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8400000031

第31章 我的北大诗歌记忆 (3)

更大的诗歌悲剧发生在林昭身上。林昭当初并不激进,她在《红楼》开除张元勋的会上甚至说“我有受骗的感觉”。但她以她的正直和良知,痛切地感到“组织性和良心的矛盾”……而终于站了出来。她是真正的“诗歌烈士”。她在极端惨苦的状态下,坚持用诗歌表达争取自由民主、反对思想专制的抗争的决心。她为理想而蒙受苦难,直至惨烈地献出生命。林昭的诗歌创作,新旧体都有。前期的创作如前引登在《红楼》上的那一首,是青春浪漫的声音和轻松的节奏,后期创作则是愤激而沉痛的血泪凝成。据沈泽宜的《我和林昭》介绍,林昭“几年内咬破手指以鲜血在白衬衣和床单上数十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这些曾和她的骨灰一样多年来无处可寻的诗篇,现在陆续觅得”。文章援引了林昭所作四百行长诗《普罗米修士受难的一日》的片断,其中有普罗米修士对宙斯的发问——

神族这样的统治哪能持久,你难道听不见这遍野怨声?贱民的血泪会把众神淹死,奥林匹斯宫殿将化作灰尘。

她的旧体诗也写得好。据张元勋回忆,1960年秋天,他们分别之后,林昭从上海寄山东,在她赠送的照片背面有诗相赠:

楚头吴尾劳相关,顾影低徊敛云鬟。困顿波涛佳岁月,凋零风雨旧容颜。堪憎勿怪人争避,太冷应疑我最顽;粉黛滔滔皆假面,笑君犹自问庐山。

张元勋在《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介绍,他在第一次“探监”临别时,林昭口吟一诗相赠。因为她当时被囚禁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诗中用了古代裴航与云英蓝桥驿相会的典故,又因为探视时她的母亲也在场,又用了《白兔记》中井台认母的典故:

蓝桥井台共笑之,天涯幽阻最忧思。旧游飘零音情断,感君凛然忘生死。犹记海淀冬别夜,吞声九载逝如斯!朝曰不终风和雨,轮回再觅剪烛时。

林昭对张说,“诗言志!此刻已无睱去推敲声病,只是为了给终古留下真情与碧血,死且速朽而我魂不散。第三句断字,也许可以改成‘绝’字。第四句‘死’字有点拗,但怎么改昵?诗言志,如此而已!如果有一天允许说话,不要忘记告诉人们:有一个林昭因为太爱他们而被他们杀掉!”她是一个真诗人,直至此刻,生命垂危,她还在思考和掂量着诗的“拗正”。

林昭,苏州人,1954年以江苏省最高分考入北大中文系。1955-1956年任《北大诗刊》和《红楼》编辑,1957年被划为右派,判劳动教养三年。以病,经批准回沪休养。1959-1960年编《星火》。她的诗歌《海鸥之歌》印出。诗歌《普罗米修士受难的一日》刊登在《星火》第一期。1961年以反革命罪在苏州被捕。1961年在狱中写《思想日记》和《牢狱之花》。1962年保外就医。1962年7月写《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此信被转至上海静安区法院。1967年8-9月,在苏州起草“中国自由青年联盟”纲 领和计划,再次被捕。此后曾先后四次致函柯庆施和《人民日报》,被判刑20年。1965年6月1日,用鲜血写《判决日声明》,以“公理必胜,自由万岁”为结语。1968年4月29日,由原先的20年改判死刑,立即执行。1968年5月1日,上海公安人员向家属索取五分钱子弹费。

林昭的所有行为都是公开的,她以上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她以思想获罪,最终以坚持、不改变而被处以极刑。她至死都没有忘记她的文字和诗歌,张元勋在狱中与她告别时,她临别赠诗并托付张如有出版的机会,诗集取名《自由颂》,散文集取名《过去的生活》,书信集为《情书一束》。她把一切都抛弃了,连同生命,即使到了诀别之时,念念于心的只有诗。她原是一个为诗的理想而活的人。

