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著名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除了要在节目内容树立权威外,还要在国家标准语言的使用上比同行高出一筹。如在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就是纯正英语的同义词。BBC多次采取各种措施,对播音专业人员和编辑记者提出明确要求,力图清除其中的美国音和修辞、语法上的有失英语规范的问题和错误。《伦敦时报》在评价该媒体出版的《广播体例手册》时说,“它是一份期待已久的净化广播语言的手册,也许今后英国人语言中的土话、粗话、美国腔、不准确和不雅的用词会因此减少。”在我国,广播电视被明确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播音专业人员不仅是话筒前进行语言创作的主体,实际上也具有履行国家公务的性质。周恩来总理在“普通话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的话”中使用“就是”这一词,三部委在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有关文件中使用“必须”这样的字眼来强调广播电视语言的规范性,足见国家对规范汉语的重现,足见播音专业人员肩上的重任。
广播电视无疑还是现今我国最为有效的传播媒介。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标准语言的方式也只是听广播、看电视。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国内处于使用中的电视机就有3亿台左右,加上近年来大力推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人的声音将在祖国版图的每一个角落响起。所以,无论你承认与否,广大播音专业人员都是在推广普通话、实现“语同音”这个巨大语言工程之中的示范者,是这个最深入、最广阔的大课堂中的教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就发表了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中明确指出“电台广播员、电影和话剧演员,他们也都是语言规范的宣传家,每天有无数的观众和听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向他们学习。
他们在普通话的推广上,过去有过很大的功劳,今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推广普通话的情况下,他们将起更大的作用,自然也就必须加强他们的语言的规范性。”著名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广播爱好者》上著文指出“广播工作者在语言规范化的工作里头是重要支柱,希望广播工作者把语言规范化这个观念牢牢地记在心上,坚决贯彻在写稿、改稿、播音各种工作里头。”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播音专业人员,他们在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各个时段都为这一伟大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多年的播音生涯中,以表率的身份走在“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前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听众和观众。以齐越、夏青、林田、林如、费寄平、沈力、赵忠祥、铁城、方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和节目主持人,用他们规范、优美的普通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以齐越、徐恒、张颂等为代表的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的老一代教授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掌握高纯度普通话的播音人才。我国普通话的推广离不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广播电视语言与共同语相互影响。广播电视语言由共同语决定,共同语的发展变化又受广播电视语言的推动。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共用语(标准语)在内也会由于具有广泛影响和主导作用的语言使用群体的影响,使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广播电视语言尤其如此,且以语音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也就是说普通话音系所采用的是去除土音成分的北京话音系。再如“z、c、s”三个声母的发音。多数人将其成阻部位认定为舌尖与上齿背。但是,由于这样成阻易发生吐字杂音,所以,新闻节目主持人专业人员在话筒前多以舌尖置于下齿背,抬起舌尖稍后部位与上齿背成阻发音。这种发言方式现如今已被众多语文教师采纳,并已得到了语言学界的认可,认为它具有美化声音表达的作用。上述这个例子显示了新闻节目主持人对大众的影响力,因此,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大的。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播音专业人员语言的标准化对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有很大影响。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但是汉语的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够高,它的使用范围仅局限于中国本土及东南亚少数国家。用汉语代替世界语暂时是不可能的。这一现实是与中国近现代的封闭落后状况直接相关的,并非如有的外国学者所说汉语言学习存在语言本身的障碍。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升级,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开始升温。有资料表明,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与日俱增。国外的一些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东京大学、汉城大学、墨西哥大学、新德里大学都相继建立了汉语系或汉语专业。为了增强语言的通用性,他们教授和学习的汉语都是普通话,并且大多把我们国内广播影视的语言文字的实际作为规范。对我国广播电视中不规范的语言成分分辨不清,全盘接收,不利于汉语走向世界。
广播电视节目定点播出,不像录音带、影碟那样,可以随自己心愿欣赏,不清楚或精彩之处可以反复听、反复看。因此,广播电视语言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以“明晰”为核心,达到“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目的。如果新闻节目主持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有误,有失规范,就会对受众的“解码”过程产生误导。按照大众传播学的理论,这就形成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它会干扰传播过程,减弱、冲淡传播效果,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都会大打折扣,而实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而要求持证上岗,不失为一个提纯普通话的好方法。
我国广播电视语言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汉语的国际化,并把普通话规范问题列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头等大事。广播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其相关部门的从业自然对普通话要求很高,而其所属院校理所当然将普通话教育列入重点。不仅给予学生一定的普通话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普通话标准发音。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由于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表现还是时起时伏,与规范化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尤其是近些年来,系统内各级职能部门虽然以各种手段强化这方面的要求,但广播电视中语言的污染现象仍十分严重,以致引起富有责任心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指责和批评。在人们日常接触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不规范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人的语音方面。一般可分为读音不正和发音不准两种情况。张颂教授在《中国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中有系统专门的研究。我们作简单的概括,如下:
1读音不正
人所共知,读音的确认和更改,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在公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的同时,要求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此表为准。之后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也以此对原版本作了相应的修订。这些工具书为我们提供了读音的依据。但是,在播音专业人员中却有一部分人“有法不依”、“自行其是”,依照自己的习惯或想当然去发音,以致出现许多错误,造成极坏影响。
所谓“讹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读错音,它引起的种种麻烦和误会实不应被我们忽视。
2发音不准
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称为“遗留问题”,指发音人已经脱离了他的第一语言——方言,发音趋向已比较明确,但对普通话语音的把握还不到位,留有不同程度的方言痕迹。主要表现在“平翘”、“尖团”、“n—1”、“前后鼻音”、“ao、ou”、“o—e”的分辨,高调音值、声调音值不够,缺少轻声、儿化,轻重格式倒置等几方面。另一种情况是发音人原本可以流畅、准确地使用普通话,但在语音的整体面貌上表现出有外来的或某种方言的色彩,这种做法带有故意的性质,如“英语味儿”、“港台味儿”、“粤语味儿”等。这种情况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第三种情况是发音人吐字含糊不清,偏离了正确的发音,影响到语音的可懂度。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发音人没有掌握人体发音的一般技巧。总之,发音不准是语言交流的一大障碍,其负面影响应为人们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