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200000018

第18章 身 后 名

一位共事三十多年,又同有砚癖的朋友,近年来健康情况日下,病种逐渐增多,住医院的时间逐渐加长,不久前,终于如某先辈所说,家与医院之间,往往返返,总会有一天,往而不返,他就真往而没有返,与世长辞了。人生不过这么一回事,少壮时候,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甚至澄清宇内,放马华山之阳,到头来也终于不能闯过这一关,要撒手而去。就撒手的人说,似乎佛家的说法也大有道理,那是“万法皆空”。不过空,终归是说容易;至于做,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且说这位朋友,辞世之后,迟迟不火化。我感到奇怪,问参加治丧的人,知道家属希望的举行仪式,并不是一帆风顺。我心里说,这又何必,人死如灯灭,下者填沟壑,上者入乾陵,也只是给活人看看,反正死者是不能知道了。比较起来,数月前,南京一位老友的办法好,不拖泥带水,那是他家属在寄来的讣告中说明的,遵照遗愿,不举行任何仪式,不接受任何礼品。这态度是达,或说能看破。当然,彻底破,是连禅宗六祖也做不到,因为还要为真身建塔。南京这位朋友不建塔,却在前几年,自己掏腰包(出版社不印,因为会赔钱),刻印了诗稿,分赠诸故旧。目的很明显,是自知不久于人世,人走,把诗留下。

走了,留下点什么,有必要吗?可以有相反的两种看法。一种是“彻底”的哲人的,是无所谓,因为或早或晚,总要湮灭,费力争一点时间,不必;还有,所得至多是身后名,为自己不能知道的什么辗转反侧,不值得。但哲人,尤其彻底的,太少;而且,即使有,也总当是察见渊鱼者不祥。生活的上计也许应该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糊涂也难得,于是我们就不能不中庸。那就看法说是另一种,常人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是代表常人的圣人的意见。但要名(包括生时和身后),麻烦就来了。一般是通过各种渠道,用相当大或非常大的力量,以求取得。而能得不能得,那就不一定,因为不能完全依靠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人生,有了生,能够一辈子饱暖,平安地走入泉下,大不易;能够获得超过姓名之名的名,尤其不易。更值得慨叹的是,这名还会带来一些难于弄明白的问题:靠得住吗?有什么意义吗?因而,值得兢兢业业,甚至为之献身吗?这类问题,其实不想也就罢了。而人,有不少是惯于自寻苦恼的,如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还是若干年前,无事可做,有时闷坐斗室,就不由得想到人生的玄远方面的一些问题。胡思乱想,自然难于纳入流行的规范。但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也就随手记下来,以便“藏之名山”。日前检视,谈了十几个方面,却漏掉“名”的方面。于是一鼓作气,补了一篇,标题为《不朽》。所谈正是“身后名”的问题。这是板着面孔谈的,推想喜欢听听闲话的诸君未必有耐心听,但是语云,人各有所好,又社会的最高理想是各取所需,那就只给也喜欢自寻苦恼的少数诸君看看也好,所以不避偷懒,把那篇不加不点地抄在下边。

不??朽

不朽是乐生在愿望方面的一种表现。不是最高的表现,是让步的表现。最高的表现是长生,如秦皇、汉武所求的那样,炼丹道士如葛洪之流所幻想的那样。长生做不到,不得已,才谦退,求不朽。这有多种说法。如俗话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太史公司马迁是:“立名者,行之极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左传》说得全面而细致,是:“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不废,表现有多种。最通常的是见于文字,如苏东坡,不只有各类著作传世,而且《宋史》有传。其他形式,如某制度是某人所创,某建筑物是某人所建,某宅院是某人所住,某器物是某人所遗,某坟墓是某人的长眠之地,等等,都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实质是一个,即死人存于活人的记忆里。

这可怜的情况是近代科学知识大举入侵的结果,以前并不是这样。晋阮瞻作《无鬼论》,据说鬼就真正来了,可证流传这故事的人还是相信有鬼的。鬼由灵魂不灭来。灵魂不灭,形亡神存,比只是存于其他人的记忆里会好得多吧?因为这虽然不是长生,却是长存,并没有人死如灯灭。可惜的是,这种美妙的幻想有无法弥补的缺漏。神与形合,成为某人,死则离,离后的神是什么样子?与形同(世俗的迷信这样看),说不通,因为神是独立于形外的;与形不同,难于想象。其次,灵魂也离不开处境。一种可能,暂借世间的形,在世间以外的什么处所长存,如杨玉环,在海上仙山,如《聊斋志异》的连琐,在坟墓(代表阴间)里,这样的长存,当事人会安之若素吗?至少是活人以为,不会安之若素,所以还要再找个形,复返人间(托生)。可是,这样一来,前生是王二,此生是张三,来生是李四,三人形貌不同,互不相知,还能算做长生吗?何况还有佛家的六道轮回说,此生是张三,来生也许不是李四,而是一头驴,这离长生的设想就更远了。幸而我们现在已经不信这些,可以不谈长生、长存,只谈不朽,即所谓人过留名。

