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赞美切忌人动云,言不由衷,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下属厌恶领导的虚伪,认为这是对他人格的极大侮辱。因此领导应当广泛接触各个专业,虽不能精通,但也是个“跨进门坎”的新手,懂一些专业知识,对好写诗的人不妨称之”意境高远,空灵幽远”,对喜作曲的人不妨赞之有莫扎特之风,贝多芬之魂,……独具慧眼的赞美将让员工视自己的领导为知己,拉近彼此间距离,而且也佩服领导的文化素养,无形之中树立了威信。
(3)信任
信任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肯定。信任也是一种奖赏。人们在受到信任以后,便能产生荣誉感,激发责任感,增强事业感。尤其当领导者给予的信任与个人的意向、兴趣、爱好相吻合时,下级工作起来,不仅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就能激发起人们的更大积极性。
领导者对每一个下级都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要在下级的心理上建立起一种被信任感,相信上级是信任他们的,为此领导者必须对所有的下级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能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即使是犯了错误的后进者,也潜在地存在着一种想使自己好起来的愿望。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利用人们求好向上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激励他们前进,使下级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4)爱心
“只要人之都献出一片爱,这世界将会变得更温暖。”这句歌词已然家喻户晓,正是因为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爱心,而领导向下属表示爱心不仅是激励,也是职责。
在西南航空公司总部的大厅内,你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精神。一个巨大的、敞顶的三层楼高的门厅内,满布着公司历史上值得纪念的大事。当你穿越欢迎区域进入把办公室分列两侧的长走廊时,你就会沉浸在公司为员工举行庆祝活动的气氛中——令人激动地布置着有数百幅配有镜架的图案,镶嵌着成千上万张员工们的照片,内容有公司主办的晚会和集体活动、垒球队、社区节目一直到万圣节、复活节,和诺兰·赖安日的棒球比赛。早期员工们的一些艺术品,从墙面到油画都巧妙地穿插在无数图案中。
这里到处可以看到奖品。饰板上用签条标明心灵中的英雄奖、基蒂霍克奖、精神胜利奖、总统奖和幽默感奖(这张奖状当然是倒挂着的),并骄傲地写上了受奖人的名字。
西南航空公司的总裁独辟蹊径,用爱心来激励内部员工,如一位老厂长所说的:“老辈人我敬如父母,平辈人我亲如兄妹,晚辈人我爱如子女。”创造了一种爱意浓浓的环境,不论是总裁本身还是广大员工在这其中,一起创造着经营奇迹。
(5)关怀
关怀不同于爱心,爱心是无时不在,润物细无声;而关怀更多地表现在下属有困难的时候领导能够主动给予“一臂之援”,所谓“患难见真情”是也。
在纳科公司(美国第八大钢铁公司)上上下下,人人都能广泛地感到公司总裁艾弗森对他们的关怀之心。
1973年一家钢厂失火,死了4个人。尽管艾弗森知道公司已给这些人买了人身保险,他们的家属会得到赔偿的。但他仍要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他建议公司给死难者的12名孩子提供大学奖学金,他的下属同意了,但他们指出这将违背他自己定的规定:对所有雇员要一视同仁。他说:“我们说得对,我们将要为所有雇员的孩子都提供奖学金。”
公司已花了100万美元把1000多名十几岁的孩子送到大学或财贸学校上学,上学期间,每个孩子每年可得1500美元,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这样的方案筑成了强有力的忠诚性。
艾弗森以关怀来激励员工,使每位员工由此而生一种感激之心,工作绩效的提高也就不足为怪了。
(6)宽容
有了领导的宽容,下属就有了“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机会,不会因犯错就丧失得力部下;有了领导的宽容,下属因带有负罪感而竭力为组织效力,所谓“使功不如使过”,正是这个道理。
香港影视大王邵逸夫在一次酒会上与其旗下影星,曾蝉联四届亚洲影后的林黛的母亲坐一桌。席间,林母跟邵逸夫说话,因邵逸夫忙于应酬而未能及时做出反应,结果林母一怒之下将杯中酒水泼到邵逸夫头上。当时举座震惊,皆不知所措,林黛的母亲也意识到自己的唐突而有些惶恐,可是邵逸夫却一边从容地用手帕控干脸上的酒水,一边微笑着说:“老太太醉了!”遂一切恢复正常,宾主尽欢而散。但林黛却对邵逸夫感激不尽,一直为邵氏影业效力至死从无二心。
(7)赏识
所谓赏识激励,就是领导者对有才能、有抱负的群体成员予以重视,对有智力型贡献的劳动者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为之提供实现自我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赏识激励是激励的最高层次,在科学发达、急需人才的现代文明社会,对促进人才竞争、多出快出人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手段。
对一个身怀才干、抱负远大的群体成员来说,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发挥才能、实现抱负的机会和条件。领导者如果知人善任,就应用其所长,并尽可能为之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适宜环境,使其有创造性劳动和发展的自由度。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为下属提供尽可能好的实现自我创造的条件,不论亲疏,量才用人,该提拔的提拔,该深造的深造,该重用的重用。如果使下属感到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那就说不上积极性的调动。
