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200000017

第17章 有关史识的闲话 (2)

往下说,应该有点新意,或说深意,这新意是:知识分子,所事之君败亡,不只可以不从死,而是不可以从死。这样说,有些熟悉历史的人或者要大吃一惊吧?比如据传闻,崇祯皇帝完蛋于煤山,或弘光小朝廷完蛋于南京,柳如是劝钱牧斋以身殉之,钱牧斋不听,后来的所谓正人君子都赞扬这位河东君明大义,为钱牧斋的不能舍生,以致沦为“二臣”惋惜,而我,却公然站在钱牧斋一边,这不是甘居下流吗?就说是下流吧,对不起,我想奉告,事实是我还要流得更远。

比如我不只一次反问:“钱牧斋,除了没随着崇祯皇帝死之外,你还能举出他什么劣迹?”问题当然不到此为止,因为还可以接着问:“公认为于己有大恩的父母死了,誓同生死的同床共枕人死了,不从死,于人格无损,何以帝王败亡,不从死,就于人格有损?”这显然是因为帝王的权太大,就有能力要求臣下忠于一姓(如汉周勃之诛诸吕),甚至忠于一人(如明方孝孺之不奉燕王朱棣诏),说得更鲜明些,忠君就成为至上的美德,忠到从死就能获得最高的荣誉。有谁曾经追问,这样的信念是怎么来的?信受奉行,除去有利于某一姓某一人的专制统治之外,还能找到人文主义性质的理由吗?不问,说句愤慨的话,是因为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受骗(或兼自骗),已经到了“心死”的程度。不幸是心死而行不死,且撇开动机,结果就成为,为历代的专制魔王做了帮凶,为历代的专制制度做了护身符。但评人又不当抛开动机,所以视忠君为美德,为荣誉,如欧阳修之流,只是可怜,而不是可鄙。我也勉强算个知识分子,说同行的昔人(今人也不少)可怜,不得不说说理由。以下说理由。

先说忠君的信念是怎么来的。说来可笑,忠君的信念流行之后,君也是内有五脏、外有四肢的平常人,知道的人也很少了。如果知道,这样一个平常人,干什么(直到任意杀人)都对,总会感到很离奇吧?见怪不怪,主要是来于两种情况。一是统治者权力的无限膨胀。

就古代说,群雄并立的时候就差一些,如士的阶层,还有离开此国、投奔彼国的自由;君有权,但非至上,所以孔子虽然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却也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还进一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胡作非为,臣下都唯命是从,还有人敢说为君要有为君的样子一类话吗?不说,是因为都总结出经验,求利禄,求安全,就要听话,颂圣,而听话、颂圣惯了,不得不然生长,就渐渐变为当然。另一种情况是,总会有御用文人编造种种神话,说坐上宝座的人都是天纵之圣,奉天承运,伟大,正确,能够使国运昌盛,小民幸福,所以做什么都对,直到赐自己死,还要叩头谢恩,以示感激。就这样,至晚到秦始皇,广大被统治的人民,尤其多有入朝机会的知识分子,就视忠君为天经地义,不改朝换代之时,乐得死后得个“文忠公”之类的谥号,改朝换代之时,忍痛舍生,以求挤入忠义传。

时间长,错的变成对的,并且根深蒂固,以致没有一个人敢问,或想到问,这样纵容一个人胡作非为,对吗?或心怀人文主义,问,合算吗?可怜,也可怕,是忠君变为无条件的好。于是如欧阳修,就大骂不从某一君死并事多姓的冯道。奇文共欣赏,抄其中的主要部分:

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案这是一句空话,有哪个帝王是以礼义治人?臣下当然也不敢这样要求);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这是说,亡国皆由大臣不廉不耻,与君无关)予读冯道《长乐老叙》(应作《长乐老自叙》,“长乐”是冯姓的郡望,疑取为号,义双关),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予尝得五代时小说一篇,载王凝妻李氏事,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其人而不得见也。凝家青、齐之间,为虢州司户参军,以疾卒于官。凝家素贫,一子尚幼,李氏携其子,负其遗骸以归。东过开封,止施舍,旅舍主人见其妇人独携一子而疑之,不许其宿。李氏顾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牵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长恸曰:“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即引斧自断其臂。路人见者环聚而嗟之,或为弹指,或为之泣下。开封尹闻之,白其事于朝,官为赐药封疮,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者。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冯道传》序论)

