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900000010

第10章 道之本体论(2)

道无所不在,皆属道应。若以应处为是者,不应不来,其应即死,若以不应处为是者,其应若来,不应处又死,何处是道?若能以至为是者,可与不可俱是道;若以为非者,可与不可俱非道。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知之间,缕推之,自得甚正正之实性,与空合德。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道能遍物,即物是道。物既生灭,道亦生灭。为物是可道,皆是物为道,是常物皆非常。《道藏》第23册,第620-621页。

这里表达了道与物所具有的三个方面思想:一是道教认为宇宙物质世界都反映了道所具有的基本属性,离开了道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则万物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功能;二是宇宙世界的一切均是由于道之作用的结果,"可与不可"、"知与不知"、"生与不生"、"灭与不灭"均是由于道之作用;三是物与道具有统一性,即"道能遍物","物既生灭"、"道亦生灭",体现了"道物"所具有的"为物是可道,皆是物为道"的统一性特征。对此,王玄览在《玄珠录》中又说:"空故无身,无身何爱,即无所爱,即与道同。与道同空,或名爱道,空与身同,故名道爱。……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道藏》第23册,第625页。道与物的关系表现为道虽为"空"但不与空同,具有巨大的能量和空间,"道体虽空"、"空能应物"表现为道所具有的应物之属性,这种属性乃为"爱道"之前提,是道"空故无身"但又空与身同之体现。

第三,"道物相依,一虚一实"。《玄珠录》认为道物关系表现为"一虚一实"之特点:"冲虚遍物,不盈于物,物得道遍,而不盈于道。道物相依,成一虚一实。"同上,第628页。这种一虚一实乃为道物"盈""虚"关系之重要体现,是道教在认识道之本体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玄珠录》还通过道与生命之关系来体现"道物"间的关系。《玄珠录》认为:"众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同上,第625页。生命的生生死死是由于道之应物的结果,众生之生反应了道之始生,众生之灭反应了道亦灭,众生生与灭的变化完全是道之生灭变化的表现而已,是道物相应的重要体现。为了使众生之生命运动演化更能体现出其道物关系之"自然",《玄珠录》还认为在道物之间应表现为一种"真实性",即"道与众生互相因,若有众生即有道,众生既无道亦无;众生与道而同彼"。这种真实性是道物关系的自然体现,是人之行为通过"修习"而达到一种"众生与道而俱顺"之结果。"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众生禀道生,众生是道不?答: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何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道藏》第23册,第621页。"众生无常性,所以因修而得道;其道无常性,所以感应众生修,众生不自名,因道始得名;其道不自名,乃因众生而得名。若因之始得名,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起即一时起,忘即一时忘,其法真实性,非起亦非忘,也非非起忘。……道与众生互相因,若有众生即有道,众生既无道亦无;众生与道而同彼,众生与道而俱顺。"同上。体现了道所具有的本体存在性。

三"自然者道也,强为容即老君也"

——道之本体"老君"说

道之存在是一种"神圣"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自然之尊"。任何宗教哲学都无例外地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造物主,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的"佛"。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并认为"神总是在善的状态中存在的"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道教宇宙观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这个神话过程不但渗透在宇宙生成论里,同样影响到道教对道之本体的认识。""太上老君"概念的提出,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只神化老子其人,也神化《老子》其书,树立道教的无上权威,对巩固道教的思想和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此,道教同其他宗教相区别有了无可争议的权威标志。"唐明邦《〈老子想尔注〉--道教祖师宣道的金科玉律》,《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1期。因为道教在整个宇宙观中都将太上老君视为"万道之祖",称老君是"元气之祖"、"自然之尊"、"天地之根本",体现了道教特有的道之本体存在论思想。对此,陈兵先生在《道教之道》一书中认为:"对道的具体诠释,是从有神论的角度,以道为最高教主神。这可谓本来具有无神论意义的道家之道的退化。……从本相、本迹的角度把道与教主神等同为一,又区分为二。以道为神的说法,一直到北宋,尚见于符箓派的道书中。"陈兵《道教之道》,第3页。道教各派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为最高神、为道,并进一步将"道"神化为"尊神"、"真身"、"法身"、"道身",从而使道具有神秘性。"元者,初也;始者,首也。言元始天尊建万物之初,为众道之首。"《道藏》第2册,第186页。

