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武器援助来看,它至少有部分惩罚印度的意图。而且,印度政府也根本不相信艾森豪威尔的个人保证。3月1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说:“我们知道,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侵略往往发生了却遭不到遏制。六年半前在克什米尔发生的侵略具有可怕的结果。……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有可能会促进和滋长侵略。”Information Service of India, Kashmir, 1947-56: Excerpts from Prime Minister Nehrus Speeches, New Delhi, 1956, p38
美国的黩武主义使尼赫鲁忧心忡忡。印度对巴美军事结盟迅速做出反应,决心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发展亚洲的和平力量。印度与中国从1953年开始进行会谈,拟取消印度从英国那里继承来的在中国西藏地区的特殊权益。1954年4月29日,中印正式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印度放弃继承英国在藏非法权益;5月19日,美国和巴基斯坦签订《共同防御援助协定》。6月24日至28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受邀请第一次访问印度。中国时任驻印大使馆二秘裴默农说:“尼赫鲁在日程中安排了陪同周恩来访问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活动,其用意十分明显。
尽管当时中印的关系很好,但周恩来以时间匆促为由,婉言谢绝了。尼赫鲁在会谈中详细陈述了印度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要求周恩来在适当的场合说几句同情的话。周恩来又答以中国政府对此问题尚待研究,一时难以表态,希望谅解。”裴默农,《从中巴关系看周恩来争取友好邻邦的远大谋略》,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15-116页。在这次访问过程中,两位总理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在访问巴基斯坦时,巴方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希望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作同情巴方的表态,同样被周恩来委婉地拒绝了。
9月6-8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新西兰和巴基斯坦八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外长会议,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因在马尼拉签订,又称作《马尼拉条约》),组建了针对共产主义的军事集团“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国当初也邀请印度参加该组织,遭到尼赫鲁政府的拒绝。9月29日,尼赫鲁在印度人民院对此解释说:“参加马尼拉会议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不结盟’的基本政策。我们不能放弃那项基本政策,这项政策,我们执行了这么多年,不能因为仅仅参加那次会议而放弃它。”转引自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尼赫鲁极为清醒地认识到,巴美军事同盟将把外部势力引入南亚地区,把南亚拖入冷战,从而使它处于核战争的危险之下。但利雅兹认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尼赫鲁担心美国会利用与巴基斯坦结盟的关系迫使印度放弃不结盟政策,使其独立白费,从而变为美国的殖民地。”Rizvi, Gowher, South Asia in a Changing International Order,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3, p60-61尼赫鲁不仅反对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还主张建立和平区以抵制美国在亚洲的冷战。10月19日,尼赫鲁以印度总理身份开始第一次访华。这一切都说明,印度不仅没有参与遏制中国,反而发展对华友好关系。
除去印度坚持“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因素之外,巴基斯坦和美国缔结军事同盟还有着其他因素起着内在的推动作用,那就是巴基斯坦与苏联在南亚地缘政治利益上的相斥性。以前属于苏联现已独立的哈萨克斯坦的学者阿基姆别科夫说:“英印帝国的解体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新民族国家的成立,急剧地改变了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形势。大规模印巴冲突尤其是两国因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而引起的军事冲突,让人有理由设想,未来巴基斯坦的一切利益将服从于同印度争霸的全局任务。所以,在客观上巴基斯坦对自己同阿富汗接壤的西北边境省形势的尖锐化问题不感兴趣。与此相适应,在新条件下保持莫斯科在阿富汗影响的继续存在和集中注视印巴冲突首先是符合苏联的安全利益的。原则上,阿富汗是苏联在该地区地缘政治影响和安全体系的关键因素。基本上,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莫斯科在印巴冲突中偏爱印度。这样就给苏联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安全附加了额外的安全系数。
”[哈]C M 阿基姆别科夫着,《阿富汗焦点和中亚安全问题》,杨恕、汪金国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页。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因杜兰线分歧而存在“普什图斯坦争端”普什图人(Pashtuns),居住在阿富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部的一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根据1985年的统计,约有2460万人口,其中居住在阿富汗南部和东南部的居民约900万,占阿富汗总人口约53%;居住在巴基斯坦西部的约1400万人,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6%,又称为“帕坦人”(Pathans);还有约10万人居住在伊朗境内。19世纪后半期,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在中亚对峙,为了避免直接接触而实行缓冲国政策,阿富汗即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国之一。1893年,英印帝国与阿富汗划定两国之间的边界线,以当时英国政策的执行者杜兰上校得名为“杜兰线”,现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边界线。
