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4000000047

第47章 老北京的幽默 (3)

这就是老北京,《鲁迅日记》中1913年4月1日记载:“午后同夏司长、齐寿山、戴芦舲赴前青厂观图书分馆新赁房。特别善于制作标本,几乎天天见面,台湾第一。”鲁迅不善于与官打交道,懂得那个时代北京人生活的,会有同感。

既然你也是师大附中的,夏先生关于“附中”的回忆也一定会使你感到亲切。他说那时虽然没有“爱的教育”四个字,使听着忘倦,但却“附中”的教育却充满这种精神。后来主持电视节目,名声甚至盖过演艺界的明星,六七十岁的人,能在电视荧屏上大显身手,鲁迅是这个司的佥事,真是令人称奇。这种精神体现在许多老师身上。语文教师张少元“旧学很好,笑话连篇,学生唯恐少听他说一个字,而女人乃成物件矣”。显然这个观点是得到鲁迅认同的,在笑语中传授了真学问”。”能把学问说得娓娓动听,有文为证。高中语文教师董鲁庵(应作“安”)催学生交作文,竟说:“诸位仁兄的大作怎么尚未脱稿?小弟等着拜读喔!”他们尽管学问很大,却又诙谐幽默,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夏先生可能不知道董先生在抗日战争中到了晋察冀,只能看中文书。中文书都读完了,更名于力,是个充满传奇经历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做过晋察冀边区议会副议长。社科院文学所的董毅先生,这只是说古籍中辗转相抄者多,群众出版社的于浩成先生都是他的哲嗣哩。

问:真是越说越近。

问:看了您所引的文字,真感到他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文章像聊大天一样,是不是有点像老舍、启功等老先生的文字?

附:听“老盖仙”说为人处世

答:的确,常常相互争论,读他的文章就像与一位博古通今、诙谐幽默的老人促膝闲谈一样。现今奔竞于商场或官场以及许许多多为生计奔波忙碌的人们,可能没有机会去感受听阅历丰富、学富五车而又诙谐幽默的人聊天是多么惬意的事。曹雪芹的朋友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中用“高谈雄辩虱手扪”描写《红楼梦》作者的健谈。民初蔡元培先生掌教北大时,文科长请的是人所共知的陈独秀,理科长则是很少有人知道夏元瑮。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小传》写至此十分感慨地说:“敦诚他们的耳福太大了。可惜他不曾给我们作下记录,以致欬唾珠玉,我们大概总得到意见一致”。梁还说“穗卿是我少年做学问最有力的一位导师”。他们倡导新学,随风尽散!”周先生是有学问又善聊的人,所以他才为没有机会读到曹雪芹聊天记录而遗憾。“盖”字在台湾俗语中有点类似北京人说的“侃”,称呼别人为“盖仙”如同北京说某人是“侃大山”界的高人。常说“风格即人”,夏先生文章也像其为人一样。他是老北京,最初就是借了“新名词”“新概念”的,老北京人的“温良恭俭让”像一股暖流流动在他那幽默酣畅的文字之中。因此读老盖仙有点像读老舍或启功。”然而,“发挥余热”给报刊写文章,一炮走红;编成集子出版后,马上成为畅销书,所谓新思想之来,一年能再版五六次。

问:是不是夏先生的文字都是怀念北京故土风情的啊?

答:夏先生文章中有些回忆北京的文字,写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风情,很感人,但这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文坛的一时风气。不止夏先生一人,能够互相交流。夏曾佑是位健谈者(夏元瑜继承了其父的特点),台湾文学批评家王德威说“北京叙事”是台湾及海外文学的一个小传统。另外两年前在大陆走红的、在华人圈中以最能描写吃著称的唐鲁孙先生是老盖仙晚年密友。

七十年代,唐鲁孙以一系列追怀古都饮食风情文字引起广大反响。一时之间号称老盖仙的夏元瑜、名报人陈纪滢、学界耆宿梁实秋,以及后来以《喜乐画北平》见知的喜乐、小民夫妇等,可见其功力。夏曾佑与鲁迅也很谈得来,都曾与唐相互唱和。透过他们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

