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000000008

第8章 兴趣不会说谎

功课不好,不许打球

现在国内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不好,家长就会为孩子选一些特长班,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

有没有天赋。目的是希望通过“特招生”的途径让孩子继续升学。孩子们也乐得如此,因为“特招生”的课程相对轻松,在文化课上面临的压力要小很多。

家长们在跟风做这些草率决定的时候是否想过:孩子如果在某方面有天赋、有兴趣,即使不送他专门去学,他也会自己找时间去学,在不牺牲文化课的情况下也能发展特长。而如果他对这些没有兴趣,只是为了逃避文化课,那么即使送他去学这些特长,也很难学好,到最后很可能文化课和特长两个都没学透,两手空空,就算上了大学将来也不容易找到好的出路。

确实有一些孩子从小就被送到艺术学校、体育学校,后来成了“家”,成了“腕”,可是这样的概率有多少呢?中国有那么多从小学篮球的孩子,可是真正成为“姚明”的又有几个呢?

半鼓励半约束式的家庭教育是林书豪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林书豪开始对打篮球产生强烈兴趣的时候,林书豪的父母既没有反对,也没有无条件支持。他们制定的规则是:功课不好,不许打球。即使后来林书豪在高中、在大学打出了名气,有成为球星的潜质的时候,林父和林母也没有放松对林书豪功课的要求。林书豪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一直都有跟书豪说,你想将来打球没问题,但是你要有一个后备的职业,万一你受伤不能打的时候,你怎么办?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功课还是很重要的。做学生嘛,学生的工作就是先把书读好。所以我们对他的要求是只要先把书读好,你要打多少球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的成绩退步,我们就要调整你打球的时间。我们需要为他想好一个轨道,让他循着这个轨道去走,因为毕竟还是小孩子。小学的时候没有什么功课,所以没有什么问题。高中的那几年比较忙,我们要不时地看他的功课有没有退步。”

在父母的督促下,林书豪也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去寻找打球和读书的平衡点,合理安排时间,这无形中也提高了他的能力。在被问到这样会不会很难时,林书豪说:“高中时非常困难。功课很多,我希望做好,所以我经常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协调一下,来克服困难。”由于父母的督促和自己的自律,大部分时间林书豪都可以打理得很好。但到了秋季,不仅要练球,还要比赛,林书豪会变得很忙。这时候林妈妈就会经常提醒他做功课,不是“明天的功课做完没有”,而是“下一个礼拜的功课做完没有”“有没有什么考试”“有没有什么功课要交”……有的时候到了礼拜天,父母会要求林书豪先在家里把功课做一做。

林书豪高中的篮球教练皮特·迪本布鲁克回忆说,他已经记不清多

少次接到林妈妈的电话了,“有一次她非常焦急地打来电话,说:‘皮特!皮特!书豪今天得了个A-!如果下周还没达到A的话,我会要求他退出篮球队!’”迪本布鲁克说,为了让林书豪留在队中,他也不得不督促林书豪加强学习,“你一定要得到A”!

林父和林母的苦心和督促没有白费,没有靠篮球特长,林书豪靠自己的文化课分数考进了哈佛大学,并且顺利毕业。就算没有打职业篮球,在哈佛主修经济学的林书豪也可以进入华尔街,成为一位商界精英。

在林书豪考入哈佛大学前,林妈妈的一些朋友告诉她,让林书豪打球是浪费时间。林妈妈受到批评,但没有阻止林书豪打球,因为她看到儿子打篮球时很快乐,她希望儿子快乐,所以支持儿子所做的事情。而在林书豪考入哈佛大学后,那些过去批评过林妈妈的朋友反而问她,他们的孩子应该做什么运动才能进入哈佛。

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在很早以前就明令禁止高中生直接进入NBA联盟打球,球员必须要经过大学教育才能参加选秀。

每一个人在某个阶段,都会有一个主业,就是最主要的事务;还有一个兴趣,就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主业往往不是自己的兴趣,而且二者还很可能存在矛盾冲突。像林书豪,他年纪尚轻,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主业,而他喜欢的打篮球则是兴趣,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才是最关键的。

体育运动比拼的并不仅仅是身体和技术,文化素质对运动员来说也很重要,不管是对这项运动本身的理解,还是对教练意图的领会,文化素质高的运动员都会占据很大优势。对于音乐、美术等领域来说更是如此,不管是在哪个领域,不管我们的兴趣点在哪里,专业技能的比拼都只是一种表象,本质上都是综合素质的比拼。

“我会拼命,努力去得分”

