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贫民到乞丐、僧人、义军领袖以至一代开国帝王,他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而他对军队和国家的治理以建国称帝为分水岭,前期求贤若渴,情同手足,典型的英明领袖;后期刚猛治国,铁面无情,俨然一副法家嘴脸。其实,朱元璋管理方法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大明集团的发展需要,只不过他做得比较极端罢了。剔除极端的成分,他的人员搭配、权谋并用、依法治国等诸多管理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老少参用:当“初生牛犊”遇到“老当益壮”
对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特质,一是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闯敢拼,二是要稳扎稳打、老成持重、踏实向前。也就是说,既有新锐冲锋在前,又有老将把守善后;既有改革,又懂巩固;快中有稳,稳中有快,如此一来,企业就能快速、健康地发展。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没有学历,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发家,经过十几年的战争,最终建立明朝,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出身卑微的开国皇帝。他执政期间政绩显赫,奠定了明朝几百年的基业,究其成功经验,莫不与他善于用人有关。
在用人上,朱元璋特别注意搭配,对此,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打天下好比盖房屋,砍伐搭建需要武将,而粉刷装潢需要文臣。如果只有文臣而没有武将,就好像房屋没有盖成,就想着粉刷一样。如果只有武将而没有文臣,就好像有了房屋,但没有粉刷,还是不能住人。所以,他在用人上始终非常注意人才的合理搭配,其实施的“老少参用”的用人方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朱元璋认为,人才年老之后,虽然精通政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精力却不济了,所以他特别注意挖掘一些能力卓著的年轻人才,充实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但是,他并非就此抛弃年老的人才,而是让他们与年轻人才搭配使用,形成互补。这样既可以发挥年轻人才精力旺盛、富有活力的特点,又不浪费老年人才的宝贵经验和优势,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从而保证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服务,如此一来,明朝的天下也可长治久安。从这方面看,朱元璋这个人才“年龄房屋”可谓搭建得又好看,又耐用,堪为后世管理者所效仿。
从朱元璋解决人才年龄的问题上,我们联想到当今企业界。如今,员工队伍的“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要求。“初生牛犊”般的年轻人往往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富有创新精神,这些特征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具备的制胜法宝。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的员工队伍,就有可能更快、更多地捕捉到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制定出企业的调整方案,抢先一步夺得商机。相对的,员工队伍如果出现了一定的“老龄化”趋势,就很可能出现决策上的相对滞后和故步自封。因为一些年龄较长者的思想相对保守,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信息的捕捉速度也不如年轻人快,这样的工作作风一方面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使企业内部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使企业程序化倾向加强,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因此,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些有胆识、有活力的年轻人加入,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企业内部推行“年轻化”,并非代表着要将那些有着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曾经历过大风大浪而一路走来的“老当益壮”者全盘否定。年长者往往有着丰富的阅历,往往能把一个问题分析得更深刻、更透彻,也许在一些关乎求新求变的事情上他们不如年轻人,但是其稳健老练的工作作风也未必对企业没有用处。年轻人固有的热情和活力一方面会给企业带来生机,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因为经验的欠缺而导致某些决策上的失误。这个时候,稳健老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综合互补的用人之道已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了人才中的互补定律,才能更好地用人。领导者用人除了要了解人才的才能互补定律、知识互补定律、个性互补定律外,还应了解人才中的年龄互补定律。 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里,人才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每个因素的气质、性格、特点都各有不同。如果抹杀了人才之间的这种年龄差异,就等于抹杀了人才,而只有把他们组织在一个具有年龄互补作用的人才结构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因为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长和短处,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长和短处,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特长和短处。这不管从人的生理特点还是从成才因素来讲,大都如此。因此,一个好的人才结构,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年龄结构,从而使得这个人才结构保持创造性活力。显然,朱元璋“老少参用”的用人方针就是从执政人才的连续性、后继有人出发的。其实,它还有更高一层的理论意义,老少互补对做好工作,包括开拓思路、处事稳妥、提高效率等都意义深远。
【管理王道】
对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特质,一是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闯敢拼,二是要稳扎稳打、老成持重、踏实向前。也就是说,既有新锐冲锋在前,又有老将把守善后;既有改革,又懂巩固;快中有稳,稳中有快,如此一来,企业就能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无论是“初生牛犊”还是“老当益壮”者,都是企业必须具备的人才资源,如果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组合,那么他们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保证。
佯斩爱将以儆效尤
杀一儆百,是统治者用来管理下属、震慑人心的惯常手段。人们一旦提起,总感觉其带有些阴暗的色彩。但“杀一儆百”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不仅能够震慑人心,还可以约束下属的行为,促进管理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朱元璋攻下和州后,其手下将士作恶多端,引起和州动荡。城中百姓一时人心浮动,惶恐不安,敢怒不敢言。朱元璋很快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先后大张旗鼓地杀了几个将士,但在军中并未获得明显的成效。这该如何是好呢?朱元璋经过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计策。
朱元璋攻下集庆后不久,一条惊人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大军:徐达将军由于纵军烧杀抢掠,已被抓捕,明天午时三刻要开刀问斩。第二天上午,朱元璋将全军将士召到刑场上,让刽子手将徐达押上断头台,由自己亲自监斩。
午时三刻一到,执法官高声宣读了徐达的罪行:“徐达身为统帅大将军,不严格管束手下将士,军中多次发生欺压百姓之事,给红巾军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为严明军纪,现对徐达斩首示众,以儆效尤!”众将士见状,个个都吓得浑身发抖,见朱元璋神情严肃,看是动了真,忙纷纷向朱元璋跪下,替徐达求情。
朱元璋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对全军将士说:“我们起兵是为了什么?就是因为元朝官府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使得民不聊生。如果我们推翻了元朝,反过来又欺压百姓。那么我们和元朝官兵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这样,过不了多久,又会有人替天行道,起兵造我们的反了!”
