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叫刘姝的同学说,几年来的每日晨读,她从未间断过。她为自己算了一笔晨读的账:她每天晨读15分钟,一年便相当于有了将近122节课的快乐阅读。几年来,她从相当于几百节阅读课的晨读中,不仅熟悉了功课,更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课外阅读——诗词、名人名言与名著的阅读。这样,她真正尝到了读书破万卷的好处。
在晨读中,刘姝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词汇,陶冶了自身的情操,享受了清新怡人的美好清晨。记住,清晨是一天的精华,少睡15分钟对一天的精力绝无影响,但15分钟的晨读却对你的一生大有帮助,关键就在于持之以恒。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晨读的良好习惯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我们的学习也会因此而不断进步。
【木木小语】
晨读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让我们学到知识,充实的晨读还会给我们带来一个良好的心情。在晨读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用意志战胜我们的惰性,抓住晨读时光。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很多同学就是因为惰性而没有好好地利用一天中最美的早晨时间,不是贪床恋被,喜欢睡懒觉,就是使用不当或抓得不紧,致使早晨这个黄金时光白白地浪费了。我们必须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战胜惰性。
2.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最好能保证在早餐之前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还要合理安排好早餐,不要过早就餐,也不要吃得过多,要兼顾营养和热量。
知行统一,将阅读积累运用在写作中
“淘淘,垃圾筐里的知识卡片都不要了吗?”
“嗯,不要了。当时看书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我顺手就记录了下来。刚才整理东西的时候,发现好多都没什么用。”
“多可惜,那么多都被搁置起来了。我看你就是小熊掰棒子,一路掰一路扔,根本没往心里去。你养成了摘录积累的习惯是值得赞赏的,但没有学会运用的好习惯。我们都知道摘录是阅读中积累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任何一部书、一本杂志、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字字千金、句句经典,其中有些内容有价值,另一些内容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对于前者,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摘抄下来,收集起来,便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研究、掌握。如果每一次阅读都能摘录出其中的精华,日积月累,我们就拥有了一笔可贵的财富,可以说是一座座没有杂质的、精华荟萃的宝藏。但是如果不去运用,就相当于存了一些杂物和垃圾。”
积累的东西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我们要养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习惯。张岱年在《做学问的三个基本方法》中写道: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讲“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知行合一即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唯心论是错误的,但“知行合一”还是正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知识,阅读中的积累也是如此,如果积累的素材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积累的素材就只是死的素材。死的素材不但没有一点益处,有时还可能有害。如果运用到写作中,就能让我们的学习增色,提高学习成绩。
有一个一直畏惧写作文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阅读大量的书籍,一边做大量的摘录,每天对当日摘录的句子、文段仔细分析、深刻品味,并尝试模仿写作。后来,他的作文里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文采的句子,最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积累素材,关键是要把素材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我们获得高分增加筹码。
【木木小语】
将阅读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就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但前提是要做到摘录积累。如何才能做好摘录积累呢?
1.选准目标,定向积累,防止盲目摘抄
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今后奋斗的目标,以及某学科的需要等,有目的地集中摘录有关的文献资料。切忌没有明确目标地随意摘录,纵然摘录本子一大摞,真正能用得上的却很少,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会影响摘录的心态,久而久之,学习收获也甚微。
2.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俗话说:“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缎。”摘录全靠点滴积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只有你不断地记,不要由于偷懒、忙碌和忘记而有一日的中断,这样的记事簿才能使你得到益处。”我们不要因为学习忙、时间紧,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只从兴趣出发,高兴则记,扫兴则弃,防止记记停停,知识的积累就在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中。
3.做好分类,便于查找和补充
我们经常做摘录,时间长了,就会有十几万、二十几万,甚至数百万字的资料。如果对于这些摘录不进行科学的分类,就会变成杂乱无章的资料堆。那么怎样进行分类呢?这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或者千篇一律。这里主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学习的内容以及主攻的方向等来确定分类。一般来讲,可先分若干大类,每一大类下再分若干小类,每一小类再按时间和笔画顺序排列,这样既方便翻阅和查找,又方便今后的整理和补充。如此一来,每一类实际上就成了一个专题摘录数据库。
4.以卡片式摘录为宜
通常来说,书本式和卡片式摘录两者中,以卡片式摘录为宜。这是因为卡片式便于分类、便于翻阅、便于补充、便于整理、便于收藏。只有勤于摘录的人,才能成为知识渊博而有所成就的人。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善于摘录知识重点和精华的好习惯。
像费米一样培养阅读“饥饿感”
淘淘最近读了一则关于物理学家费米的故事。
费米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对书有一种“饥饿感”,尤其是对物理学方面的书籍。
有一天,费米拿回来两本书,并且告诉姐姐,他要读这两本书。姐姐当时认为,那么专业的书他肯定是看不下去的。出乎她的意料费米读得津津有味。邻居家的教授对他姐姐说,这跟他对物理学书籍有种“饥饿感”是有关系的。
有一次,邻居家的教授对他说:“我给你出几道题好不好?”
