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唐太宗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进行合理搭配,组成了一个名扬千古的谋略班子“房谋杜断”,从这件事上也反映出了唐太宗善于营造最佳组合的管理方式。名相房玄龄辅佐唐太宗31年,是贞观时期的第一名相,但在史书上却几乎看不到记录他政绩的文字。原因是房玄龄属于“谋臣型”,在唐太宗的人才库中,他精于谋略,但总是低头默默行事,从不会主动张扬自己的功劳,甚至连进谏时也要与人谦让一番,把自己所有的功劳全部归于皇帝。 拥有房玄龄这种性格的人,喜欢掩饰自己的欲望,做事追求十全十美,遇到需要拿主意的问题时,容易犹豫不决。因此,在谋划安邦定国之策时,房玄龄见解精辟,一般会很快就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他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总是很难决定采用哪一个办法。针对房玄龄这种个性特征,唐太宗就找来另一位名相杜如晦与他做搭档。杜如晦虽不善于思考问题,但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成为有执行力的谋略。最终,“房谋杜断”的互补,成为唐太宗打江山的关键。
世界上没有完人,一个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即使我们日常所说的“全才”,也只是相对而言。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人才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进行合理的优势组合,是发挥每一个人才应有作用、发挥团队最大效益的关键要素。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看到单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组合体,将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并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相互启发,相互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这样合理的优势组合结构来弥补单个人才的不足之处,以求达到人才最佳效能的有效发挥。 这个道理在古今都适用。
就职于一家外服公司做总经理的顾家栋,是国内人力资源领域的权威专家。他把企业员工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执行力强的人,他们遇到事情往往直接去做,从不考虑后果,也不会考虑办不成事该怎么办;第二种人是空想家,他们永远在衡量得失、谋划,就是不实施行动;而第三种人则既不执行也不谋划,但他们往往对企业内部消息、人际关系特别在意,也喜欢四处散播消息。对第一种人,顾家栋形容其为“没脑子”——不可以用,第二种人是“胆小鬼”——也不可以用,至于第三种人,更是被批评为游手好闲。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认为顾家栋的想法有些极端,不禁要问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就这三种人存在,而这三种人又都不能用,那企业还怎么用人呢?对此,顾家栋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一个企业领导者之所以觉得人才难得,主要不是因为人才不可以用,而是领导者缺乏识人和团队组合的意识。试想一下,如果让第一种人去策划部门工作,那么企业战略的行动细节他很有可能会理不清楚,让第二种人到第一线去做销售,他的执行能力很有可能让他完不成任务,但是如果把两者组合起来用,让他们的位置互换,那么工作效果肯定会很不一样。至于第三种人,可以把他们变成企业的“润滑剂”、企业的沟通部门,有时甚至可以成为领导者了解企业内部情况的工具。
其实,总体来说,领导者用人不仅表现在人才数量的多少上,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优势组合与搭配。在一个拥有众多人才的企业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组合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占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优秀的领导者不苛求全才,他们尽力去做的是将一个有效的人才群体,通过合理的优势组合,使其迸发出新的巨大的集体力量。
【管理王道】
从数学上讲,一加一等于二。可是用在人才的组合上,如果组合合理,一加一可能就等于三、等于四……甚至更多。然而,如果组合不当,一加一则可能会等于零,甚至是负数。所以,企业管理者管理人才,不仅要考虑他们的能力和才华,更要考虑其个性及长短处,做到优势组合,以便搭建出最合理的人才“房屋”,发挥人才最佳的效能。
聚众智之光者明:充分运用集体智慧
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其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所具备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务必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善聚众人之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唐太宗李世民特别要求官员要“善政”,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能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意见,因为他认为只有聚众人之智,才能减少决策的失误率。唐朝最重要的中央机构有三个: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对军国大事提出处理意见,替皇帝起草文书;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省提出的意见、奏案等,如果发现错误要予以指出;尚书省是个负责执行的机关。这三个机构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李世民曾要求大臣们对三个机构和皇帝旨意的不当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并对大臣中存在的一些唯命是从的现象予以贬斥,大力提倡畅所欲言、有意见便发的言论政策。并严格要求臣下“万万不可异口同声,唱一个调子”。另外,李世民还非常重视中央行政机关负责工作人员的德才,配备得力干练的官员,作为三大机构的主要长官,并强调各个机构要各负其责。由于李世民虚心,官员们“善政”,所以才能把统治集团的集体智慧发挥出来,决策也很少出现什么错误。在唐朝贞观年间,出现了“贞观之治”这一伟大盛世。
李世民的领导决策并不是代表个人的意识与行为,而是他善聚众智之光、统合集体智慧的产物,所以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以说,唐太宗如果没有这种虚心求策、善于纳谏的明君胸怀,面对庞大复杂的决策对象,也许不可能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决策,更不可能很好地治理天下,从而出现“贞观之治”。