一个人,如果一生奋斗的事业恰好是他热爱的,那么,他是幸运且幸福的,而且往往更能取得耀眼的成就。而对一项事业

的热爱,首先来源于兴趣。林书豪的父亲林继明是一位计算机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疯狂的篮球

迷。他在20世纪70年代移民美国之前,就已经为NBA着迷。电视中有关NBA比赛的画面,他从不放过。

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后,林继明除了在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闲暇时间都奉献给了NBA。20世纪80年代湖人与凯尔特人的世纪对决,让他如痴如醉。林继明的身高只有1.67米,这基本断绝了他成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的梦想,但并不影响他对篮球的热爱。初到美国时,林继明对篮球技术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他开始研究当时的NBA巨星“大鸟”拉里·伯德和“天钩”贾巴尔,学习他们的脚步和技术动作,然后在自家的院子里练习,直到模仿的“有模有样”后,他才敢到街头的篮球场上“斗牛”。“我无法解释为何会迷上篮球,但我就是爱。”林继明说。

在父亲的影响下,林书豪5岁时就开始接触篮球了。他被带到一个基督教青年会参加儿童篮球联赛。不过,那时小林书豪对篮球的兴趣并不大,“那个赛季,他有一半比赛是站在球场中央吮吸大拇指。”比他年长四岁的哥哥回忆道。

后来,林书豪的母亲不再去看他打球了,这让小林书豪很难过,他恳请母亲重新回到场边。林妈妈承诺,只要林书豪改变态度,就会去助阵。“他当即就表态‘我会拼命,努力去得分’。”林书豪的哥哥透露。母亲真的去了,而小林书豪也没有让母亲失望,砍下了儿童比赛规则下所能得到的最高分,篮球天赋开始显现。“从此之后,他正式在篮球路上起飞,再也没回头。”林书豪的哥哥说。

对于自己能走上篮球这条路,林书豪自己也认为是父亲的功劳。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我爸爸是超级篮球迷,他总是带我看篮球比赛。当我会打球时,我哥哥已经是一名球员了。所以,对我来说很容易。我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打球,有时我妈妈也会参加一起玩,全家人会在客厅的篮筐下或在后院玩。由于我们兄弟从小就讨论篮球、打篮球,所以我妈妈总想要有一个女儿。那时迈克尔·乔丹是我们每个人的偶像,我会看他的每一场比赛,我会在后院隔着窗户看他的比赛。当他投篮得分时,我会在外面篮筐下模仿他的动作,我和我哥哥在对决赛中就会这样做。”

林继明带着三个儿子打篮球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他没想过要让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职业球员,甚至打进NBA。但他也不只是带着儿子们“玩玩”,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做事严谨的态度也体现在了教儿子打篮球上。他严格训练三个儿子的基本功,纠正他们错误的技术动作,让他们从一开始就用正确的方式打球。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儿子们在以后打球时,做正确的技术动作成为一种本能反应。而一开始就用错误的方式打球,以后改正就会很困难。父亲严谨的态度对林书豪影响深远,也让他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篮球基本功。

林继明一直让他的三个儿子保持一周三练的习惯,每天晚上从8点开始,他们进行一个半小时的训练,林继明让他们模仿NBA巨星的打球动作。三兄弟球打得都不错,而林书豪则是最出色的一个,甚至老天也在眷顾他,让他的身高达到了1.91米。这个身高对于控球后卫而言,也有绝对的优势。

后来林书豪疯狂迷恋上了篮球这项运动,打球已经不再需要父亲督促。但一开始他对篮球兴趣的萌芽,要完全归功于林继明的培养和引导。如果当时林继明是一个疯狂的橄榄球迷或者棒球迷,或许会有橄榄球或棒球场上的林书豪,不会是现在NBA的“林来疯”。

孩子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跟父母、跟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国有个词叫“子承父业”,这是有一定道理的。NBA的很多球星对篮球的喜爱,都得益于父母的引导。

比如,NBA的超级巨星科比·布莱恩特走上篮球这条路,并且取得辉煌成就,虽说与他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分不开,但他一开始对篮球兴趣的萌芽,也要归功于他的父亲乔·布莱恩特。

与林书豪的父亲林继明不同,乔·布莱恩特是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在NBA打过球,还在意大利和法国的职业联赛打过球。

在科比不到一周岁,连走路都不会、根本抱不动篮球的时候,乔·布莱恩特就给儿子买了一个小号篮球,让小科比在婴儿车里玩耍。从那个时候起,科比就开始晃晃悠悠地拿着小球练习投篮了。

