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是你加薪升职的通行证
有一位房地产销售总监说:“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和老板,只认一样东西,就是业绩。老板给我高薪,凭什么呢?最根本的就是看我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业绩。”这是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这是以业绩作为加薪升职的通行证的时代。
不管你在公司的地位如何,不管你长相如何,不管你的学历如何,你想在公司里成长、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你都需要有业绩来保证实现你的梦想。只要你能创造业绩,不管在什么公司你都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得到晋升的机会。因为你创造的业绩是公司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业绩是你加薪升职的通行证,能创造业绩的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产。
杰克是一家纺织公司的销售代表,他对自己丰富的销售经验引以为傲。曾有一次,他向老板表白,自己是如何卖力工作,自己拥有如何好的口才,可是,老板听后只是点点头,淡淡地表示认可。
杰克鼓足勇气:“虽然最近几次我都没有作出成绩,但是我拥有丰富的销售经验,难道这些你都没有看到吗?”
“杰克,你只看到自己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这并不是你可以炫耀的东西,你升职加薪的通行证是业绩。业绩,你明白吗?没有业绩,有多少经验也是零!”老板直视着他,说道。
杰克明白了老板的意图——老板要的是为公司赚钱,而不是看谁的经验多。于是,杰克开始分析各个生意对象,找出与他们谈判的重点。一个月后,他为公司赚回了巨大的利润,也用业绩让自己的薪水“更上一层楼”。
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维持发展,而要发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的战场,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你没有作出业绩,你迟早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能让自己加薪升职的唯一通行证就是业绩。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首先要考虑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高帽子戴着再舒服也比不上公司利润的增长,因此,老板心中分数最高的员工,一定是那些业绩斐然的员工。
职业生涯起伏不定,难以捉摸,唯有调动自己的全部才智,以出色的业绩引起老板的注意,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公司的认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考核员工能力的标准,是你的业绩;也唯有你的业绩才能体现你的价值,让你“物有所值”,得到你应得的报酬。考核领导能力的标准,是领导的业绩,企业只会看重领导取得的业绩,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考核的准则。考核企业综合实力的标准,还是企业所取得的业绩;股东、公众、国家都是根据企业年终收益来判断企业成功与否。
有人说过:“只要目标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去实现。”这也许有点偏激,我们不能用违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竞争程度史无前例的今天,这就是真理。这句话对于你来讲,可以理解为“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过程中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就像要到某一个地方去一样,你可以乘车去,也可以走过去,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不管你跑也好,跳也好,你到达了目的地就是成功。在公司里也一样,你只有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业绩,你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器重。今天是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舞枪弄棒、耍嘴皮子的人在今天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每年年终产开大会的时候,那些业绩好、利润高的员工一定是表彰大会的主角。鲜花、美酒,当然丰厚的奖金也是少不了的。很多世界级企业,每到年终就会进行以业绩为主的员工排位,排在前列的员工不用说一定会趾高气扬,而排在后面的不但脸面无光,还随时会有被老板解雇的可能。这当然不能怪老板,面对严峻的生存形势,老板只能如此。时下许多企业把员工业绩作为加薪升职的评判标准,实行末位淘汰制。
所谓“在商言商”,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老板也不是具有菩萨心肠的慈善家,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获得利润,使生意越做越大。这是根本。老板雇用你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这一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你做好业务,对公司的发展有价值。
对员工而言,通过一系列财务数据反映出来的工作业绩,最能证明他的工作能力,显示他过人的魄力,体现他的个人价值。
“利润至上”是每个公司的原始推动力,虽然这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可这确实是公司存在、发展乃至服务社会的根本。因此,老板们都希望员工头脑中有一个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每一个公司的员工都有责任尽力为公司创造业绩。
事实表明,既能跟老板同舟共济,又业绩斐然的员工,是最令老板倾心的员工。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阶段总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经济的办事方法,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你将会被提拔,会被委以重任。因为出色的业绩,已使你变成一位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如果你表现平平,总无业绩,即使你很忠诚,老板想重用你也会犹豫,因为他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更进一步讲,受利润的驱使,再有耐心的老板也绝难容忍一个长期无业绩的员工。
成绩,成绩,学生的命根;业绩,业绩,员工的命根!老板就是你的老师,你成绩的好坏决定着你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你的业绩是你加薪升职的通行证。所以你要时刻牢记:创一流业绩,做企业精英,成为公司栋梁!