为防止普什图山地部落人民威胁印度边疆,英印政府通过“杜兰线”将阿富汗东南部普什图族山地部落数百万人民划归自己一边。阿富汗政府不承认杜兰线,从而造成后来长期影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关系的“普什图斯坦争端”。出于确保苏联在南亚和中亚的利益以及安全,苏联政府把阿富汗作为苏联南亚政策的战略支点。因此,苏联在印巴冲突中应该支持印度,使巴基斯坦分心而无暇顾及与阿富汗之间的杜兰线争端,避免使苏联陷入困境。此外,苏联还对穆盟长期与英国人合作表示反感,认为它追求印巴分治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直到1948年才承认巴基斯坦是一个独立国家Ahmad, Bashir, Ph.D., The Politics of the Major Powers Toward the Kashmir Dispute: 1947-1965, Nebraska University, 1972, p158。苏联境内存在许多民族,民族矛盾虽然遭到压制,但并未消失。这也是苏联反对穆盟主张的原因之一。所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巴苏两国亲近先天就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美国与巴基斯坦缔结军事同盟,这使印度与它渐行渐远。1955年1月,国大党宣布在印度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同时,印度参与发起在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召开万隆会议,并坚决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促成亚非人民大团结,向新老殖民主义者示威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9页。巴基斯坦和美国结盟,其用意主要不是为了反对共产主义,而是为了增强抵御印度的实力。穆罕默德?阿里?博格拉是巴美结盟的主要设计者,1953年至1955年担任巴基斯坦总理,后来改任外交部长。裴默农说,在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与穆罕默德?阿里总理会晤,向他表示,中国担心美国利用巴基斯坦的军事基地发动侵略战争。阿里总理郑重声明,巴基斯坦怀有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巴参加两个条约组织以及同美国签订的军事协定完全是为了防御邻国的侵略,并不是针对中国的。
他还庄严保证,如果发生美国的侵略战争,巴决不参加,例如对朝鲜的战争,巴就没有参加。周恩来随后在万隆会议一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了阿里总理的上述保证,阿里总理当场欣然予以确认”裴默农,《从中巴关系看周恩来争取友好邻邦的远大谋略》,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13页。巴基斯坦多次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保证不会参加西方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62年3月19日,巴外交部就参加军事条约问题向中国正式提交备忘录,表示巴基斯坦参加几个条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卫,这不是针对巴基斯坦切望与之加强友好关系的伟大邻邦中国程瑞声,《南亚的热点克什米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88页。巴美缔结军事同盟的目的既然迥异,这场缺乏地缘利益作基础的同床异梦就注定不会持续太久。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座建立在流沙上的碉堡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就灰飞烟灭了。
1955年7月1日,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加入《伊拉克和土耳其互助合作公约》(又称《巴格达条约》);9月23日,巴基斯坦又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1955年2月24日 ,伊拉克和土耳其在巴格达签订《伊拉克和土耳其互助合作公约》(Pact of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Iraq and Turkey),即《巴格达条约》。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分别于同年4月5日、9月23日和11月3日签字加入该条约。同年 11 月21日,巴格达条约组织正式成立。该组织在英、美操纵下,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东南亚条约组织一起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发革命,推翻了亲西方的费萨尔王朝。翌日,伊拉克革命政府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10月17日,巴格达条约组织总部迁往土耳其安卡拉。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正式宣布退出该组织;10月17日,该组织改名为“中央条约组织”。1979年3月,伊朗和巴基斯坦宣布,因该组织不再能起到保护成员国安全的作用,决定退出。接着,土耳其也宣布退出。4月30日,该组织举行会议,与会的英、美、巴、土四国代表决定,该组织于1979年9月28日不复存在。
苏联政府把巴格达条约组织看作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附属物国际关系研究所编,《中东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第106页。,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飙也说:“巴基斯坦的西部地区与西亚相连,而其东部地区(即现在的孟加拉国)靠近东南亚,所以,美国在这个时候拼凑针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时,便选中了巴基斯坦这个联结中东和东南亚的南亚国家,作为构成其军事锁链的重要一环。……这样,美国就把‘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两条锁链,通过巴基斯坦联结起来,在中国的西面和南面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军事包围圈,人们形象化地把它称为新月形反共反华军事包围圈。”耿飙,《耿飙回忆录》(1949-199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1-82页。
中国政府对巴基斯坦加入西方军事集团进行了严厉的抨击。1955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危险的决定”的评论员文章,内中说:
巴基斯坦通过参加土伊条约而参加了美国的所谓“北层防御锁链”,使自己处在一种被美国当作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的基地的地位。人们很难理解这如何可以同巴基斯坦所一再表示的对中国友好的愿望相协调。……而今,在美国的这个战争准备计划中,巴基斯坦在南面参加了东南亚集团,在北面又参加了土伊条约。这样,不管巴基斯坦的主观愿望如何,它有身不由己地被美国拖进一场美国所准备的新战争的极大危险。《危险的决定》,《人民日报》,1955年7月1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