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忙碌=碌碌无为
一队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的依次跟着,食物就在枝头,一旦带头的找到目标,停了下来,它们就开始享受美味。有人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做了一个试验,将这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带头的那条毛虫也排在队伍中。那些毛虫开始移动,它们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观察者在毛虫队伍旁边摆放了一些它们喜爱吃的食物。但是,毛虫们想吃到食物就得看它们的目标,也就是那只带头的毛虫是否停了下来,一旦停了下来它们才会解散队伍不再前进。观察者预料,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用处的爬行而转向食物。可是毛虫没有这样做。出乎预料之外,那只带头的毛虫一直跟着前面的毛虫的尾部,它失去了目标。整队毛虫沿着花盆以同样的速度爬了七天七夜,一直到饿死为止。
可怜的毛虫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没有目标、无主题的盲目行动只能失败,甚至是死亡。目标和主题对于我们和我们的行动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有可能忘了最初的目标,忙于应付一只又一只跑出来的“兔子”,结果忙来忙去什么都没有得到。事实上,我们忙碌的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什么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解决的,或者在不知不觉中“跑了题”。例如,想做饭了却发现家里没盐了,去买盐时发现旁边那个沙锅不错,买沙锅之前到另外一家商场比较价钱,结果在那家商场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品牌衣服专柜正在打折……到了最后盐没买成,却穿着新衣服在饭店里吃饭。这就是无主题变奏。这是造成我们无序忙碌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们忙而无果的重要原因。
无论个人、企业、机关或其他组织,一切忙碌都是为了得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我们不能为了忙碌而忙碌,为了行动而行动,如果这样,那很多工夫都是白费的,我们也就陷入了一种有劳无获、瞎忙活的怪圈。
不知从何时起,“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成功的标志。如果让人们去描述一家成功的公司,最常见的说法可能就是,所有的员工都在忙碌地工作。比如秘书的工作包括准备文件、安排会议,以及其他辅助管理者的任务,所以,这个人一定要很忙很忙才对。但是,这种忙碌的情形,真的能帮助企业走向成功吗?
孙屹刚毕业时,她和所有的“北漂”一样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人才济济的北京,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她纯粹是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追赶高手和铺垫成绩,甚至到了过劳死的边缘。没日没月地奋斗,一度让孙屹的所有创造力濒临枯竭。整个大脑从刚开始的高速运转到后来的几近瘫痪,一切都是机械地惯性维持,这样的状况让孙屹差点绝望,因为这样的状况持续越久她就越有可能被淘汰。
一个周末孙屹决定不再加班,给自己放个假。躺了整整两天之后,睡眠充足所带来的高效持续了没多久之后又陷入以前的倦怠状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屹总是说:“很累,不想工作,但却不得不工作。”她说,每天都是例行公事,堆积的文件摆在那里,好像一座山一样,永远也搬不完。第二天醒来又要重复前一天的工作,没完没了,看不到尽头。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感觉特别疲劳。而且,每次目睹办公室里种种明争暗斗时,她更是感到厌倦万分。
孙屹一脸疲惫,她说,周围的人羡慕我拿着高薪,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我其实过得并不好。总感到自己很忙,但是最重要的是忙了半天却没忙出个什么名堂来,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去享受生活。年终填写业绩总结表时,自己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并且想了很久能写下的成绩微乎其微。
众多员工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甚至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地忙碌工作。很多员工认为只要自己是忙碌的,在老板眼里就是优秀的。于是他们每天都把自己弄得很忙、很紧张。但是,我们有没有冷静地思考过:一个企业真的需要这么忙吗?我们的忙有多少用在了点子上?有多少是可以避免的?忙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效益吗?反反复复的重工;一再努力却无法下降的综合成本和人员流失率;部门之间扯皮拉筋,矛盾重重……理不清,剪还乱,这一切不是对“忙文化”最好的诠释吗?
有些员工之所以加班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问题,上班时间忙不到点子上,瞎忙,忙而无序。更有甚者是他们的素质有问题,故意加班给老板看的,结果是越忙越受到老板的表扬,越表扬人们就会越忙,结果忙而无效。
在现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效率是职业人士创造卓越的关键因素。成功最大的分野在于工作的高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高效益,而不在于工作的数量多少。
如今企业老板提倡最优化原理,就是以最少的消耗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优秀的业绩。职业人士想尽办法为公司创造利润,这样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好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一个健康的人走路虽大步流星,但决不气喘吁吁;一条正常的流水线人人专注,各负其责,绝对有条不紊;一家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努力消除“忙文化”。
世界著名的管理顾问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从事诊断顾问工作时,雇主总会提出一大堆的难题向德鲁克请教。德鲁克总是推开这些问题,然后对客户说:“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你为什么要去做呢?”“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事呢?”“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德鲁克不替客户“解决问题”,而是替客户“界定问题”。他抛开客户的所有问题,向客户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使顾客明白自己的忙碌最终究竟是为了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德鲁克说,如果顾客离开我们的办公室,他觉得学到了很多新东西,那么不是我的效率太低,就是他是一个笨蛋。可是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的笨蛋。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很清晰明白自己到底在忙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只有瞄准一个目标直奔主题,才能省去那些无用的忙碌,才能使你的辛勤得到最好
正确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先生在谈及大学生面临人生选择的困惑时,曾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论断:“二十多年前的中国,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或放弃,没有资格去追随心灵的呼唤。二十多午后的今天,我们开始拥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年轻人是幸运的,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
每个人都有迷茫和绝望的时候,面临自己不同的生活目的,每个人都有在十字路口徘徊而无法抉择的时候。如果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很多人就会陷入一个无法走出的恶性循环,浪费时间和生命。
小时候,琼斯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位艺术家。她想象中能展示她天才的道路,是从事与传媒有关的工作,她觉得这种工生富有幻想和情趣。12岁时,她和妹妹玛丽一起在一个艺术班学习。在学习结束时,老师把她妈妈拉到一边说:“玛丽很有天赋,而琼斯就没什么希望了,她差得太远了。”
刚刚听到老师的这种评论的时候,琼斯感到有些绝望。但是,不久她就把失望变成决心,把老师的批评变成动力,她更专注于自己的爱好了。于是,她拿起笔和墨水开始作画——这是所有的成功者必须付出的努力。多年后,琼斯的作品在展览会上展出。
在展览会上,很多人赞不绝口,但真正引起她注意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詹森先生。他热情地握着她的手告诉她:“这是我见到的最具想象力的钢笔画!”琼斯微笑着接受了詹森先生的这些赞美的话。
生活中交织的不同目的经常会扰乱我们的心境,使我们无法清醒地做出选择。你为了谁工作和生活?你努力为谁留下印象?你表现自己是为了取悦别人,还是使自己满意?你是根据别人的意见,还是自己的内心来评价自己?你自己的行为是受他人的言语和反应所左右,还是听从于心灵的召唤?
