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种信心是从天而降的,就像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怎样的表现才是自信?骄傲、自负、虚荣还是只信自己不信他人?真正的自信,是从骨子里透出的气质,是能真正认识自己,不卑微,不盲目,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以及潜在的能力和发展空间。自信不是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挟裹在身,而是将自身还原,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而更大的自信是把同样的信任给予他人,不吝啬你的忠诚和赞美,你才会获得更多。
骄傲是盲目的,自信是清醒的
纪伯伦在其作品里讲了一只狐狸觅食的故事:
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做午餐!”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的头顶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狐狸之所以犯了两次截然不同的错误,与它选择“晨曦”和“正午的阳光”作为镜子有关。晨曦不负责任地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阳光又让它对着自己已缩小了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大师笔下的这只狐狸为那些“盲目的骄傲者”和“盲目的自卑者”做出了最好的比喻。同时也提醒我们:骄傲是不可靠的,它很容易转变成自卑,因为骄傲不是真正的自信,它是一种对自己的不清醒的认识。
自信与骄傲,都属于自我认知的范围。自信是对自己的能力等有信心,不自夸,虚心才会受欢迎。骄傲,是自己脱离现实,表现为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自信心,是自己对自己的智慧、前程、能力、人缘等的把握及“心中有数”。自信的人很清楚自己的短处,骄傲的人却没有自知之明。
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拥有实实在在的功力,骄傲的人却相信虚幻、不真实的华丽外表。
“某某跳楼自杀了”的悲剧传遍了整个大学校园。人们不禁为之惊呆了,尤其是熟悉他的同学、老师和老乡,更为他的轻率而倍感痛心。谁能想到四年前他的风光呢?这个跳楼自杀的男同学4年前是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这所虽是重点却鲜有省状元的大学的。进校后,学校领导、老师对他倍加重视。仅他个人的宣传就搞了半学期,他成了全校的热点人物,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是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以及一些人的吹捧,让他有了飘飘然的感觉。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从此,他变得极其高傲。他经常因为觉得老师讲得不好而不去上课,也从不参加集体活动,而是时常沉浸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世界里度日。老师为他的滑坡而担忧,经常劝导他要戒骄戒躁。可是他总是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他认为,自己这么聪明,对付那些考试是小菜一碟。就这样,虽然他从未在期末考试中挂“红灯”,但成绩平平。
转眼到了大四,保研名单上自然没有他。于是,他终于不甘示弱起来,向全班同学宣称他要考上全国最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硕士研究生。从此,他也能起早贪黑地学习了。无奈,由于大学期间专业功底太差,他学习起来总是力不从心。三月份公布成绩时他的专业课均没有上线,这对于骄傲惯了的他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拿到成绩单时他呆呆地伫立良久,整个人如霜打的茄子一般。
第二天早上,人们在14层高的办公楼前发现了他的尸体,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份浸透了鲜血的成绩通知单和一封遗书。他说:“因为我知道自己再也骄傲不起来了,所以我选择了死亡。对我而言,没有了骄傲就如同剥夺了我的生命。”他就这样走了,而直至死前他也未能明白自己失败的缘由。正因为他一贯沉浸于自我陶醉中,一旦所幻之梦变得支离破碎,他那自负的心理便难以承受负荷,以至于精神崩溃。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最终是会毁了自己的。
自知,是做人的基石。只有切实做到自知,才能把握自己,把握人生,既不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又不自卑,妄自菲薄,丧失自我。只有切实做到自知,才能,堂堂正正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发掘自身潜力,进而超越自己。
最难认识的人是自己
古希腊德尔斐城的帕提农神庙里,镌刻着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常常会说某人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这里说的“自知之明”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普通说法。
认识自我包括的内容如下:我对身体外形的认识——有什么优势,有哪些缺陷;我的情绪个性——易冲动的还是沉着的;我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我有什么长处,有哪些短处……比如一些人会因为自己的高矮或胖瘦而不能坦然面对,那么他的自我认知就出现了障碍。也有一些人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位置认识不清,导致了命运的悲剧。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对前途充满自信和无坚不摧的信念。如果对自我的认知出现偏差,在人生之路上就可能遭受打击。
