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乃是死,创造才是生
鹦鹉一度被认为是智商颇高的一种鸟,因为它可以“说话”。久而久之,人们发现,鹦鹉其实只会一味地模仿别人说话,从不会创造。
企业中就存在一批鹦鹉式的员工,他们总是喜欢依照他人的足迹行走,沿着他人的思路思考。他们认为,“模仿”可让自己省心省力,是走向成功、创造卓越人生的一条捷径。岂不知,“模仿乃是死,创造才是生”。
对于任何人来说,模仿都是极愚笨的事,它是创造的劲敌。它会使你的心灵枯竭,没有动力;它会阻碍你取得成功,干扰你进一步的发展,拉长你与成功的距离。
专事效仿他人的人,不论他所模仿的人多么伟大,也绝不会成功;没有一个人,能依靠模仿他人,去成就伟大的事业。
所以,要想成功就不能抄袭、不能模仿。一个人愈去模仿他人,愈会失败。
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大蒜,骑着骆驼,一路跋涉到了遥远的阿拉伯。那里的人们从没见过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聪明的商人,临别赠与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另有一位商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不禁为之动心。他想:大葱的味道不也很好么?于是他带着葱来到了那个地方。那里的人们同样没有见过大葱,甚至觉得大葱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还要好!他们更加盛情地款待了商人,并且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讨。他们决定赠与这位朋友两袋大蒜!
步人后尘者,便如东施效颦,只能收获两袋大蒜,模仿是妄想成功的懒人最容易想到的捷径。整日装在别人套子里的人,永远不会披上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彩衣。模仿别人而不能创新,那只能成为别人的影子。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意味着你必须面对别人不曾面对的艰难险阻,吃别人没吃过的苦,但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够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工作中,如果你的脑袋里装的都是前人的经验,一味重复,毫无创意。那么你只会在陈旧的事物上盘旋,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点子、新的创意,更不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最后只能沦为被企业换掉的那个人。
做工作是这样,做产品更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产品与其他东西长着同一张脸,怎么能让它更快地引起别人的注意?打扮得不同一些,设计得不同一些,这些不同也许是外观上的,也许是功能上的,也许是服务上的,总之要与众不同,才能打动人心。
2004年的4月初,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和经销商像往年一样,十万大军云集北京,参加号称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每年一度的招商大战打响。在这场争夺通路和眼球的商战中,多数企业“萧规曹随”地遵循着服装招商的游戏规则-----明星代言,制造人气;美女搭台,招商唱戏;甚至不惜余力打造数百万元计的奢华展位;场外更是花重金在央视打广告造势……
然而,本次服装博览会很可能成为最没有悬念的一届:SARS带来后非典时代的内忧,WTO入关“狼群”的外患。竞争的白热化和大量库存积压,使得经销商对招商表现得异常理智与冷静,缺少了往年的激情。
由于出现了这样的一匹“黑马”——仕奇职业装,以全新的差异化战略策划和一个独具匠心的“结婚证广告”为爆破点的特立独行的招商手法,赢得本届服装博览会“最具策划力企业”之誉。它没有在央视大规模投广告,展位设计不出彩,却吸引众多的经销商咨询加盟,展会期间熙熙攘攘,招商人员连“方便”的时间都没有;它没有聘请明星形象代言,但它的招商材料却总是一抢而空。
“定制直销”和“事件营销”是仕奇职业装此次招商大战制胜的两大关键,而核心是“差异化”。
仕奇职业装创造性地像“戴尔”定做商用电脑一样定制职业装。
服装传统的“坐商”模式,在客户资源方面很被动,缺乏个性化服务,很难满足顾客购物的便捷性和心理需求。同时,商场经营趋同,购买分散,流通费用过高,货款账期拖沓,产生库存。服装传统营销模式对场地、租金、首批进货款要求相当高。经销商经营品牌服装一般需要投入60、70万元,甚至一、二百万元以上,风险很大。而加盟“仕奇11分满意定制”直复渠道,三类地区加盟费用只需5万元;二类、一类地区加盟费用只需十几万元;大致相当于传统分销模式投入资金的1/4-1/10。直销方式不需金街旺铺,不需进现货。甚至可以采用无店铺经营,只需设立办公间和展示间就可以开业大吉。
这种经营模式大大地增强了企业活力与市场触角,使服装更切合客户需求,而且为加盟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自己更加具有特色,使得一出马便成为了一匹黑马。