“善聚众智之光”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当你渴望成功而有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之后,不妨把你的梦想蓝图、未来展望,与你的家人、亲友、同事等协商。律师、银行家、会计师也是帮你出主意的好对象,多向他们请教,听听不同的声音,或许你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更应该学会“善聚众智之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统合集体的智慧。
从一个管理者的思维角度来分析,当他对于企业的某一个决策去征求员工的意见的时候,往往得到的第一个答案是和他自己的想法相吻合的,这也就更加坚定了他原有的想法。而假如这项决策的实施又比较紧迫的时候,那么,管理者很可能就急于着手实行了,但是,错误也就在这时候产生了,原因何在?很简单,从数学的角度讲,是一个概率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讲,集合众人的意见才有可能作出最正确的决策。多问几个人,可以使你的决策更完善,更“保险”,犯错误的几率也就越小——即使不存在对错的问题,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可以让管理者更了解员工的想法,以及对公司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拓展管理者的经营思路。同时,还可以达到团结全公司员工,拉近与员工距离的意外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管理王道】
在许多关于决策的论述中,都讲到决策的第一个步骤是“搜集信息”。然而,真正做决策的人是知道的,他们所做的第一个工作往往不是对信息的搜集,而是先从自己的见解开始的。正如德鲁克所说:“因为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应该有他的见解。假如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经验丰富,而竟然没有见解,那就说明此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头脑迟钝。”所以,当管理者拥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搜集事实。
然而,见解并不等于决策,见解需要被证实,被证实可行或不可行。优秀的管理者会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还会让大家仔细思考他的见解,以权衡自己的见解是否可以用于决策,抑或还有没有其他见解可以补充到自己的观点中来,更加完善决策。
为了不使自己的意见产生偏颇,管理者在决策时应该怎样做,企业管理专家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善聚众智之光。听取多方面的建议,然后综合多方的看法,全面地考察问题,做探究事实真相的“法官”。因为,人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提升自己的智慧,凝聚众人之智更重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管理者能够经常抱着一颗坦诚谦虚之心,善纳忠言,广采博纳,善于聚众人的智慧于一身,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以人为镜,从谏如流:空杯才能盛满智慧
某知名企业家说过:“聪明的管理者很可能是多听少说的那种人。这或许是上帝赐给我们每人两只耳朵但只赐给一张嘴的原因。”的确,许多优秀的管理者都十分注意倾听下属的意见。管理者善于听取和采纳下属的意见、建议,一方面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也是发现、激励和锻炼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
魏征郑重地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又说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从而作出正确的决断;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只听一面之词,难免糊里糊涂,作出错误的决断。”
紧接着,魏征又列举了梁武帝、隋炀帝“偏信”而亡的历史教训,证明君主只有“兼听”,才会“天下大治”;而“偏信”,则会“天下大乱”。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坚持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自己的管理准则。
一次,唐太宗下令修整洛阳的乾元殿。可是没几天,就收到一个小官张玄素上的奏折,上面写满了对修整乾元殿的不满:“修阿房宫倒了一个秦朝;修章华台散了一个楚国;修乾元殿垮了一个隋朝……这都是历史留给后世的教训。现在,唐朝百废待兴,国力连当年的隋朝都比不上,陛下却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继续役使百姓,耗费钱财。单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在当时来看,这道奏折的笔锋是多么犀利啊!一个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国君唐太宗比做昏庸无能的暴君隋炀帝,岂不是冒犯天威么?为此,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认为他这次必死无疑。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唐太宗不仅没有治张玄素的罪,反而下令召见他。为了进一步试探张玄素的胆量,唐太宗直问道:“你说我过失大于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呢?”众所周知,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其深意。可是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庸。”听到这话,唐太宗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被张玄素深深地打动了。他想,一个小官竟然敢冒死直谏,还不是为自己的江山社稷着想,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事后,唐太宗马上下旨停修乾元殿,并重赏了张玄素。对此,大臣魏征颇有感触,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有唐太宗这个英明的君主在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能虚心纳谏。
治国如此,企业经营之道亦相同。
某知名企业家说过:“聪明的管理者很可能是多听少说的那种人。这或许是上帝赐给我们每人两只耳朵但只赐给一张嘴的原因。”的确,许多优秀的管理者都十分注意倾听下属的意见。管理者善于听取和采纳下属的意见、建议,一方面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也是发现、激励和锻炼人才的重要途径。
古往今来,干大事业的人,一方面都会有自己的主意,另一方面还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李嘉诚就是一个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