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随时随地都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记住的东西。只有在生活中学,在工作中学,在事情中学,才能有大的进步。
不知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有时候某人无意中说的一句话,路上遇到的一件小事,书中的一个故事,电影里的一个镜头等,会突然触动你的神经,启发你的灵感,开启你的智慧,让你有些新的想法,甚至引发一个故事。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种冲动。有人把这种冲动叫做“瞬间突发式冲动”,它是在一个人没有明确的想法和打算的时候,偶然迸发出来的灵感。
这种“瞬间突发式冲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时不注意,转眼间就会被我们遗忘,变得无影无踪。以后再如何努力去回想,也很难想出来了。所以,如果你没有及时抓住这个瞬间的“冲动”,那就太可惜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及时抓住这种“瞬间突发式冲动”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随身携带着纸和笔,当这种感受突然在你脑海里闪现的时候,及时地用笔记录下来。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随时随地都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记住的东西。只有在生活中学,在工作中学,在事情中学,才能有大的进步。
江南春,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生于1973年,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94—2003年,江南春担任永怡传播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2003年5月起开始担任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江南春1994年以代理IT广告而挖到第一桶金。1998年,他的企业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占领了上海95%的IT广告代理市场。2002年,江南春开始投资当时的市场空白点——楼宇广告,并在2003年创办了中国领先的数字化媒体集团——分众传媒。产品线覆盖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媒体(框架媒介)、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电影院线广告媒体等多个针对特定受众,并可以相互有机整合的媒体网络。分众传媒覆盖了中国超过3亿的都市主流群体,以独创的商业模式,媒体传播的分众性、生动性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同。2005年7月,分众传媒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纯广告传媒第一股,并以1.72亿美元的募资额创造了当时的IPO纪录。
分众团队经常这样开玩笑:“江南春挖了一口井,找了很多背水的人卖给喝水的人,结果背水的人发财了,挖井的人也发财了。”
江南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分众团队所有高管谈到江南春时对他一致的感受。无论是从朋友、从业界、从客户那边,他都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
江南春总是随身带着纸和笔,随时随地将一些感悟和别人的精辟见解记录下来。分众CSO陈岩回忆说:“有一次江总交给我的东西,居然是写在包装衬衫的纸板上。”
据说随身带着纸和笔这个习惯是他在大学里养成的。读大学时,江南春爱好写诗,每次看到精彩的句子都会马上抄下来,为自己创作诗歌准备素材。当年在创立永怡传播时,他每天都会把上海几大报纸全部买来,摊在那里,看到好的广告创意和文案,就剪下来贴在一个本子上。没事的时候,他就经常翻看这个本子,将这些广告创意和文案的优秀之处融会贯通,最后变成自己的创意。
一次,江南春参加了一个长江商学院CEO班,这个班上有很多知名的企业家、CEO,像马云、郭广昌、牛根生等都成了江南春的同学。这个班举办的每次活动,江南春都会过去。在别人的发言中,江南春都会在纸上写写画画,将别人说的精彩的话记录下来。回去的时候在飞机上,他便拿出来自我消化理解。到了公司,他总会把这些话中的精髓,作为“CEO”话题与他的团队分享。第一次江南春可能还会讲某某人说了什么话,而第二次一定是加入自己理解的“江南春理论”了。
江南春现在掌握的知识与2003年刚创办分众传媒的时候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当初,几乎所有人都低估江南春企业家的能力,认为他更像一名销售总监。江南春确实是块做广告销售的好材料,他一直是分众销售中的NO.1。创业之初,江南春亲自背着液晶屏到上海的几十家楼一一去游说,那两年分众楼宇广告的每笔合同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分众传媒COO陈从容说:“江总的风格非常直接,那就是用数字说话,我们在一起谈得最多的就是数字。”很显然,江南春的成功,与他随身带着纸和笔的习惯密不可分。