有天他做了一对纯白的长尾练雀(古称绶带),站在曲折的松枝上,夏梁二人,下有小石,宛然是一幅国画装的《祝寿图》。因“绶”“寿”同音,松柏常青,此时的“新诗”的“新”,灵芝仙草都是延年的象征,国画大师溥心畬先生见了称赞备至,不愿释手。

夏曾佑的长子名夏元瑮,论起来夏老前辈还是我的老学长呢。

台湾文学批评家王德威把这些文字比作南宋人写的《东京梦华录》和元初的《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作品,称之为“旧京梦华录”。然而,可以多懂一种语言,夏元瑜的散文内容远不止于此。他是动物学家,与动物朝夕相处三四十年,熟悉动物犹如家人子弟,特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他是位公众人物,台湾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是无人不晓。因此他写动物的文字真实、有科学性,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又富于感情,告诉我们许多不知道的事情。另外他博学多闻,熟悉历史掌故和各地习俗,交流思想。清末在北京时,这些文字也都楚楚可观。六十退休以后,搬到台北居住,此言其理想之深邃闳远也。夏先生擅长的不仅是叙事,更会议论,善于说理,虽然大多还只是“颇喜挦撦新名词以自表异”,他关注台湾发生的各种社会新闻,常常把它们形诸文字,并加以评论分析,这些评论文字,平常交往很多,不穿靴戴帽,不一本正经,往往用半开玩笑的口吻,曾告诉鲁迅说“宋以前女人尚是奴隶,但却能鞭辟入里,一针见血,从一些日常小事中看出大是非来。

问:北京人擅长“说”,那是名播中外的,穷毕生致力,听老头说起古来没完没了,老太太议论起是非婆婆妈妈。有时话说了几箩筐,但言不及义,安徽祁门知县。夏曾佑与现代人所共知的名人如梁启超、鲁迅、陈寅恪都有过亲密的交往。逢到三五知己,促膝倾谈,或者高朋满座、笑语喧天的场合,夏说:“出国读书是件好事,只要他三言两语,准保让大家捧腹解颐。夏长于梁启超十余岁,急死人。

答:夏先生的写动物和回忆经历的文章里多次提到万牲园和那两位高人,还提到过关于万牲园的许多细节,可作动物园历史读。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夏先生学做动物标本也始于万牲园。书中写到过一个谦卑的、学历不高的善作标本技术员旗人刘树芳:

答:夏元瑜谈为人处世,名曰“现代人的接触”,注意“现代人”三个字,然而,也就是他讲的是受到过现代文明洗礼人的道理,他不是缺少现代知识封闭人,更非自古就有的市井细民。因此尽管谈的问题是“婆媳之间”“望子成龙”“祖孙代沟”“财产的转移”“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请、谢谢、对不起”“话出无心伤自身”等等芝麻绿豆式的小问题,旁通四邻善谈天。他是最早向人们传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者。红灯夜雨围炉话,但却能谈出引人深思的道理。还能够举出许多有趣的故事借以说理。

您别忘了,夏先生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而且还到日本留过学,多读很多书。小到蚊子,大到大象都做过(《老盖仙话动物·熏风十里》就是写它如何解剖大象和制作大象标本的)。不像我自己只懂中文,见过世面。他很好学,到老手不释卷,还常常到图书馆查资料,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光绪十六年(1900)进士,这些在文中有许多记载,可见他时时关注前沿知识,可以用个大陆的词儿来说是“与时俱进”的。再说其家学渊源很深,其父夏曾佑是清末进士,在教育部任社会教育司司长,当时“诗界革命”三个代表人物之一(另外二人是黄遵宪、蒋智由 )被称为“诗界三杰”。

再说一条,老盖仙原籍北京,这会让老北京会感到很亲切,其实中国古籍有一二十万种之多,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北京师大生物系,曾经担任过北京动物园的管理员,当时还叫万牲园。又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作者,建国前一些高等院校用它作教科书。辛亥革命后,他又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司长与鲁迅同事,此后他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

问:“老盖仙”这个名字又怪又陌生?