2002年12月20日,这天是林昭的70冥寿。我从昌平冒着大雪赶往文采阁,纪念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惨烈的朋友。那次的纪念会由林昭的舅父许觉民先生主持。我在发言中说:“我不能忘记这位年青时代的朋友,不能忘记她诗一般的生命,用生命写成的诗。林昭如果活着,她应该也是到了古稀之年。也许她恋爱过,但她来不及做妻子,也来不及做母亲。人间的一切亲情挚爱,她都没有享受过。她始终面对那浓重的黑暗和残暴,最后是惨烈的死亡。”

50年代在中国新诗的故乡,新诗一方面是在受难和流血,一方面却在智慧而顽强地活着。这里要提到在诗歌界具有传奇色彩的燕京大学诗人吴兴华。他最早发表作品是1937年3月10日的《小雅》第5-6期的《花香之街》。解放以后,他逐渐“淡出”。他在大陆发表作品,仅见于1957年8月号《人民文学》的《咏古事二首》(《刘裕》、《弹琵琶的妇人》)。此后,便“蒸发”了。

然而,在香港和台湾却出现了一个“新”诗人——梁文星。1956年9月20日《文学杂志》在台北创刊。第一卷第一期就有署名梁文星的《岘山》。由此至1959年11月20日,该刊第7卷第3期共刊出新诗十余首并诗论一篇。梁文星的名字渐为世人所知。但谁也不知道这梁文星是谁?据夏志清先生回忆,除了编辑们,没有人知道“梁文星”是居住在大陆的吴兴华。吴兴华本人对此事更是一无所知。这是新诗史的一个奇迹,荷兰学者贺麦晓的研究揭示了奇迹产生的始末。贺说:“我们今天能够读到吴兴华的作品应归功于他的朋友宋淇。宋在抗战结束后将吴的一些作品带到香港,在香港的《人人文学》上发表,为了保护作者的身份,署名‘梁文星’。50年代中期(请注意,是中期,这是北大发生张元勋、林昭事件的同一时候——作者注),宋又将其作品介绍给台湾《文学杂志》主编夏济安先生。夏在1956-1958年间将吴兴华的12首诗和上述的诗学论文陆续发表在《文学杂志》上。”

吴兴华(梁文星)的诗论《现在的新诗》发表后,陆续有跟随的文章发表。主编夏济安亲自著文说:“新诗假如没有更好东西写出来,这不但是新诗的不幸,连整个白话文学的成就都要使人发生疑问。”由此引发了关于新诗问题的大讨论。这情景很像我们后来所遇见的那样。吴兴华作为当事人对此毫无所知,他安全地躲过一劫,却在不经意间在异地掀起了一个浪头。这种喜剧性的后果是那个严酷的年代的一个插曲。

50年代后期,我们惊魂未定,来不及回顾曾经发生了什么,便被卷进了另一阵狂潮之中。“大跃进”和“共产风”裹胁着我们投入了“拔白旗、插红旗”的大批判运动中去。也就是此时,我和其他五位同学接受《诗刊》的委托,编写了《新诗发展概况》一书,1959年6月号开始在《诗刊》连载。我们当年少不更事,加上天真和狂热,使我们伤害了许多诗界前辈。这个工作的始末,最近已有专书介绍,此处从略。但不论怎么说,我们所做的,依然是第一本类似中国新诗史的著作一一尽管它留下了遗憾。

“文革”中的中国是无边的沉寂。尽管周遭是日以继夜的高音喇叭和“万寿无疆”的嘈杂,而内心却是无边的寂寞和痛苦。林昭在这个时候死去,我们不知。张元勋和沈泽宜则正辗转于各个监狱之间,被剥夺了青春年华。比起他们,我算是一个幸运者。但在这十年中,也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当过“现行反革命分子”,当过“516分子”,后来带领学生开门办学,因为一条作业的批语,重新被认定是“右倾翻案的急先锋”。我始终以带罪之身,一边工作,一边充当阶级斗争的对象。

