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某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出版社工作,他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可一开始,领导只分配他校对文稿,这也是有意锻炼他的耐心与毅力,可是他却认为是大材小用,终日提不起精神来,对工作毫不认真,经他校对的文稿错误百出。领导认为,连文稿都校对不好,还能干什么重要的工作呢?于是杨林被辞退了。
与杨林相反,董平硕士毕业后分配到一个政策理论研究机构工作,一开始领导让她搞内部刊物的排版、校对工作,干些杂七杂八的事情。熟悉她的人都觉得是浪费人才,可她却每天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去工作,她认为搞排版也是需要学问的,甚至校对文稿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时为了赶刊物出版时间,她连星期天都搭进去。而且,她还主动分担一些理论研究工作,文章也写得非常有深度,她的才能与品行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工作不到两年,就已经成为单位的工作骨干,并被提升为该刊物的实际负责人。
对于追求晋升的员工来说,办好一些“小事”,本身就是磨炼和培养。
在一个公司中,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大小之分。有时候,一些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如果办不好,往往能酿成大错,影响大局。例如接电话、发传真、打印文件、传递信息,等等,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损失。部队里曾发生过把“待命”说成“带饼”的笑话,结果全连炊事班烙了几百张大饼,像这样的下属是很难得到晋升的。
可见,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懂得抓住每一次工作的机会,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去工作,查理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成功了。
查理到一家钢铁公司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发现很多炼铁的矿石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冶炼,一些矿石还残留着没有被冶炼好的铁。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公司将会有很大的损失。于是,他找到了负责这项工作的工人,跟他说明了问题,这位工人说:“如果技术有了问题,工程师一定会跟我说,现在还没有哪一位工程师向我说明这个问题,说明现在没有问题。”
查理之后找到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对工程师说明了他发现的问题。工程师很自信地说他们的技术是世界上一流的,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工程师并没有把他说的看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暗自认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明白多少,不会是因为想博得别人的好感而表现自己吧?
但是查理认为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于是拿着没有冶炼好的矿石找到了公司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他说:“先生,我认为这是一块没有冶炼好的矿石,您认为呢?”
总工程师看了一眼,说:“没错,年轻人你说得对。哪里来的矿石?”
查理说:“是我们公司的。”
“怎么会,我们公司的技术是一流的,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总工程师很诧异。
“工程师也这么说,但事实确实如此。”查理坚持道。
“看来是出问题了。怎么没有人向我反映?”总工程师有些发火了。
总工程师召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来到车间,果然发现了一些冶炼并不充分的矿石。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监测机器的某个零件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冶炼的不充分。
公司的总经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不但奖励了查理,而且还晋升查理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总经理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公司并不缺少工程师,但缺少的是负责任的工程师,这么多工程师就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并且有人提出了问题,他们还不以为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才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有责任感的人才。”
查理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可以说是一个飞跃,但是他获得工作之后的第一个成功就来自于他的敬业精神,他的敬业精神让他的领导认为可以对他委以重任。如果他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让自己的敬业精神屈服于某种东西,那他就可能没有升迁机会了。
今天的领导者们日益清楚地意识到,员工的敬业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企业制胜的精神支柱,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岿然不动的姿态的坚实根基。因为他们相信:一个敬业的员工是容易获得成功的,因为别人愿意和他合作,他会让人放心,他值得别人信任。
应付工作只能收获平庸
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一切诚实合理的工作都值得我们敬重。任何人都不应贬低自己工作的价值,而应该充满热情、认真地对待它。如果你一味地应付工作,那你只能平庸一生,无所作为。
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蒙迪·斯泰尔在为《洛杉矶时报》所撰写的专栏中曾经说道:“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工作的权利,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这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工作是人的天职,是人类共同拥有和崇尚的一种精神。当我们把工作当成一项使命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工作态度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应付工作’成为一种习惯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工作上的日渐平庸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只是损失了一些金钱或时间,但是对你的人生将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
我们在工作中可以发现许多“不顺利”的人,他们一个个满腹的抱怨和不满,并且因为抱怨工作而自暴自弃、得过且过。事实上,他们自己所抱怨的并不是导致他们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恰恰相反,这种抱怨的行为刚好说明,他们倒霉的处境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奎尔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从进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么“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什么“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每天,奎尔都是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他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奎尔每时每刻都窥视着师傅的眼神与行动,稍有空隙,他便偷懒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奎尔一同进厂的3个工友,各自凭着精湛的手艺,或另谋高就,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独有奎尔,仍旧在抱怨声中做他讨厌的修理工。
应付工作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有太多人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并且才华横溢,但在公司里却长期得不到提升,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自我反省,总是怀疑环境,对工作抱怨不休。
工作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项任务交代下来后,如果上司不追问,结果十有八九会不了了之;有些事情,如果上级不跟踪落实,就很难有令人满意的反馈;还有的人面对布置的工作常常只会睁大眼睛,满腹狐疑地反问上司:“怎样做?(这事我不知道啊!)”