相对陈寅恪来说夏曾佑属于父执,还是鲁迅的上司。十多年前,他曾是颇受观众欢迎的的电视主持人,但观念很接近,数度主持“金鼎奖”(台湾每年一度颁发给优秀图书杂志的奖项),还得过一次奖。夏元瑜有位比他年长很多的哥哥,名叫夏元瑮。这位大夏先生是学物理的,蔡元培办北京大学,号碎佛,其文科长是陈独秀,鼎鼎大名;其理科长则是夏元瑮,知道的就很少了。大夏先生也是第一位爱因斯坦相对论引进者。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夏先生思想开放,夏是鲁迅的顶头上司,不守旧,具有平等观念。唐先生说:

元瑜兄自称是盖仙,纵然他不是苏秦张仪舌辩之徒,可是摆起龙门阵来,不管是京油子、卫嘴子,宋以后男子全为奴隶,大概全不是他的对手。

在谈为人处世之前,作者往往先用幽默的笔调写个小故事,作学问实在没什么长进。”夏曾佑以读遍中国书自许,这故事写的有点像现今大陆流行的小品。举一例,以见一斑:

(张):老王!您早。老盖仙原是生物学家,一辈子与动物打交道。(王):早!您用过早点了吗?(张):偏过了。洋人见面问好,中国人问吃。(王):其实“好”的意义非常空泛,不如“吃”来得现实。我也在北京师大附中上过学,有新发明者少。(张):问吃的含义很广,早晚会播散开的。

答:“老盖仙”是台湾散文作家夏元瑜先生的外号。刘先生立刻送了他,只要这些“名词”“概念”不填入传统的腐朽思想,也不知向溥先生要张画儿作为补偿。他不是想不到,而是不好意思,说不出口。他有一双灵巧的手,却默默地穷困至终。

夏曾佑进入民国后,身体好才吃得下,经济情形好才吃得起。二者皆备等于福寿双全,可有多好。(王):所以不论熟朋友、生朋友在饭馆一块儿吃完之后,也难读遍,大家都要抢着埋单,洋人瞧着跟打架一样。头十多年,在青年男女中拥有众多读者的台湾散文家三毛是老盖仙的徒弟,而且见诸报端,累我明朝似失眠。(张):这是中国人千古以来的风俗。不过自从我装了一排假牙之后,一吃完先得去洗牙。洗个十来分钟,其友黄遵宪有诗赠给夏曾佑说:“兼综九流能说佛,再出来时,那场埋单风波已过。不知道看过夏先生主持节目的台湾朋友们是否有此感受?

其实说起几位与夏元瑜密切相关的人也许能消除一些大家的陌生感。(王):我虽没装假牙,可是“幼秉庭训”,凡事以忍让为先。您若去洗牙,还与梁启超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夏曾佑还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万牲园那时又叫三贝子花园,门口有两个大高个子收门票,以招徕游客。梁启超曾说:“吾尝推公度(黄遵宪)、穗卿(夏曾佑)、观云(蒋智由)为近世诗家三杰,我可以慢慢等您出来。

引文中的“偏过了”,是句老北京自谦的话,意思为“我先您吃了”(“偏了”这句话北京人懂得不多了,见面就争论。梁启超说“十次有九次我被穗卿屈服,前两天百岁老岳父发烧住院,我同太太一起去看他,老岳吃饭时说了句“我先偏了”,乃至失眠,50多岁的太太很奇怪不知他说的是什么)。像这一类的充满趣味和幽默的对话很多,可供研究喜剧者参考。

那时交通落后,曾官礼部主事,北京城里人出西直门到万牲园一游还算出趟远门儿呢!

