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问
如果你想赢得谈话的主导权,或者想从被打岔的话题中回到原来的论题,那么你就可以依赖“问话”的功效了。举例说,正当一项生意进行到决定性的地步时,突然买方的太太从家中打来一个电话,打断了生意的进行。你没法从头开始再讨论一遍生意的内容,这时你可以这样说:“人生大事虽要交给太太决定,但生意这类小事总要自己决定吧?对不对?我们总要决定这笔压缩机合同是否要签字?我说的是3 000台压缩机……”
另外,当你希望别人能注意到你希望的话题时,问话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举例而言,你召集会议,希望与会者讨论产品制造的程序及方法。但时间过了一个小时,大家讨论的仍只是市场的调查问题。那么,你可以最诚恳的语气向其中的一位人士问:“你对市场调查的研究确有独到之处,不过,可否请你再谈一些对产品制造方面的见解?”这样你很容易就可以使他们继续谈你所希望的话题,而达到你的目的。
有效沟通是速效说服的前提
速效说服的过程实际上是说服者与被说服者有效沟通的过程。通过有效沟通,说服者能十分有效地了解被说服者的消息,从而为速效说服做准备。
有效沟通的关键
有效沟通的关键在可信度。一般人想必都会同意,在商场上或是日常生活中,陈述意见者的言论可信度,是影响他能否成功表达想法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除非你相信这个人说的话,否则你根本不会注意听他讲话,更别说达成有效的沟通了。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亚伯特·麦拉比,是人际沟通的专家。根据他的研究分析,人与人之间说话沟通的时侯,仅有三项因素影响沟通的进行。
亚伯特教授指出,人说话的遣词用字、声调、表情动作会影响讯息的可信度。所谓遣词用字指的是,你会用什么字眼去表达讯息本身的内容;所谓声调是你讲话的口气,你会用什么口气说出你所使用的字眼;而所谓表情动作,是指别人从你的表情、肢体语言中看出,你所要传达的讯息。
亚伯特教授的研究还发现,遣词用字、声调、表情动作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是别人对你信任与否的关键。
如果你在跟别人说话时,提供的是矛盾的讯息,那根据亚伯特教授的研究数据,遣词用字、声调、表情动作三者之间所占的比重应各为:
遣词用字 7%
声调38%
表情动作55%
总计100%
如果讯息是一致的,则三项要素的比例应该是差不多的。
一个满怀信心的人,他讲话的口气、举手投足,都能表现出自信满满的样子。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很紧张、很胆怯或压力很大时,他表达出的讯息,通常很难有其一致性。比如说,有个人看起来很怯懦,讲话欲语还休,吞吞吐吐,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可是他嘴里却说:“我很高兴到这儿来。”想必这句话任谁听了也不会相信。
诚实是沟通的根本
要达到上乘的人际沟通,除了要具备说话的技巧之外,眼神、个性、人缘,还有你够不够坦诚,都是基本要素。
小池出身贫寒,20岁时就在一家机器公司当推销员。在一个时期,他推销机器非常顺利,半个月内就跟33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之后,他发现他卖的机器比别的公司生产的同样性能的机器昂贵。他想,同他订约的客户如果知道了,一定会对他的信用产生怀疑。于是深感不安的小池立即带着订约书和订金,整整花了三天时间,逐个去找客户,然后老老实实地向客户说明,他所卖的机器比别家的机器昂贵。
这种诚实的做法,使每一个客户都深受感动,结果33人之中,没有一个跟小池退货的。
心理学家曾对500余人进行过测试,居前几位的优良品质是正直、坦率、忠诚、真实;而不受人们喜欢,甚至讨厌的不良品质主要是不守信用、欺骗、奸诈等几种。
诚实的人让人有充分的信任感。在人品上获得信任比在能力上获得信任更有效、更持久。
讲信义,守信用,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要讲求沟通之道,首先就要具备诚实守信的特质,这是所有方法的根本。
克服沟通障碍
第一步,询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我产生这些障碍的?”此时,请在幽静的房间内,摒除任何干扰,拿起纸笔,自我剖析,将你认为产生障碍的原因,逐条列出。如果你无法想到明显的原因,请试着从记忆中特殊的事例,或是不愉快的挫折感,甚至自己感受到的强烈压力去解析。请注意,你必须将当时所想到的原因全部写下来,而不必考虑正确与否。事实上,凡是你所思考到的,无论显性、隐性,都可能是某种影响的因素。
第二步,圈选你觉得确实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因素,用笔划出来。如果你列举的项目不多,而复习之后,你觉得要保留全部,那么,就照你的意思去做。
第三步,再问自己:“这些因素,影响我有多大?我愿意再受影响吗?”然后回想前面你沟通受困时的不顺利,别人奇怪的反应及挫折发生的情境感受,让自己陷入非常不愉快的回忆中,直到自己受不了说:“不!”
第四步,问自己:“如果我要改变那些影响因素,我本身有多少资源可以运用?”此刻,你必须集中心力在那些影响因素上,而不要分散思想,搜集你可以打破那些因素的特质,例如你内在的毅力、弹性、勇气、知识、环境、物质等,拿起纸笔,逐一记下。
第五步,问自己:“除了自己的资源外,我有哪些外在资源可以帮助自己?”这包括家庭、同事、朋友、公司等的人力、物力资源。如果自我资源还不够让你信心百倍,外在资源应多费心思,你可能头一次发现有这么多的助力是现成的,只等你伸手去索取。好好地记下来吧!
