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速效说服,指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说服对方,同时又能达到双赢效果。为了达到说服的最佳境界,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表达技巧是速效说服的基石
要想达到速效说服别人的目的,我们必须重视话语的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技巧,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话语的生命在于内容
不论怎么说,话语的生命尽在于内容。如果内容贫乏,不管说话者的技巧、方法如何卓越,在对方听来味同嚼蜡。
不管说什么话,都必须含有值得对方听的要素。如果内容一无所取,只令别人不屑一顾,任凭说话者再怎么呼喊:“快快听我说话,赶快转向这边来。”或许对方会把脸转过来,但是他的心却早就云游四海去了。
董事长在向全体职员训话时,很少会顾虑职员们的心理,只一味的演说下去。如果听话的人,也有权利说话,他们一定会抗议被强迫去听不愿意听的话,这无论在精神上或肉体上都是一种苦刑。所以说话者在说话之先,必须充分引起听话者的兴趣,让听者产生一种积极的听话态度,然后再开始真正的说话。
第一种要素,我们的话必须具有情报性质。
人们对小道消息总是特别好奇与敏感。如果有人说:“上个礼拜天,我看见科长和一位漂亮的小姐走在街上!”
“啊!你说什么?”
就连坐稍远处的人也会这么喊。每个人对小道消息都极感兴趣,消息中的主角地位越高,人们就越感兴趣。所以像影视新闻等节目,虽然无多大意义,却能吸引许多观众。
情报虽然受人欢迎,但是过时的情报就不能产生任何效果了,甚至于有时还会引起反效果。所以我们对报纸上的新闻,必须特别留意。如果不是一件很特殊的事,它所具有的新闻生命,到了晚报出版时就会寿终正寝。情报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晚报的报导也是一样,只能维持到第二天早报发行之前。
当我们采用新闻作为我们的话题时,必须考虑到上述情形,否则我们的话会随着新闻的过时而不值一听。
另外,听话者对于同一件新闻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大报报导一件事后,有些小报有时仍会用作晚报或第二天早报的报导。这情形也是我们所应注意的。情报是愈新的愈好。话题中的情报要索愈多愈新,也就愈能吸引听众。
第二种要素,我们的话必须具有启发教育性质。
如果听者能够从我们的话中获得些什么,听话者便会觉得听我们说话是一件值得的事,因此我们的话就能大受欢迎。
在收音机尚未普及时,茶馆、公园等处都有人说书、说相声并大受欢迎。那时的许多说书人,都能在故事之中给予人们很大的启示。当时的老百姓到茶馆或公园听书消遣时,也同时学习了许多人生的道理,说书的人也经常引用时事的教训,所以在说故事之中包含了许多教育性的功能。
最富教育启发的话语,可以大学课堂中的讲授为代表。大学教授所授的课程,大半不是趣味性的,但是学生们都很认真地听讲,就是因为学生们能从教授那里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种要素,我们的话具有娱乐性。
就是要使听者感觉快乐。前面所述的说书就是一例,其他有关趣味嗜好之交谈也是属于这一类。喜好电影的人开口就谈电影,嗜好钓鱼者三句话不离钓鱼,插花或烹调等话题中也具有令人开心的娱乐性,如果说话时再加上一点幽默感和巧思,那就令人听得更愉快高兴了!
说话的十项原则
关于说话的技巧,这里列出十项原则,你可以任选一项,利用一周时间,每天不但一再反复地想着这件事,而且在有机会与他人接触时,就要实行起来。从第二周开始,你再选择一项,同样地去做,如此继续下去,一定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了。
其次,你也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很有价值的。换言之,你会有更坚定的信心与更明确的行动来鼓励自己。这十项原则,不但能使你了解对方,同时也能帮助你了解自己。如果你能切实地去实行,你便能得到加倍的力量。
1你与对方交谈时,一定要以彼此都有兴趣的事作为话题,以回答的方式引起对方对事物的见解或意见。你应该明白,对方的见解与意见,也是与你的一样有价值、有意义。
2“温柔的悄悄话,就是世间最有力量的话,它具有使人难以抗拒的说服力,并使人永远站在有利的位置。”
3如果你想成为一位雄辩家,你就要像一位的热心观众一样,随时注意并牢记别人所说的有分量的话,或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话和成语,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亦即,倘若你觉得某句话讲得很好,你就一定要记住,并将它用之于人。但这并非是指要你一味地去模仿别人而失去自我,而是希望你对于这类的话语更加注意,养成习惯,以帮助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新语言。
4应该婉转地表示出拒绝之意,尤其当别人令你为难的时候,你一定要有勇气让对方知道你的真正想法。某位企业家为了避免在有限的时间里受人打扰,就对所有未预约来访客人说:“如果你能在几个小时前告诉我的话,我一定会为你安排好时间的。”
5“话说完之后,便保持沉默,这就是最有效的说服力。”你不妨试试看。
6面对表情严肃而僵硬的人,你不必害怕,反而要想:也许对方是为了隐瞒他的胆怯而毫无表情,是故作姿态,希望你先向他说话,表示出和善之意。所以,你可以先向他表示好感,引起他的话题。当你如此做的时候,你一定会发觉彼此间的气氛愈来愈融洽,而这是你训练说话的最佳场所,你可以使对方成为你最忠实的朋友。
7说话以让对方了解为最高原则,要能完整而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否则对你正感到困惑不安的人,绝不会接纳你的意见,或赞同你的见解。
8说话时,切匆太唐突或太客气,最好能塑造出一个缓和而诚恳的气氛。
9对自己所要说的话,不必加以解释,或添加不必要的感情语句,有的时候要切记不要滥用“请”、“对不起”、“谢谢你”等客气的词句,因为往往这些词句会使你显得比较懦弱,不够强硬。太客气的话讲在必须讲的时候,或者是不讲不足以显示文明素质的时候,就可以了。
10当你说话时,必须将话题集中于一个目标,不要被一些细微的行为,或被对方反抗的态度所迷惑,要将所说的话当作是推进目的的工具。
使会话精练的三个条件
寻求共同点
改变环境后的谈话,以及和陌生人之间的谈话,一开始时是无法聊得很亲热的。你可以选择较易获得赞同或是共通性较高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天气常被人拿来当话题的缘故。“天气渐渐冷起来了!”“是啊!”“这里不比市中心冷嘛!”“嗯,大概有三四度之差!”“但是无论如何寒冬总是令人受不了!”“说的正是。”每当有了共通性,彼此间的冷漠就会渐渐地消退,而逐渐亲密起来。
谈对方所关心的事
“利用假日去打打保龄球如何?”“唉!我对它没有兴趣!”“但这是个很难得的假日啊!”“不,堵车的情形太严重了!”如此不能协调的谈话,怎能聊得起劲呢?