业绩才是硬道理
甲、乙、丙三个人一起供职于一家加工贸易公司。虽然公司的产品不错,销路也不错,但由于公司前一任销售经理跳槽,所以一些货款无法及时收回。
四川一大客户,半年前就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总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支付货款。公司决定派甲业务员去讨账。那位大客户没有给甲业务员好脸色,他说那些产品在他们四川销售一般,让甲过一段时间再来。甲觉得这位大客户不好惹,心想他欠的又不是我的钱,跟我没什么关系,于是便返回了公司。
甲业务员无功而返,公司只得派乙业务员去要账。乙找到那位大客户,他的态度依然很无赖,他说他这段时间资金周转也很困难,让乙体谅他的难处,他还找借口说等他的资金到位了一定还钱。业务员乙也无功而返。
没办法,公司只得派丙业务员去讨账。丙刚跟那位大客户见面,就被大客户指桑骂槐地教训了一顿,说公司三番两次派人来逼账,摆明了就是不相信他,以后就没法合作了。丙并没有被客户的软捏硬逼吓退,他想尽了办法说服那位大客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到最伤心处大客户眼睛也湿润了,冲动之下开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给丙。
丙业务员很开心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20元。很明显,对方耍了个花招,那位客户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第二天就是放春节假的日子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又要拖延下去。
丙业务员突然灵机一动,自己拿出100元钱,把钱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去。这样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他立即将支票兑了现。
当丙业务员带着这10万元货款回到公司时,公司的领导对他刮目相看,非常欣赏他,并让公司其他的员工都向他学习。后来,公司发展得很快,他自己也很努力,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他就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而当初曾讨过账的甲和乙依然是公司里最普通的业务员。
业绩成为丙业务员与甲、乙两业务员的一道分水岭:丙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业绩,也获得了老板的肯定;而甲、乙因为业绩平平,注定只能是一名普通业务员。丙优于甲、乙的标准就在于他取得了业绩。在工作中,业绩才是硬道理。
在职场中,只有花架子而无真本领的人,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赏识。任何看起来华丽但无实际用处的外在因素,都不能决定我们的内涵与价值,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唯有业绩。
所以,无论你想获得加薪还是想获得提升,都需拿出业绩来。只有业绩才最有说服力,业绩才是硬道理。工作简历中,唯有业绩这一栏是无法空白的,它赋予了员工太多的意义。一切都要以业绩为导向,无论老板还是员工。
在GE,所有员工无论来自哈佛大学,还是来自一所不知名的学校,也无论以往在其他公司有着多么出色的工作经历,一旦进入GE,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员工必须重新开始,衡量员工的标准是他在GE的业绩,是他为GE所作的贡献,员工现在及今后的表现比他过去的经历更重要。通用电气的前任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是这样对待那些制造平庸结果的末流员工的:“每年,我们都要求每一家GE公司为他们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分类排序,其基本构想就是强迫我们每个公司的领导对他们领导的团队进行区分。必须区分出:在他们的组织中,他们认为哪些人是属于最好的20%,哪些人是属于中间大头的70%,哪些人是属于最差的10%。”
在美的内部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老总们的排名是按当年业绩好坏顺序而定。从美的集团CEO何享健往下,都将业绩视为衡量职业经理人表现的重要标准。美的每年都会与职业经理人签署一份绩效考评书,指标包括赢利水平、市场占有率、营业额、基金管理、风险控制能力、经理人管理能力等。美的对中高层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规划只有一个基本政策,就是经理人能力越强,美的就会赋予他越大的权力和管理范围。
在工作中,考核员工的工作能力,要看业绩,也只有通过业绩才能体现员工的价值。
职场中,业绩才是硬道理,也是衡量员工工作好坏的标尺。一个员工是否优秀,关键要看他所创造的业绩。想要证明自己,就要靠业绩说话,业绩才是你最可靠和最有效的通行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努力创造业绩,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不看过程,业绩说明一切
不管走到哪里,你都能发现许多才华横溢的失业者。当你和这些失业者交流时,你会发现,这些人对原有工作充满了抱怨、不满和谴责。要么就怪环境条件不够好,要么就怪老板有眼无珠,不识才,总之,牢骚一大堆,积怨满天飞。殊不知,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吹毛求疵的恶习使他们丢失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只对寻找不利因素兴趣十足,从而使自己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竭尽全力,是我们做到一流的根本保障。很多企业甚至要求员工“要么你就力争做到一流,要么你就离开”。
“如果大家做得不好,那么,微软离破产就只有18个月!”这是比尔·盖茨时常告诫员工的话。这话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然而,仔细品味,确实发人深省!
在有关企业的回忆录中,比尔·盖茨这样写道:“早期的计算机时代是这样的,一周有几十个新公司诞生,不到一年就都换了老板。我们为每一个新公司新设计的机型配置我们的BASIC,每天忙于东奔西跑,看到的却是公司的雇员频繁更换,老板频繁更换。”
比尔·盖茨说这些话时年近40,虽然是冷静的声调,但透出他创业初期的思考,设身处地在他的位置上想一想,看着一家又一家公司走马灯似的换将,他又怎能不想自己公司的前途?“我们当时真没想我们公司的未来会怎样,那时我与艾伦谈论较多的话题是我们在湖滨男校时就多次谈论过的,做软件公司能活下去吗?艾伦说:‘只要我们将它做到最好,应当没问题。’于是,我们继续没命地工作,力求事事做到最好。也正是这种信念,让微软坚持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