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上旬到6月中旬之间,他向国会连续提交了15篇咨文,15项重要法案得到了通过。在这一百个日日夜夜里,那些新政设计师们疯狂地工作着,夜以继日:起草法案、条例和备忘录。当时的主旋律就是救济、复苏和改革。的确,罗斯福与他的智囊团好像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完整的理论依据,没有整体性、系统性,只是些杂乱无章的应对措施。然而当时的美国已经沦落到谷底,任何上攀的努力,都能取得成功。
罗斯福成功了,当然得益于美国民众对新政的厚望,得益于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的联袂支持,因为没人不希望国家复兴,没人会反对救国的努力!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的法案,始终能得到一路绿灯。制定出的法律很快得到批准,这对制止全球危机起到重要作用。这短短的一百天,便成为史书上著名的“百日新政”,也叫“百日立法”。
(2)智囊团 (2)
总体上讲,新政的措施有如一道拦河大坝,成为罗斯福坚实的靠山。他能够在这场空前未见的大危机中,力挽狂澜,皆得益于此。政府干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它不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社会矛盾,帮助政府渡过难关,而且为美国的繁荣带来了契机。
在此,我们不妨略举几个实例,便能见一斑。货币方面,他放弃了金本位制,美元贬值40?郾94%,即把每盎司黄金的法定价格由20?郾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工业方面,为了维护工人的基本权利和缓和劳资矛盾,政府公布的《 国家产业复兴法 》(1933年6月16日)明确规定:工人有权选择参加并组织工会,以及通过自己的代表同资方签订集体合同;雇主须遵守最高工时(一般每周40小时)、最低工资(一般每小时30~40美分)和按规定的条件雇用工人。为了缩减失业大军,政府组织了大量的公共工程。新成立的公共工程署(PWA)用33亿美元来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吸收失业者以增加就业。虽然1935年5月,最高法院判决《 国家产业复兴法 》违宪,但罗斯福政府也有办法,化整为零,又陆续出台了一些替代性的法令,恢复《 国家产业复兴法 》的部分内容。
国家调节农业生产的中心公布《 农业调整法 》(1933年5月12日),建立农业调整署,通过政府的奖励及津贴,来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实现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
在失业救济和公共工程方面,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用30亿美元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救济失业者;先后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CCC)、土木工程管理局(CWA)和工程进度管理署(WPA),兴办公共工程,从而化解几百万失业大军的压力;1933年5月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在流域包括七个州的部分地区,修建梯级水坝和电站,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等。
概言之,新政有着其不可替代的进步意义,总体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缓和了经济危机,带领美国走出经济泥沼;二、扩大了总统权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三、对外政策的变化。“睦邻政策”改善了同拉美地区的关系;亲善政策,实现了美、苏关系正常化;打破“孤立主义”参与反***侵略的斗争;四、世界范围的影响。政府干预经济生活成为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时自救的一种手段,“福利国家”因此初现端倪。
3)叫板最高法院
罗斯福坚持新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统为了将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挽救回来,从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在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上,罗斯福虽然不能僭夺国会的权力,但是他可以向国会借用部分权力,只要他能说服国会即可。然而最高法院始终代表着保守势力,1935年前,因为美国社会的重重危机,他们对罗斯福的新政采取忍让政策。后来,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再次作祟,最高法院随后多次否决重要的新政立法。据统计,休斯法院时期(1930~1941),最高法院总共作出14项违宪或部分违宪判决,而其中13项就是针对新政立法措施的。
罗斯福因此大感束手束脚,深为不快。1936年,罗斯福赢得第二次总统选举之后,不得不打算在司法上与最高法院一较腕力。他在给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认为,二十世纪的情况已今非昔比,美国的内政和经济结构却未能适应复杂现实,由此导致的种种挫败咎在司法部门,尤其是最高法院。
罗斯福召来司法部长卡明斯,授意他想法“制伏九个老家伙”。卡明斯秘密查阅有关文件,后来找到一份现任大法官麦克雷诺兹在担任威尔逊总统的司法部长(1913)时起草的最高法院改革方案。方案建议除最高法院外,联邦法官任职满十年以上、年逾七十仍旧在位的,总统有权增添一名新法官,而且地位还在原法官之上。罗斯福听了汇报后,指示按照这个思路改组最高法院。
在美国历史上,总统也曾经与最高法院多次发生冲突。总统利用自己对法官的任命权来积极干涉司法部门的情况并不鲜见。立国之初,最高法院只有六名大法官,1863年,林肯总统为了防止最高法院干涉其战争措施,将大法官人数增加到十人。既然美国宪法没有规定最高法院法官的人数,总统在理论上可以任命无数新法官进入最高法院,从而改变最高法院的政治结构。罗斯福试图任命六名新法官进入最高法院,希望借此使最高法院的法官由九人增到十五人,从而使亲新政的人员成为多数。
1937年2月5日,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法院改组计划”咨文。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可以任命六位新法官进入最高法院,原因如下:一、根据宪法,总统在任何时候都有责任向国会提出有关司法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二、案件拥塞、缺乏效率。鉴于大法官们年迈体弱,他指出说:“宪法规定终身法官任职的目的是为了使法院能够远离破坏司法公正的诱惑或影响,而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死水一潭的法院。不断地、有安排地充实年轻的血液将使法院保持活力,将使法院能够依照不断变化的外界事实与需要,提高认识和适用司法水平。”
罗斯福说得冠冕堂皇,既有宪法依据,更有宪政先例,其想法、动机都无可挑剔。然而,政治家们哪个不是老谋深算,焉能不识其中玄机?如果国会同意“法院改组计划”,罗斯福就可以任命多达六名大法官进入最高法院,再加上原来三名自由派大法官,他可以在最高法院内拥有九名支持者,按照多数判决原则,他的新政无忧矣!