先由反面说起,也有对留名不感兴趣的。通常是把世事看破了,反正是那么回事,混过去算了。“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是常人群里有这种看法。也可以出自非常人,如汉高祖的吕后就不止一次地劝人:“人生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还有带着牢骚的,如说:“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反正同样是消灭,名不名无所谓。更进一步是逃名,远的有巢父、许由等,后来有寒山、拾得等,只是因为世间不乏好事者如皇甫谧、丰干之流,他们才事与愿违,竟把名留下来。

对留名无兴趣有多种原因,可以不深究。但有一点却绝顶重要,就是货真价实的非常之少。大人物,连反对个人迷信的在内,都多多少少会恋恋于个人迷信。一般人,幸而能达,男的就争取登上凌烟阁,女的就争取建个贞节坊;办不到,退让,总还希望盖棺之后,墓前立一块刻有姓名的石碑。平时也是这样。求立德,立到能够出大名,难。立功,如管仲、张骞,自然也不易。立言像是比较容易,但写点什么,有人肯印,有人肯买了看,尤其改朝换代之后还有人肯买了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不得已,只好损之又损。有些人连衣食都顾不上,当然要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柴米油盐上。稍有余裕就难免旧病复发,比如有机会到什么地方旅游,就带上一把小刀,以便找个适当处所,刻上某年月日某某到此一游。总之,人,有了生,就无理由地舍不得,但有生就有死的规律又不可抗,怎么办?留名是无办法中的一个办法,于是求不朽就成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上面说,不朽,不管表现方式如何,实质只能是存于来者的记忆里。这不是空幻吗?如果深追,会成为空幻。以苏东坡为例,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知道他,从知道他这方面衡量,他确是不朽了。可是,他能知道吗?他早已人死如灯灭,自然不能知道。就自己说,自己不能觉知的事物究竟有什么价值呢?还可以看得更远些,文字的记载,甚至人,以及我们住的世界,都会变化以至消亡,一旦真成为万法皆空,所谓不朽还有什么意义吗?这样考虑,我们似乎就不能不怀疑,所谓不朽,也许只是乐生而不能长有,聊以自慰,甚至自欺的一种迷信吧。

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面看,那就答复即使是肯定的也不要紧,因为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究极价值,我们不知道,那么,为了率性而行,在有些事情上,我们就无妨满足于自慰,甚至安于自欺。秦始皇自称为“始”,在沙丘道中,长生的幻想破灭了,却相信子孙统辖天下可以万世不绝,这由后代读史的人看是自欺。但他得到的却是安慰,货真价实,不折不扣。不朽就是此类,生时自慰,心安理得,甚至因想到不虚此生而欢乐,而不畏死,功用确是很大的。

还有己身之外的功用。不朽,就理论说有两类,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而人的所求总是前者。这样,存于来者记忆里的所谓不朽就有了导引的道德力量,因为来者和古人一样,也不能忘情于不朽。

不过无论如何,不朽总是貌似实实在在而实际却恍兮惚兮的事物。死前,它不是现实,只能存于想象中。死后,它至多只是活人给予死者的一种酬报,而可惜,死者早已无觉知,不能接受了。

同类推荐
  • 浮生诗草

    浮生诗草

    竹三的诗,写得很有特色,不仅风格清朗明畅,遣句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是诗人半世生涯的写照。一方面,它概括抒写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共同心路;一方面,又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经历。在这个点上说,《浮生诗草》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意义。
  • 青葱的痕迹

    青葱的痕迹

    ,黄忠先生散文集《青葱的痕迹》,犹如一盏清纯的香茗。品后余味无穷。一是文中浸润着微言大义;二是文中充溢着文言大气;三是文中寄予着禅机大意;四是语言中荡漾着真情大美
  • 吹满风的山谷

    吹满风的山谷

    本书是他近两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又向我们吹来一股浓浓军队风情,兵的喜怒哀乐。辛酸荣誉又跃然纸上。,北京实力派作家作品精选丛书。著名军事小说作家衣向东,曾著有《我是一个兵》、《一路兵歌》,而为读者广为熟知
  •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唐诗、宋词,各极一代文学之盛,是我国韵文发展史上光芒万丈的两座高峰。《宋词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宋词选本,流传深远,最具宋词神韵。
  • 倔强的姑娘(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倔强的姑娘(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热门推荐
  • 天价傻妃