第六步,再问自己:“如果我具备了第四项的自我资源及第五项外在可用资源,那么,我是否可以改变那些影响因素?”这时,你把“影响因素表”与“资源表”对照,逐一研究,如果发现某些影响因素可借一些资源改变,则将其填入表中;全部研析后,你会发现,有些资源可以重复运用,而且威力无穷。
第七步,再问自己:“如果我运用这些资源,改变了这些影响因素,对我会有什么影响?”此刻,闭目静思,在脑中勾勒出沟通时不受影响的顺畅,想像在未来沟通的经验中,仔细倾听、全心回应,体会自己全盘了解及掌握情况的愉悦,并假想在沟通过程中对方(单或多人)脸部反应的积极表情、笑容、赞赏的眼神;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等等,重复三次以上对未来想像的快乐感觉,你可以用同一情境作三次思索,或不同的三次情境。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用心去体会脑中显出的影像,并真诚地去感受,直到您告诉自己:“我好喜欢这样的改变,我一定要这样做。”
第八步,问自己:“我如果要改变这些影响因素,我要做什么?如何做?在哪儿做?何时做?”此刻,你要列出你的行动计划,举出具体的实例,做可行的承诺,不要太苛刻,野心太大。例如,你可从数个沟通障碍项目中,先针对三项改进,经过两个星期练习后,再加入另外三项,如此逐一熟习,才不会负荷不了半途而废,请注意,改变一个行为并非易事,只有恒心毅力方可成功。
有效倾听别人的谈话
在速效说服过程中,认真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认真而仔细地倾听对方谈话,是尊重对方的前提,有了这一前提才会有真诚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倾听可以使你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与愿望,可以让你有针对性地开展说服工作。
有效倾听的障碍
我们倾听的失败,大致上有以下五个基本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倾听需要付出努力。它远远不只是保持安静。它需要一个人真正的全神贯注。一个积极的聆听者,血压会升高,脉搏会加快,排汗会增多。许多人其实并未真正去听。
第二个原因,对于我们的注意力来说,现在来自电台、电视、电影、电脑、书籍杂志以及其他种种传媒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些纷扰的刺激,我们已经学会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舍弃,但不幸的是,我们有时也会把重要的信息过滤掉。
第三个原因,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知道别人将要说什么。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别人刚把话说了一半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插嘴或打断说话的人。我们缺乏听人把话说完的耐心。事实上,有很多时候,在对话中,是很难从对方的谈话的表面上去了解他的真意。这时就必须从隐藏在对话背后的那“弦外之音”上着手探索,才能够使彼此的意思或感情沟通。为了能够敏感地听懂别人言外的话,当你听别人在说话,或者是你在和别人对谈时,你要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那句话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如果对方在炫耀他那光荣的过去,这时候你就要留心了,因为此时他正在期待你的夸奖,所以,只要是认为值得或应该夸奖的,你就不妨夸奖他一下。当对方在显示他的博学或机智的时候也是一样,你也应该夸奖他,这样,你一定能够获得他的好感。同时,你也要懂得如何听出讥讽、嘲笑、挖苦等言外的话。对方之所以会向你说这种话,一定是因为对你感到不满才会这样的。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不要立刻反驳或因此生气,就当作没有听到好了,免得和对方发生不必要的冲突,那就不大好了。不过,这时候最好能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别人会讥讽你?你本身是否有什么缺点?或者是无意中得罪了人家,而以讥讽你去消除他心中的怨恨呢?
第四项原因与速度有关,人们听和说的速度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普通人每分钟可讲述135至175个单词,而通过听觉每分钟可理解400至500个单词。这样的时间余暇我们都把它用到哪去了?不善倾听的人往往会忙于揣摩结论,盘算如何回答,或者与说话人争辩,甚至是思想开小差。至少,那些不善听者就是这样耗去时间的。
最后一个原因也许是我们确实不知如何去听。我们每天都会在倾听方面花不少时间,有时甚至比读、写、说都花得多,但你却没有参加过倾听技巧方面的课程。
在交流的众多方面,倾听技巧被忽视得太多了,被理解得太少了,因而许多不良习气就乘虚而入。一个疏于训练的倾听者,往往只能理解和保留谈话的五成内容,仅仅在48小时之后,这一保持率可能就会降到25%。所以,一个未经训练的倾听者,在回忆两三天前的谈话内容的时候,往往就是不完全和不准确。而对那些他们一开始就不会怎么赞成的话题,就更不用提了。
有效倾听的原则
一位哲人说过:上帝之所以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与一张嘴巴,恐怕就是希望我们多听多说吧。不管上帝是否真有这种用意,“多听多说”确实是谈判者运用以理服人策略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修养。因为“多听多说”不但可以发掘事实的真相,而且还可以探索对手的动机。
所谓听,并不仅是指运用耳朵的的听觉功能,更是指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对手的动作与表情,运用自己的心对对手的话语做设身处地地构想,以及运用自己的脑去判断对手的话语背后的动机,这种耳到、心到与脑到的听,我们称之为“倾听”或“聆听”。但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影响了听的效果,使信息传递受到阻碍。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因为没有听见或听清对方的立场或观点,从而产生种种误会。心理学家的一系列试验表明,听对方讲话的人仅能记住不到一半的讲话内容,而其中只有1/3的讲话内容按原意听取了,1/3被曲解地听取了,另外1/3则根本没听到。而且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听取的1/3内容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在实际生活中,不注意倾听对方的陈述,有时甚至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一次,买卖双方就双方即将成交的一批货物进行最后一轮的价格谈判。在买方代表陈说时,卖方代表走了神。买方的全话是:“你的价格有些偏高,能否定在14元钱?”这本是一句含有让步暗示的征询,但卖方却断章取义地听成“价格……偏高……定在14元。”于是他认为买方太过于蛮横,便勃然大怒,与对方争吵起来。买方没头没脑地遭到谩骂,自是不甘示弱,就这样,一场经过长期论战的谈判在即将胜利时仅由于小失误而告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