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将使你的人生进入成功状态,让你变得更加自信,变得对一切更富有激情,让你在困境中获得可以战胜一切的勇气。我们应当努力奋斗,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跌倒了,再爬起来
没有人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恰恰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才谱写了人生那首动听的歌。
历史的事实和实践的证明告诉我们:挫折、失败几乎伴随着人生命的全部过程,它像埋伏在人生旅途中的顽皮鬼,在不经意间绊你一个或大或小的跟头,使你陷入人生灰色的圈子从而倍感焦虑,甚至失意彷徨,难以自拔。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焦,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如果我们在挫折面前是勇敢进攻,那么人生就会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也正如巴尔扎克的比喻:“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弱者来说是绊脚石,使你停步不前,对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它会让你站得更高。”
1958年,富兰克·卡纳利在自家杂货店对面经营了一家比萨饼屋,筹措他的大学学费。
19年之后,卡纳利卖掉3100家连锁店,总值3亿美元。他的连锁店叫做必胜客。对于其他也想创业的人,卡纳利给他们的忠告是:“你必须学习失败。”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我做过的行业不下50种,而这中间大约有15种做得还算不错,那表示我大约有30%的成功率。可是你总是要出击,而且在你失败之后更要出击。你根本不能确定你什么时候会成功,所以你必须先学会失败。”
卡纳利说,必胜客的成功归因于他从错误中学得的经验。在俄克拉何马州的分店失败之后,他知道了选择地点和店面装潢的重要性。在纽约的销售失败之后,他做出了另一种硬度的比萨饼。当地方风味的比萨饼在市场出现后,他又向大众介绍芝加哥风味的比萨饼。卡纳利失败过无数次,可是他把失败的经验变成成功的基础。
这就是积极思考的力量。如果你也能善用失败的经验,把它们当成成功的踏脚石,登峰之处又何愁高不可攀呢?
通往成功的路上荆棘密布,要相信自己有力量减轻受挫的苦痛。
杜克·鲁德曼被学校开除后,他跑到得克萨斯油田找到了一份工作。随着经验的丰富,他憧憬着涉足野外钻探业,当一名独立的石油勘探商。只要手头一有几千美元,鲁德曼就去租赁井,可全都是枯井。他说:“那才真叫失败呢!”
及至年近40,鲁德曼仍一无所获。为了提高成功率,他攻读了地质结构、油层模型以及其他方面的地质学知识。用理论武装了自己后,他又租来一块地皮进行第30次钻探,这一次,他的脚下是巨大的油藏。
鲁德曼每打四口油井就有三口是枯井。现已年过花甲的他,自认为在生意场上自己遭受的失败多过任何人。但他开采出的石油也源源不断地为他积累财富。据《福布斯》杂志匡算,其财富数额为22亿美元。
卡耐基领悟到:人应该是成功而非失败的。如果能确信这一点,我们必然会充满信心,并且了解跌跤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而是迈向成功的另一个机会。“失败了没关系,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什么”,从而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失败可以毁灭一个人,它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对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失败恰好提供给他最需要的意志。就因为失败的刺激,才能把他推向成功。大多数伟人、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有这种经历的。他甚至认为,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是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有多大成就的试金石。
最美的不是结果,而是在逆境中奋斗的过程
“处在逆境时,有的人会为了脱离逆境而奋斗,有的人却会因为无法克服逆境而堕落。当然,能成功的一定是前者,自暴自弃毁灭自己的则是后者。”卡耐基这样认为。
我们面对挫折、逆境,不应该有畏惧的心理,应该做到心不烦、意不乱地攻克困难,面对现实,创造未来。从挫折、逆境中,我们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其实每一份收获都弥足珍重。拿破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成功是经过多次磨炼而成的,所以我们不应畏惧困难,而要好好珍惜它。遇到挫折,我们只要相信自己,才会有勇气去迎接挑战,才不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打退堂鼓。学会面对挫折,也是生命的一种馈赠,因为人们真正的奋起,往往起于挫折之后。
贝多芬在遇到困难时,曾好几次想自杀以结束生命,但他毕竟没有这么做,即使在他耳聋了之后,他仍未放弃作曲生涯。
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听他人谈成功的经验、喜欢听成功的事例,而忘了问失败的原因。软弱的人在听过别人的成功经历之后,都会自叹弗如,觉得自己不如人,致使自卑感更加深重。
而许多成功者常常把一切的坎坷、不幸看成是上天对他的磨炼,认为上天为了降大任于斯人,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很多宗教都灌输教徒这样的信心,使人从不幸的状况中重新站立,慢慢恢复。
凭着这种想法可以激发自己的勇气,加强意志,完成工作,或是作为情绪低落时的一种自我安慰。给自己一个“大义名分”,解释所面临的失败或不幸,肯定自己的存在,接纳现在失意的自己。如此一来,积极的心态便会开始起作用了。
人可以说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也并非天生就如此,而是要看出生以后的环境如何影响他。有人说,能考上名牌大学的人都是因为教育环境好的缘故。但人也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最后冲破不利环境的。不管环境如何,始终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的人最后一定会成功。凡事应该认真奋斗,否则会被环境压垮而无法成功,人的意志也容易消沉。最重要的还是,越处于逆境中越要有想挣脱出来的这种强烈意志。
成功并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是能在逆境中继续奋斗的精神。成功只是奋斗所取得的一个成果而已。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白天、晚上,那么身处逆境时就等于是晚上。
人生有明有暗,有顺境和逆境,但不管如何,人不可能一生都走在明朗的阳光下,总有一天会走在黑暗之中。也许昨天还以荣耀自夸的人,明天就会在深渊中挣扎;相反,今天在深渊中挣扎的人,也许他的将来会一片光明。
