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些人肯定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运动”或是“我不喜欢运动”诸如此类的话。如果不运动,就等于是在伤害自己。因为,我们失去了一种最简单的能让我们感觉快乐、平静、不急躁的有效方法。也说明我们对自己不够关心,无所谓让自己患上本来可以避免的疾病。
我们都很熟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主人公阿甘有一个爱好,就是长跑。长跑成为他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他甚至不去想为什么要跑,而是感到每天不跑步,就觉得缺了些什么。于是,他长年累月地跑,在公路上跑,在大地原野上跑,他在跑步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他用跑步与自我、与时代、与世界对话。他从跑步中享受到乐趣,还带动了大批的美国人追随着他跑。
热爱运动,享受运动,能让我们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魅力,获得快乐。
清晨,当我们迎着第一缕阳光奔跑在马路上,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耳旁伴着婉转的鸟鸣,目睹城市从静谧走向繁忙。于是,生命的活力、生活的美好会让我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一天的学习工作。
球场上,我们与伙伴们奔跑、跳跃、扣球、拦网,我们紧张无比、全神贯注地进行比赛,分享每一次得分的兴奋,探讨每一次失误的原因。这时候,一种集体的荣誉感,一种拼搏的劲头充盈身心,什么忧愁、烦恼、矛盾、不快……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假期里,我们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去登山,怀着喜悦、新奇的心情行进在蜿蜒小道中,鸟语花香,大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而当我们登上数千米的巅峰,面对重峦叠嶂、苍茫大地时;或当我们采集到一种珍稀化石、观察到一只罕见蝴蝶时,那一刻我们将与同伴一起分享着人生的快乐与感动。
世界上许多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休息和保持健康的运动方法,旧金山全美公司的董事长约翰·贝克每天坚持晨泳和晚泳,还经常抽空去滑雪、钓鱼、越野走以及打网球;包登公司的总裁尤金·苏利文养成习惯每天走过二十条街去他的办公室;联合化学公司董事长约翰·康诺尔偏爱原地慢跑,一直保持着标准体重。
总之,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通过一些低强度但又十分有效的形式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锐的思维,这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幸福的发动机,是快乐的接收器,运动让生命之树常青。每天坚持做一点运动,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害。
心理旅游,给自己放个假
对于现在“宅之人生”人们,出现了一种叫做“心灵之旅”的旅游活动,正式称谓应该叫“心理旅游”。这是我国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除了一同游玩的组团成员外,身边还多了一位或数位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大家在畅游大自然中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和调理。
一位心理专家认为,与一般的旅游方式相比,心理旅游更加突出心理康复的内容,可以给参与游客带来深度的身心放松。她说,许多人面临着工作压力,所以在身心上总是会充满着疲惫感,而这样的心理旅游自然就是一个十分有益良好的放松方式。不要在休息的时间里,老是宅在居所,单调地重复上网之类的是去年个,这些看似放松的休闲活动,其实并非科学的休息方式。
因为都市白领经常感受到的所谓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心理疲劳,而并非体力疲劳。因此,单纯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疲劳感。“心理旅游通过让参与者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炼,并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动、交流,使参与者的大脑在活动中得到放松、调整,这样才可以解决脑力疲劳和心理疲劳的问题。”这位专家说。
心理旅游和普通的风光旅游又有一些不同,它含有的身心调节的成分更多。所以,我们要进行心理旅游的地方最好是山清水秀的开阔景区,让人感觉空气清新,明亮温暖的地方,而不要选择那些阴暗、恐怖、人群拥挤的景点,这样反而可能加重参与者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
除了精心选择旅游景点外,还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如风光优美的景区,有益于参与者开阔视野、颐养身心;交通等条件适当“艰苦”一些,有益于提高参与效果与热情,让整个旅程既不显得单调又富有挑战性,还有利于培养参与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此外,心理旅游还会组织一些让大家集聚并能一起感受到快乐的集体活动,如爬山比赛、心理游戏、座谈交流等,不仅可以疏通堵塞自己心灵的情绪垃圾,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狗头能力。不过,在这样一个疏导过程中,安排的活动要适当,不要让人有疲劳感,从而加重参加者的负担,影响旅行的最终效果。
虽然,心理旅游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的力量,从心理学来看,它其实是一种“休闲旅游+社交训练+心理辅导”的行为方式。但是,对于一些不是很严重的负面情绪或者消极心理还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的,如,心理压力大的人,人际交流有障碍的人,均可选择参加心理旅游。只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导恰到好处,我们一般都会有较大的收获。
读书,让脑子吃一顿饕餮大餐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读书,其实就是一个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我们常说,读书明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望,增加我们的智慧。所以,大凡读书,总是会给我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愉悦的感觉。
读书符合距离产生美感说,所以快乐。英国的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理论告诉我们,距离产生美感。我们常常读到一些记载人物事件的书,书中的人虽是栩栩如生,物虽是惟妙惟肖,但却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经由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情感而再度创造出来的,与现实的人物与事件已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在阅读这类书籍时,就容易产生审美的愉快感。同时,在阅读书籍时,我们产生的那种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与现实中我们亲身经历同类事件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阅读时的感觉毕竟是代入式的、假想式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审美愉悦。而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类似事件,因为失去了距离,就不一定会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时间来阅读或者抱怨学习的环境太差,其实这都是非常拙劣的借口。只要你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书跟环境和时间没有关系。我们要学习白岩松那样的读书习惯。
白岩松每天最少有两三个小时是专门用来阅读的。他的阅读分成三个层面,第一是每天为工作而阅读,第二是为职业阅读,第三则是为自己而阅读。他觉得,除了需求阅读、职业阅读,还需要一种与时代无关的阅读,而这种阅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