清朝咸丰年间,金融业受控于两大集团,北是山西帮的“票号”,南是宁绍帮的钱庄。安庆人胡雪岩年轻时就在钱庄当学徒,与官宦子弟王有龄结为“生死之交”,他利用王有龄的官场与社会关系开设了钱庄。胡雪岩曾在王有龄穷困潦倒之际给予其资助,因而后来王有龄得志后常想着对胡雪岩报恩。胡雪岩通过不断网罗人心,层层投靠,精于谋划,采用灵活的手段,靠经营丝绸、茶叶和军火发了大财,渐渐成为江浙巨商。
后来,太平天国李秀成兵围杭州,胡雪岩的家业即将毁于一旦,但他把危险看成机会,购置了大批粮食支援守城清军抗敌。不料清军无能失守,好友王有龄自缢。胡雪岩于是投奔左宗棠麾下,为其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军,以保家业。但所耗钱财巨大,一个商人的财力终归有限,他又以机灵应变之能与洋人谈判,开我国近代史借外债之先河。此举深得左宗棠赏识,遂保荐二品顶戴和黄马褂。胡雪岩还受赐紫禁城骑马之殊荣,成为清末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春风得意,官助商势,商助官银,使他家业飞升,成为官场、商场的红人。此时,胡雪岩开始大兴土木,妻妾成群,生活腐化,当然也没能逃脱古训:树大招风,福兮祸依。
左宗棠与当权重臣李鸿章矛盾尖锐,作为左宗棠财政支持人的胡雪岩自然也就成了李鸿章的眼中钉,“排左必先除胡”成为李鸿章的重大策略。同时,胡雪岩与外商之间的不法勾当也大白于天下,引发左宗棠之疑,他的败相已然显露。尤其他想维持江南蚕业,与洋人竞争,孤军奋战,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渐渐支撑不住。而当年他用钱支持过的清政府,见他抵挡不住,便弃之而去。到了此时,胡雪岩完全败北,妻离子散,人去楼空。人生亦曾富贵,亦曾凄凉,宛若黄粱一梦。
胡雪岩作为一代徽商的杰出代表,他本来可以逍遥过一生,然而其大起大落,败在其成功之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能力。他作为一名商人,越俎代庖,干涉朝廷的“内政”,做了许多本该是政府做的事,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成为左李二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人贵自知这句千百年传下来的古话,在如今的时代还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才能量力而行,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自己适合做的事。自知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办事方式。它让我们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在正确的道路上,凭借自己对未来坚强的信念,探索自己的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最难认清的也是自己,但一旦认清了自己,成功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所以,努力在生活中为自己把脉,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认知也就是许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
自信不是强调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鲁迅笔下的阿Q在打不过别人的时候常说“我祖宗比你阔多了,什么东西”,而且,就连这句自欺欺人的话也要背着人说,他没有当面说的勇气。
阿Q的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不会有人说,但是有很多人,他们乐于把这句话落实成行动,他们像孔雀开屏一样炫耀自己高贵的身世,他们靠自己的富爸爸置房产买别墅,以便在同伴和虚荣的美女面前显示自己的“实力”。这一切,都在为“我爸比你爸有钱多了”做贴切的注脚。
这些人认为自己是自信的,但是他们的自信是强调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从这些人身上搜走所有值钱的物品,把他们投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他们马上就会一无所有,所谓的“信心”也会轰然倒塌。这样的人,无法成为孤岛上的英雄鲁滨孙,因为,人生有很多境遇,每个人都不会永远走运,我们都必须想一想:如果没有富裕的家庭,如果没有美丽的容貌,如果没有父母的人际关系,我这个人身上还有哪些值得珍惜的东西?我要怎样生存下去?
与其相信外在,不如相信自己,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些真正可以依靠的,不会随时随风飘走的物质和能量。
一家唱片公司旗下有很多歌星,其中一个女孩子,样子虽然不漂亮,但是,她的歌唱得很好。那个女孩子在圈中沉浮了许多年,最后还是黯然退下了。那个时候,有人问公司老板:
“她为什么不见了?她的成绩应该可以比现在好一点的。”
老板说:“我叫她用心唱歌,不要穿得古灵精怪,她反而跟我说:‘我是一半偶像,一半实力。’”
原来,她觉得自己很漂亮,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最大的长处是唱歌。
外在的一切不可能长久,内在的素质才可以永恒,至少相对于自己的人生来说是永恒的,这些素质和修养才是自信的根本。
自信就是一种素养,它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历练才能由内而外地焕发出来。自信涵盖的都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自信不是可以通过继承一笔意料之外的大额遗产或者认识一个世界名牌大学的教授而获得的,那是狐假虎威的自信。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真的想要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就要努力发现和挖掘自己的独到之处,找到并发展自己的强项和事业。不管你能否成功,不管你取得多大程度的成功,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努力去做,无论做什么,你都不会因职业而感到高贵或卑微。你要试着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改变自己的心情,找到和谐愉悦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