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修养;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听别人把话说完,更是一种交际的艺术。在开口之前,能让别人把话说完(哪怕你不赞同他的意见),体现的是风度,表现的是你对别人和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宽容。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让别人把话说完,我们才能真正弄清楚别人要表达的意思和想法。假如不明白别人的意思,你随便接话,这只会说明你是一个蠢人。
别人要讲话的时候,一定有他要讲的理由。作为听者,必须让他讲完,否则你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人、提意见,就会伤害别人的心灵,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特别是在你对某一件事情自以为清楚其实并不清楚的时候,你的头脑要格外冷静,即使讲话的人不打算将后面的话讲完,你也要循循善诱,弄清事情的原委再说话。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实际上,眼见不一定都是“实”的,更不要说耳听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倾听上犯错误,甚至只听一半就下结论,多少悲剧就是因为这个而产生的。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的故事。美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叫林克莱特。有一次,他主持一个电视节目,在节目现场要随机采访几名观众。当林克莱特采访完一个热情洋溢的观众刚刚转过身来,准备找下一个采访者的时候,坐在电视直播大厅观众席最前排的一个十分活泼而勇敢的小男孩拦住了他,用一个稚声稚气的声音说:“先生,你为什么总是采访别人,为什么不能采访采访我呢?”
林克莱特转过身,看着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正充满期望地望着他,笑着对他说:“小家伙,我正准备采访你呢。”
“真的?那我太荣幸了!”小男孩兴奋地说。林克莱特马上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微笑着问小男孩说:“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小男孩回答说:“我叫杰克,今年6岁了。”
“杰克,能问一下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小男孩的大眼睛骨碌碌飞快地转了转,像是思索了一下,然后很快地回答说:“我想当一名飞机驾驶员!”
“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说,“那可是个很了不起的职业啊!但是,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正好飞在太平洋的上空,你发现飞机油箱里的燃料不多了,无法飞到任何一个机场,你会怎么办呢?”
小男孩转了转他的大眼睛,思考了一会说:“我会通知飞机上所有的乘客,请他们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跳出去……”
这句话把现场的观众和林克莱特逗得哈哈大笑起来,这个聪明又可爱的小家伙,在那么危急的关头,他竟然会置飞机上所有乘客的安危于不顾,自己挂上降落伞逃走了。但是童言无忌,他毕竟才是一个6岁的孩子,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一个电视直播中的小玩笑而已。
按导演时间的安排,为了尽量不打乱节目的时间计划,大笑着的林克莱特马上走向另一个观众,他要去采访那个企业家。就在这时,林克莱特忽然感到有人正在后边拉他的衣襟,他回过头来一看,顿时愣住了,原来是刚才那个接受采访的小男孩。只见小家伙似乎很难过,大大的眼睛里涌满了泪水,林克莱特不解地说:“小家伙,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男孩委屈地说:“先生,我刚才的话还没说完呢。”
林克莱特把满腹委屈的小男孩抱到一把高高的椅子上,然后把话筒递给小男孩说:“十分对不起,小家伙,来,请你把你想说的话说完。”
小男孩拿起话筒,望了一眼惊诧的观众说:“我跳下去拿燃料,马上就回来!”
直播大厅里顿时静极了,静默了一会儿,当所有的观众回味过来时,顿时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林克莱特紧紧搂住那个小男孩说:“对不起,刚才我没有把你的话完全听完,请你原谅我。小家伙,你真是好样的!”
从那以后,林克莱特就告诫自己:听一个人说话时,一定要听他把要说的话说完。几十年来,林克莱特一直坚持这样做,他曾在医院危急病床前听一个临终者断断续续说话34小时;采访一个参加过越战的老兵,听他情绪激昂地连续说话、抱怨28小时。因此,他成了很受观众青睐和尊重的著名节目主持人。
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我们还应该学会积极地倾听。
毛主席曾经说过:“让人把话说完,天塌不下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不管被任何情绪包围,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说完,让别人将自己的意图正确地、完整地告诉我们。绝不能把别人的只言片语拿来由我们自己加工、断章取义,更不能将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
很多时候,别人对事物的观点与看法和我们很不相同,甚至可能是我们无法接受的。这并不是别人的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原则和价值观。你可以不同意,但应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意见。让人把话讲完,实质上就是一个调查和了解的过程。只有让人把话讲完,才有可能了解对方的内心;只有让人把话讲完,才有可能了解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谈话都是与心情有关的事情,加上每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可能会比较零散或混乱,逻辑性不太强,观点也不是特别突出。这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让对方把话说完,才有助于让我们听懂全部的意思。否则,很容易自以为是地去理解,从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军事家、统帅、陆军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任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官。有一次,接到上级命令,他们需要组成一个敢死队,执行一次万分危险而紧急的任务。于是布莱德雷立刻召集手下的将士们,排成一个长列。
“我们这次的任务既艰巨又危险!”布莱德雷用眼角瞟了大家一眼,“有哪位愿意冒险接受这次任务的,请向前走两步……”
此时适逢一位参谋递给他一份最新的战报,于是布莱德雷和这位参谋交头接耳了片刻,等到他处理完战报,再面对行列中的将士时,发现长长的队伍仍是一条直线,没有一个人比旁边的人多向前走两步。
布莱德雷大为恼火,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以十分愤慨的口吻说:“此次任务虽然万分危险,但我们是军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情况如此紧急,竟然一个人都不愿意承担这项任务!你们……”
“报告司令!”站在最前排的那个人说,“我们刚才每个人都向前迈了两步,所以队伍仍然是条直线!”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一个4岁大的儿子一道去公园游玩。天气很热,儿子口渴了,爸爸从背包里拿出了两个苹果,要儿子给妈妈一个。没想到,儿子接过苹果,在两个上面分别咬了一口。见到孩子这样做,爸爸很失望也很难过。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懂世事,但爸爸还是很伤心,怪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就这件事情教孩子应该怎样做。可转念一想,儿子从小就非常喜欢妈妈,平时也不是喜欢霸占好吃的人,今天他突然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原因呢?想到这里,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轻声地问:“你为什么要在两个苹果上分别咬一口呢?”
儿子两只黑葡萄般的眼睛忽闪忽闪着,满脸童真地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父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既为有这样懂事的儿子而自豪,又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惭愧。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听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你的想法,是多么的重要。很多时候,最重要的话往往在后边。
在工作中,领导召集大家开会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好无聊啊!怎么还没结束呢?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去打断别人,或者走神。有时我们根本没有完全理解领导的指示和意思就一知半解地去执行,结果做了很多无用功,交任务的时候就会返工,甚至受到领导批评。其实,这都是因为自己首先没有听明白领导的意思。
很多人都会觉得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随着工作频率的加快,我们不再愿意接收太多不需要的信息,总是显得行色匆匆,因为太忙,我们习惯了很少去听,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听往往比说更重要。沟通就好像一条水渠,听和说分别是水渠的两端。听和说是不能分开的两个环节,只听不说的人不能成功,只说不听的人也不能成功。倾听是说的前提,先听懂别人的意思了,再说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更有效地沟通。只有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的人才能沟通得更好,事情才能解决得更圆满。
《圣经》上说: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雅各书》第1章19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铭记的提醒!有的人常常将别人的话只听一半,就急着说我知道,急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还有的人,常常将自己的意思,硬套在别人所说的话上头。你认为自己真的明白别人的意思了吗?你是不是常常只听了几句就半途打断别人的讲话,是不是又自以为是地进行反驳呢?是听得多还是说得多,就要看我们拥有怎样的态度。做一个先听后说的人,会让沟通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