毫无疑问,分众传媒是一家以销售为导向的公司,江南春的血液里流着销售员的血液。以前他只会卖广告,不懂资本,不懂商业模式的再造,不懂价值链各环节之间怎么定位。而现如今,以前一手独掌分众销售大权的他开始放权。他的重心正在转移,更像是公司的首席架构师。“这些都是在路上慢慢学会的。”江南春也将“边走边学”视为自己成功的第一要素。
正如伊莎贝尔·高洁所说:“随时记下你的创意是个好主意,这样就不会因为总想和别人探讨你的新灵感,而去打扰别人。”这可是个让你记下想法的不错的主意。
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可以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但是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的,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因此,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
我们要养成随身带着纸和笔的习惯。这样,当你遇上什么值得记录的事或突发的灵感,就可以及时记下。有时不方便做较长的记录,我们就可以先简单地记上几个能帮助回忆、联想的词句。有时在路上,骑车骑到一半,突然有了感想,可以停下来,掏出小本子,记上几句;看电影时,看到某个镜头,听到某句台词受了某种启发,掏出小本子,写在上面;甚至半夜里从梦中醒来,突有所感,也可以顺手用笔记在纸上。在需要的时候,这些就是我们的“宝藏”。
托马斯·爱迪生就知道随时记下他的灵感的重要性,他常随身带一个笔记本,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灵感册子”。他会将自己的灵感、创意和观察所得逐一记录下来。他的这个将灵感随时记录下来的习惯是受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影响,达·芬奇在其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的素描、短文和随笔,他经常会用他的左手反着写下他的创意。爱迪生或许不曾颠倒着书写过,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经常随手记下自己在睡前、梦中、散步休息时闪过头脑的每个细微意念。当他才思枯竭或缺乏创作激情时,他就会看他的笔记本,以期从上面记录的图文中获得他所需要的新灵感。1931年,爱迪生去世以后,在他的房间里,人们惊讶地发现有3500多个这样的笔记本。
除了发明家和艺术家,最需要灵感的,是那些与创作有关的职业,比如作家。作家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第一印象”,这些可贵的“第一印象”,只能及时用笔记录下来。所以,很多著名作家都有随身带着纸和笔的习惯。
《牡丹亭》是大家熟知的戏剧,他的作者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就喜欢在自己的住宅中到处放着笔和砚台。他甚至在自家的猪圈和鸡窝旁,都放上笔砚。这样,无论他在家里做什么事情,只要脑子里蹦出什么佳句妙语,他便可以随时抓起笔来,一一记下。
我国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李贺,就有个“锦囊诗袋”的美传。据说为了把诗写好,他每天早晨都很早起床,吃了早饭后就背个锦袋和一些干粮,骑着一匹瘦马外出游历。一路上,他细心观察和了解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当他想到一句佳句妙语,他都会立即取出笔来,及时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放入随身携带的锦袋里。到了晚上,回到家里,他便把锦袋里的字条一一取出,细心整理出来。这时,一些当初即兴记下的只言片语,常常促发他的创作灵感。就这样从早到晚坚持积累生活素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李贺的妈妈看着儿子那装满记有诗句字条的锦囊,十分心疼地说:“哎呀!孩子啊,早晚得把你的心呕出来才罢休吗?”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精雕细琢,那一首首绝妙的诗篇才会出现在他的笔下,使他的诗篇千古流传。
俄国讽刺作家果戈理也是这样。据说有一次,果戈理在一家饭馆请他的一位朋友吃饭。点完菜,他发现这个饭馆的菜单很有趣。他有个习惯,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只要听到或者看到什么传闻趣事、谚语警句,或者偶然间有什么想法、感悟、心得、体会等,他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和笔记本,马上记录下来,以免遗忘。这些笔记本,成了果戈理写作的“材料库”。他会经常在这些“材料库”里翻翻看看,找出有用的写作材料。看到这份别出心裁的菜单,果戈理当然不会放过,于是他顾不上与客人说话,立刻拿出随身带着的笔和笔记本,专心致志地抄起菜单来。
不久,饭莱都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菜单。朋友见他只顾抄菜单,不理会自己,很生气而且不耐烦地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让我来陪你抄菜单的?”没想到,果戈理完全沉浸在抄菜单当中,没有听到客人说的话,更没有回答。客人见状,气呼呼地独自离开了饭馆。
就这样,果戈理完全忘记了自己请朋友吃饭这件事。头也不抬地一直抄着,连朋友走了他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