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7 ]下雨,则苗渤然[8 ]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9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10 ]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11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1]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年即位为魏国国君。
[2]语:告诉、对……说。
[3]就之:靠近他。
[4]卒然:即猝然,意为突然。
[5]定于一: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6]与:从,跟。
[7]沛然:大雨滂沱的样子。
[8]渤然:兴起的样子。
[9]人牧:统治百姓的人,即指国君。
[10]引领:伸长脖子。
[11]由:通“犹”,意为好像。
【译文】
孟子进宫拜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对身边的人说:“远远看去,他不像个国君,到了跟前,还是看不出他的威严。他突然发问道:‘怎样才能安定天下呢?’我回答说‘要统一才可能安定’。他又问道:‘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道:‘谁愿意归顺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回答道:‘天下没有不愿意归顺不喜欢杀人的国君的人。大王了解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在七八月间的天旱时节,禾苗都干枯了。可是如果天上突然乌云密布,随之下起大雨来,这些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像这样蓬勃生长的情况,有谁能阻挡呢?当今天下,各国的国君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了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全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了脖子望着他,希望被他解救。果真这样的话,百姓归顺他,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阻挡呢?’”
【阐释】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频繁爆发着残酷的战争;即使在短暂的战争间隙,为了维护政权,诸侯国的国君们也经常屠杀生灵。总之一句话,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证。
孟子当然反对这些。于是,当梁襄王向他提出“怎样才能安定天下”这一问题时,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依靠仁政统一天下的主张。在这里,孟子并不是一味地主张不杀人,而是主张“不嗜杀人”。所谓“不嗜杀人”,其实就是奉劝诸侯们不要主动杀人,不要滥杀无辜,更不要以杀人为乐,相反,应该是在不论何种情况下,都尽量不杀人或少杀人。
那么,在那个追求功利的时代,诸侯们“不嗜杀人”能得到什么“利”呢?孟子说,能统一天下,因为“不嗜杀人,民必归之”,而且由一个“不嗜杀人”的国君来统一和安定天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这一章里,孟子跟梁襄王讲了两点内容。一是天下只有统一才能安定。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天下四分五裂,就会战争不断,自然是不可能安定了。二是什么人能统一天下。孟子回答的也很简单,他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孟子所说的这个人是指执掌着生杀大权的诸侯,而且还得是个讨厌战争的“和平主义者”。
总体来看,孟子这番简单的道理依据的是百姓的心理,是非常正确的。正因为战乱不断,百姓吃够了战争的苦,生活痛苦不堪,纷纷渴望能出现一个不爱打仗、不爱杀人的国君,如果真有哪个国君能做到这些,全天下的百姓必然会闻风归服的。
然而,有理归有理,正确归正确,信服归信服,但却并不适用于战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战国时期,军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诸侯们都明白统一天下离不开战争,因此,他们都认为孟子的思想过于“迂阔”,不如纵横家的思想实用,也就没有人肯真正接受孟子了。这不仅是孟子的悲哀,也是全天下百姓的悲哀了。
【原文】
齐宣王[1 ]问曰:“齐桓[2 ]、晋文[3 ]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4 ],则王[5 ]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之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6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7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8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9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10 ]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11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12 ]知之?王若隐[13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14 ]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15 ]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16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17 ]’也。”
王说[18 ]曰:“《诗》[19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20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21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22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23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24 ]之末,而不见舆薪[25 ]。’则王许[26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27 ],何以异?”
曰:“挟太山[28 ]以超北海[29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30],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1 ]。《诗》[32 ]云:‘刑[33 ]于寡妻[34 ],至于兄弟,以御[35 ]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36 ],然后知轻重;度[37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38 ]之!抑[39 ]王举甲兵,危士臣,构怨[40 ]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之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41 ]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42 ]不足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43 ])不足使令[44 ]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45 ]土地,朝[46 ]秦楚,莅[47 ]中国而抚[48 ]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49 ]也。”
王曰:“若[50 ]是其甚与!”
曰:“殆[51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52 ]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53 ]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54 ],天下之欲疾[55 ]其君者,皆欲赴愬[56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57 ],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58 ]而有恒心[59 ]者,唯士为能。若[60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61 ]辟[62 ]邪侈[63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64 ]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65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66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67 ],奚暇[68 ]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约公元前319年即位为齐国国君。
[2]齐桓:指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晋文:指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
[4]无以:不得已。
[5]王:称王,统一天下。
[6]胡龁:齐宣王的近臣。
[7]衅钟:用牲畜的血液祭祀新铸成的钟,具体做法是用牲畜的血液涂抹在钟的缝隙里。按照当时的礼仪,凡是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8]觳觫: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9]爱:吝惜。
[10]褊:本指衣服窄小,在这里指地方狭小。
[11]异:奇怪、责怪。
[12]恶:为什么、怎么。这里当疑问代词讲。
[13]隐:疼爱、可怜、痛心。
[14]择:区别。
[15]无伤:没关系。
[16]声:指临死时的哀鸣声。
[17]庖厨:即指厨房。
[18]通“悦”,意为高兴、喜悦。
[19]《诗》:这里指《诗经·小雅·巧言》篇。
[20]忖度:猜测。
[21]戚戚:心有所动的样子。
[22]复:告诉。
[23]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24]秋毫:形容细小难见之物。
[25]舆薪:一车柴草。
[26]许:赞许,同意。
[27]形:情况,状况。
[28]太山:即泰山。
[29]北海:即指渤海。
[30]折枝:形容行礼。
[31]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32]《诗》:这里指《诗经·大雅·思齐》篇。
[33]刑:通“型”,指树立典范和榜样。
[34]寡妻:泛指国君的正妻,在这里特指周文王的正妻。
[35]御:驾驭、治理。
[36]权:本指秤锤,这里指称物。
[37]度:本指尺子,这里指用尺子量。
[38]度:衡量。
[39]抑:相当于“还是”的意思。
[40]构怨:结怨。
[41]轻暖:这里指轻暖的衣物。
[42]采色:即彩色。
[43]便嬖:常伴国君左右而被宠爱的近臣。
[44]使令:差遣。
[45]辟:开辟。
[46]朝:使……来朝,即臣服之意。
[47]莅:统治。
[48]抚:安抚、抚慰。
[49]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抓鱼。比喻不可能的事。
[50]若:意为“你”,人称代词。
[51]殆:表示不肯定,意为“大概”、“可能”。
[52]邹:诸侯国的国名,就是邾国,是个国土狭小的弱小之国。
[53]本:在这里指王道的根本。
[54]途:通“途”,路途。
[55]疾:痛恨。
[56]愬:通“诉”,即控告、诉苦。
[57]惛:通“昏”,昏庸、糊涂。
[58]恒产:可以赖以维持长期生存下去的固定的产业。
[59]恒心:人所常有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