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背景只是进入社会的一张通行证
“名校背景只是你的一张通行证。”工作了近四年的小管面对炒得沸沸扬扬的“废物”之争,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管是北大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商业银行,现在已经升职做客户经理。
“越是名校毕业生,越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小管认为,现在社会把名校毕业生炒得太过了,“关注度太高,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和很多人一样,巴不得自己的学校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工作以后就明白了,关注越多,你的压力越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在他看来,企业和学生双方的过高期望是造成名校毕业生成为“废物”的重要原因。社会的过度关注误导了企业,使他们以为名校毕业生每方面都很强,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也受到此类误导,自视甚高而忽略了实际能力,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被过度关注成为名校的难言之隐
实际上,社会的过度关注所波及的不仅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还影响到了名牌大学自身的发展。
“说实话,北大的确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一位北大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他所指的“好的环境”,是希望媒体和社会对学校的事务能少关注一点,为北大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氛围。“过度关注让学校不能很好地发展教育,我们希望安静一点,不要动不动就拿北大开涮。”他说,北大现在已经刻意低调,希望能务实、稳妥、扎实地进行一系列工作。
格式化大学生初涉职场十一大病毒
病毒一:求职面试的虚假和浮躁
假学历、假文凭、假证书以及装帧精美的虚假简历,甚至徒有其表的各色人才“包装”泛滥成灾。例如,某外资巧克力厂商的招聘会上,一名应聘女学生向面试经理特别提出,自己从头到脚连眼睫毛都是咖啡色的。
病毒二:职业理想成为借口
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往往愿意归罪于学非所爱,学非所用。
病毒三:择业强求“门当户对”
很多人在找工作时喜欢按门第划分,如北大、清华就应对应IBM、惠普等国际大公司,但是这样造成了大量未能如愿者的失魂落魄甚至自暴自弃。
病毒四:毕业就业只顾伸手
大学生毕业后择业时,普遍有一个心理的误区:他们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学业有成,接下来的就业工作是该向社会“伸手”的时候了,觉得应该得到和收获了。
病毒五:就业指导不规范
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出现了两种病态的发展形式,一种是强化求职面试的技巧和攻略,自内而外的“武装”,细化到如何揣摩面试经理的丝毫变化以投其所好,有的职业顾问所教的职业技巧是在面试的时候怎样着装,怎样说话,甚至告诉学生该不该穿高跟鞋。另一种是用人单位直接大规模地“进入”学校,然后为学生尽快完成工作的“速配”。
病毒六:人才的“揠苗助长”
如今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会说自己的压力太大,比如某个学生刚刚开始工作就已经规划好3年之内要挤掉主管,5年后成为总监,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万的职业经理人。为此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不惜花费几十万元读MBA,但最终因把身体累垮了,没有完成公司的任务而被解雇。
病毒七:参加招聘会衣着不得体
病例:小李刚刚踢完球,就回寝室拿了简历奔向招聘会现场。他的球衣被汗水湿透了,腿上、球鞋上还带着操场上的泥巴。在招聘会上,几乎所有的招聘单位看到他都会皱眉头。
病毒八:个人材料准备过详,过简或不真实
病例:小周拿着10份自制的各有50多页的个人材料走进招聘会场,就像搬着一摞书一样。有人拿到他递上来的个人材料,想找“英语水平”这一项居然用了两分钟的时间。结果多数他投材料的单位都只是问了他两三个问题就草草了事,因为他的材料翻起来太麻烦了。
病毒九:二次面试心态失衡
病例:一家企业经过甄选,选定了20个求职者进入第二轮面试。在其中的笔试环节,有一道题是:你对企业有什么期望?很多人回答的都是“期望企业给我更好的发展机会”等,只有四五个人回答“希望企业在行业中能够独占鳌头”。最后胜出的是这四五个人,他们的心态是端正的。
病毒十:摔倒在职场第一步
病例:小王是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以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学历自傲,与同事总是格格不入。后来在公司第一次裁员的时候,他榜上有名。
病毒十一:求职过程过于技巧化,本末倒置
病例:小于从大四上学期开始,买来了一堆关于求职技巧的书;学校里每次求职指导的讲座他都去认真地听,仔细地记,将这些技巧都娴熟地记在脑中。但是一直到毕业前夕,他还是没有找到工作。
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之六大怪现状
2003年11月23日,北京地区2003届毕业研究生首场招聘会开幕,但那些硕士大多愁眉苦脸,难道工作就那么难找吗?
