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39

第39章 罗汝芳:泰州学的终结(7)

子恶知所谓神哉!夫神也,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亦超万物而为言者也。阴之与阳是曰两端,两端者即两物也。精气载心而为身,是身也固身也,因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具备焉者也;

灵知宰身而为心,是心也亦身也,亦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具备焉者也。精气之身,显于昼之所为;心知之身,形于夜之所梦。……是分之因阴阳互异,合之则一神所为,所以属阴者则曰阴神,属阳者则曰阳神。是神也者,浑融乎阴阳之内,交际乎身心之间,而充溢弥漫乎宇宙乾坤之外,所谓无在而无不在者也。惟圣人与之合德,故身不徒身,而心以灵乎其身;心不徒心,而身以妙乎其心。是谓阴阳不测,而为圣不可知之神人矣。或者憬然悟曰:孔夫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夫子之存心养性以事天,是诚阴阳合德而神之乎其为心也哉!亦神之乎其为身也哉!这段话涉及诸多问题。首先令人注意的是,近溪从身与心这一视角出发,对于“精气载心而为身”,“灵知宰身而为心”这一传统观点,作了诠释转换:灵知宰身之心“亦身也”。这是说,身既为精气为物之身,亦为“心知之身”。而“神”则是处于阴阳、身心之间的一种神妙不测的功能作用。圣人能“与之合德”,故能做到“身不徒身”,“心不徒心”,“心以灵乎其身”,“身以妙乎其心”。比如,孔孟便能达到“身心灵妙”、“形神俱妙”的境界,此即所谓“阴阳合德而神之乎其为心也哉”! 亦即所谓“心不徒心”、“身不徒身”,达到了“妙万物”而又“超万物”的神化境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灵知宰身而为心”这一说法,所谓“灵知”或“心知”,含指良知或心体。而“心知之身”这一概念则意谓良知心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转化为“身”。具体说来,此“身”字不是指真实存在的、与心灵相对而言的肉体之身,而是在灵魂不灭的意义上,心知可以化作灵魂或神灵的载体(详见后述)。

由上可见,近溪对于“身止是形,心乃是神”这一视身体只具负面意义的“形拙”观是反对的,他认为从“生化”与“凝结”的过程来看,天有天之身心,人亦有人之身心,彼此之间是浑融相通的。天以人物为身,又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为身,又以天地之心为心。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身心灵妙”、“形神俱妙”。应当说,这一观点对传统的“天人合一”观作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和发展,“天人合一”不再是只具有宇宙论意义上的存在模式,更是人身存在的基本方式,具体地表现为“身心合一”、“身心灵妙”。进而言之,“身心灵妙”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境界。

二 身心不离

众所周知,“心者,身之主宰”,这是宋明儒学的诠释传统中对“身心”问题的一个经典表述,无论是朱子还是阳明,在这一点上并无分歧。近溪也说“盖心者,身之灵明,则主宰于一腔之中”,如果“心知不妙,则神明不显。于是形与天隔、性与命离,而圣不可希矣”。这里“心知”盖谓心之灵明、心体良知。从价值层面看,心体或心知要优越于身体或形体。因此,把握心知是实现“形与天”、“性与命”相即不离、圆融合一的关键。在近溪看来,与心相对的身体在“尽心”、“存心”等一套为学工夫的程序当中并不具有首出的地位。然而,“尽心”工夫须紧扣身心问题来讲,近溪指出:

