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职场,工资每一个员工都绕不开的话题。从雇佣关系上说,工资是企业对员工劳动的报酬;从生存的角度来讲,工资是员工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需的物质基础,工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应该拿多少工资呢?每到月底,捏着信封里薄厚不一的钞票或看着工资条上的不同数字,人们的反应千奇百怪。从他们或喜或忧的感慨中,折射出一幕幕现代职场生存的怪异现象。
忙得焦头烂额,月底工资不多——职场“穷忙族”的困惑
“忙”字可以代表人们的生活状态,但不能代表人们的生活质量,只靠忙并不能直接为我们带来满意的结果。
看过张天翼的作品《华威先生》的人肯定会对主人公华威先生急匆匆的身影和不断赶着开会的忙碌状态印象深刻,如今,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许多忙碌得不可开交的人。
“每天都忙团团转!”某IT公司的职员小张说,“每周都有一两天陪客户吃饭,一两天出差,回到公司更闲不下来,既要打电话跟客户联系,又要处理经理吩咐下来的事,中间还有穿插几次开会。一天下来,身心疲惫,一周下来,感觉就跟扒了一层皮一样。要是赶上业务繁忙期,我一个月下来能瘦十几斤!”
小张的工作状态是现代职场的缩影。如果这样的“忙”能够获得丰厚回报的话,那多少也能找到些心理安慰,但是,偏偏有一批人“忙”得焦头烂额,工资却很微薄。
“我每天都按时上班,从不迟到,一到单位就投入工作中,事情多而杂,经常同时处理多个问题,当然,也会顾此失彼,忙了这个忘了另一个。为了完成工作,下班后还不得不加班,自己的时间被挤压的涓滴无存。”一提起工作,邓丽就满脸无奈,“可是,我的工资却少得可怜,基本处于刚能解决生存问题阶段。为什么我这么忙、这么累,工资却这么低呢?”
我们身边不乏邓丽这类同事,他们被称为职场“穷忙族”。他们的表现特征就是事多而杂,每天超时工作,忙个不停,薪水却没有增加。他们忙来忙去,消耗了时间,消耗了精力,却得不到有力的回报和补充,穷忙一场。因此,他们对于工资的关注度也高,抱怨也多,对公司的满意度也低。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工资那么少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工资?这就需要我们对“穷忙族”进行深入的探讨。
“穷忙族”为什么忙?一般情况下,不外乎以下4个原因:
1事情多,忙而无闲
“穷忙族”的事情总有很多,大事、小事,紧要的、重要的,将他们埋没在工作的海洋里,使他们整天疲于应付各种事情,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或思考如何改进工作,工作效率自然无法提高。
2事情处理的时间规划不当,忙而无序
事情多,如果能够规划好,逐一解决,也能够轻松应对。“穷忙族”的时间规划却杂乱无章,基本上处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局面,导致许多事情没完成就被打断,结果几乎没有处理妥当的工作,还需要对这些工作“半成品”进行再加工,这无疑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3处理事情耗费的时间长,忙而无效
本来可以一个小时完成的简单工作,“穷忙族”能够紧紧张张地处理一天。如果用拖延来形容的话,他们肯定会喊冤,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一直在努力工作,没有偷懒。究其原因,是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对,没有找到简单而高效的路径。
4不够专注,忙而无律
一方面是自控能力差,工作中精力不能够集中,经常被其他事情吸引;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消极怠工的因素。
忙而无闲、忙而无序、忙而无效、忙而无律,这4个原因直接导致“穷忙族”的“忙”变成了“瞎忙”、“穷忙”,就像张天翼先生笔下的华威先生一样,整天忙忙碌碌,却没有一点实际效果,更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结果,最终得不偿失。
因此,“忙”并不能成为衡量工资水平的标准,它仅仅代表一种生活状态,而不能代表生活质量。“穷忙族”要告别困惑,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忙,并不能直接带来满意的结果。
奇思妙想层出,薪水不涨反落——职场“思想者”的尴尬
企业需要的是实干的员工,而不是夸夸其谈的理论家。能在工作实践中提出改善工作效率、提升效能的建议是非常可贵的,但如果脱离了基本工作而大谈企业制度改革等理论性的概念,则是不切实际的。
“我很热爱和珍惜这份工作,爱屋及乌,也很想让公司发展得更好。”刘威张口不是工作就是公司,可见他对工作的感情。
“去年7月份来到公司时,我满怀激情,抱负满满,跃跃欲试。虽然我的工作是销售,但我学的是管理学,因此对于公司的经营和各种制度很是关注。入职仅一个月,我就发现了公司制度中的一个漏洞,并提出了改善建议,经理非常高兴,发了我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奖金。此后的几个月中,我又多次提出很好的建议,都得到了总经理的赞赏,并专门开设了一个‘美芹奖’奖励好建议。那段时间,虽然没有什么业绩,奖金也不多,但我很有成就感,对于这件分外之事也更加上心。
