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纸和笔,是一个很好也很有益的习惯。你可以记下你的领导交给你的任务,以免遗漏某个任务点或者根本没有搞清领导的意思就去执行,以致做出来的结果不是领导想要的;你可以记下自己当天要去做的事,要去见的人,要去买的东西,以免因为过于繁杂而有所遗忘;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知识、技巧、灵感和心得,记住了才能掌握,掌握了才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己所用。
准备好纸和笔,随时随地记下你所有的灵感。不管这个灵感是否简单、是否平常。或许就在不久后的某一天,其中的一两个简单的创意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灵感!
如果没有白天辛苦的学习和思考,智慧的火花也不会在夜间梦中出现;如果没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即使梦中给了我们某种启示,我们也不一定能捕捉得到。
梦是一种奇怪的生理现象,现在科学还无法将它完全解释清楚。但是,毫无疑问,梦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提示和灵感。
英国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对有创造发明的学者做过一次调查,结果70%的人说曾经从梦中得到过启示。据统计,瑞士日内瓦大学的69位数学家中,有51位在梦中找到过解决数学难题的窍门。
有时候,梦是直接告诉你该如何做;有时候,梦只会给我们一个小小的启示,需要我们进行一番推敲和揣摩。据心理学家所言,梦的力量就在于,做梦时我们的大脑是从非传统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所以我们白天用正常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梦中往往都会得到解决。
古今中外,曾发生过很多人们在梦中得到灵感的奇闻逸事,充分说明了梦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诗人能在梦中吟得佳句,艺术家从梦中得到灵感,科学家也能在梦中得到启示。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想必大家都知道吧。门捷列夫研究元素周期律,整整花费了20年的时间,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门捷列夫研究元素周期表的起因是他在写一本书——《化学原理》。在这本书中,门捷列夫把元素一个个接着写下来,再根据各种元素的性质不同分成一个个族群。但是,就这样一个族群一个族群地介绍下去,它们之间需不需要有个秩序呢?很自然地从碱金属开始谈起,但是接下来要写什么呢?这就需要把所有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表格。于是,他就开始琢磨这个表格该怎么弄。
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这也是长久以来很多科学家都想解决的一个问题。
当时,门捷列夫很喜欢玩扑克牌。于是,他就想能不能跟扑克牌一样,进行排列呢?大家都知道,扑克牌是有数字的,1、2、3、4……就好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另外,扑克牌也是分族群的,例如红心、方块、梅花、黑桃。于是,门捷列夫就把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像玩扑克牌似的将它们进行排列,以求找出元素的周期规律。
有一次,他的朋友来看望他,见到他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紧皱双眉,桌上还铺满了卡片,原来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周期表,已经几天没出办公室了。他尝试了各种可能的表格形式都不成功,总得不到合理的排列,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努力着。
1869年2月14日早上,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的门捷列夫实在是困得不行了,在桌子上不知不觉睡着了。梦中,他仍在继续摆着元素周期表。谁知,那63个元素纷纷跳进合适的格子里,自己形成了一张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醒来后,马上找来一张小纸片,把梦到的这个元素周期表的设计理念和63个元素的位置记录下来,成为一张表,这张表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后来经过核实,只有一个元素排错了位置,其他都正确!
门捷列夫兴奋地对朋友说:“真有趣,我梦见了元素周期表,各种元素都按它们应该在的位置排好了,只需修改一处,就成为我一直在探寻的那张周期表了。”
这张元素周期表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是按照所有元素的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而那些性质共通或相似的元素会组成一个族群,以周期的间隔重复出现,这个大家中学学过化学的都知道。
而且这张表最为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从实验中得到的,而是从纯粹的推理中得出的。这张表里甚至还留有一些空白,门捷列夫预测迟早会有些元素会被发现填进去。现代化学讲的是实验,所以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接受这张“想象”出来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直到不久,德国化学家温克勒侦察到一种从未发现过的新元素,将它命名为“锗”。经过研究发现,这个“锗”具有的原子量和它具有的性质,果然跟周期表里面留给它的空位非常接近。
针对门捷列夫首创了元素周期表,后来有记者问他怎么会做一个梦就能得到元素周期表时,门捷列夫哈哈大笑,反问道:“你以为做一个梦就能做出元素周期表来吗?你可知道,我研究这个问题已经很多年了!”
为什么我们在梦中还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呢?