纵然罗斯福此时的权力已经达到鼎盛时期,但此提案还是引起轩然大波。纷纷有人出面指责总统,声言总统以提高效率为名,搞垮最高法院,将独立的司法系统收编为俯首帖耳的御用工具。此时的三权鼎立真正发挥出牵制作用。
议案出台不到几小时,参、众两院顿时分为两派,拥护与反对派均立场鲜明。最高法院在收到法案后,气氛骤然紧张……
反对派政治家和报纸猛烈抨击了“法院改组计划”。前总统胡佛甚至高呼“不许碰最高法院!”随后,各大社团也纷纷通过决议,指责法案。随声附和的有美国商会、自由联盟、美国革命女儿会、美国退伍军人团、全国制造商协会,以及律师协会、州议会、吉瓦尼斯俱乐部和妇女俱乐部。信件像潮水般涌进国会,高调反对。出乎罗斯福意料的,还是许多忠实追随者也都极力反对他的计划。就连民主党的领袖人物诺里斯也表态说:“我不赞成增加法官人数的计划。”
罗斯福虽然几经努力,又是炉边谈话,又是重新提交了修正后的“法院改组计划”,但他最终还是没能如愿。
尽管这项方案遭到普遍的反对没能成功,但是最高法院的众法官们却因此有所收敛。他们先是支持华盛顿州的《 最低限度工资法 》,而这类立法他们在半年前是曾经否决过的。随后,他们又批准了《 劳工关系法 》等一系列新政立法。随着几位老法官相继退休,最高法院班子几乎全部更换,九名法官中有七名由罗斯福任命。所以,罗斯福得意地总结他与最高法院的较量:输了战役,赢了战争。
(三)二战风云 (1)
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这一年欧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希特勒在德国开始了独裁统治。罗斯福在加速新政立法、解决经济危机的同时,也是希特勒在开足马力、整军备武之际。意大利更是公然派兵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在美国最高法院与新政精英大肆斗法、拼得不可开交时,德国则重新占领了莱茵地区。罗斯福在首次获得竞选连任时,罗马-柏林轴心国成立。1937年7月,日本的战车开始肆无忌惮地碾压中国领土。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当时的国际形势之严峻,整个世界都弥漫着战争的阴云。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卷入欧洲战争的过程和教训,像梦魇一样压在美国人心头。威尔逊总统以战胜国总统的身份,在一战后带着十四点原则去参加巴黎和会,期望主导国际事务。然而呢?
应该承认,美国在一战中出过兵,有过贡献,还发了战争财,其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英国。但是,他的十四点原则由于强调世界和平与自由,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尤其让所有殖民地独立,这绝对是英、法二强难以接受的。结果呢?可以说威尔逊在这次和会上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东西,美国国会甚至拒绝批准《 凡尔赛和约 》。
1)缚手缚脚
新一代美国人滋生出强烈的和平主义情绪。据当时的民意测验,70%以上的美国人主张将国家的全部资源和精力首先用来解决国内危机。国会孤立主义派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会顺水推舟地炮制并通过《 中立法 》的外交政策纲领。内容概括说来,就是反对与欧洲结盟,反对干预其他任何大陆的战争。禁止美国将武器运往交战国,禁止用美国船只运送武器。
然而,罗斯福总统深知世界和平正受到***的威胁。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参加新建大桥的落成典礼时发表了演说:“……战争都会蔓延。战争可以席卷远离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身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不能保证我们不受战争灾难的影响和避免卷入战争的危机。”
这番演说遭到猛烈抨击。看到自己与民众的意见有这么大的距离,罗斯福不无后怕地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身后没一个人跟着,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1937年12月12日,日军向南京发动了进攻,美国炮舰“巴奈”(PANAY)号停泊在长江位于南京西南大约27英里的地方。一些美国商人、外交官和新闻记者在炮舰上避难。“巴奈”号与附近美国公司的三艘油轮上全都飘扬着醒目的星条旗。然而,下午一点半左右,日本轰炸机从空中俯冲下来,对“巴奈”号实施轮番轰炸。当乘客和船员们坐木筏和小船上岸时,又遭到日本飞机的扫射。两名美国水兵和一名意大利记者中弹身亡,还有40人受伤。三艘油轮也遭到轰炸和扫射,在下沉之前冲到了浅滩……
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向东京发去愤怒的电报,要求日本对此严重事件进行道歉和赔偿。然而国内的孤立主义者们唯恐因此激怒日本,形成美、日对抗。他们执意掣肘,以209票对188票的结果否决了修改宪法、规定在总统宣战之前进行公民投票的提案。
罗斯福并没有在此事上大做文章,而是于1938年1月,敦促国会立即增加20%的海军建设费。国会经过激烈辩论,同意给海军十亿美元用于发展。显而易见,美国的有识之士也看到了战争的威胁,同意加强防务。
1938年3月,德军进入布拉格。1939年9月,德军攻占波兰。英、法不得已而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德军打击下溃不成军。
富兰克林·罗斯福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注视着**德国对法国的蹂躏和对英国的打击。他自始至终认为希特勒是个“狂人”,他预见**分子不仅威胁着欧洲的民主制度,而且也严重威胁着美国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