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8400000003

第3章 梁惠王(上) (2)

[19]罪岁:归罪于年成。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这个国家,可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了灾害,那里的百姓忍饥挨饿,我就把他们迁移到了河东,又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赈济灾民。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像以前那样,把百姓迁到没有受灾的地方,还调运粮食赈济灾民。我观察其他国家的政事,没有哪个国君像我这样为百姓着想的。可是,他们的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也并没有因此而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刀锋枪刃相互碰撞,胆怯的一方就会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这时,有些人跑了一百步才停了下来,有些人跑了五十步就停了下来。如果有人凭着只跑了五十步的理由,嘲笑其他的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听了,说道:“不能这样。他只不过是没有跑一百步而已,但也是逃跑啊。”

于是,孟子又说道:“如果大王懂得了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别的国君多了。不耽误百姓农业生产的时间,就会有吃不尽的粮食;不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鱼,就会有吃不尽的鱼鳖;按一定的季节进山砍伐树木,就会有用不尽的木材。粮食和鱼鳖吃不尽,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养家糊口和办理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如果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了。

五亩大小的宅地,在房前屋后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猪、狗等家禽,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有好几个人的家庭也能不挨饿了。办好教育,反复向年轻人灌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重物赶路了。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织衣服、吃上肉,百姓们都不挨饿受冻,达到这样的地步而不能统一天下,这样的情况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

富人家的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制止;道路上都有了饿死的人了,却还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百姓们被饿死了,却推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跟拿着刀把人杀死后,说‘杀人的不是我,是刀’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施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前来归顺您了。”

【阐释】

这一章历来被学者看做是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施政宣言,中心思想是如何施行仁政,如何由仁政而王道。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在施行仁政和王道时的具体措施,与早期儒家“先富后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此外,在这一章里,还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一名言。通过这个比喻,孟子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他主张王道、提倡礼乐的理念,而且也第一次让读者领教了他论辩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梁惠王自认为对百姓很尽心,而且在言语之中还有些埋怨百姓“不识抬举”,辜负了他的尽心。可是,他的这一堆道理在孟子眼里只不过算是强词夺理罢了,实际上。梁惠王的做法与邻国国君的做法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在否定和批评了梁惠王以后,孟子就势提出他认为的治国的根本之道,也就是要施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1 ]承教[2 ]。”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3 ]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4 ]有肥肉,厩[5 ]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6 ];为人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7 ]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8 ]者,其无后乎!’为其象[9 ]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1]安:乐意。

[2]承教:接受教导。

[3]梃:泛指棍棒。

[4]庖:厨房。

[5]厩:马棚。

[6]且人恶之:应是“人且恶之”。且在这里当尚且解释。

[7]恶:何,怎么。

[8]俑:古代祭祀和陪葬用的木人、陶人。由于这些木人和陶人非常像真人,因此孔子觉得这样不好,就很痛恨最初采用木人和陶人祭祀、陪葬的人,将他们称为“始作俑者”。

[9]象:同“像”。

【译文】

梁惠王道:“我很愿意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听了,便问梁惠王道:“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道:“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那么,用刀杀死人和用苛政害死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又回答道:“也没有什么不同。”

于是,孟子说道:“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百姓们却面露饥色,郊外也躺着饿死的人的尸体,这就如同是带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类见了尚且厌恶,而作为父母官的国君,在管理百姓事,却如同带领着野兽吃人一样,这样怎么能够做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最初造出土俑木偶用于陪葬的人,应该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俑和木偶太像真人的样子,却用来陪葬罢了,这样做尚且不对,那又怎么能让百姓活活因饥饿而死呢?”

【阐释】

在这一章里,孟子从侧面批评了当时诸侯的暴政对百姓的凶残和危害,并再次提出保民的主张。众所周知,孟子是先秦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保民、养民、安民的思想主张上。

所谓“保民”,首先是保证百姓的生存权,让他们能安全地活着。孟子认为,作为百姓的父母官,让百姓安全、幸福地生活是执政者的基本职责,贤明的执政者应该采取措施,使百姓免于被天灾和人灾伤害,最起码要做到“取民有度”。

但是,梁惠王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因为“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从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看,能达到孟子的要求的统治者没有几个,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看,所谓的保民、养民、安民只是暗藏在知识分子心中的一幅美好蓝图。

但是,尽管孟子的言论从来没有被真正的落到实处,但却并不过时,对当今社会也起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1 ]天下莫[2 ]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3 ];西丧地于秦[4 ]七百里;南辱于楚[5 ]。寡人耻之,愿比[6 ]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7 ],而可以王[8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9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注释】

[1]晋国:这里指魏国。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诸侯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其后,周天子和其他各诸侯国承认了韩、赵、魏这三国的地位,称这三家为“三晋”,因此,梁惠王自称魏国为晋国。