欧阳修所谓小说,意为出于笔记传闻,所以说“世固尝有其人”。有其人,也就有其事。这样的事,今代少读史、常出入舞厅和卡拉OK的年轻人,一定感到新奇,难于理解吧?可是旧时代,如欧阳修所说,有不少人(包括妇女)就认为应该这样,能这样是好样的。何以评断为好?因为头脑里有个评价标准,曰“两性道德”。这两性道德是建立在男权的基础上,所以对男和女的要求就不一样:男,有妇之夫可以纳妾,嫖娼;女,有夫之妇被夫之外的男人摸一下,就要把被摸的肢体砍去。砍,血淋淋,可怕吗?正人君子如欧阳修之流,却以为很好,因为“之风”还可以使冯道之流的士大夫“知愧”。求不愧要如何?是所事之君败亡,随着死。死也就成为好样的,因为合于评价的标准,“政治道德”。这样的政治道德也是建立在君权的基础上,所以为君,几乎都胡作非为,用老百姓的血汗享受,乱杀人,还要说“天下没有不是的君父”;臣下就不成,要“君辱臣死”。总之,昔日,我们的两性道德和政治道德就是这样荒唐,而以读书明理自负的知识分子却视为天经地义,总是太可怜了吧?

其实应该说“可悲”,因为,两性道德已是死老虎,可以不再打,忠君的政治道德,直到现在,看法不同于欧阳修,并深恶而痛绝之的,还是几乎没有。仍以明末清初为例,都认为陈子龙是好样的,因为死了,退一步也要学习顾亭林,不仕,有谁敢想,走钱牧斋的路也未可厚非?这里有异族入主问题,且放下不管,单说对于朱明,如顾亭林,还不只一次偷偷去祭十三陵,痛哭流涕。他是精通历史的,难道把朱元璋、朱棣乱杀人,把也是忠君(另一君)的,男,剥皮,下油锅,女,送往军营轮奸,折磨死后喂狗,以及正德皇帝乱抢民女,天启皇帝信任魏忠贤,开东厂,杀死那么多正派人,崇祯皇帝愚而好自用,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等等,向北跪拜之时,就都忘了吗?不忘而一笔勾销,就是因为心中有忠君思想盘踞着,以至于认为,既然坐上宝座,就无论干什么都是正义。这样,道德规范的适用范围就分了家,管众人的,对帝王都不适用。可悲的是包括理学家在内,都以为这是天经地义。

一不做,二不休,我们无妨进一步,看看这样的荒唐信念给我们带来什么。古今可以分说。古,至晚由桀、纣起,到既糊涂又狠毒的那拉氏老太太止,小节可忍的且放过,单说错杀人,总是任何统计学家也算不清的吧?可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却是千篇一律,“君王明圣”。自然,帝王胡作非为,主要不当由君王明圣的呼喊声负责,但是也可以想见,如果朝野的人人头脑里都没有忠君是无上美德的信念,倒行逆施的路就不会这样平坦吧?岂止不平坦,连坐宝座也就不能安稳了吧?所以,由效果方面看,因为忠君思想既普遍又根深蒂固,两千多年来,帝王的宝座就坐得更稳,一个人说了算并为所欲为的专制制度就更加巩固,而小民,也就永远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没有改变命运的希望。古如是,今呢,我是担心心理状态这玩意儿,旧时代寿终正寝而阴魂不散,比如“文武衣冠异昔时”之后,有些人不还是可以以充当驯服工具为荣,在某时某地望见或亲近天颜,就郑重记入日记,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吗?这是忠君思想的现代化,其结果自然就成为老调重弹,堂上说煤是黑的,堂下山呼是,改为说煤是白的,也山呼是;堂上说往东走对,群起东行,改为说往西走对,一齐向后转,举步往西。

太可怕了!所以其后上上下下,都喊应该走向民主,改人治为法治。我常常想,任何变动都不像说的那样容易,尤其生活方式的改变,要以教养的普遍提高为基础。这所谓教养,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分辨的事物也包括历史,因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而评论史实,就不能不有史识,不然,如果不假思索,仍死抱着传统信念,随着欧阳修大骂冯道,说钱牧斋不随着崇祯皇帝死是无耻,就实际等于为压榨小民的专制帝王和专制制度唱颂歌,真是太可悲了。

附记:本篇写成,刊于《读书》1995年12月号,黄裳先生曾写《第三条道路》,提出批评,刊于《文汇报》1996年1月9日《笔会》栏,《笔会》编者来信询有无不同意见,我曾复信,刊于同年2月8日同栏,抄有关之第二条,供读者参考:

二、拙作确有不妥处,如举钱牧斋事即是。钱氏之情况,我不是不知道,学问文章有可取的一面,为人则有可鄙的一面,因热衷怯懦(陈寅恪先生评语)而结交马阮,以及黄裳先生所举之不仁不义皆是也。记得昔年为一后辈改文稿,曾易“牧斋”为“谦益”,以示不尊重。年来老境颓唐,丢三落四,以至立论时只顾及原其不殉节,而说得偏激片面。得黄裳先生匡谬,亦当顿首谢也。

同类推荐
  • 遥远的温泉

    遥远的温泉

    《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遥远的温泉》收录了《遥远的温泉》和《已经消失的森林》两部中篇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黑与白

