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了解自己听的习惯。首先要了解,你在听人讲话方面有哪些不好的习惯?你是否对别人的话匆忙做出判断?是否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是否经常制造交往的障碍?了解自己听的习惯是正确运用听的技巧的前提。
2聚精会神。要面向说话者,同他保持目光接触,要以你的姿势和手势证明你在倾听,无论你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要与对方保持最适宜的距离。
3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所说的话上,不仅要努力理解对方言语的含义,而且要努力理解对方的感情。
4要尽力表达你已理解了。在与对方交谈时,努力弄明白对方的感觉如何,他到底想说什么。如果你能全神贯注地听对方讲话,则不仅表明你对他持称赞态度,使他感到你理解他的情感,而且有助于你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信息。
5听自己“讲话”。倾听自己的讲话对培养倾听他人的讲话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倾听自己讲话可以使你了解自己,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是很难真正了解别人的。倾听自己对别人讲些什么是了解自己、改变和改善自己听的习惯与态度的手段。如果你不倾听自己是如何对别人讲话的,你也就不能知道别人是如何对你讲话的,当然也就无法改变和改善自己的习惯和态度。
赢得别人的好感
一个很显然的事实:赢得别人的好感有利于速效说服的展开。以下的内容将告诉你如何尽快地赢得别人的好感。
塑造良好形象
要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首先在主体身上要有好的“影响源”,即形象设计和内在素质。别人的好感只能从自己本身的良好形象和文明的言行中产生。只有做到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固执,要强而不狂妄,才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注意积累知识
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喜欢知识贫乏,只有学识丰富,思想敏锐,兴趣广泛,才能提高自我价值,吸引众人。
心地诚实,待人诚恳
心地诚实,待人诚恳,做人正派,这是被人了解和受人欢迎的开端。如果不说真话,弄虚作假,别人就不会信赖你,觉得你不可靠,时间长了就会疏远你,厌恶你。
乐于帮助他人
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单薄的,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旅程是在别人的扶持下走完的。当一个人对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无力解决时,我们如果能够伸出一只热情的手,无疑会给对方以极大的力量与信心。特别是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于逆境之中时,如果我们能够热情帮助别人,别人定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好感。
兴趣力求广泛
爱好和兴趣是相识他人、广交朋友的一个很好的“媒介”。如果你喜诗爱画,能歌善舞,集邮、摄影、体育样样都懂一些,你就同别人有了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声,无形中也在你和他人之间逐渐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别人也将会对你逐渐产生好感。
善于语言表达
无论是在聚会上,还是在朋友相聚的场所,如果你有个人的见解,就要大胆地表明。若是一言不发,一味害羞,不敢启齿,不仅给人软弱无能的印象,而且会在众人面前降低你的位置。
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对他人的自我价值观起积极的支持作用,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威胁了别人的自我价值观,那么会激起对方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引起人们对我们的强烈拒绝和排斥情绪。此时,我们是无法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可能遭到破坏。
背后勿论人非
一个正直的人有话说在当面,不在背后乱议论别人。如果你经常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一旦被对方知道了,免不了要对你抱怨一番,甚至会同你发生争吵。即便是以前对你印象很好的人,也会在他心中出现阴影,以前的好感顿消。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莫让嘴巴破坏自己的好名声。
处事宽容大度
当别人取得成绩,受到赞扬时,不要嫉妒不满,要在别人的进步中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别人的成绩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当别人偶尔失礼时,不要以牙还牙,产生报复心理,要以礼相待,原谅别人,给他以认识自己缺点的时间,主动同你言归于好。总之,在处事过程中,要坚持理解、体谅、忠实、豁达,这样就能在他人的心目中产生更好的印象。
爽朗的笑容
有些人在任何场合都能立即赢得他人的好感,即使是初次见面的人,也能打成一片。这并非是他们有出众的口才,只是他们善于表现悦人的笑容。
要真正打动对方的心,最好的方法是给人好感的笑容,这不是暧昧的笑,也不是呆呆的傻笑,更不是嘲笑,而是爽朗的笑。
爽朗的笑容比任何语言都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首先是因为有“明朗性”。“明朗性”能给人没有隔阂、随和、快乐的感觉。其次,是因为表现出善意和爽直的“诚恳”,这种诚恳的气氛又会形成任何事物都可放心交代的“信赖性”。此外,爽朗的笑容能将“热诚”传达给对方。
仅仅一个笑容就能产生这么多良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俗语说“眼睛会说话”,只要在眼角露出愉快的微笑,不仅能消除对方下意识设下的屏障,连对方的心也会受到感染,从而产生共鸣。
我们从相反的情况来看,更能发现微笑的重要性,试想,如果用愤怒或者是严肃的表情进行说服,对方可能立即就对这样的表情产生反感,然后竖起屏障,拒不接受或了解说服的内容。这种侵犯对方感情领域的说服,不会有多大效果。因此,与其做出侵犯对方感情的说服,还不如以身体表现出来的“明朗”、“诚恳”、“信赖”、“热心”的笑容使对方产生共鸣和好感,比言语更能抓住对方的心,不仅能调整眼前的利害关系,还能为以后建立深厚友好的信赖关系打下基础。
“微笑胜过一切说服。”
重视逻辑的力量
逻辑是人们的一种思维形式,说话必须要有逻辑性,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会使人发现其所说的话有破绽,从而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说话合乎逻辑,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更是说服别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可以说,说服与逻辑共存,谋略与逻辑同在,二者不可须臾分离。逻辑模式成为实施说服谋略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可等闲视之。
类比推理
这是逻辑学中极其重要的推理形式,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它的推理过程,严格说来,要经过三个环节,即从特殊出发,经过普遍,再到特殊。先根据几个或几类事物之间有许多属性相同,而推出它们可能属于同一类,然后再根据同类事物有许多共同属性而推出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
扮演毛泽东的演员古月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记者问古月:“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损失,这会不会影响毛泽东的形象呢?”