有将士见朱元璋语气有所缓和,又趁机哀求道:“徐大将军跟着元帅多年,战必胜,攻必克,劳苦功高,这一次就原谅他吧!”朱元璋听后,沉吟了半晌,才指着徐达大喝道:“这次就饶了你,以后你军中再发生欺压百姓之事,定斩不饶!”说完,拂袖而去。
徐达等朱元璋离开后,当场宣布:“攻克镇江后,一不许烧房,二不许强抢,三不许欺凌百姓,四不许调戏妇女,胆敢违抗者,砍头示众!”果然,部队攻入镇江后,秩序井然,对百姓毫不侵犯,赢得了百姓的一片叫好。朱元璋见后大喜,忙请来爱将徐达致谢,原来,是他俩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佯斩爱将,以儆效尤”的好戏,目的就是为了向部下立威,由此教育了部下,得到了大批忠直的虎狼之将,从此声势大增。
对现代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朱元璋斩徐达,是真斩还是假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就此震慑了下属,达到了立威、定心的目的,这才是我们现代管理者应该加以借鉴的地方。
数年前,伊藤洋货行的董事长伊藤雅俊突然解雇了战功赫赫的岸信一雄,这一事件在日本商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就连舆论界也以轻蔑尖刻的口气批评伊藤。人们都为岸信一雄打抱不平,指责伊藤过河拆桥,将自己“三顾茅庐”请来的一雄解雇,是因为他的东西给全部榨光了,已没有利用价值。
在舆论的猛烈攻击下,伊藤雅俊却理直气壮地反驳道:“秩序和纪律是我企业的生命,不守纪律的人一定要处以重罚,如果不拿他开刀,我更加无法来约束其他的员工。”
事件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岸信一雄是由“东食公司”跳槽到伊藤洋货行的。伊藤洋货行是以从事衣料买卖起家的,食品部门比较弱,因此从“东食公司”挖来一雄。“东食公司”是三井企业的食品公司,对食品业的经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于是有能力、有干劲的一雄来到伊藤洋货行,宛如是为伊藤洋货行注入了一剂催化剂。
事实是,一雄的表现也相当好,贡献很大,十年间将业绩提高了数十倍,使得伊藤洋货行的食品部门呈现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
但是从一开始,伊藤和一雄在工作态度和对经营销售方面的观念就呈现极大的不同,随着岁月增加裂痕愈来愈深。一雄属于新潮型,非常重视对外开拓,善于交际,对下属也放任自流,这和伊藤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
伊藤是走传统保守的路线,一切以顾客为先,不太与批发商、零售商们交际、应酬,对员工的要求十分严格,要他们彻底发挥他们的能力,以严密的组织作为经营的基础。伊藤当然无法接受一雄豪迈粗犷的做法,为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伊藤因此再三要求一雄改变工作态度,按照伊藤洋货行的经营方式去做。
但是一雄根本不加以理会,依然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而且业绩依然达到水准以上,甚至有飞跃性的成长。这样一来充满自信的一雄,就更不肯改变自己的做法了。他说:“公司情况一切都这么好,说明我的经营路线没错,为什么要改?”更加令伊藤苦恼的是,有一部分员工看到一雄的方法很有效果,于是纷纷效仿,这样,在内部管理方面,公司就出现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