或又问“尽心”一章,说有不同,何如?罗子曰:“此章之说,如阳明先生极于初学助长精神,然孟夫子口气似觉未妥。

如晦庵先生虽得孟夫子口气,然分拆又觉稍多层节。某窃敢作一譬喻,谓其初二条,似一泓春水,其终条则似一片寒冰也。

盖心性密藏,微妙深远,其研穷精微,而知之真者,则是水影天光,空澄浩渺,而了无底止也。至于心性涵育,生化圆通,其因依顺适,而养之完者,则又是波流畔岸,宛曲萦回,而了无窒滞也。如此以知,如此以养,则心之与性、人之与天,极是活活泼泼、浑浑融融矣。然知彻于天,则愈深而愈微;养彻于天,则益纯而益泯。是即性之浮游渺漠,不至寒冰,何从坚定?故吾此身,即心性之坚冰也……”首先近溪认为,阳明对“尽心”章的解释虽颇有益于初学者,然而与孟子之口气似有未合。相比之下,朱子的解释虽能得孟子之口气,然其分析又嫌过于繁复。要之,近溪颇为自信,他相信自己对孟子的理解最为恰当。他的理解是,“心之与性”、“人之与天”,最终的归结点在于人之此身,所谓“故吾此身,即心性之坚冰也”,盖谓此意。“坚冰”无非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人之此身是心性最终凝结、落实之处。心性如果只是一片汪洋之水、浮游不定,则无法坚固凝结,亦即无法“坚定”,而“身”却正是心性得以“坚定”的那一块“寒冰”———一块坚实的落脚之地。总之,近溪想要强调的是,不能就心性论心性,还必须从“身”的角度来审视“心之与性”的相互关系,心性之“活活泼泼、浑浑融融”最终必将通过此身得以表现。

然而,人又“何以是人”?除了人身以外,还有人心在起着主宰作用。近溪指出:一方面人心存在于人身之中,心之义理须由身体才能表现发露;另一方面,人而无心便意味着身体的死亡。从本来意义上说,人身与人心“原不相离”,人所从事的“学问”,也就是要做到“心不违仁”而已。其曰:

何以是人?盖人身耳目口鼻,皆以此心在其中,乃生活妙应。生活妙应,非仁如何?其生活妙应,必有节次分辨,即是心之义而所由以发用之路也。惟人心在人身,如此要紧,则心失而身即死人矣。此所以为可哀也。人身与仁心,原不相离,则人能从事于学问,而心即不违仁矣。

盖人之为人,其体实有两件。一件是吾人此个身子,有耳有目、有鼻有口、有手有足,此都是从父精母血凝聚而成,自内而外,只是一具骨肉而已。殊不知其中原有一件灵物,圆融活泼、变化妙用,在耳知听、在目知视、在鼻知臭、在口知味、在手足知持行,而统会于方寸,空空洞洞、明明晓晓,名之为心也。

这两段话都是解释“何以是人”的问题。答案是:构成“人”的基本要素就是身体和心灵,只此“两件”而已。身是父母所给的血气肉体之身,心在身中而身是心之载体;心是身之灵物,圆融活泼、灵活妙应。然此心非肉体意义上的心脏之心,而是“统会于方寸(即心脏)”之中的心之精神,它具有“空空洞洞”而又“明明晓晓”的特征,显然,这是指人的心灵意识。要之,从人的结构关系而言,身心“原不相离”。可以说,这是近溪对身心关系的基本界定。

关于身心关系,近溪借用孟子的一对术语,称心为“大体”、身为“小体”,并指出:“从其小则为小人,从其大则为大人。”这也符合近溪强调的为学工夫“只专在‘尽心’二字”的基本思路。与此同时,近溪又把身体喻作“心性之坚冰”,其云:“故吾此身,既心性之坚冰。若善知善养,以显著修为,使心运乎身、身体乎性,亦即冱寒之水而凝成冰也。”这是说,身既是心性之坚冰,还须善于修养,要做到“心运乎身、身体乎性”,就能实现合一。犹如水之与冰,其状虽异,其体则一,彼此互为存在之条件。不仅如此,如能通过养身以达到“通天”、“奉天”的地步,“久久而身斯可以同天;同天则无始无终,我命在我,而寿夭更何足言也哉?”换言之,身体亦能与“天”相通,此即所谓“我命在我”,从而超越生死、与天同寿。当然,近溪此说的立意所指与道教不同,其谓身“可以同天”,并不意味着长生不死,而是指一种精神生命的价值实现,意味着“物我同仁”、“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精神境界的实现。同样是身心“原不相离”或“身心合一”,在道教理论特别是内丹理论中,可以是指向练气化神、结成圣丹的一种标志,然在近溪那里,则是指个体生命之道德价值的实现,是达到“知天”、“事天”之精神境界的一种标志。故在近溪看来,“养身”与“养天”乃至于“通天”并非不可转换。

