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温总理说:“信心就是力量。”“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两句话掷地有声,就像非常时期的“众志成城”一样,给全体人民充了电,让整个民族抖擞精神。
感谢这两句话,它不仅在困境中给人力量,更为人们提供了重新认识“信心”的绝好契机。
如果没有这两句名言,“信心”在人们的眼中也许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词汇。人们习惯于用“信心”二字,在面试之前、求婚之前、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之前,给自己加油打气;在参加演讲之前、领奖之前、踌躇满志的时候,为自己呐喊助威;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面对令人沮丧的现实时,让自己拥有一根精神杠杆。
我们习惯了被“信心”鼓动,乐于接受它输送给我们的瞬间力量,却常常忽视了它的本义,错误地以为“信心”是一个随叫随到的朋友,而不是每时每刻自然而然的焕发,是扎根在内心深处的认知和能量。
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时候,是“信心”这两个字给我们力量,而不是信心本身。
缺乏信心的人太多太多,并不特指我们身边极少数内向、害羞、胆小的人,那些表面强悍的、镇定的、春风得意的人,未必是自信的人。在判定自己是否有信心之前,人们至少先要反思下面的问题:
你的目光是否经常闪烁不定?
你与别人握手的时候是否坚定有力,让对方感到被尊重?
你对于外界评价的重视程度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你怀疑自己将梦想变成现实的能力吗?
你是否对别人的冒犯反应过激?
你能不能接受与他人的差距,能不能毫不难过地接受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好?
对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你能否坦然处之?
对于自己的缺点,能否对你最重视的人承认?
在婚姻爱情方面,你害怕失去吗?
信心是无处不在的,信心是广义的,它不只与成功挂钩,人生的所有方面都与信心有关。
信心就像食物中的盐,只靠吃盐不能维持生命,但是如果没了盐,所有的菜都没有味道,人体还会因缺碘而生病。
如果没有信心,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没有信心,美貌就会暗淡无光;
如果没有信心,勇士也会畏缩不前;
如果没有信心,行动就会游移不定;
如果没有信心,爱情会变成折磨捆绑;
如果没有信心,成功之后面对的只是新一轮的迷惘恐慌;
……
信心不是无所不能的,但是没有信心,所有的好事都无法增加人的幸福感,所有坏事都会变得更糟糕。
我们必须打破对信心的狭隘认识,来一场信心领域的思维革命。
信心是相信未来,是对未见之事的积极把握。信心是接受自己并喜欢自己,是悦纳他人并尊重他人。信心是既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信心是正向思考,是积极改变。信心不是盲目骄傲,而是理性认知。信心是信仰自己的内心力量,无论何种境遇,都不逃避、不躲避,不抛弃、不放弃。
在所有人都需要信心的时候,《信心就是力量》这本书应运而生。
在这本书里,我们摒弃空洞的说教,避免空虚的激励,删掉“改变命运”的狂言,扎扎实实地立足于每一个人,立足于最本质也最本色的人,关注人的心灵需要,关注信心与这些需要的关系,通过观念和思维的改变,通过行动的指导和锻炼,让我们每个人回归自己、发现自己、善待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