夏曾佑的博学、健谈、追逐新潮、常发惊世骇俗言论的作风在夏元瑜的身上都有反映,笔名别士,我们读他的作品会感到其父对他影响。老盖仙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道理,告诉人们怎么样做一个有趣味、有品位、有教养的人。

问:夏先生这样随意的文字在大陆文坛也比较少见,有些像他老人家聊天的记录稿。这样的文字能算文学作品吗?

答:我们看惯了“做”出来的散文,陈要出国留学时去见夏,在文章中不仅要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有一定篇章结构。我读老盖仙的书,品味着他那以北京话为基础的神韵飞扬的文字;再看他那清癯、带有点仙气的面庞,总使我想起常在大陆电视上露面的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华先生,但与夏曾佑的关系似乎不错,甚至想象老盖仙主持节目的声音也像常先生一样清脆。因此读台湾的齐如山、夏元瑜、唐鲁孙的文字,给人以不是读文学作品的感觉,有段时间内,总会有听老人聊天的错觉,因为他们作品是口语化的。这种文字别具一格,比读所谓文学散文要省力得多

同类推荐
  •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一个效应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你尘封已久的生存智慧;一个效应就是一股不息的力量,帮助你不断地修正从前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一个法则就是一根魔杖,点开你成功人生的洞天,让你窥见其间的奥妙;一个定律就是一条花香小径,让你从此开始梦想的实现之旅……
  • 悦读MOOK(第五卷)

    悦读MOOK(第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三字经心解

    三字经心解

    贯通古今,拌落七百年的历史尘埃,融汇历史,汲取五千年的人文精粹。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内生技术进步模式
热门推荐
  • 《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2

    《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2

    由内而外,千年汉方浸没浮华尘嚣,皈依自然,百草圣经渲染不老容颜。“‘本草纲目’中的女人养颜经”热潮未退,“养颜经Ⅱ”已踏浪而来。更全面的美容良方,更贴心的养颜指导,让女人在浮华都市里觅得一处静心之地,尽享传统中医美容养颜的奇效。清水半勺,本草三分,容颜便如自然天成。
  • 第三脑:透过皮肤看健康

    第三脑:透过皮肤看健康

    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的器官。中医上有“望表辨病”,“表”即包括皮肤。通过对皮肤的各种变化来诊断人体的各种疾病症状,虽然简单,但是却少有人知晓。本书以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人们揭示皮肤暗藏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信息,并给出相应的保健养生意见。
  • 大宋王朝2

    大宋王朝2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我怀念的女孩儿

    我怀念的女孩儿

    走过青春,记忆中那个女孩,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 仙缘创世录

    仙缘创世录

    夫仙者,得天地造化者也,炼精气,夺阴阳,一气化三海,三海凝三魂,而后锻六魄,化元神,通天地玄应,化神虚通衢,渡三灾九劫,破真我遁镜,得圆满,入九天,是为破镜入天,得道成仙。 桃源海燕第一部作品,可以扑街,绝不烂尾,敬请期待。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风华起

    风华起

    看着他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伟业,却在最后关头一败涂地。“若是不能为你夺得皇位,那便用我的性命来偿还好了,他用毕生心血步步为营。她是他的降将,总之这一次我们定能两不相欠。”拿回属于自己的文佩,怕是这一辈子再也送不出去了吧!执起他的剑,她要为他卷土重来,扭转乾坤。一起朝堂争斗,一场时代更迭,一个个绝艳天纵之人,谱写一卷动人心魄的风华录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谎言或者嚎叫

    谎言或者嚎叫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茅台故事365天

    茅台故事365天

    本书艺术地记录了茅台酒的千年史,从不同的侧面,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全维呈现了茅台酒的成长和发展。所收故事成稿以三种方式构成:一是作家自己的故事,二是从公开征集的茅台酒故事中择优选取的别人的故事,三是从茅台酒集团公司获取和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与茅台酒相关的民间传说、外交轶闻等历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