虽然从人体的结构看,“心在身中”,心是身体构造的一部分,而心只有“方寸”之大,身则可以达到“七尺”,就此而言,身大心小。但重要的是,从生命价值的角度看,其实却是“心大身小”,心是“大体”,身是“小体”。因此,是“心以宰身”还是“心以从身”,就将成为是“气质化为天命”还是“天命沦为气质”的决定因素。近溪指出:

识其心以宰身,则气质不皆化而为天命耶?昧其心以从身,则天命不皆化而为气质耶?心以宰身,则万善皆从心生,虽谓天命皆善,无不可也;心以从身,则众恶皆从身造,虽谓气质乃有不皆善,亦无不可也。故天地能生人以气质,而不能使气质必归天命。总之,在近溪的身心理论当中,可以看到身与心在原初意义上是不相分离的,身心原本是合一的。所谓“身心灵妙”、“形神俱妙”,即含此义。但就身心结构而言,身与心毕竟有对应关系,心对身是主宰,身对心而言是载体。举例来说,耳目口鼻是身,所以能视听言动者则取决于心。基于这一认识,是“心以宰身”还是反过来“心以从身”,就将意味着身心能否达到理想状态,也是决定人心之善恶走向的关键。可见,身体在近溪那里,存在着极不稳定的因素,仍是需要不断加以改造的对象。就此而言,其身体观仍有传统的形拙观念的色彩。但须注意的是,构成身体的要素———气质虽被视作有走向恶的可能,然而近溪又坚持认为身体或气质之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恶”,恶只是一种后天的人为现象,是放弃心灵对身之主宰而一味盲从于身的结果而已。从根本上说,身体或气质决不是可有可无、应当抛弃的东西,原初由“父精母血”凝结而成的身体以及同时带来的气质,其本身是了无分别的,本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里的观点涉及对孟子的“形色天性”等命题的理解,以下我们将进入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三 形色与天性

“形色”与“天性”这对概念出自《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历来对此的解释,歧义纷出。与此相关的还有告子的一组命题:“食色性也”,“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同样也令后世学者为之颇费言词。朱子便曾表示程明道的解释“‘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非常费解。朱子认为告子的思想实质是“以知觉运动为性”,但是“孟子当时辨得不恁地平铺,就他蔽处拨启他;却一向穷诘他,止从那一角头攻将去,所以如今难理会。若要解,煞用添语言”。何谓“添言语”?朱子认为须添一“理”字,庶可讲得通:“生之谓性,生之理谓性。”显然,这是一种“添言语”的解释方法,与近溪主张“得口气”的解释方法略有不同,详见后述。

朱子对“形色天性”的理解是:“人之有形有色,无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谓天性也。”意谓非“形色”本身,而是“形色”中之“理”才可谓是“天性”。不用说,在朱子哲学的义理系统中,“形色”相当于“气质之性”,“天性”则等同于“天命之性”。依此思路,故“形色”不能直接等同于“天性”。若依孟子原文,“形色天性”则是一种定义式的判断,其中无须其他文字注入,其本身就可以理解为理由充分自足的命题。然而在朱子看来,如此则于孟子学之义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理由有二:其一,对于“形色天性”及“生之谓性”,若不注入“理”字来转换解释,则完全有可能导致气质即天性、生即性的结论;其二,为了解决生与性之间的义理缠绕,应导入“气质之性”这一概念,唯有如此,庶可在义理上合理解释“形色天性”。那么,对于上述“添语言”的解释方法以及气质概念的导入,近溪又是如何看的呢?且看下文:

气质之说,主于诸儒而非始于诸儒也。“形色,天性也”,孟子固亦先言之也。且气质之在人身,呼吸往来而周流活泼者,气则为之。子今欲屏而去之,非惟不可屏,而实不能屏也。况天命之性,固专谓仁义礼智也已,然非气质生化呈露发挥,则五性何从而感通,四端何自而出见也耶?故维天之命,充塞流行,妙凝气质,诚不可掩,斯之谓天命之性,合虚与气而言之者也。是则无善而无不善,无不善而实无善。所谓赤子之心,