怪现状之一: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自信
“硕士怎么了?现在硕士生也遍地都是。”一名应聘的硕士这样沮丧地说。这次参展单位一共298家,需求人员合计6 300人,购票进入场馆参与招聘的达到30 000多人。心仪的职位,递上简历却遭到拒绝的尴尬场面也比比皆是。
怪现状之二:“专场”不“专”
虽然名字是“研究生专场”,但在招聘现场明白标出要“本科生”的单位也为数不少。据统计,6 300名人员需求中,本科生需求人数为485人,达到总需求的7%左右。仔细问问,也有不少企事业单位对学历要求并不十分苛刻。如果自身条件适合应聘职位,本科生照样能在这次“研究生”招聘会上找到饭碗。
而实际上,到场的求职者里,手里举着本科生简历的寥寥无几,看来很多人是知难而退了。反倒是一对男女朋友,女方(本科)因为陪男方(硕士)来参加招聘会,投出了几份简历。
看来,绝对不能被“专场”的牌子吓住,应届生一定要鼓足勇气,多参加一些招聘会,以免许多好机会在你的面前悄悄溜走。
怪现状之三:招聘单位类型单一
这次招聘会是由北京市人事局举办的品牌招聘会,由政府机关出面组织的招聘会,出席单位应该相当全面,涉及面也应该很广。但实际上,参展单位中高校占14%,研究院(所)占18%,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占36%,民办企业集团等占1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占5%。研究生的招聘会与跨国公司彻底绝缘,三资企业几乎没有。招聘单位的外资色彩如此淡薄,也是一大怪事。
怪现状之四:我该用什么方式爱你
在招聘会上,对财经和IT人才的需求量不算少数,但问题就在于相关专业的求职者更多,同时用人单位对这两个专业人才的要求都非常苛刻,给那些充满信心,打算和竞争者一较高低的求职者泼了一桶凉水。
上述行业的用人要求有如此高的壁垒限制,令众多人望而生畏。任凭你专业课成绩再高,学校再有名气,知识结构不符合,一概免谈!而实际上,高校的专业教育再细化,也不可能具体到跟实际工作内容完全契合。所以,拿学位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真正有用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就要费一番工夫了。
怪现状之五:“应届生”三字难倒英雄泪
这次招聘会上,不乏打出“招聘2003应届毕业生”的牌子的单位。乍一看,不错啊,现在不要工作经验的地方少啊,恐怕也就只有这种专场招聘会上才找得到。有人赶紧上去递简历,“老师,您好,我是去年毕业的,但当时不想工作,就继续在英语班里进修了一年,您看……”“对不起,你这样的不算应届生。”就这样被拒绝了。对许多单位来说,毕业当年没找到工作的学生都是被人挑剩的,人家不要自己怎么能要。这种用人做法既幼稚,又武断。
怪现状之六:只认简历不认人
此次招聘会又一怪事是:本是双选会场,但实际交流并不多,不少人只说了一句话就没人理会了。有的用人单位只是派一个人收简历,根本没有所谓见面、交流、双向选择的过程。反正你递过来我就放桌上,我不劳神跟你说什么,你继续忙着去别家递交简历。不过,这样也还算不错,真的报了自己的专业名字,稍不符合,就恐怕连递简历都没人收了。
一年后,我的名校文凭贬值了
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张芊毕业后在广州一家报社工作。由于干得不开心,她萌生了跳槽的念头。起初,她把再找份工作看得很简单,认为就凭自己的复旦文凭,找份差不多的工作根本不会费力气。没想到,在接连几次面试中,和人家说自己是复旦的,对方脸上一点反应都没有。
她感觉这和她一年前找工作时的情形大不相同:“那时,只要一自报家门,招聘的人没有不对我另眼相看的。难道仅仅一年,我的名校文凭就贬值了吗?”
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赵璐和张芊有着同样的困惑。毕业后她在一家专业网站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份工作枯燥乏味,收入也不理想,就找了个机会和经理面谈,想换一个部门,并且提高工资。
“我是北大毕业的……”没等赵璐说完,经理就打断了她的话:“我关心的是在这一年里你比别人多做了什么。”
一个名校身份是找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和最权威的介绍信,很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对此深有感触。不管总体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在一家事业单位多年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王女士说,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所毕业的学校可能是判断一个人基本素质最可靠的依据之一。而从大学生变成有工作经验的人以后,这个人的能力、水平都可以在最初一段时间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所以,名校的光环往往只能够在你工作的第一年里给你帮助,而一年以后就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了。
三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阎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我最怕的事情就是领导提起我是清华的。因为那就意味着我有什么工作没做好,领导不满意了。”
目前,赵璐还暂时留在原来的岗位上,因为她明白“等有了点成绩再提要求也不迟”。而张芊如愿以偿,跳槽到一家自己喜欢的媒体。她说,成功的关键是她及时调整战略,在面试时充分展示了自己在一年中取得的成绩。“不过在别人看来,第一份工作没干满一年就走人,多数时候是会有一些想法的。这就需要你有勇气去面对这一切,还得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不想就业一族
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毕业生求职竞争日趋激烈。在许多人感慨就业难的情况下,“不就业”一族却在悄然增多,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毕业分配的机会。2002年底,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不就业的人数仅在5%左右。其实有些城市远远超出这个比例。
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为例,在2004年应届毕业生供需比高达1∶6的良好就业形势下,学院209名毕业生中却有20%左右的人选择了不就业。据了解,报考研究生是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的首要原因。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选择不就业的40多名学生中,就有16人是为了考研究生而选择不就业。除考研外,出国也是高校学生选择不就业的一大原因。自主择业、个人创业也是不就业族为自己规划的主要出路。比较新潮的是,近年来有少部分女生准备毕业后结婚,婚后成为全职太太。她们在毕业前夕也放弃了就业机会,加入不就业一族。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日益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有信心。而且,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倾向很强,这导致了他们在毕业择业时,找不到合适工作宁可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