但不论经历多大的挫折,我不能放弃文学和诗歌,因为它已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它是我的信仰。1971年北大在鲤鱼洲干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重新安排教学。为了应付教学需要,1972年我们着手选编《诗选》。只要对那个年代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工作。当年“横扫一切”,如今要编选,这就是“翻案”,这就是“反攻倒箅”。但是,我们无法顾及,我们有点不计后果。

《诗选》是北大印刷厂排印的,如今已很难找到了。诗歌史料专家刘福春先生那里有收藏,他非常珍贵。我那时不怕,我承当了选诗的工作。当然是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行事。找最安全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除了鲁迅和浩然,中国所有的作家和诗人都被打倒了。我的工作就是在布满地雷的环境中行走。记得起来的选目有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回延安》,李季的《致北京》,陈辉的《为祖国而歌》,郭小川的《投入火热的斗争》,张万舒的《黄山松》,戈壁舟的《延河照样流》,饶阶巴桑的《步步向太阳》等。

“文革批判文艺黑线”之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北大编的这一本《诗选》,是现今所知的、国内的第一本,是不是唯一的一本,不敢说。与此相配合,我们同时还编了《短篇小说选》、《散文选》,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我们还编了《外国小说选》,《项链》、《羊脂球》都被我们囊括其中,我们当时胆子也真大,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

1974年,又一批学员进校了,我们把他们分做“创作”和“理论”两个班,一个班侧重文学理论,另一个班侧重文学创作。忘了事情是如何提出的,突然有一天要我带领四位同学写表现上山下乡的长诗。那时唯一可参考的、也是影响最大的的政治抒情诗是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我们大体是以此为榜样,开始了当时也是罕见的集体的诗歌写作。这就是后来引起反响的《理想之歌》。

北大即使是在极为困难的境地,也没有忘记诗歌。在动乱的年月,即使随时都有不测的事件发生,但北大还是尽可能地保持了它对诗歌的热爱和关怀。

2006年9月11日晚7-9时,在北京大学理科楼207室讲演2008年3月5日写毕于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同类推荐
  • 丁玲自述

    丁玲自述

    该书中所选编的,都是丁玲记述自己生活与文学创作经历的文章,其中的一些怀人之作,记叙了与她有过密切关系、对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也留下了丁玲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侧影,有助于读者对她的了解和理解。
  • 只想记得这些好

    只想记得这些好

    张冬娇十年散文精选本《只想记得这些好》,唯美,清新,纯静。捧读文字,就像在火炉边和朋友交心,感到岁月美好而温暖。
  • 李清照的红楼梦

    李清照的红楼梦

    曹雪芹和自己的家人难道有如此深仇大恨?非要一一揭露自家老底。李清照和《红楼梦》,一个宋一个清,能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巧合,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还历史一个真实的曹雪芹,还世人一部真正的《红楼梦》。
  • 让青春的梦想飞扬

    让青春的梦想飞扬

    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有多少生命在寻觅着温暖,小小的爱,经不起等待,或许我们还未曾意识,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为之努力着。伸手感悟滴滴温情,暖化了一个个陌生的心……身因情在,情伴心生。寻找生命中的珍贵,成就成长路上的美好与伟大!人生因青春而美丽,青春就是梦想的样子,我们的青春在悸动,我们的行囊中装着青春更装着梦想,我一直朝梦想奔去……智慧主编以深度感性的文章,让你智慧、达观、自信地面对人生……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热门推荐
  • 穿越未来后的生活记事

