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如何建构独特的、持久的个人品牌,已成为众多职场人士面临的现实问题。品牌是有生命力的,需要在持之以恒的奋斗生涯中,用激情和成功来保鲜。众多职业人士的职场沉浮,其实并不是个人品质和技术上出现什么问题,而是缺乏主动求变的张力和不断进取的激情。一个品牌,如果没有激情和成功的点缀,终究会暗淡无光。
NBA传奇人物迈克尔·乔丹曾经这么说过:“从‘不错’迈入‘杰出’的境界,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这位“篮球飞人”想表达的意思是:你可以选择维持“勉强说得过去”的工作状态,也可以选择不断进取的工作状态,而积极的态度是决定你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
约苏阿·荷尔曼从小跟随父亲学习设计纺织机械,他最早发明了有20个针头同时工作的绣花机,获得了巴黎博览会金奖,并被授予骑士勋章。在成功的荣誉面前,他并不自满,而是继续不断拼搏进取。
他曾经历了事业和婚姻的失败。当他最初创业失败时,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忍受巨大的打击继续进行纺织机的研究。他的发明不断涌现,而最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之一,是一种能同时织出两块天鹅绒式的布料或织出好几层布料的纺织机。有一天,他看见女儿正在梳头,突然激发了灵感,没过多久,他就发明了精梳机,该机器被描述为“几乎能以人的手指的敏感性来进行活动”。他把自己的智慧用于追求创新的事业上。
荷尔曼的故事,让我们领略了一种不安现状、不断超越的主动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古往今来的许多杰出者在人生道路上达到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美国富兰克林人寿保险公司前总经理贝克曾经这样告诫他的员工:“我劝你们要永不满足。这个不满足的含义是指上进心的不满足。这个不满足在世界的历史中已经引发了很多真正的进步和改革。我希望你们绝不要满足。我希望你们永远迫切地感到不仅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自己,而且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周围的世界。”这样的告诫对于我们每一个想要拥有持久个人品牌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欲求其中,必求其上;欲求其上,必求其上上”,只有不断追求更高的价值,才能从无数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管你在什么行业,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技能,也不管你目前的薪水多丰厚、职位多高,你仍然应该告诉自己:“安于现状就等于扼杀自己的价值。要做进取者,我的位置应在更高处。”这里的“位置”是指对自己工作表现的评价和定位,不仅限于职位或地位。只有不断进取,你才能持续为自己升值,成为职场中的品牌卓著的获胜者。
完成任务≠创造结果:做好了才是真正做了
工作当中,完成任务只是最基本的准则,把事情做好才是老板对每一个员工最核心的要求。我们生活中最让人痛心的人,不是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失败的人,而是那些把工作当做任务,在工作中停止自己的追求、满足现状的人。只追求最低工作标准的员工往往连最低标准也达不到。只有那些不断追求做得更好的员工才能树立个人品牌,成为职场中的赢家。
王科是一名毫不起眼的理发师,他的理发店也在街角最不起眼的地方,却顾客盈门。理由很简单:这里面有一位很好的理发师。他总能把顾客的头发剪出最好的效果。如果能够拥有一个好发型和一份好心情,在路上多花一点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不仅如此,他的客人还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推荐这家理发店。久而久之,王科的理发店名声大振,成为这个城市中首屈一指的理发店。
王科对工作的态度近乎偏执。有一次,一个有钱人来店里理发。王科告诉对方,剪发大概要用40分钟的时间。对方没有异议。可是,剪到30分钟的时候,这位顾客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得马上走。王科坚持说:必须把头发剪完才能走,不然的话,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顾客很生气,但是王科仍然不肯放他走,并且再三强调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顾客没有办法,只能留在店里把头发剪完。
半年后,那位顾客又来了,他笑眯眯地对王科说:“上次因为在你这里剪头发而耽误了生意,我曾发誓再也不来这里剪发了。但后来发现其他理发店剪出来的效果都没有这里好。现在,我和我的朋友们只认你这一家理发店。”
一个仅仅满足于60分的人,是不可能达到80分的,甚至连60分也达不到;而一个以100分为目标的人,往往能够拿到最好的成绩。只满足于把事情做对而不思进取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做不对;若将目标定为把事情做好并精益求精,则可以获得卓越的业绩。
在工作中,当上级向下级问及工作的情况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已经做了。”如果继续问下去:“有什么效果?问题解决了吗?”很多人却回答不上来。
这样的执行只停留在“做”的层面,是毫无意义的。生存在现今的职场,要想站稳脚跟不能只把工作做完,而一定要把事情做棒,“做好了,才叫真正做了”,不然只会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终有一天被别人取代。
有位老总曾经苦笑说,他的公司里来了个新会计,做报表的态度很认真,报表的格式也做得漂漂亮亮,整整齐齐三张纸。可惜,报表上的数据与实际发生额相差甚远,不仅老板看了一头雾水,连新会计自己对报表上的原始数据的来源也说不清楚。于是,这张报表就成了一张废纸,在公司管理层作决策时一点参考价值也没有。