    天价傻妃

    她是定国将军府嫡出的大小姐,本该尊贵无比,却因生母早逝,自幼痴傻,受尽世人的嘲笑和冷眼。一场“意外”香消玉殒,同一副躯体里换成了来自现代的一抹幽魂,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空洞呆滞的眸子瞬间被万千风华所取代。痴傻的少女,从冷落嘲笑里走出来,用一双纤纤素手掀起惊涛巨浪,将整个玄月国搅得天翻地覆,地动山摇。片段一:“啊——”伴随着惨烈的尖叫声,娇柔妩媚的少女满身是血的跌落在地上,痛苦的昏死过去。“穆流苏,你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我要和你解除婚约!”男子俊美的五官狰狞的扭曲在一起,仇恨的目光像凶狠的野兽,几乎要将站在不远处手握滴血匕首的少女撕碎。“不用你操心了,太后昨夜就下了懿旨,我们的婚约早就解除了!”绝美的少女脸上挂着清冷的笑容,利索的抖开明黄色的丝帛,声声清冽,“秦如风,是我不要你了,以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片段二:“姐姐,我心里最爱的人是姐夫。”同父异母的妹妹晶亮的眸子里闪过贪婪的光芒,挑衅的开口,浑身充斥着高贵的傲气。她明媚的眼波流转间,轻轻的笑了起来,“所以呢?”“所以你把正妃的位置让出来,那么尊贵的位子不是你有资格坐上去的。”自信满满的少女眼底的轻狂和鄙视丝毫没有掩饰,步步逼近椅子上端着茶杯轻轻晃动的少妇。“王爷,听到了没有,妹妹想要自荐枕席呢,要不要我将正妃的位子给让出来呢?”亭子旁边的假山后面缓缓走出来一个俊美如天神的男人,走到她的身边坐下,如玉的面容上满是不屑,凉薄的勾着唇,冷冰冰的说道,“本王最讨厌的就是倒贴都没有人要的青楼女人,来人,放狗,将这个女人给轰出去!”
  • 水吻涟漪(大结局)

    水吻涟漪(大结局)

    真是笑死人啦!连自己的老爸和自己的老哥都拿自己没有办法,他——算个屁啊?以为给他做助理就什么都要听他的吗?未免有点太简单了点吧……这个家伙不怕死啊.一个是任性贪玩总被惩罚的她.一个是外表英俊冷酷的工作霸王,女人心中梦想的白马王子..当“他”的车撞倒了身份百变的“她”,并把她送到她的爸爸的阳光海湾大厦的那一刻……接下来会发生怎样让人捧腹大笑的事情呢?
  • 王妃不安于室

    王妃不安于室

    断崖掉下来的穿越女与离家出走的别扭王爷,外加父不详的奶娃,组成一个离谱的家庭,开店、发明、玩的不亦乐乎!情敌蛮横的、柔弱的、装腔作势的,来一个打一个。打不过没关系,俺有后台!她的生意风生水起,财源滚滚,手握王府财政大权,谁敢小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世风华:邪王漠妃

    绝世风华:邪王漠妃

    他是魔鬼,她是修罗,却偏偏对她脸皮厚到没下限她是是高高在上的神女殿下。谁若敢惹,他是腹黑妖魅的邪王,狠辣无情,必定送去地狱免费畅游。这是一对腹黑妖孽携手天下的故事。,一朝生死,异世重生,万世轮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在话下。却偏偏每次都栽在他手中。难道说,这就是所谓的恶人自有恶人磨?
  • 年年孤叶迎春风

    年年孤叶迎春风

    二十年来坚持“一夫一妻无妾制”不动摇的苏夫人育有四个听话的好孩子:长女奉旨入宫,是为皇后殿下;长子刑部供职,是为国家高级公务员。就连爬树上墙无所不能的调皮次女也已安分出嫁。苏夫人向来不太注意世人的指指点点,但在这普遍认为“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时代,她无法免俗地被大潮流熏染,开始为小女儿着急了。然而这位苏府千金虽长得与孪生姐姐分毫不差,性格脾气却完全不同。她尽得父亲苏太傅之真传,满腹的心计使她几乎千事不愁、万事不忧,又怎么会傻傻地被婚姻套住呢?于是她面向前来提亲的众家男子立下了一条基本要求:非自愿入赘者勿扰。直到某一天,来自远方的乘龙快婿亲手敲响了苏府的大门……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你当我是谁

    你当我是谁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流离火

    流离火

    毕业前夕,左手因对爱情绝望,与苦恋他的许小坏有了一夜情。他与十八未能成形的爱情,在所有人的混乱与仓皇中诀别。
  • 绝色杀手:兽妃倾天下

    绝色杀手:兽妃倾天下

    只要结局是和你在一起,嗜血残忍,可谁知,那么过程让我怎么痛苦都可以。温柔只给他一人。战北狂,王妃是妖女!王府之中,一个狂傲不将天下人放在眼中的人,众人捂着心脏,双腿打颤。--情节虚构,传出一阵阵惊恐声,北冥冰冷如冰霜,请勿模仿,她也曾天真过。世人皆知,却对她另眼相看
  • 我还在唱那首老情歌

    我还在唱那首老情歌

    【风尚阁】告诉你,阅读是一件美丽的事。http://m.pgsk.com/fengshang/-----------------她曾是唐家千金;他只是被捡回的沉默孤儿;她曾和他温存后急急和另一个男人订婚;他也消失过好几年,那几年相思成灾,爱情未死。然后她追他躲;他不说爱,却也不放手。其实,只是唐谨和欧院长的一段温暖小情事。请支持新文哈http://m.pgsk.com/a/428676/《你怎知,那不是我的温柔》【他是虞仲之,如果你遇见这样的男子,你敢天长,他一定敢地久】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