在科比3岁左右时,他终于能抱起一个篮球了。当时乔·布莱恩特还是职业球员,家里有很多篮球。受父亲的影响,小科比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打篮球。用乔·布莱恩特的话说:“小小的个子大大的篮球,那个样子很可爱。”

从小就跟随父亲学打球,但小时候科比的偶像并不是乔·布莱恩特。那时科比会收集父亲的球星卡,但不会挂父亲的海报。他的最爱是“魔术师”约翰逊,在知道约翰逊退役时,他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伤心了很久。

科比3岁的时候就对父亲说他将来会去打NBA,他问父亲,他要怎么样才能去NBA打球。乔·布莱恩特回答:“你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比别人多会很多技能。比如你用右手写字吃饭,为什么不把左手练得和右手一样好。”科比6岁的时候,乔·布莱恩特开始给他看很多录像带,教他从最基本做起,他们父子一起晨跑,一起跳绳。科比也正式踏上了篮球巨星之路。

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和引导的,如果林书豪和科比小时候没有接触过篮球,也没有父亲的引导,也许他们一生都不会爱上篮球,就算接触也可能只是业余爱好,未必会成为后来的篮球巨星。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奢求成为巨星,但发展几项感兴趣的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喜爱的事情,你没什么爱好,每天只会喊“无聊”,那是因为你没有刻意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多尝试一些事情,多接触一些事情,就很可能会对某件事产生兴趣,进而发展成为爱好。成不了巨星,我们也可以成为朋友圈中的“歌王”和“球圣”,这不也很好吗?

“如果不做的话,我会后悔一辈子”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获得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我

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如果从心里抵触一件事情,就算有人一直在旁边监督,也很难做好,或是应付了事,或是出工不出力。如果自己想去做一件事情,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我们也会积极地去做,而且往往会做得很好。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林书豪能有今天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对篮球这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兴趣又升华为热爱。这份热爱,让他无论春夏秋冬都坚持刻苦练球,对每一项技术动作都尽力做到完美,面对诸多困难不会退缩,郁郁不得志时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林书豪大学快毕业时,他面临着一个重要抉择,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踏实的日子,还是继续打球,去NBA闯一闯。在他的内心深处,肯定是想继续打球,这是他热爱的运动,他希望能成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但是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生(上一次哈佛毕业生进入NBA是在57年前),而且还是被美国人认为只适合去当科学家或工程师的亚裔,去NBA闯荡风险太大。

回想起当时心里的挣扎,林书豪说:“在大学快要毕业时,我真的很想打篮球,想先试打一年。当时我觉得如果我不做的话会后悔一辈子,对我而言这是我喜爱做的事。我就先打一年,看看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很感恩能打进NBA,现在我想要一直打,能打多久就打多久。”很幸运,林书豪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他的父母没有阻止他,而是支持他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林妈妈回忆说:“我们全家都很支持他。我记得那时候我说,最了不起就再多养他几年。他如果进不去NBA,就只能打国家篮球协会发展联盟,薪水就会很低。所以我们就说,‘如果你想再多打几年,可以,没有问题,但是不要打太多,我养不起你这么多年’。现在我不用养他,是他养我了。”

林妈妈支持林书豪继续打球,是因为她知道儿子热爱这项运动,她希望儿子快乐。而在林书豪小时候,她并不是这么想的。那时林妈妈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每天督促林书豪练钢琴,并且希望他以后成为一个医生。父亲林继明知道这不是儿子的兴趣所在,他坚持让林书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依旧每天带着儿子打球。林继明说:“我完全没有想把他培养成职业球员的想法,如果那个时候他说自己不喜欢这项运动,那么我不会强迫他做这些事情。”

现在林书豪经常会教小孩打球,他教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小孩产生对篮球的兴趣。他说:“我觉得这很重要。当你觉得有乐趣,你自然就会努力去做,自然就会越做越好。没有这样的热情和自然的欲望,进步的空间不大。例如我学钢琴,我没有这种欲望,所以妈妈总要强迫我去做。我很讨厌钢琴,结果是,我弹得很差。”

黑格尔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伟大事物都是靠激情来成就的。”确实,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没有激情,就很难拿得出动力和热忱去做事。很多取得非凡成就的人士,在事业上之所以能攀上常人所不能及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打心眼里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这样自然就会有源源不绝的干劲与力量。

像“股神”巴菲特,他就曾说过:“我热爱我的工作,我从来如此,无论是在谈大合同,还是在只赚1000美元的时候。每天早上去办公室,我感觉我正要去教堂,去画壁画!”