第一,"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所谓"昆仑"、"虚无"、"自然"、"无名"、"同一",皆是太上老君之体现,表达了道教将老君作为道之本体思想所具有的基本内容。《老子想尔注》认为:"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中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老子想尔注校笺》第13页。宋仁宗时期李思聪集《洞渊集》中则认为"老君"乃为"祖宗"、"根本"、"师",其功能可以"在九天"、"游四海",说:"混元老君者乃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历劫行化,代代为师。或在九天,或游四海,不可无师教,不可无主立。"《道藏》第23册,第835页。《混元皇帝圣纪》则首先从道之本体认识论的角度对太上老君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特性作了如下描述:

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盖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焉。夫道者,自然之极尊也,于幽无之中而生空洞焉。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无也。《云笈七签》第2204页。

这里将太上老君定位为"混元皇帝",其生于"无始"、"无因",形态为"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绪"、"幽幽冥冥",但"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自然之尊也"。""太上"二字是至高无上之义,也就是说没有比这个更高上的了。"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其表现的主体地位则具有"万道之先"、"元气之祖"、"真一"、"不有不无"的特征,体现了老君所具有的道之本体地位。

第二,"相好众备,自然之尊"。《云笈七签》卷一百二《纪·混元皇帝圣纪》里对老子的道之本体存在的"天地之根本"地位作了更为明确的论述:

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幽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盼髣髴之兴光,瞻响罔之眇然,窥惚恍之容象,睹鸿洞之无边,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云笈七签》第2205页。

这里,称老君为"无上正真之道",具有"祖宗"、"根本"之地位,"大道"则"出于自然","挺于空洞"、"陶育乾坤"、"神奇微远,不可得名"。通过"观混沌"、"视清浊"、"盼髣髴"、"瞻响罔"、"窥惚恍"、"睹鸿洞"、"步宇宙"、"历品物"等"上无所攀,下无所蹑"的过程,成为宇宙生成、演化、存在之"主",成为宇宙万物本体之"精""灵"。此乃"老君"道之身也。《云笈七签》还通过对于老君具有"至精至灵"、"结气凝真"之功能来表达老君所具有的道之主体地位:

老君者,乃元生之至精,兆形之至灵也。昔于虚空之中,结气凝真,强为之容,体大无边,相好众备,自然之尊。上无所攀,下无所蹑,悬身而处,不颓不落。著光明之衣,照虚空之中,如含日月之光也。同上,第2206页。

即道教认为"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并使"老君"作为道之本体存在,而具有"以虚无为道,自然为性"之特点,表现为"老君"作为道之本体存在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

第三,"强为之容,则老子也"。宋贾善翔在《犹龙传·禀自然》中以"自然者,道也"为核心,提出了老君作为道之本体所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征,并形成了"老君-元气-自然-道-老君"之统一性,并进一步认为彼此之间具有相同的属性内涵,即"自然而然"。将老君视为道之本体,并认为这种本体存在具有"自然"之属性,使"老君"成为"自然者"、"道"等代名词。《云笈七签》说:

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强为之容,则老子也。以虚无为道,自然为性也。夫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不然,故曰自然而然者也。《云笈七签》第2306页。

"老君"具有"自然为性"、"自然而然"等与道之本体本质属性相同的特性:"老君乃元气之真,造化自然。自然者,道也。强为容即老君也。以虚无为道,自然为性,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不然,故曰自然而然也。"《道藏》第18册,第3页。宋代谢守灏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则将"老子"称为"自然合道",老君即是自然又合乎大道,具有道与自然的统一性,并将老君之本体视为"天尊造化,行应自然,暗与理合,自然玄悟"《道藏》第17册,第899页。从而充分表达了道教将"老君"作为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思想的根本宗旨,达到"老君自然合道而世世为师"的崇尚之目的。

