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为你的每一段时间都赋予上与之相应的“价值”的话,你的人生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增值”的,但如果你只拥有“年龄”,而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价值”的话,你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你将会无可挽回地踏上人生的“下坡路”(一条“不归路”),直至最终被无情地“淘汰”。近日和几个老友聊天时总会不自觉地触碰到一个话题—“前途”问题。虽说包括我在内,我们这批人都已经算是小有成就,在各自的公司“混”到了一个高管的职位。但毕竟“打工仔”的身份未变,年龄又逐渐见长,因此活得越来越“心慌”,总怕“大浪淘沙”,迟早有一天自己也会被“浪头”卷走。
那时可就惨了,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身份未变,人却已经被社会淘汰,后边的人生可怎么过呀!因此难免时不时地做“噩梦”,从梦中惊醒时总是一身冷汗。而且,在我们这个竞争日趋激烈、日益残酷的社会里,这样的“噩梦”变成现实的事例也并不鲜见。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人到中年却失去了工作,本人又身无一技之长,最后弄得个“妻离子散”的结果,只有做一个社会的“浮萍”,漂哪算哪了。但后来,我不心慌了。因为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努力过一个不断“增值”的人生。实际上好好想想,为什么我们会有怕被社会“淘汰”的危机感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浪费了太多对自己来说异常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时间。
年轻时瞎玩,荒废了大把的光阴,到了三四十岁才真正开始紧张起来:因为我们发现就业市场对自己越来越不利。看着那些标明了年龄限制的招聘广告,想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贴近人家的“极限”,真是惶惶不可终日,只有不停地问自己“明天的我还有‘希望’吗?”但是,我们同时也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也有大批“越老越有市场”、“越老越值钱”的人,比如老医生、老会计、老教师、老画家、老专家、老技师……和他们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他们的“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在“递增”,而我们不是。为什么我们不是?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给生命中所有流逝的时间都赋予新的“价值”,所以就荒废了时间,荒废了生命,没有能够不断地实现人生的“增值”。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一种“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无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什么都不干,闲着”。另一个是“表面看起来忙活的不行,其实也等于什么都没干”。这两种“无为”的方式都是极其危险的。前者的危险自不必说,后者的危险性更大 —表面上看似乎每天也在不停地忙着什么,但是每天做的都是简单重复的事,根本没有“质”的提高与飞跃。可是因为每天也在忙碌,也挺累,因此总能在心中对自己说一句(或者说骗自己一句):我过得挺好,挺充实的,所以,我挺满足的。
可悲的是,这种“充实”与“满足”,有的时候恰恰成为了我们用来遮掩“惰性”的口实—因为不愿意努力,不愿意发生“质变”,所以总想变着法儿地让自己“忙”起来,好通过这种毫无意义的“瞎忙”掩盖自己的“懒惰”、“不愿上进”的真实用心。一个人能“懒”到这种程度(自个儿骗自个儿),也算是“懒”出一定的水平了!所以,如果你想让人生“增值”,就一定不要总是重复地做“会做”的事儿,然后用这种“做”来掩盖你的“懒”。你要想方设法地经常挑战一下自己还“不会做”的事儿,并争取成为“行家里手”,就是说,你要经常性地主动为人生谋取“质变”的机会,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地增加“新”的价值,为自己不断地制造新的“卖点”。
当然,也会有人用“持平”的价值观来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借口 —我这个人喜欢“与世无争”的生活,凡事“平平淡淡”就好。没错,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的话,你是可以这样想,这样做的。但是,别忘了,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你一个人,就算你自己想“待在”自己的位子上不动,别人未必会让你这么做。你的位子有一大群人虎视眈眈地“盯”着呢,你不向前走,就必然会被别人抢了饭碗。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所有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这就是“不进则退”的道理。没有“中间儿”。
