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于武惠妃来说,这确实她人生活到如今仅剩的目标,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就为了把李瑁推上太子之位,哪怕会因此而与李瑛进行一场惨烈的生死搏斗。
当然,仅凭她一己之力是无法达成这个愿望的,哪怕她身份再尊贵,也需要有人帮助。而以她今时今日之地位,要想找一个帮手,那是再容易不过了,不用她振臂高呼,就会有人自动送上门来,李林甫和杨洄就是其中之一。
李林甫与武惠妃勾搭上的时候,他只不过是个吏部侍郎,眼见武惠妃很受李隆基的宠爱,便曲意逢迎,自告奋勇要助她一臂之力,推立李瑁为太子。他的巴结自然令他大为受益,这枕边风很快就令李隆基对他另眼相看,仕途顿时一片光明,过不多久就从黄门侍郎荣升为中书门下三品,而目前更是做到中书令的位置。
杨洄娶到咸宜之后,不可避免的要对丈母娘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而他自然也很清楚,一旦李瑁被立为太子,他的前途也不可限量,当然就更加的卖力。于是,他也就经常地往返寿王府,借王府相连之便,窥伺太子等人的行踪,寻找可以对他们一击即破的机会。
机会,只要存心,那是一定找得到的,早在洛阳的时候机会就曾经出现过。
在权力的斗争中渐落下风的李瑛,眼见武惠妃等人日益猖狂,自己又无人可依靠,愈感惆怅,遂与李瑶、李琚借酒消愁。酒酣之际,三人不禁为眼下的失宠而哀叹,对独占恩宠的武惠妃说三道四,也对李瑁颇有争当太子之嫌忧虑不安,一时尽舒心中郁闷之气,好不痛快。岂料,这番对话却被有心人听到,传到了杨洄耳中,便迫不及待的汇报给武惠妃,后者大喜,立即添油加醋的向李隆基哭诉,说太子在朝中拉帮结派,暗地里商量着要加害惠妃母子,而且还斗胆敢指责皇上。
再英明的人,也经不起日夜的耳边风常吹,再加上旁边人也在怂恿,于是,李隆基一怒之下,就召集宰相们欲将太子等大逆不道之人废为庶人。不料,这事遭到中书令张九龄的强烈反对,他引经据典,向李隆基痛陈历史上因为随便废除太子最终导致动乱失天下的例子,恳求李隆基千万慎重。李隆基是何等聪明之人,怎么会不知道轻易废黜太子会有何后果,张九龄这番中肯却不中听又发自肺腑的长篇阔论,让这听惯了谗言媚语的皇帝很是不快,不过冷静下来细想也确实言之有理。
眼见废太子一事就要搁置一边,武惠妃急忙暗中指使一个宫奴到张九龄家中,暗示他若能支持废黜太子,他这宰相之位便能一直当下去。谁料张九龄勃然大怒,不仅将来者骂得狗血淋头,还立即将此事上告李隆基。李隆基虽体谅惠妃的心急,但面对一腔忠诚的张九龄,也不便再提废太子之事。
废太子的第一个回合,以武惠妃的失败告终,然而,刚正不阿的张九龄也给自己惹来了大麻烦。
----------------------------------------------
因为情节需要
这两章或许会有不少当时历史事件的描写
希望亲们看到不要觉得不耐烦
也不要误以为tiny这是在凑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