因此,种种问题常常会让一个认真追求生活的人丧失自己的主张。印度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先知克·希那穆提认为,在众多的人生目的面前,如果要做出明智的选择,聆听内心的声音,发现自己内心最想要的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之道。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知道他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呢?往往,那些大人物的伟大志向,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他们是综合自己的许多经验,以及一些别人因忽视和眼界所限而未能看到的东西而成就伟业的。这些伟大的志向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现状,经过审慎思考而觉悟到的。
迈克·莱恩是一名探险队员。1976年,他随英国探险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就在他们下山的时候,天开始下大雪。每行走一步都极其艰难,最让他们害怕的是风雪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当整个探险队陷入迷茫的时候,迈克·莱恩率先丢弃所有的随身装备,只留下不多的食品,提出轻装前行。他的这一举动几乎遭到所有队员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到山下最快也要10天时间。这就意味着这10天里不仅不能扎营休息,还可能因缺氧而使体温下降导致冻坏身体,那样,他们的处境将极其危险。
面对队友的顾忌,迈克·莱恩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而且只能这样做,这样的雪山天气10天甚至半个月都有可能不会好转,再拖延下去路标也会被全部掩埋。丢掉重物,就不允许我们再有任何幻想和杂念,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就可以提高行走的速度,也许这样我们还有生的希望!”结果,队友们采纳了他的建议,大家一路互相鼓励,忍受疲劳、寒冷,不分昼夜,只用了8天时间就到达了安全地带。恶劣的天气确实正像莱恩所预料的那样从未好转过。
这一年,伦敦英国国家军事博物馆负责人找到迈克·莱恩,请求他赠送给博物馆任何一件与英国探险队当年登上珠峰有关的物品,莱恩毫不犹豫地将他那次下山时因冻坏而被截下的10个脚趾和5个右手指尖交给了他。
正是由于莱恩当年一次正确的放弃,才挽救了所有队友的生命;也由于这个选择,他的登山装备无一保存下来,而冻坏的指尖和脚趾却在医院截掉后留在了身边。这是博物馆收到的最奇特而又最珍贵的赠品。
放弃与获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放弃就没有获取,得到的同时必然也会失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是利益的权衡之道,而放弃则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
人的一生就如同演戏,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都是人生当中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创作出精彩的电影,拥有美好的人生。
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不可能拥有辉煌的人生。放弃绝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态度。
不要招揽互相冲突的工作
刘平是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有一天,他和客户约好在一架茶座里谈业务,他用尽浑身解数给这位客户介绍了业务内容,但是这位客户好像诚意不太大,心不在焉地喝可乐,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刘平知道他是搞电脑硬件销售的,而刘平在大学学的就是电脑,他就转话题大谈当今电脑硬件在市场上遇到的普通问题。结果把对方的兴趣提了上来,最后两个人谈得很投机,这个人也就答应投他的保,两个人约定下个星期同一时间在此见面,正式签单。
刘平非常兴奋,到了那天,早早地就准备好了一切相关的材料,然而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他的主管说有个多年没有联系上的大学同学要来,由于自己没有时间所以让刘平帮忙去机场接一下机。
刘平觉得这是主管交代的事,自己应该帮忙,再说时间也还早,于是他就答应了。
可是,由于堵车,等他从机场回来,客户早就走了,刘平就这样痛失了一单千辛万苦才谈下来的保单。
这就是不懂得拒绝的后果,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不要招揽互相冲突的工作。
“不”这个字好写,音节也简单,但拿到人与人之间,却很不容被说出口。很多时候,我们常被人们支配,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想做的事情。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是:“你应当……”“你不应该……”一般人碰到这类要求,通常都很难回绝,尤其是提出要求的人是你最亲密的伙伴,“不”字就更难开口了。日子一久,这种互动关系定型后,就形成了一种默契或是彼此的承诺。
万一哪一天对方又要你做这个做那个,而你却坚持己见时,那会发生什么事呢?一方面,对方一定会勃然大怒,认为你违背了双方的承诺;另一方面,如果你坚持不做这些“应该”做的事,你会心生愧疚。
丽贝卡是戴尔公司的销售主管,她多年来被戴尔公司评为优秀的雇员,成了戴尔公司名副其实的优秀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