    黑与白

    文学评论集,收40余篇,既有对卷入市场以后文学流变现状的客观描述和前景的宏观预测,还有密切追踪作家作品,潜心琢磨新的批评路向的探索。
  • 有一缕阳光就要灿烂:最抒情的中外散文

    有一缕阳光就要灿烂:最抒情的中外散文

    本书编入了中外百余篇抒情散文,或优美动人,或朴实真挚,或意味深长,如日暮黄昏的天空中升起的袅袅炊烟,让你在掩卷之际,不禁回味咀嚼。这些抒情散文从平常生活、旅途见闻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以精简准确的心灵咖啡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散文之后都回眸和感悟,灵魂被陶醉,思维被熏陶,文学修养也更上一层楼。
  • 沉船

    沉船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诗”写作版图上,阿尔丁夫·翼人的长诗写作具有启示录的价值和意义。但似乎有很多专业研究者对他以及他多年来的长诗写作缺乏必备的了解。
热门推荐
  • 魔法是这样炼成的

    魔法是这样炼成的

    天元大陆上一个有着人类,精灵和矮人混合血统的男孩富兰克林创造了自己的魔法世界,一个身负全系魔法的小家伙是如何得到的呢?每一系别的魔法之间的关联是怎么样的,是如何的创造自己的魔法世界的?地下神奇的侏儒文明,一切的一切都在天元大陆,最后的结局都在意料之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公主玩转后宫

    公主玩转后宫

    他们两个是她拯救他,看身负血海深仇的她,如何的报仇雪恨。娘不爱,她是大周的公主,在生日当天母后被人一剑穿胸致死,看他如何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他是大胤的皇子,还是他救赎她。,从此后的她再也不是那个单纯的公主,爹不疼。
  • 梦想与疯狂

    梦想与疯狂

    三个典型人物:孙和平、杨柳、刘必定的精彩亮相,使这部惊心动魄又光怪陆离的长篇小说,下面接触了中国变革中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国家发展和社会正义的博弈,各种社会力量(能量)在利益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博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与博弈,财富欲望与道德坚守的博弈,给读者呈现出一幕幕既陌生又熟悉,既勾心斗角又波澜壮阔的深度现实场景。
  • 我的人间都是你

    我的人间都是你

    “从刚才开始,转身刚想走人,却被良辰一把捉住,前几天的那一次是个意外,低头贴着她的耳边,嘴角露出一个邪气的笑,你就用这种不怀好意的眼神看着我,意有所指的说:“放心,不能随随便便的,难道你想和我重温...旧梦?”良辰一把将景好好扯入洗手间。我不是那些随随便便的女人!”景好好扯开被他攥着的手腕,【全文完】“我说过,我会认认真真的!”
  • 伐仙

    伐仙

    如风一样的自由,谁也不能束缚,我的命运,只有我自己主宰,谁也无法阻拦我脚下的路,冷月刀法,七位兄弟,打造我独一无二的强者之路,所向披靡,勇不可挡!
  • 狂傲第一夫人

    狂傲第一夫人

    穿成丞相府痴傻疯癫的大小姐风落霜?带着聘礼去求亲,却一命呜呼?哼,重生后的她,还有那么容易被欺负吗!御赐皇商又如何,拜堂当天,她留下一块板砖外加一纸休书,跑到江湖逍遥快活行医救人!那个男人找到他,大吼道:“女人,你再敢逃跑!我就跟你同归于尽!”
  • 当家主母很凶悍

    当家主母很凶悍

    据说,这个国家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一百;据说,这个国家的女人们卯足劲生孩子,就是很难生出一个儿子;据说,这个国家的男人只要一出生,很快就被预订下了五十个妻妾;据说,由于男人的比例太少,女人们已习惯不惜一切代价地争个丈夫,哪怕只抢回个第五十房妾室的头衔。哦对了,据说…,这个国家有律例,男人的妻妾上限,是五十…面对自称是“母亲”的女人的循循善诱,她干笑——好吧,既然这是游戏规则,那么…她会使出浑身解数…抢一个夫君回来!传言,兵部侍郎家的御九小姐是出名的抢夫达人;但凡有男方发出“征妻帖”,抢夫现场总有她的身影…可是,却总是百战百败,百败…不怠!在男人备受宠爱的凤国,女人婚前要争,婚后还要争。婚前要争个可以嫁的男人,婚后要争个可以被宠幸的机会,继而一举得男…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女人嫁夫的艰难史,以及她打败众多妾室,一跃成为当家主母的…家斗史。文文非小白,女主扮猪吃老虎,阴险、腹黑、无操守!
  • 一寸河山一寸血3

    一寸河山一寸血3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3册,主要讲述了1937年到1938年,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历史。
  • 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