    穿越未来后的生活记事

    一个死宅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两百年后,继续死宅的故事。小白、狗血、万能、玛丽苏、圣母、白莲花等等等等大概是应有尽有啊!
  •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毋庸讳言,一般人都不愿意老。不然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怕退休?甚至为延缓退休而涂改年龄,所谓五十九岁现象即是退休恐惧症的一种反应。所以,国人把正常退休形容为安全着陆,退休居然成了很不安全的事情,就如同有一架老掉牙的飞机,能够平安降落就是万幸。这时候就看出来,还是当作家好。退休不仅不会影响写作,还意味着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写作。
  • 拽个男友是总裁

    拽个男友是总裁

    她好心救了看似温柔绅士内在无比腹黑的妖孽男,不惜搭钱搭饭搭自己,只为了让他假扮男友摆脱死缠烂打的追求者。当一切搞定,她抺嘴扔下支票突然消失的,妖孽男手中握着三个零一个数字的支票邪魅一笑:“不知好歹的女人,我发誓要找到你,这辈子你别想逃!”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异界之不灭霸刀

    异界之不灭霸刀

    绝代刀法高手破碎虚空白日飞升之时遭遇万年难遇的九星连珠天象,肉身被世间最神秘的星辰之力粉碎,灵魂受创,在意外情况下转生到一个剑者的世界!一个刀法高手如何在强者如云的剑者世界打出一片属于刀的天空?如何成就一段刀的传奇?
  • 季羡林作品(精选)

    季羡林作品(精选)

    季羡林作品精华本,精选了著名学者、作家季羡林先生一生的散文作品,从写人(《赋得永久的悔》)写物(《海棠花》)写景(《清塘荷韵》),到抒怀(《人生》《八十述怀》),不一而足,从各方面展现了当代大家的文化风范。文字晓畅,情感真挚,对青少年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也是品味人生,抚慰身心的良方。
  • 从头到脚说瘦身

    从头到脚说瘦身

    减肥瘦身应以身心健康为前提,身形窈窕曲线也应自然造就!日本NHK超人气祖母级养生专家 邱淑惠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的健康瘦身法!日本上百万女性已蒙受其惠,穴位按摩专书仍不断出版中,在日本NHK等媒体中一再被报导,并被誉为“日本穴道按摩第一人”,年过60,仍以23腰的实际成果让各界人士激赞不已。无论整体瘦身或局部减肥,简单易学,轻松有效。本书从中医的角度揭示肥胖的原理,结合和学研究资料,透过介绍穴位按压瘦身的方法,辅助以健康饮食和运动,来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的瘦身观念,享「瘦」健康新生活。《从头到脚说瘦身》提供给你全面而完整、基本且重要的穴位按摩知识及要领。让你真正体验到穴压瘦身所带来的神奇与奥妙!
  • 总裁小逃妻

    总裁小逃妻

    一场算计的复仇计划,他化身为狼,她是入了陷阱的倔强小绵羊。一场交易,一份卖身契,一出戏,她成为他身边的女人。她的倔强让自己一次次受伤,她的心在恶狼偶尔的温柔丢失。一场大火,最好的伙伴生死不明,最亲的父亲离去,她消失无影无踪。五年后,盛大的颁奖礼上,她接过他手中象征荣誉的奖颁,风情万种,“弈少,好久不见。”他倾身上前,将她纳入怀中,“你是谁?”“你猜。”她在他耳畔吐气吩兰,转而推开他,一个豪丽的转身,将他抛在身后。当狼不再只剩下野性,当羊不再温顺,一场爱的较量,精彩展开。
  • 明朝能臣王崇古和张四维

    明朝能臣王崇古和张四维

    在明朝的历史上,值得一提的是晋商,鼎盛时期的山西商人,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极大推动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读文人传说故事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许多故事本身就如诗如画,令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读文人传说故事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当然读文人传说故事最大的收益是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之间的唱和往还,文人墨客与官僚政客之间斗智斗勇,与风尘女子们的恩恩爱爱,与僧侣、道士之间的友谊与纠缠,这些传说故事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当时那些时代的丰富生活画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比真实的历史更生动,也更全面,比真实历史更能使我们得到教益和收获,也是更能令我们感动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