[2]莫:没有。

[3]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根据《史记》的记载,公元前341年,魏国出兵讨伐赵国,赵国抵挡不住,被迫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宣王用孙膑的计策,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齐军俘虏,将军庞涓被杀。

[4]西丧地于秦:根据《史记》的记载,公元前354年,秦军与魏军在元里交战,魏军大败,秦军占领少梁。在马陵之战后,秦军又多次打败魏军,魏国被迫把河西之地和上郡等地共七百里土地割让给秦国。

[5]南辱于楚:根据《史记》的记载,公元前324年,楚军在昭阳的率领下打败魏军,并攻破了襄阳,魏国被迫让出八个县的土地。

[6]比:替、代,意为代替死者雪洗耻辱。

[7]地方百里:这里指面积只有一百里的小国。

[8]王:称王,称霸天下。

[9]易耨:及时除草。

【译文】

梁惠王说道:“我们魏国曾经是诸侯国里最强大的国家,天下再也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是您所知道的。可是,王位传到我这一代的时候,在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长子都战死了;在西边,又把七百里的土地丢失给了秦国;在南边也受到了楚国的欺辱。面对这种情况,我深感惭愧,想要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请问老先生,我该怎么做呢?”

孟子回答道:“国土只有方圆一百里的国家也能够使天下威服。如果大王能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倡导深耕细作,及时清除杂草;让年青人在闲暇之余学习孝顺、尊敬、忠诚、诚实的品德,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出门能尊重长辈,这样,他们即使拿着木棒,也可以打败那些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军队了。

秦国、楚国和楚国的国君常年侵占百姓的农时,使他们不能深耕细作来侍奉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子东奔西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痛苦的深渊,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有谁来抵抗您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天下无敌的。’请大王不要疑虑!”

【阐释】

有人指出,可以从这一章里看到孟子不被容于诸侯的原因:他不像苏秦、张仪等崇尚“诈力”,处处考虑国君的利益,相反,他总是首先考虑百姓的死活,让诸侯们总是“南辕北辙”。

的确如此,在这一章里,面对梁惠王急于洗刷败军失地的耻辱的心理,孟子却根本不理会这些,答以如何通过施行仁政以保民富民、最终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尽管从最终的目的看,梁惠王照着孟子的话去做,也能雪耻复仇,但这个过程总归太漫长了些。孟子真是有些答非所问了。

孟子的观点主要在这些方面:一是“施仁政于民”。在这方面,又以调动百姓的劳动积极性以发展农业为主,不管是省刑罚,还是薄赋税,都是围绕着发展农业的中心提出的。二是加强对百姓的道德教育问题,这与儒家一贯坚持的“政治教育”主张相吻合。儒家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孝、悌、忠、信”,认为德育是第一位的,知识还是第二位的。这有助于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

在这一章里,孟子还提到了“省刑罚以施仁政于民”的主张,因为“省刑罚”是孟子提倡的仁政的重要内容。那么,怎么看待刑罚在仁政中的作用呢?

根据孟子的主张,国君对施行刑罚不能太过苛重,而应该以“省略”为主。众所周知,过度的严刑峻法会使人人自危,最终会导致上下离心,进而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稳定。正是因为孟子看到了“重刑罚”的负面效应,所以,他从施行仁政的角度出发,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对百姓加强道德教育,行“不忍人之刑罚”。

孟子极力主张“省刑罚”,但又并不完全排斥刑罚,而是强调“以刑辅德”。从实际情况看,如果仅仅凭借国君的善心,也不能完全处理好政事,也就是说,只有“德法相辅”,才能取得他预想的效果。这就是孟子并不主张“去刑罚”,而是强调德刑兼施、以德为主的原因。

从历史的眼光看,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争霸的环境中,孟子能提出“省刑罚”也是难能可贵的,具有很明显的积极意义。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1 ],出,语[2 ]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3 ]而不见所畏焉。卒然[4 ]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5 ]。’

“‘孰能一也?’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也。’

“‘孰能与[6 ]之?’