“但几个月后,我发现总经理的态度冷淡了许多,从以前的赞赏到不置可否再到置若罔闻,后来又通过销售主任暗示我要多做业绩少提建议。这令我非常失望。不错,作为一个销售员,我是没有什么业绩,但我在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而且也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怎么能说不重视就不重视呢?后来,我又提出申请转到策划部,但总经理以先做好本职工作为由拒绝了。如今进入公司一年多了,跟我一起进来的销售员要么成为区域代理,要么被提拔为部门经理,就是仍然做销售员的也每个月都能拿到好多订单,月收入过万都是家常便饭,只有我,依然每月拿着800元的基本工资,加上饭补和偶尔撞上门的小订单,最多也没超过3000,还不如新入职的员工挣得多。这令我的处境非常尴尬。
“如果公司能够按照我提的建议做的话,现在肯定能做得更好。”最后,刘威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建议。
其实,刘威始终没有认识到,造成他如今尴尬处境的恰恰是他引以为豪的对公司的不断建言。不错,对于员工积极建言的态度,公司应该及时奖励,因为这说明员工真正和企业站在一个角度想问题,这也是总经理第一次肯定并重奖他的原因。但是,没有一个公司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即使要改进,也需要在不断发展中进行,而不可能在成立之初就一步到位——这是由公司的财力和人力状况决定的。因此,好的建议肯定会被考虑,但未必都能立刻实施,此时,像刘威一样执著于公司的完善是绝对不可取的,更何况这也不是刘威的本职工作。不顾本职工作而致力于无成效的事无异于喧宾夺主,是不足取的。
这类职场“思想者”在各个公司中都不少见,多为毕业之初、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有头脑、有想法、有激情,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失之于浮,思而不做,务虚不务实。他们犹如赵括纸上谈兵一般,把企业经营说得那么简单,认为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能坐等成功到来。实际上,一个公司运作起来要比指挥作战还要复杂,所以,对于这种“思想者”,任正非的处置非常坚决。
有个刚毕业的高才生,刚进华为不久,就洋洋洒洒地给总裁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华为的经营战略问题发表高见。任正非看后,大笔一挥,批道:“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有,建议辞退!”
任正非的做法也间接反映出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实干的员工,而不是夸夸其谈的理论家,因为关于企业的发展,每个有头脑的人都能说出颇有见地的想法,但仅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思想如果不能转化为具体方法并衍生出结果的话,再高明的思想也只是空中楼阁。
从员工的角度来说,能在工作实践中提出改善工作效率、提升效能的建议是非常可贵的,但如果像刘威那样脱离了基本工作而大谈企业制度改革等理论性的概念则是不切实际的,是不可行的。这样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本职工作,影响到你的收入,令你陷入刘威那样的尴尬境地——这倒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会影响到你对工作的态度、你的职业精神,进而对你的职业生涯造成极大障碍。
曾经声名显赫,如今空余蹉跎——职场“焦大”们的抱怨
职场不是陈列历史的博物馆,以往的辉煌没有多少价值,关键是你现在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企业因为你会呈现怎样积极的状态……
看过《红楼梦》的人,对焦大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都十分清楚,这人资历老,毛病多,不说别的,单就那种动不动就将过去的功绩挂在嘴边,并以此为傲的心态,恐怕谁见了都会感觉不舒服。其实,不单是在文学作品中常有类似的人物出现,看看我们身处的纷繁复杂的职场,“焦大”式的人物恐怕也不在少数!
“你知道吗?小陈,我来这家公司已经整整7年了,公司创立时我就来了,与公司一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公司从最初年收入只有40万,到现在半个月就能达到这个数字,这里面我的功劳可是不小的。不是我吹,有一次,要不是我费劲辛苦拿下一个供货单子,公司那个月的工资可能都发不出。
“小陈,你慢慢就会明白的,如果没有我,很多客户根本就不买我们的账,公司完全是看在我平时跟他们关系不错的分上才与公司长期合作。你看啊,我几乎每个月都要陪客户去吃饭、去打高尔夫球,有时候还得用自己的钱给他们塞点好处。公司一半以上的业务都是我揽的,要是没有我,公司还不一定是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