这时候,你不要再提出自己所关心的保龄球了,应该先问问对方:“假日做何消遣?”“本想在家好好休息的,但被太太百般央求,所以,不得不陪她出去玩!”由此,对方所关心的事也就不难知道了,很明显,他是想带着太太到外面去玩。“夫妇能一道出游,真令人羡慕啊!”“话虽如此,道路却是相当挤啊!”“你是指回程吗?”“是啊!假日里到处是人潮!”凭着车子这话题,你们就可顺利地达成会话的目的。至于和不熟的人交谈,一开始最好能提出两三个问题探出他所关心的事。
营造良好气氛
如果气氛不甚愉快,应立即转移话题,好让气氛的暂时缓和,假如放手不管的话只会增加彼此间的不快,匆匆分手而留下不愉快的回忆。某个上司想调解在工作上彼此针锋相对的两个部下,因此带他们出去饮酒。起初气氛是凝重的,而且所点的三瓶酒只来了两瓶而已。上司不经心地说:“没必要这样嘛!”其中一个部下潇洒地说:“就因为不是红星牌的,所以只才来两瓶。”这时候,另一个人开口说:“太好了,但我还是希望来三瓶。”大家相视而笑,僵局也就打开了。
如能彼此起劲地交谈,也就有可能营造愉快的气氛。
说话需要因时制宜
地球上有几十亿的人口,但是没有两个人面貌完全相同,个性和喜好也都因人而异。每个人环境不同、立场不同,就是对事物的解释、看法也各有千秋。有些人能闻一而知十,有些人任凭你磨破嘴皮子,还不能了解表面上的意义。
我们拿两句意义、内容完全相同的话,分别对A小姐和B小姐说,她们的解释和感受却是完全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这种经验,A小姐听了十分高兴的话,对B小姐来说,却使她十分的愤怒。
以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假定A小姐是一位天生的美人胚子,B小姐长得又矮又丑。我们同样说“你真漂亮”,相信A小姐听了一定非常高兴,而B小姐却以为我们是讥讽她而气愤不已。
就是对同一个人说话,也会因为想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举例来说,一个人十分疲倦时,或是因感冒而头昏,或是女性的生理期……精神上及生理上的变化,都会很微妙地影响听话者的态度。
以平常说话的语调与太太说话,太太却无缘无故地生起气来。
“哦!原来是……”这是大多数的男性时常遭遇到的经验。
甚至对于寒暑冷热的感受,也是各人不同。
时序刚入初冬,有人就裹了一层又一层的厚衣服,缩头缩脑,一副“噤若寒蝉”的姿态;也有人在严寒的季节里,却仍是一袭薄衫,一点也不在乎的样子。
人们的感受中,当然有许多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因素,但是也不能忽略,由于生活习惯、经验等所带来的影响和差距。
有些人刚开始喝酒时,觉得酒又苦又辣,但是喝多了之后,反而觉得甘甜无比;有些人第一次抽烟时,往往被烟呛得眼泪直流,可是后来却变成一刻也不能离开香烟的瘾君子。这便是习惯改变了感受的最好例子。
当一个人的感情受到强烈的刺激时,他所见所闻的一切都令他生气;当人的立场转变时,往往能从过去所未曾发现的另一面去感受某种事实;还有因为条件或状态的不同,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想法,也会有很大的出入。
当人在热恋中时,他的人生是浪漫的粉红色;而当他失恋时,人生顿失色彩,不是一片漆黑,就是黯淡的灰色。
问话的技巧
我们把问话的重点分为三类,第一,该问什么话;第二,如何问;第三,什么时候问才恰当。有时候我们期望某种问话能达成某种效果,可结果却适得其反,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简略地根据这三类问话,加以分析。
问什么
问话时最好不要刺伤对方,并且不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地位。举例说:你是个主管人物,有一天你的下属迟到,你开口就问:“现在几点了?”这种问话当然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时间,而是你要显示一下领导者的身份。如果他是因为家中有事耽误了,你是否可以转换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语气:“你今天怎么迟到了?是不是家中发生了什么事?我能帮上忙吗?”
如何问
问题不应具有压迫性,否则使对方感到窘困。正如前面所说,如果你能认清你希望的答案方向,问话时就可消除对方的疑虑。在提问之前你必须先明白一点:你希望的是确切的答案,或只是约略性估计的答案。最后,你要想办法在问话时,诱使对方往你期望的回答接近。比方说,你现在在推销奶粉,与其你向客户问:“先生,你要的是大罐的,还是小罐的?”不如问:“先生,来一罐大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