同类推荐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 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热门推荐
  • 闷骚老公,别挡道

    闷骚老公,别挡道

    欲哭无泪的夏落往后一仰,直直的跌坐在了沙发上,眼睛没有焦距的盯着天花板,谁能告诉她这是怎么回事。娃娃亲……婚前磨合期……结婚……最最让自己吐血的是爷爷那句前卫的先上车后买票……难道老天真的那么灵验,自己前几天在庙前才为自己的姻缘上了柱香,今天这好事就来了。可是这都是什么年代了,这比相亲更恐怖,直接就是包办婚姻!虽然他是长的不赖,但是怎么看……
  • 冷血王妃要下堂

    冷血王妃要下堂

    本文女强文,女主冷血而又强大。过程美男多多,但结局是一对一完美收场。堂堂一个财团女总裁,爱上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抛弃属于自己地位、财富跟他在一起。结果最后落下新郎结婚,新娘却不是她的下场,而这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只给了她一句,因为她一无所以,配不上他。再可笑的是,那个新娘居然还是她最亲爱的妹妹。在不凡的身世背后,谁又能猜想到她居然会是被拿来利用的生化人呢。爱人的背叛,妹妹的背叛,让她心灰意绝。不惜暴露一身的异能,亲手将负心人解决,没想到最终自己还是死在妹妹的枪口下。一转身物是人非,她居然变身成第一首富家最不受宠的三小姐。因前面两个姐姐不想嫁给一个白痴王爷,最后一家子将她推下火坑。好,不就是个白痴吗?正好,嫁就嫁,傻了没人管更好,想咋的就咋的。但老天好像偏偏跟她作对似的,让她发现了天大秘密。这王爷根本就不傻,装的。场景一:女人,你这是什么意思?王爷你不识字吗?下堂书,从今天起我柳三银便不是你李傲天的女人。以后老娘爱干吗就干吗,你无权利再过问,反正你也有新的情人了,少一个女人对你来也就像少一件衣服一样。可有可无,你就当没见过我就行了。李傲天火大的将这个吃醋的小女人,狠狠的扛了起来,气势汹汹的往床上一甩。救命啊,放开我。推推妖自己的新作:《凤戏七龙》《一等契约》推好友靓书:《猛女拐夫》收藏,票票,评评多多益善,走过路过千万别错过哦。妖妖新开了个群,欢迎大伙加入哦:QQ:454967882敲砖石:冷血王妃要下堂感谢以下亲亲给偶送的钻花:司徒苡钻钻一枚招招入宝花花三枝
  • 帝尊你怎么又着火啦

    帝尊你怎么又着火啦

    新书:《予你三生情缘》发布啦~~~欢迎跳坑啦~收藏啦~~她,二十一世纪国际偷盗界一姐,惨遭昔日同伴背叛致死。东池漓,东城闻名遐迩的废材怪物,被兄长、二姐凌虐而死。一朝穿越,她成了东池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她,崛起东城,成为无数人的梦魇,却也有无数痴男怨女为之痴狂。昔日废材成天才,睥睨天下,艳绝四方,命运就该掌控在自己手上!偷天偷地偷人心,被称为冷面修罗的她,若有三分柔情似水,便只在他面前。群号:326088426,欢迎前来调戏没节操作者,验证:文中角色名。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对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基本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从思想意识和具体技巧上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媒体新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与“无冕之王”;让自己的媒体形象亮起来;领导口才与演讲艺术;关注基于民意的舆情;运用媒体作宣传;直面虚假负面报道;接受采访的技巧;做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学会运用和引导网络;自觉接受媒体监督等。书中精心穿插了许多资料链接,这些资料或知识,或案例,或图表,方便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在每章的最后还附上了……
  • 纯禽老公,请温柔

    纯禽老公,请温柔

    R市。一处新的别墅区,两旁树木林立,觥筹交错,斑斑的月光透过树叶,洒落而下,四周显得如此的静谧,这一片区共有5栋别墅,各种的风格各不相同。其中一栋最为高大的建筑物屹立在这一片区的最中间,显得如此的醒目。其建筑物中西结合,有中国古代紫禁城的大气和尊贵,显得古香古色之风,也有欧洲风格的时尚感和立体感,两者融合,仿佛置身于古今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中。很有特色,很别具……
  • 魔妃惊魂

    魔妃惊魂

    她有幸穿越到了楼兰古国,面对王室的强权和杀戮,她毫不畏惧。面对生死存亡,她有勇有谋。最后,她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敌人,成为了一代王妃。可她又该怎样面对思乡的境遇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洪水防范与自救

    洪水防范与自救

    从洪涝灾害的基本知识、洪涝灾害的预防、洪涝灾害时的自救互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记录了读者最需要、也最应该知道的技巧,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将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到最低。
  • 我就是妖怪

    我就是妖怪

    我是一个妖怪,我是一个可以让时间停止的妖怪,我是一个可以让时间停止甚至倒退的妖怪。这些都没什么,我的身份远不止这么神秘。我甚至想,那才是人生中最值得玩味和感慨的——我是一个人类社会的居委会主任……哎,所以我的同类都叫我:不堪回首何安忆。
  • 大妖成仙

    大妖成仙

    花有花艳,树有树年,虫有虫茧,兽有兽残……千奇百怪妖怪界,惊险无比长生阐吾本一少年,奈何变妖逆天,破星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