古月沉思片刻,反问那位记者道:“你觉得维纳斯美吗?”
“美,很美。”这位记者不假思索地回答。
“维纳斯的胳膊都断了,难道还算得上美吗?”古月追问说。
另一位记者马上答道:“虽然胳膊断了,但这样并不影响维纳斯的整体美。”
这时,古月微笑着说道:“你的话已经回答了这位记者先生的提问。”
古月在这里使用的回答方法就是类比推论法。其结构如下:维纳斯的艺术形象是很美的,虽然断了胳膊,但不影响其整体美;毛泽东是伟大的,虽然他有某些缺点,但这也不影响他的整体形象。
古月将毛泽东的缺点与维纳斯的断臂相类比,生动地说明了这并不影响毛泽东在人民心中的伟大形象,巧妙地回答了外国记者的提问。
在1986年的亚洲大专院校辩论赛的决赛上,辩题是发展旅游业是否利大于弊。
正方阐明的观点是:旅游业的发展是帮助一个国家吸引外资,以对自己国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长线投资,有助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反方提出: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是有条件的,并非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旅游业的兴衰完全依赖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好坏。打个比方,如果世界经济打个喷嚏,那么,旅游业就会感冒,甚至得肺炎。旅游业目前不景气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旅游业的重新繁荣,需要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来带动。但可惜的是,现在正是那个发动机出了故障。
反方的发言,用的就是类比推论,并且用了两个。一是将旅游业与世界经济形势之间的关系类比为感冒与打喷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如果世界经济打了喷嚏,那么,旅游业就会感冒”的结论;二是将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同世界经济的关系类比为一台机器与发动机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了众所周知的常识性结论——发动机出了故障,机器就不会被带动。
反方这两个类比推论的运用,首先说明了发展旅游业是有条件的观点,论述了如果忽视外部条件的客观性,或者外部条件不成熟、不具备的时候,去发展旅游业,是弊大于利的;其次,针对对方的论点,生动形象、有理有据地进行了驳斥,极大地增加了自己一方观点的论证性和说服力。
在使用类比推论的方法说服对方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它在说服中并不是带有战略性的方法,而只是一种战术技巧,如果一味地使用这种方法,则会影响整个谈判的效果,运用时应恰到好处。
第二,进行类比推论时,必须注意把握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其联系程度越紧密越好,两个对象之间的属性关系越贴近越好,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观点富有论证性并增强说服力。
第三,不能以对象表面上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作为推论的根据,否则会出现“机械类比”的错误,使得自己的语言缺乏力度,给对方提供把柄,从而造成失利。
归谬立论
在中国古代,策士在谈判、游说的过程中,善于使用“归谬”的逻辑模式,驳斥对方的谬论,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以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使对方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自己正确的主张。所谓的“归谬”逻辑模式,是为了驳倒对方的论点,先假定对方的论题是真实的,然后以此为根据,推导出荒谬的结论。最后,从否定这个荒谬的结论出发,直至否定对方的论题,达到反驳对方,为己方立论的目的。这种逻辑模式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的处境,从而一举制胜。
战国时期的李斯,就采用归谬立论谋略,以书信的形式,同秦王嬴政谈判,劝谏他放弃“逐客”的错误政策,招贤纳士,善待客卿,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公元前237年,秦王发现替秦国兴修水利工程的郑国,原来是韩国派遣来的间谍,一怒之下,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逐客令,将客卿放逐出秦国。李斯是楚国人,随荀子学帝王术,此时在秦国做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他在放逐途中,亲自写了《谏逐客书》,上奏秦王,以归谬的逻辑模式,指出了逐客的错误,使秦王悔悟,废除了逐客令。
李斯的书信中,首先以由余、百里奚、蹇叔、公孙支、商鞅、张仪、范睢等人的事迹为例,证明客卿虽非秦国本土人士,但却为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能因为客卿中有间谍,就采取驱逐出秦的错误政策,不论可否,不分曲直,一概排斥。紧接着,李斯又假定,如果这样的政策是正确的话,那么,秦王就不能用异国出产的夜光之壁装饰朝廷,不能用郑、卫美女充实后宫,不能欣赏《郑声》、《卫声》、《桑间》、《昭乐》、《象舞》等外来音乐,只能听敲瓦坛、打土樽等粗俗的秦音。这岂不是荒谬之极吗?
李斯巧妙地从秦王的逐客令中推导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使秦王认识到逐客的荒谬与危害,撤销逐客令,重新信任忠于秦国的客卿,这就是归谬逻辑模式的力量之所在。
假言推理
所谓假言推理,又称条件关系的推理,它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直言判断结论的推理。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达成协议,往往假设若干条件,以此为前提,推论出若干有利或不利于对方的结论,使对方权衡利弊,做出抉择,同意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说服成功。这种推理方法,客观冷静,理性思维水平高,现实利害关系明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故在说服过程中被普遍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