很多人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自己只要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务,就是创造了业绩,得到了结果,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任务只是结果的一个外在形式,它不仅不能代表结果,有时还会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障碍。
在职场中,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基本的不等式:完成任务≠结果。
姜汝祥先生在其著作《请给我结果》一书中举了一个“九段秘书”的例子。
总经理要求秘书安排次日上午9点开一个会议。那么,通知到所有参会的人员,然后秘书自己也参加会议来做服务,这是“任务”。九个段位秘书的做法会得到九种不同的结果。
一段秘书的做法:发通知——用电子邮件或在黑板上发个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二段秘书的做法:抓落实——发出通知之后,再打一通电话与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都被及时通知到。
三段秘书的做法:重检查——发通知,落实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30分钟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立即汇报给总经理,保证总经理在会前知悉缺席情况,也给总经理确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须参加会议留下时间。
四段秘书的做法:勤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后,去测试可能用到的投影、电脑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并在会议室门上贴上小条:此会议室明天几点到几点有会议。
五段秘书的做法:细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也测试了设备,还事先了解了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裁的议题是什么。然后给与会者发去与这个议题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
六段秘书的做法:做记录——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测试了设备,也提供了相关会议资料,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录音备份)。
七段秘书的做法: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示总经理是否发给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其他人员。
八段秘书的做法: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并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汇报总经理。
九段秘书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体系!
从以上九个不同段位的秘书的工作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对执行的理解程度不同,秘书的工作内容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长久以来,人们都将“执行”等同于“做”,只要去“做”就算“完成任务”了,以致造成了诸如“办事不力”等问题。殊不知,正确“执行”不只是“做”,还要“做对”、“做好”。
过去,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关键是看他是否听话,是否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但是现在,优秀的判断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位公司领导经常表扬一位住家远的员工,称赞他:“虽然家远,但从不迟到早退,当很多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他已经在路上奔波一个多小时了。”但是现在,这位老总极力夸奖的是那些在公司附近租房住的员工,说他们能够保持充沛的体力,所以工作时更加投入,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更高。由此可见,优秀的标准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不是你有多辛苦,而是你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你有没有把工作做好。
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从不惹是生非,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工作上也很少出错。但半年前,她被辞退了。其父为此事闹到单位:“我女儿没犯什么错,怎么就不让干了呢?”
没犯错误不是上岗的充分条件,因为在“没犯错误”之前还有“表现良好”,在“表现良好”之前还有“表现优秀”。社会最先选择的自然是“表现优秀”的人,而“没犯错误”的人只能被淘汰了,因为没有人会舍弃黄金而取粗沙。
所以,尽心尽力做好现在的工作仅仅是“做对”而已;要想保住现在的工作,不被淘汰出局,就必须做到“出色”;而要想以现在的工作为起点,树立自己的品牌,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就必须把工作做到“最好”才可以。
要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灵魂人物
在职场中,能够做好例行工作的人很多,但是在公司面临困境的时候,能够有所贡献的人却很少。而能做到的人,往往能在困难面前显示出自己的品牌价值。对于危机,仅仅凭经验无法应付,更重要的是能超越私人的利害得失,有一往无前的气魄。这样的人才是对于公司真正有影响力、有价值的人,即公司的灵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