“太好了。”费米跃跃欲试。题目很难,让教授吃惊的是,费米全都做对了。
从此之后,费米经常缠着教授要题目,并且从教授那里读到了大量数学和物理学的相关书籍。
淘淘对故事中所讲的“饥饿感”一直懵懵懂懂,于是拽着木木给他解释。
木木说道:“这种饥饿感就是一种随时随地的需要。不用刻意地感觉它,因为它是无处不在的。”
对于阅读我们也需要培养一种饥饿的感觉,培养就像饿了要吃饭、特别是见到好吃的东西时那种“馋”的感觉。从“要我阅读”,变成“我要阅读”。
为了培养对阅读的饥饿感,调动自己的阅读兴趣,我们不妨像袁枚那样借书去读。
清代随园主人袁枚在贫困的幼年,曾向藏书甚富的张某借书而遭到拒绝,这就促使他一旦从什么地方借到了书,就如饥似渴地“快”读起来。最后,他不仅考上了进士,而且成了很有学问的著名学者和有才华的诗人。他认为,历代帝王的藏书最多,可是,他们当中真正读书的并不多;富贵人家藏书也不少,可是,他们当中也很少有真正的读者。因为这些人往往会想:反正书是我的,等过几天有空闲时再读吧。结果,有些藏书多的人反而成了不读书的人。
袁枚得出的结论是:“书非借不能读。”
借书阅读,会调动我们对书的渴求欲望,对于一本好书,在借不到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感到很焦虑,一旦借到,就会认真地阅读。这样就能充分调动我们阅读的积极性,以满足学习知识的欲望。
【木木小语】
一旦我们对阅读的“饥饿感”建立起来,就会把“我要读”的习惯带入“从来不用想起,因为从来不会忘记”的境界,这样对阅读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但是为了不使阅读盲目,就需要制订一个多层次的读书计划,才能让阅读更有效,更积极地促进我们学习显得的提高。
这个多层次的阅读计划分为长期阅读规划、中期阅读计划和每日定额三种。
1.长期阅读规划
制定长期的阅读规划,就是把自己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规划,在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各阶段进行统筹安排。制定长期阅读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明确规定阅读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识、特长,考虑身体状况、家庭条件等,从而制定出较切实可行的规划。例如,准备读几类书?全部过程要分几个阶段实现?有了这样的规划,就能使自己每一年、每一个月,甚至每一天读书学习都有个大体可以遵循的轨道。这条轨道可以使你读书学习的“行星”绕着特定的“恒星”旋转,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当然,长期阅读规划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岁月的推移,知识的更新与进步,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长期规划需要做适当调整。此外,第一次制定的规划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在执行过程中还必须适当地修改、订正,使之日臻完美,更符合自己的情况,更切实可行。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长期读书规划的制定是带有战略性的决策,要大胆、慎重、科学,一经定下,就不宜大变动,切忌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毫无收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稀里糊涂地读书。
2.中期阅读计划
长期阅读规划毕竟是粗略的,它只是规定了阅读的大方向、大进度,因此有必要制订较为具体详细的中期读书计划。中期读书计划的时间一般定为一年较适宜,在遵循长期规划的前提下,确定一年的阅读任务:这一年研究的中心和重点是什么?必须读哪些书?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一年的读书计划可以按季节和月份的顺序进一步划分,尽可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不要流于形式。
3.每日定额
为了保证长期阅读规划和中期阅读计划的落实,每日定额读书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古代学者常把这种每日定额读书称作“日课”。
不论是制订长期规划、中期阅读计划,还是制订每日定额,我们都要脚踏实地,还要留有余地,这个余地不同于一般计划那种回旋的余地,而是经过艰苦奋斗能够达到的余地。这样,我们才能每天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我们的读书学习是终会见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