“同质化突围”,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自己独特的特点,并在这个区别于别人的特点上做足工夫,工夫到家了,自然能让别人在众多同类物品中一眼就认出你了。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功,你应辟出新路,而不要沿着过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经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打破常规,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一家公司里,董事长总是对新来的员工强调一件事:“谁也不要走进5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他没有解释原因,也没有员工问为什么,他们只是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规定。
又有一批新员工进到公司,总经理又重复了上面的规定。这次有个年轻人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
“不为什么。”总经理满脸严肃地说,依旧没有任何解释。
回到岗位上,年轻人在思考着总经理的这个令人费解的规定,其他人劝他别瞎操心,遵守这个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但年轻人却执意要进入那个房间看个究竟。
他轻轻地敲了一下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开了,只见屋里有一个纸牌,上面写着——把这个纸牌送给总经理。
闻知年轻人擅闯“禁区”的同事劝他赶紧把纸牌放回房间,他们会替他保密的,但年轻人拒绝了。他拿着纸牌走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
当他把那个纸牌交到总经理手中时,总经理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
“就因为我拿来了这个纸牌吗?”年轻人不可思议地问。
“对,等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快一年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总经理自信地说。
果然,销售部在年轻人的带领下,业绩越来越好。
旧观念是人脑中的牢笼,当人脑沉湎于旧观念牢笼之中时,就会受到许多的局限,造成事业停滞不前。聪明者应该积极给自己“换脑”,勇于从旧观念中走出来,而不囿于观念的束缚,这样才能突破自我,让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公元一世纪欧洲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容许修改的计划是坏计划。”我们也有一句俗语叫做“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两句话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计划,要学会灵活变通。
驴子身上背着沉沉的盐袋走在小路上。盛夏的阳光烤得它又累又热,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驴子走到河边喝了两口水,这才觉得有了些力气。它走下水准备过河,忽然看见河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在水底游来游去,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在河底看得清清楚楚。驴子只顾欣赏美景,一走神整个身体摔倒在小河里,幸亏河水不深,驴子赶紧站了起来,奇怪!它觉得背上的分量轻了不少,走起来再也不感到吃力了。
驴子很高兴,它总结出一条结论:“看来,我得记住:在河里摔一跤,背上的东西便会轻许多!”
不久,又要运东西了,不过这次驴子驮的是棉花。前边又是那条小河了,驴子想起了上次那件开心的事情,心里真是高兴:“背上的棉花虽说不重,可是路途遥远,再轻一些不是更好吗?”于是,它喝了几口水,向河里走去。到了河中心,它故意一滑,又摔倒在小河里。这次驴子可不着急,它故意慢腾腾地站了起来。哎呀,太可怕了,背上的棉花怎么变得这么重呀!可比那几个盐袋子还要沉好几倍呀。
俗话说,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我们就要学会立足实际,灵活变通。西方近代史上,有一群人特别成功,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被囚禁于纳粹集中营而幸存的人。赫姆瑞可博士在一本著作中,拿这群人和战前即迁居美国的同龄犹太人做比较,结果发现,平均而言,这批幸存者的教育程度较低,但日后的事业成就较大,收入较高,较热心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赫姆瑞可探究原因,发现这些历经苦难折磨却颇有成就的人,具有若干共同特质,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随时准备主动展开新任务,且能针对环境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与调适。
外部世界纷扰多变,我们要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随时地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这样我们才能针对随时会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