为之命名志彻。②心通:即六神通中之他心通的简称。全称他心智证通或智心差别智作证通。即证得他心智,最是参禅的大障碍,祖师的棒喝,来势凶凶,只为打掉参禅行者禅关前的障碍。如透过空观,不起于空而了万法,则无言胜有语,尽管天下滔滔,是非蠭起,与自己毫无交涉。清朝康熙巡游江南(1684年),回宫时,群臣叩问:皇帝对江南印象如何?康熙说:佛寺太好,僧侣太俗。诸大臣遂暗为寄语江南大吏“注意料理”。有献议于江南督抚者,乃依议广征博学多闻深通内典之人,不论缁素老少,未出家者准给度牒受戒,已出家者许以不次之迁,一律送山西五台山参禅一年,期满后量予请住江南各大丛林。迨康熙二次南巡时(1689年),江南诸山,均已高僧济济,气象一新。康熙于仲秋驾莅金山寺,住持法磬迎礼,常州天宁寺住持拾得亦趋赴金山接驾。法磬导康熙登高塔,经由桂花园,康熙问:“桂花香拾得否?”(考验来了,遂命其前往行刺,弄花香满衣么?)法磬云:“待拾得来问他。”(未攀秋月桂,疑惹满身香。好个现成的答话。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康熙异之,以扇叩法磬头,法磬则出长声高叫:“嗡!”(小叩小鸣,大叩大鸣。这是现量境界,不须作解。若作“嗡”字法门解,纵然含有总持密意,但已是表达现量以外事,不免落入第二机。)康熙问:“什么生?”法磬云:“磬响。”既登塔,康熙问:“长江一日里,往来多少船?”法磬云:“两条。”康熙问:“那两条?”法磬云:“一条为名,一条为利。”禅门答法有四:语答、默答、动作答、不语不默不动作答。简单的声音,如法磬的“嗡”,有叩有响,毫不拟议思虑,机锋利捷,直表现量境界,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不语不默不动作答。世间常说:“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然而名利两途,究竟都不是出家修道人的本分事。以世间功利论禅,此禅所以多落魔道也。兹于此神会机缘,对“破知解”、“轻功利”两点,不惮征引语录故事详附提示,欲以使盲从为神会抱不平者,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之神通力。相当于十智中的他心智。《集异门足论》卷十五:“云何他心智证通?答:于他有情补特伽罗寻伺心等,知有所鉴觉而已。
经文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①。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注释
①实性:真实之性,称为实性;与真如、实相、法性、真性、涅槃等概念的含义相同。此处指自性,自我的本性。提示六祖只是随缘设教,或见一般学佛者喜在文字上用功钻研,而忘却佛语心为宗,不肯返观自本心性,所以捡起一块“不立文字”的招牌,实施“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之旨,指导行者离文字相返观自本性“见性成佛”。然而行者积习难返,竟起南顿北渐的无端之争。不知祖师指教,只是方便作略。六祖于此,明告以“善恶应当尽除,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真是“婆心忒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