第四,"第六神仙,自然之君"。道教还通过尊奉老子为"天之魂"、"自然之君"的第六神仙,实现了道教在道之本体认识论方面对老子的神化和尊崇,从而使道教宇宙生成论和道之本体论共同建立天体起源、宇宙生成演化及存在的"老君之说",并把这种具有"二元论"倾向的"老子"神本论思想,确定为道教的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的重要内容。这种将老子作为道之本体存在的"神本"思想,是通过道教的"神仙"思想来实现和完成的。《老君中经》认为:

第一神仙,上上太一者,道之父也,天地之先也……第二神仙,无极太上元君者,道君也。上上太一之子也。非其子也,元气自然耳;……第四神仙,经曰: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姓自然,字君思……第六神仙老君者,天之魂也,自然之君也;第七神仙太和者,天之魄也,自然之君也。《云笈七签》第418-421页。

其中,道教"第六神仙"、"老君者,自然之君"的提出,为建立并完善道教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的"老君之说"奠定了基础,使道教自然观特有的"老君之说"既成为道教天体起源之说,又成为道之本体存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亚里士多德在《宇宙论》中对神是这样认为:"神之于宇宙就有如舵师之于航船,驾驶(御者)之于驷车,指挥(领队)之于合唱队,礼法(执政)之于城市,将军之于部伍,神和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异只是这样:他们的统治是辛勤劳苦,至于尽瘁,既到处充塞着干扰,平生就尽是烦扰;至于大神,他既不操劳,也就完全免于干扰,他既无所赖于体力,也就全无困乏。自居于永恒不变的中心,他就能运转万有,一如其意地使动向任何地方,变化任何形态与性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宇宙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93页。道教对于太上老君本体地位的确立与推崇,是"将《老子》关于"道""一""自然""气"等本体论的概念,综合而成为"老君"神圣的形象,它既指老子,又不简单地称老子,尊为"太上老君",在创立道教过程中这一思想升华,充分表现了道教创始人具有超人的创造思维"。唐明邦《〈老子想尔注〉--道教祖师宣道的金科玉律》,《宗教学研究》1995年1期。

四"三一者,谓虚为一,虚中有自然"

——道之本体"三一"说

道之存在是一种"本源"状态,这种状态通过"三一"表现出来。"老子不仅把"一"作为其宇宙生成论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提出了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世界生成模式;而且在更多的时候,则把"一"同他的最高原则"道"等同起来,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最终本原。"周瀚光《先秦数学与诸子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道教根据道家的"三生万物"思想发展成道教道之本体存在论的"三一说",是道教宇宙观的又一重要内容,是道教特有的表达其道之本体存在的思维方式。"道教有所谓"三一"之说,"三一"指"天一""地一"和"太一";他们也被拟人化为"天皇"、"地皇"和"泰皇"(或人皇)。三者之中,天一、地一为对立者,是正题和反题;代表人类的太一则是合题,由天一地一化生而成,为对立的统一。此三者来自一个最初的混沌,合成一个后来的宇宙,既是三,也是一。"庞朴《一分为三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一"在一脱离纯粹算术的阶段,一踏进哲学思辩的领域之后,便在宇宙观和本体论这一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对于"一"这个概念自身来说,无疑是一次飞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把"一"引入自然观,并由此而奠定了中国一元论宇宙观。"周瀚光《先秦数学与诸子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125页。如果说道教的"老君之说"还具有"神性"论的本体存在思想倾向,道教的"三一"说则具有"一元"唯物存在论的积极内涵。