浑乎其天者也,孟子之道性善,则自其性无不善者言之。故知能爱敬,蔼然四端,而曰“乃若其情,则可为善”,盖谓性虽无善,而实无不善也。告子则自性之无善者言之,故杞柳湍水,柔顺活泼,而曰“生之谓性”,了无分别。若谓性虽无不善而实无善也。要之,圣贤垂世立教,贵在平等中庸,使上智者可以悟而入,中才者可以率而由。若如告子云性,则太落虚玄,何以率物?……此孟子所以深辨而力挽之,夫固未尽非之也。这段叙述包含了几层思想内涵。首先近溪指出“气质之说”始于孟子,即孟子“形色”概念;接着近溪强调“气质之在人身”,是构成人之生命的要素,不能也不可加以“屏而去之”,理由是天性非气质不能“呈露发挥”,若无气质,“五性”不能感通、“四端”无由发见。可以说,这是一种“形著体现”之观念,质言之,亦即“气以呈性”之观念。这一观念表述非常关键,由此还引发出“天机”与“嗜欲”、“天理”与“人欲”之关系如何重新界定等重大问题,这里暂不讨论。关于“气质之性”,近溪承认作为一个概念可以成立,但是这一概念的发明权在孟子而不在宋儒。他指出宋代以来有一个流行说法,以为“孟子只说得一边,须补以气质方备”,近溪表示决不敢苟同,因为气质一说乃是孟子的发明,依据便是“形色,天性也”。

问题是,如果说孟子的“形色”是指气质,那么为什么孟子又要猛烈抨击告子的“生之谓性”说? “生”字不也可以理解为气质吗?有人就此问题向近溪提了出来:“问:告子谓‘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何为孟子不取?且极辨其非耶?”对此,近溪指出这是对孟子文本的严重误读,他说道:

学者读书,多心粗气浮,未曾详细理会,往往于圣贤语意不觉错过。即如告子此人,孟子极为爱敬,谓“能先我不动心”。夫不动心,是何等难事!况又先于孟子也耶!想其见性之学与孟子未达一间,且语意上少圆融,而非公都诸子之可概论也。今且道“生”之为言,在古先谓:“太上其德好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而“乾则大生,坤则广生”、“人之生也直”,“生”则何嫌于言哉?至孟子自道,则曰;“日夜所息,雨露之养,岂无萌蘖之生?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是皆以生言性也。…… “目之于色,口之于味,性也,有命焉”,是亦以食色言性也。岂生生为性,在古则可道,在今则不可道耶?

生与食色在己则可以语性,在人则不可以语性耶? 要之,“食色”一句不差,而差在仁义分内外,故辨亦止辨其义外,而未辨其谓食色也。若生之一言,则又告子最为透悟处,孟子心亦喜之而犹恐未彻也。

按照以上近溪所说,孟子不啻是告子的最大理解者。近溪认为,孟子对告子的批评只是集中在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对于告子所揭示的“生”之一字,孟子不但没有指斥,反而“心亦喜之而犹恐未彻”。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从儒家经典及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大量文献依据,可以证明“生”之一言为古人所常道,亦为孟子所认可;另一原因则涉及近溪自己的“生生”观念,此一观念与“万物一体”

论有关,将在第六节再作专门讨论。应当看到,与朱子给出的告子形象大为不同,近溪所理解的告子成了孟子的盟友,其“生之一言”

简直就是令孟子也欢喜不已的普世真理。显然,近溪的这一判断应当是其思想立场的反映。

由于近溪的告子解释与传统之见相比几乎是颠覆性的,故而马上招致了人们的质疑:“先生说‘形色天性’一章,闻与众不同,何如?”对此,近溪答道:

同类推荐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热门推荐
  •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在《贝多芬传》这本传记里,罗曼·罗兰以极大的热情提醒人们关注那些最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贝多芬一生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雄伟地展示出来,激励着无数的崇拜者。
  • 弱妾