还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们动辄感到被老板盘剥、替别人卖命、打工,是别人赚钱的工具,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聪明才智没有用来思考如何十全十美地做好上级交给的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阴和大把精力白白浪费掉了。
这一现象,在一些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人身上尤为突出。他们总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干,应该从事些体面的工作,获得重视。
但事实上,刚刚跨入社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无法被委以重任,工作自然也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体面。然而,当老板要求他去做应该负责的工作时,他就开始抱怨起来:“我被雇来不是要做这种活的。”“为什么让我做而不是别人?”对工作就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心,不愿意投入全部力量,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将工作做得粗陋不堪。应付工作,糊弄事、爱抱怨等恶习,会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创造性的智慧悉数吞噬,使之根本无法独立工作,成为没有任何价值的员工。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有所投入才能有所收获。只要你还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就应该安下心来,认真负责地完成这项工作。如果你能够养成职业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高度重视,你就会成为老板最信赖的人,将会被委以重任。否则只能收获平庸。
小李毕业后进入一家IT公司工作,公司的业务主要是提供网站建设服务,为其他公司提供电子商务平台产品。
他最近和某小公司谈业务,可是来来回回已经提交了3份网站建设框架方案建议书了,客户依然不满意。由于是小公司,所以网站建设的费用不是很高,而客户又有太多的要求,小李就有些不耐烦了。
于是他就向经理汇报,准备放弃这个客户了。经理是一个很体贴下属的人,他让小李把方案建议书拿过来看一下,准备帮他把这个客户搞定。但是令经理没有想到的是:几份方案书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就是零星几个栏目名称有些变动。经理问小李:“你是否和客户进行过详细交流?”小李早让这个客户给惹火了,他说:“公司里上上下下都在忙着一个大的客户设计,因为要跟他谈业务,所以没有时间管这个多事的客户。”经理又问小李:“那么你是否对该公司的平台需求进行过调研?”小李敷衍道:“宣传型网站基本上就是这个框架,所以没有调研。”小李的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一下子把经理惹火了,他对小李说:“没有经过调研,没有和客户交流就提交方案书,让你改方案书你就敷衍了事,如果我是客户,我也不接受,你也太不敬业了。”
面对经理的批评,小李很不服气,认为没必要为一个小客户浪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对工作仍然是敷衍应付,对客户的要求没有耐心,因此令很多客户不满意。经理对他也失去了信心,只好把他请出了公司。
小李因为应付工作被辞退,重新踏上了找工作的道路,他的教训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学习。
而与小李相反的是,小王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而得到了上司的提拔。
大学毕业后,小王在学长的介绍下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因为凭他的学历和资历是不可能得到这份工作的。他的工资不高,也很辛苦。但小王很知足。为了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多地锻炼自己,在公司里,凡事他都抢着做,就算做完了额定工作量,也不像其他人那样聊天打发时间,总是尽量找事情做。他的同事都嘲笑他:“工作不要命了。”他却认为自己做得很对。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珍惜这份工作,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