还有“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也是如此。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却从没厌倦过。他说:“我喜欢这种方式,而且丝毫不会感到压力。只有你认为这种工作是快乐的,才可能成功。”话语间一点都看不出,这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们比别人更舍得投入,更加执著坚持,最终才收获超越常人的成功与快乐。就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比普通人多了一份热爱而已。”

不管我们做什么,如果想要做好,想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先培养对所做事情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得比别人出色。

同类推荐
  • 拿破仑(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拿破仑(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蕊韵留香:李宗蕊

    蕊韵留香:李宗蕊

    《蕊韵留香——李宗蕊》是为了纪念逝去的李宗蕊女士,也献给深爱她的人们。
  •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无论从道德文章,还是文韬武略各方面看,英雄都是旷世奇才。他们知识渊博,论天下形势如同掌中观文;他们腹藏玄机,帷幄之中可决胜千里之外。
  •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再现。文学既可以揭示生活的本质,又可以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如果没有文学,其生活就会枯燥无味。因此,伟大的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拿破仑大传

    拿破仑大传

    拿破仑的一生,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是短暂的,但是,他的生命历程如同史诗一般;那深刻的底蕴,肤浅的人根本不可能体会,只有崇尚真实的人才能走到他的内心深处。他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用一生写就了生命的悲歌。在他身上,我们会看到自信和勇气,激情与幻想,勤奋与斗志,而他也凭借这些,使自己的人生达到辉煌。今天,世界充满着变化,无数的机遇,只有那些有卓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全欧洲的热血青年们,没有谁比拿破仑更适合做你们的榜样了!他在所有的西方人中,独一无二,在历史的舞台上呼风唤雨,掀起狂风巨浪,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代价。
热门推荐
  • 白棉花

    白棉花

    黄蓓佳2010年最新倾心力作“五个八岁”长篇儿童小说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从一个八岁乡村男孩克俭的视角。描绘出抗日战争这幅宏大历史图卷中的一个片段。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一段战火连天的岁月,一朵从天而降的“白棉花”,一位叫“夹克”的美军飞行员,一个懵懵懂懂的八岁少年,一群淳朴善良的乡邻。寻找、呵护、相识、相知、别离还有以生命为代价的援救和保护。一段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催人落泪的故事,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谱写了历史的悲歌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仍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根源何在
  • 危险的旅行

    危险的旅行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生存的逻辑

    生存的逻辑

    《官家定律》《灰色生存》作者再掀文化历史波澜。官场大咖粉墨登场,社会小人物夹缝求生。朱元璋PK朝廷官员:一手铁血剑,杀得六部全军覆没;一手百姓牌,支持底层民众越级上访。守库小兵PK皇权:如何在监管重重的银库重地盗取官银,偷得朝廷亏空九百多万两?盛宣怀PK胡雪岩:最著名的红顶商人在官场和商场的全面战争。封疆大吏PK京城小官:李鸿章、曾国藩等大官如何栽在小小书吏手里?官府PK土匪:只要你不在我的地盘犯事我就当看不见的官匪默契。地方官PK老百姓:一次大规模的官民对战是如何发生的?
  • 万始归

    万始归

    万般开始,千种路途,最终不过一条归路,谓之万始归。且看一个少年被意外卷入一场风波如何逢凶化吉,最终洞彻前因后果。陌生的环境,未知的领域,太多的秘密,试看他怎样在沉浮中走向绝巅!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世界名人演讲(大全集)

    世界名人演讲(大全集)

    演讲是历史的记录、思想的结晶、艺术的杰作。各个时代的政界巨子、科学巨擘、思想先驱、艺术泰斗们给后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演讲名篇。那些华丽的文辞、工巧的布局、严谨的结构、严密的逻辑、完美的行文、恢宏的气势,都堪称演讲的典范。本书精选百余篇古今中外各界名人的演讲词,它们或激情澎湃、或慷慨陈词、或说理生动、或娓娓道来,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思之余味无穷:产生强烈的共鸣。 
  • 纵横九天

    纵横九天

    不管是家族或者是整个世界也都不会让他平凡,就看看他到底会不会站在巅峰,只是想过平谈生活的段天,俯视众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星月菩提

    星月菩提

    “菩提十书”之《星月菩提》:在这匆忙混乱的时代,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月已经不易,要开启心中的星月就更难了。天上星月在黑夜中照耀我们,心上星月则让我们在人世的幽暗里有恒久的光明。本书是林清玄菩提系列的第三部,处处流露自性芬芳,在微细的爱里观照动人的智慧;时时体现星月光明,在微尘与毫端,探触无量的有情世界。“菩提十书”是林清玄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写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长达十几年时间。每册印量都超过100版,十册共印行1000版以上。被媒体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