这是因为夜间大脑的左半球处于休息状态,而大脑的右半球却仍然处于工作当中。睡眠时,虽然人的大脑既不发出信息也不接受信息,但是它能帮助人把新得到的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当中。例如把新数据并入旧数据,摒弃过时的资料,重新给档案加上标签等,以便将来提取时快捷省事。
那为什么梦中得到的解决办法往往是最好的呢?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阿兰·斯奈德和约翰·米切尔解释说,我们的大脑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能产生很多办法。不过我们大脑的神经中枢会对这些结果进行“编辑”,将那些不合乎我们规则的统统剔除掉。做梦的时候,那种“编辑”过程省略了,所以,结果中便会有一些“疯狂”的天才想法。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成功都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他们整日整夜都是在思考着这个难题。如果没有白天辛苦的学习和思考,智慧的火花也不会在夜间梦中出现;如果没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即使梦中给了我们某种启示,我们也不一定能捕捉得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激光发明人之一、苏联杰出物理学家普罗霍罗夫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直言:“灵感经常会出现在梦中。因此如果担心会忘掉梦中得到的启发,身边最好放个笔记本。”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塔蒂尼曾梦见自己把小提琴交给一个魔鬼演奏,令他惊奇的是,该魔鬼竟然奏出了非常美妙的旋律。塔蒂尼醒来后立即拿起身边的笔和纸,将其记录下来,由此创作出了流传甚广的《魔鬼的颤音奏鸣曲》。这首曲子自然不是魔鬼创作的,但塔蒂尼却抓住了梦中魔鬼给他的灵感,结果才创作出这首著名乐曲。
做梦也有助于解决技术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有个光学家,他叫波尔·霍罗维茨。一次,他主持设计大望远镜操作系统。其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当他遇到复杂问题一时想不出解决办法时都要去睡觉,在梦中会有个“画外音”偷偷提示他如何解决,还会有个人用直观方式给他表演解决办法,而且这个办法往往有别于已经试过的种种手段。因此,霍罗维茨一般睡前总要在床头放上纸和铅笔,好便于记下梦里的所见所闻,免得睡醒后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早上他往往都是胸有成竹地来到实验室,告诉大家又做了个什么梦,又有了哪些新发现。
程序员斯蒂芬·培利说,梦还可以帮他编出电脑程序。一次,他想编写一个可以让电脑存储器同时解决几个复杂问题的程序,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正好睡觉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到很多数据在他面前飘来飘去,其中还有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这些数据和图形,不时地变换着形状,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了一队。等他醒来之后,回忆起梦里的情景,并将它们记录在纸上,发现这正是自己想要编写的程序。梦中所看到的东西涵盖了这个程序的方方面面,包括在哪种情况下应该采用什么算法。有了这个启发,培利马上坐在电脑前,开始编写这个程序,很快就成功了。
根据培利的经验,他每次遇到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时,都会去做梦,几乎每次都可以在梦中得到答案。而这种可以提供灵感的梦,通常只发生在睡了几小时觉后的半夜时分。在其他的时间,比如午休的时候,他也会做梦,但只是一些日常生活场景,而没有编程的灵感。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程序员也会在梦中得到灵感。每次遇到困难,他都会梦到艾伯特·爱因斯坦,梦中的爱因斯坦是他结交多年的朋友。自己与爱因斯坦同坐在一间旧式办公室内,他们会一起探讨各种难题。爱因斯坦会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各种图表帮助他解决疑难。每次难题得到解决,爱因斯坦便会回去睡觉。程序员醒来之后,便立刻集中精力记住在天才科学家帮助下所获得的成果,这对他解决难题有很大的帮助。
人类感受到的梦,是大脑把零星截取到的资料进行有意识地分类和过滤。除了这些整理工作之外,梦还会将我们期待、盼望或担心会发生的事情作一次次预演。做过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梦境中,做梦者是其中的一名演员,扮演着一个角色,按照剧情的发展而演戏,而这些剧情内容,正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情。
毫无疑问,梦能够产生灵感。但是,很多时候,醒来后稍一拖延,我们就会把我们做过的梦忘得一干二净。在半梦半醒之间,我们的梦是最清晰的。超过两分钟,梦就会变模糊,基本上就再也记不起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准备一支笔和一本专门用作记录梦的笔记本,放在床头,一醒来就要立刻回想,在半睡半醒中一有意识就记下梦的内容。
早上刚醒来的时候,是你记得梦的内容最多的时候。如果这时马上记录,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也可以只写下几个关键词,有助于我们回忆。一开始记不起整个梦是正常的,要慢慢来,从后面慢慢往前面回想,你会发现能逐渐回想起很多原本想不起来的细节。
记录梦的内容,和写日记一样,当你养成了习惯后,你记得的梦的内容就会越来越详细,梦里面给我们的灵感和提示的细节往往是关键,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件事很有益处。
有些梦你是无论怎么回想都记不起来的,或是只能记住一些零星的、模糊的片段,那么你就不要再刻意地去想它。它不让你记住,也有它的道理。记录下你能记得的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