    弱妾

    燕王府中侍妾若干,个个如狼似虎,都削尖了脑袋沾着满手血腥踩着他人的肩膀死命往上爬,懦弱得连排行都没有的苏红茶生来就是被人踩遭人戏弄嘲笑的受气包,终遭恶妾算计,被大夫人毒打而死。当苏红茶再次睁开眼,眸中闪过的却是睿智的光。她知道,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要么是奋起杀出一条血路,要么就是无声无息的灭亡。她的选择是——王府里,接二连三的,四夫人中毒,五夫人遭蛇咬,六夫人被人剥光了衣…所有迹象都指向大夫人,结果,大夫人被赐死,她因有功而被提拔。被提拔并不是她的最终目的——赏花宴上,浓妆艳抹的女子正准备东施效颦地跳一曲霓裳舞,谁知一跤摔到了太子脚前,太子看到那张花痴脸,一脸厌恶,“不知死活的白痴,滚!”她痛哭流涕:“太子殿下,妾身仍忘不了你,让妾身再多看一眼…”太子极力忍住狂吐的冲动,吼:“燕王,让她从此消失在我面前…”燕王像赶狗一样轰人。女子伤心欲绝。出了大门,却笑得欢畅,溜得比兔子还快。片段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男子扶着花枝,倨傲的抬起头,“说吧,今晚穿得如此光鲜,是不是你那病殃子夫君不能满足你,又想来勾引我?”女子摘下花枝一折为二,笑嘻嘻道:“别老往自己脸上贴金,种马要让种马来配,人怎么会勾引种马呢……”片段二:一个慵懒而又狂放的男子半眯着双眼听人汇报,忽然挑眉动容,“什么?她又敢与人成亲?”下属惊骇,垂下头身如筛糠。慵懒男子喃声低语:“那个小骗子,胆敢骗我…”他突然笑得不怀好意,“走!大家随本王抢亲去!那贼丫不听话,给我抢回来重打屁股三十大板!”三王争夺,权谋天下,天地为媒,江山为聘,前世今生,只为那红颜一笑。推荐好友新文:《霸权皇后》《七小姐》《囚妻》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弱妾当家》
  • 爱在晨光熹微时

    爱在晨光熹微时

    二十七岁的小会计,长相一般,家境一般,还有些迟钝,最大的愿望不过是以后能有个属于自己的独立房间。曾经有个男朋友,被闺蜜抢,去相亲,被人家长辈嫌弃。一贯倒霉的她突然被王子撞了一下腰,之后……闪婚了。*顾子熹不爱周晓晨。这是一早便知的事实。不要紧,让她来爱他好了。蜜月,他说工作忙,于是她带上公婆一起旅行。婚后没几天,他就将别的女人带进了自家卧室,她怀了孩子,他只冷冷地甩下一句,“打掉!”为他,迟钝愚笨的她出尽了百宝用尽了脑细胞,美味的汤滋了他的肠润了他的胃,却始终唤不醒他的心,在最危险的车祸时刻,他怀中紧搂着的竟是另外一个女人!*这一段她用尽毕生的勇气投入的婚姻,是否该抽身远离?(其实这是一个暖暖的用心去爱的婚后故事,呵,看下去便知。)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旨在追寻南水北调工程历史的渊源,回顾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2002年动工建设期间的历程;介绍南水北调总体布局和东线工程规划,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东线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尤其是对江苏的影响,阐述江苏受水要领,并回答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探讨东线工程建设、管理变革的主要方面,以答谢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关注。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穿越

    穿越

    后宫永远是女人无烟的战场,她的母亲幸运的赢得了帝王专宠,却仍然不幸的成为她人的牺牲品,使她一出生就被沦落冷宫,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命运的轮回总在不断的流转,那一曲让她重新赢得父皇的尊宠,众星捧月的公主,敌人亦在暗处无时无刻的盯着她,危机四伏,新一轮的战争正在酝酿……【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一学就会做煮菜

    一学就会做煮菜

    《一学就会做炒菜》精选了近百种炒菜的炒法,你能在短时间内享受到各种炒菜的美昧。既有大众熟悉的传统品种,也有名厨发明的创新品种,种类齐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内容实用,一学就会。
  • 流行名人篇(老外最想和你聊的101个英语话题)

    流行名人篇(老外最想和你聊的101个英语话题)

    阅读本书,让你了解当下最流行的欧美文化名人。本书从世界范围内挑选出议论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名人,覆盖政治、经济、娱乐、商业、艺术等多方面,每个话题都包括背景介绍、常用句子、重点词汇以及一段情景对话。对话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通俗易懂,所介绍的人物生动而不失深刻。《老外最想和你聊的101个英语话题:流行名人篇》以对话为主,注重口语,让读者不必死记硬背、死啃书本,最后导致“哑巴英语”,在遇到外国人时仍旧张不开嘴。这本书每节都有大量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句子,读者可以在与外国人的日常交流中直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