如果你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必须要不断地“向前走”,努力实现人生的“增值”。如果实现不了“增值”,你的人生就必然会“贬值”。千万别幻想着“保值”,“保值”是不存在的。但也不必要太恐惧。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活着,不是为了“静止不动”,那样的人生肯定特没劲、特枯燥,愧对了父母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人活着,是为了“动”起来,所以就得“折腾”、就得“得瑟”,就得不停地出新 “幺蛾子”,要把人生活得有滋有味才叫精彩,才叫没白活!说白了,真正能够“增值”的人生,一定是那种“特刺激”、“特过瘾”、不停地有新“幺蛾子”出来的人生。这就好像是《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刺激与兴奋:刚开始出来个“江南七怪”都让我们觉得够厉害了,后来发现原来“梅超风”更牛,但最后和“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比起来,这些人物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但这还不算完,“大侠”金庸最后又给我们留下了一道更刺激、更震撼的“伏笔” —功夫“垫底儿”的“江南七怪”的徒弟,一度手无缚鸡之力的“傻小子”郭靖,居然在“华山论剑”时当上了“功夫之王”,站在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头上。这种“悬念”层出不穷、波澜壮阔、高潮迭起、跌宕起伏的人生,才是一种真正“刺激”、“过瘾”的人生,也才是一种能够真正“升值”、“长盛不衰”的人生。所以我从来不去“算卦”,不是我不信这些(对于中国古老的“周易”文化,我向来是“高山仰止”、毕恭毕敬的),而是我不想这么早就知道“未来”会怎样,那样的人生多不“刺激”、多没劲啊!这就好像看一部期待已久的,特精彩的电影,如果刚看了个开头就有人凑到你耳朵边儿上非要告诉你“结果”是什么,看你上火不上火。好不容易活一回,可不能让算命先生给“搅和”了。
所以,我一定要自己去活活看,而且要变着花样地活,即便不能过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至少也要拒绝一个“平淡如水”的人生。别说四十,就算到了八十岁也有人愿意“请”,有人愿意“用”才行。这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在我的心目中,著名导演冯小刚就是这样一个总能在关键时刻,适时地实现“人生增值”的典型人物 —每到人生的转折点上,他总能“与时俱进”地创新,上个新台阶,因此就总能给大家带来惊奇与新鲜感,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买他的账,并不由自主地期待他的下一次“蜕变”,对他“欲罢不能”。他的故事和老百姓贴得最近,因此也就最能获得大家的共鸣 —刚开始只能“玩玩”电视剧、小品什么的,到后来能拍电影了;刚开始只能拍拍“喜剧片”和“现代片”,后来发现连“古装片”和“武侠片”也能玩得转,再后来发现居然连“战争片”也能拍得那么感人、那么震撼,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信这居然是冯小刚拍的,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但这还不算完,冯导的“创新”欲望与能力还远不止这些,更大的“惊异”与“刺激”还在后边 —一部《唐山大地震》横空出世,击溃了万千国人的泪腺。
原来,似乎只能拍“喜剧”的冯导,还是一个“悲情片”高手!与冯导同时出道的许多“名人”们现如今都一个个地“谢幕”而去,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与记忆。但冯导不但没有走“下坡路”,而且是“越活越带劲”、“越活越精彩”,更重要的是,“越老越值钱”—这才是真正“会活”的人。也许有人会不服气,认为他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点儿正嘛!未必是有真本事。但是别忘了,完全没有个人“主观努力”却总是能踩准点儿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除非“上帝”睡着了。退一步讲,就算有那种特走运的人,偶尔能蒙上一两个“准点儿”,也不可能总是那么幸运。
所以,如果说有人老是能“踩准点儿”,还是说明人家有本事,说明人家知道“点儿”在哪儿,并且知道怎样做才能踩得着,而这些你却做不到,你们的区别就在这里,就这么简单。其实好好想想,人生,本来就可以是一个“越活越增值”的过程。都是一辈子,别人能做到的事儿,你也能做到。但为什么这个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呢?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人缺乏对人生强烈的“好奇心”,缺乏“功利心”与“野心”,以及一股“坚忍不拔”的韧劲儿,因此,他们就必然会“浪费掉”时间。
本来,如果你能为你的每一段时间都赋予上与之相应的“价值”的话,你的人生原本是可以顺其自然地“增值”的,但如果你浪费掉了,你就只能收获“年龄”。可是不好意思,我们这个世界是非常现实的,如果你只拥有“年龄”,而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价值”的话,你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你将会无可挽回地踏上人生的“下坡路”(一条“不归路”),直至最终被无情地“淘汰”。别太矫情,总想拿你那“与世无争”的价值观说事儿。其实,即便你真的只想过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也得先在“尘世间”打拼一番,攒够了建设“桃花源”的费用才行。否则,当你真的七老八十了还要为一日三餐发愁,为生计奔波的时候,恐怕就很难有这样的“闲情雅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