黑夜和白昼必然会交替更换的,可是身处于黑夜中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不可能再见到白昼。其实,黑暗中也会有光线,也有慢慢接近黎明的时候。不管怎样的逆境,都不会持续太久的,总有一天机会会降临,我们只要向着目标去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最重要的是,不管遭受怎样的困难,千万不要害怕或担心。因为,害怕或担心,只会使困难更加难以突破。但是,如果你能明朗的方向转变的话,你就会知道,原来挡住前途的墙壁并不厚,于是会产生突破这道墙壁的勇气来。
你对人生抱有希望,只是你自己的否定思考阻碍了你前进的脚步。所以你非做不可的事,是将你对人生否定的心,转变成具有建设性的心。卡耐基给我们的忠告是:“你必须信赖你自己的精神力量、能力、经验。如此一来,你的人生才能得到完全的改变。”
敢于向“不可能”挑战
“人类文明本来就是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应战过程中诞生和发展的。”这是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文明研究中提出的一个不同寻常的观点。
在谈到古埃及文明时,汤因比这样写道:在文明的黎明时期以前,亚非草原(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一带)本来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地方。这一片草原在长期不断加剧的干旱过程中,就对那里的居民提出了一种挑战,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必须对这个挑战采取各种不同的应对办法。
有些人留居在原地,改变了生活方式,这样就出现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另一些人向南方迁移,为了有充足的水草迁到了赤道地带去居住,这样就保留了他们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到今天还是这样。而还有一些人却走进了尼罗河三角洲的丛林和沼泽地区,面对着挑战,动手建设排水工程,结果他们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埃及文明。
汤因比认为,玛雅文明的起源,是由于热带森林的挑战;安第斯文明的起源,则是由于荒凉的高原的挑战。为什么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其原因就在于黄河流域的艰苦环境对于人类的挑战远甚于长江流域。
汤因比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变革也是危机与挑战的结果。煤之所以被开发利用为新的燃料,是因为英伦三岛的木柴供不应求;而由于开采煤矿需要抽水,就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为了煤的运输,人们便想到了铺设铁路。由此可见,汤因比的观点不无道理。
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如此,那么,杰出的成功者的崛起,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大发明家爱迪生、出身于意大利农民家庭的时装设计巨匠皮尔·卡丹,还有日本著名企业家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等等,在他们创业时,都受到过贫困或战乱的困扰。正是由于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面临环境与社会的各种各样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童年时代的不安全感,才促使他们靠自己的奋斗去获取成功的机会。
因此,卡耐基告诉我们,成功者都是勇于挑战和勇于面对挑战的人。成功者要向困难的环境挑战,变不利环境为有利环境,甚至努力创造出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工作环境。
当年爱迪生发明出电灯泡时,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却拒绝投资,使他的发明无法生产和推广。当时,他立刻萌生了“要么自己建立工厂,要么完蛋”的念头。经过自己的努力,他终于建立了自己的企业,为推广他的发明提供了所需的资金。
卡耐基还说,成功者要向传统观念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所谓的“不可能”挑战。成功者们往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变革精神,他们总能提出种种不同凡响的新设想;他们对新生事物和事物的未来趋势极为敏感;他们不得不在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应战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既然生命不息,那就不断进取
人要有目标,才有动力;有了动力,要不断努力,才有成绩;有了成绩,还要继续拼搏,不能故步自封、自满自足,才能超越自己。
卡耐基告诫我们:既然生命不息,那就应该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又是今天的翻版,既单调又平凡。但如果每天只是这样翻来覆去地延续,人生就毫无希望、毫无意义了。倘若希望实现繁荣、和平与幸福,生活不应是单调的反复。今天应该比昨天进一步,明天则比今天进一步,也就是每天要有生成发展。那么生成发展到底是什么?对人生的意义又在何处?所谓“生成发展”,就是日新月新,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刹那都有新的生命在跃动。这就是旧的东西灭亡,新的东西诞生的历程。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刻是静止的,它不断地在运动、不断地在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随着自然法则进行的,是不可动摇的哲理。
假定生成发展是自然法则,那么每天的生活,就必须保持日日新。有句俗语“十年如一日”,这是说十年的努力就好像一天的努力那样充满活力和恒力。它强调的是勤劳、努力与毅力,并不是说在这过程中不要有任何进步。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生活是千篇一律,那么就是违反了生成发展的原理。
日本明治维新时,功臣之一的坂本龙马常和西乡隆盛长谈,坂本的谈话内容和观念每次都有一些改变,使西乡隆盛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于是,西乡就对他说:“前天,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所讲内容和今天不一样,所以对于你说的话,我有所怀疑。你既然是天下有名的志士,受到大家的尊敬,应该有不变的信念才行。”坂本龙马就说:“不,绝对不是这样。孔子说过‘君子从时’,时间不停地流转,社会情势也天天在变化,昨天的‘是’成为今天的‘非’,乃是理所当然。我们从‘时’,便是行君子之道。”接着又说:“西乡先生,你对一个事物一旦认为是这样,就从头到尾遵守到底,将来你一定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人世万物始终在替换更新。但在改变中,唯一不变的就是真理。因此,所谓改变及日日新,便是把这种真理因时因地加以活用的结果。若以为真理是不变的,就不再活用变通,真理就等于死了一样。
无法每天超越自己的人,通常成不了大事。只要相信自己做得到,不论多么艰巨的任务,你必能完成;反过来说,如果想象自己做不到,就是最简单的事,对你也是座无力攀登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