第一,"一者道也,天之纲纪"。基督教关于三位一体(或称三位一神或三一神或神圣三一),是指圣父、圣子、圣神(新教称呼圣神为圣灵)为同一本体(本性)、三个不同的位格,三位格为同一本质。详细阐述有关三位一体这个信条的教义被称为三一论。"不能认信圣父、圣子与圣灵三位一体就不能算是持守基督宗教信仰。"许志伟《基督教之三位一体教义:内在与超越》,载许志伟、赵敦华主编《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道教在其道之本体存在论的"三一"说中则认为"三"指天、地、人,又指精、气、神,还指上、中、下。"一"指三而归一,"三一同元","由三故一","一是三一"。道家提出"万物得一以生"的论断表明了"一"的本原性。汉代刘安编《淮南子》中强调"一"的本原性,指出"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道教继承和发展了道家"一"的本体论范畴,使"三一"之一的本原性更为明确。《老子想尔注》认为:""一"者,道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13页。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以"三一"为宇宙系统模式,以"三一"作为划分事物存在的一种普遍形式。道教认为:"一者,数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欲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守一久,天将怜之。一者,天之纪纲,万物之本也。"《太平经合校》第60页。《太平经钞》对此又作了如下论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道藏》第24册,第316页。道教借"三一"模式以论证其道之本体存在思想,天下凡事皆可一分为三,而"三"作为一个统一体,又三而为一,三者之间,相须而立,相得乃成,相通相爱,并力同心,即当三合相通。通过"一而三"和"三而一"两种方式,实现宇宙生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体现道教在道之本体存在思想上特有的认知水平。

同类推荐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鸾倾宫之如妃当道

    鸾倾宫之如妃当道

    一朝为妃,宫中权势瞬间倾倒。恩宠于身,傲然新旧容颜更替。如玥满心以为,这是她入宫以来最好的时候。大权在手,能与皇后分庭抗礼。恩宠不减,即便新人娇艳,可皇上的心始终怜惜自己。岂料小公主的夭折,再度掀起后宫里血雨腥风的争斗。刺骨的伤痛背后,竟然是蓄谋已久的杀害!
  • 唯吾独尊:废物之崛起

    唯吾独尊:废物之崛起

    舒雅,唯得碟谷真传的女弟子。医术超群,容貌绝美,世界第一佣兵团创始者。一朝穿越,成为尧天大陆相府那个绝世天才却已神志不清的四小姐身上。三魂归一,强者来袭,前世今生,新仇旧恨,只看今朝。痴情如何?敬谢不敏;有仇不报?哼哼,只是时候未到。欠我者必将百倍奉还;欺我者,必将永生长眠......
  • 血腥的盛唐6:藩镇割据,隐患爆发

    血腥的盛唐6:藩镇割据,隐患爆发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李世民管理日志

    李世民管理日志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魏徵、王硅、房玄龄、杜如晦等一班名臣贤士的“老板”,是如何知人善用、运用团队力量共同奠定“贞观之治”的盛世之基?面对百废……
  • 萌妻休夫:腹黑王爷小哑妃

    萌妻休夫:腹黑王爷小哑妃

    她第一次入宫,隔着帘子,他对母妃说:“儿臣选她。”她对他表示:“你堂堂一个王爷娶个哑女,连我都替你叫屈。”“你娶我肯定要后悔的!”她总好奇:“你为什么娶我?”晋王瞟了她一眼,淡淡一句,“图个清静。”“最后一次回答,你是我萧子隽要娶作王妃的人!”他到底不知不觉中爱上自己的王妃,而她出乎意料地将他“卖”了。“臣媳要与晋王和离!”推荐轻寒公子的新文《驯夫小野妃:腹黑王爷难搞定》
  • 最近的花朵最香(原创经典作品)

    最近的花朵最香(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陕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雨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怨气撞铃

    怨气撞铃

    许景媛、孟阿塞、李乃文、李宗翰等主演悬疑网络剧原著小说,讲述盛家的小女儿盛夏为查明母亲死因的真相,化身为路铃掌铃人季棠棠开启的一段神秘惊险的边疆公路旅途。怨气撞铃,一串只能被死人怨气撞响的风铃,一段永远看不到终点的漂泊旅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