(8)分享
作为一名成功的领导,应设法让部属分享你现有的成果,别忘了,分享是对部下的最大激励。
谁都喜欢晋级,谁都喜欢加薪。主管这样,部下也如此。当主管晋级加薪之时,别忘了底下为你打下江山的弟兄们,设法让他们也有所晋升,或得到些许奖励,保存他们到更好的职位,这才是对部下最大的激励。此可谓,“己所欲,施于人”。
“一人升天,仙及鸡犬”,当你加官晋级,同时也把你的成果与众部下分享,可以想象,部下会是何等的忠诚,这样的组织也必然是上下一心,齐心合力,谋求更大进步的组织;动力十足,也就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效益不断上升可以预见。
以上八条是领导向下属施放自己的情感,实现组织的人性化管理。但就实际生活而方,情感激励不仅要求领导释放自己的,同时也需要他强化部属情感,比如好胜心,荣辱心,信仰等,从另一个角度对下属进行情感激励。
危机激励破釜沉舟
1危机无处不在,危机激励因此可行。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变幻无常的外部环境,面对着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竞争的组织更是如此: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变化,求新、求优、求廉、求异的心理普遍存在,给组织带来新的危机;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竞争对手和新的竞争手段不断出现,任何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的组织,总会被淘汰,这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每一艘下海的小舟或巨轮能够乘风破浪顺利到达目的地,然而海风、暗礁、冰山仍不可避免地闯入我们的视线。企业在一夜之间陨落已不是新闻。常德事件中一纸死亡责任诉讼书将三株送入了破产的深渊;巨人大厦的三条裂缝将巨人大厦引入了资金周转困难的境地;一个体户拿酒精勾兑假林河酒将林河酒打入了“冷宫”……各种事件屡见不鲜。这种危机在外人看来似乎很突然,而且难以置信,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它的残酷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重者一蹶不振,轻者伤痕累累。
其实造成危机的因素早已潜伏在企业中,但由于企业经营者对此没有足够重视,总认为自己现在发展的很稳定,就放松警惕不对危机进行有效的防范,而慢慢的走向死亡。当前市场经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经营中对小事不以为然,觉得只要大事处理好就行了,积少成多,渐渐的雪球越滚越大,以致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很多企业都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便没落衰退了。这似乎已成定律。究其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危机意识,不重视危机管理。比尔·盖茨说过:“如果认为自己的企业已经是最好的时候,那么这个企业也就死到临头了。”
因此,面对外面危机四伏的环境,都能够较早采取措施和行动,不断强化危机意识,实施危机激励。
危机激励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方法,它的实质内涵是刺激人的“安全需要”,让人“居安思危”,不要“盲目自信”,不宜过早“分赃散伙”,“离心离德”让在安全需要上常怀有“饥饿感”,员工才会更加团结、更加努力,警惕环境变化,迎接未来挑战,领导应该释放给让这样一个“信息”:前途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会同在。
虽然我们常说“知足者常乐”,但知足者之所以能乐得起来,是基于当事者对现状的满足。但是,如果整个人类都满足现状的话,社会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也就缺乏了个人“常乐”的前提和保障,以范仲淹的话来说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们都认为这样的人活着太累,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承受生命惊涛骇的打击,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存有危机意识是领导不可或缺的。只有比别人先察觉到潜在的危机,才能笑在最后笑得最好。正因为存在这种意识,70年代日本人曾用他们的“经济型”汽车,给美国人“上了一课”:当石油危机冲击西方市场时,美国人因事先未能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让日本人“钻了空子”——日本产的汽车比美国车省油,所以相比之下十分畅销。
2日本因危机激励而崛起
日本人运用危机激励是出了名的。看日本电影《日本岛大沉没》、《东京大地震》等,还有日本企业界盛行的“怀抱炸弹”的管理哲学,都有助于人们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以“方寸之地”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原因。
我们知识,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奇缺,所以他们用“生存危机”来激励国民刻苦学习、拼命工作!日本有很多人是因“过劳”而死亡的,这在别的国家简直难以想象。另外,虽然有很多的人喜欢日本产品,却不喜欢日本人,但是人们又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敬业精神、劳动力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是世界一流的。日本人对有效管理比美国人更感兴趣。诚然,写出了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教科书的往往都是美国人;但实实在在地活学活用这些书的却是日本人。现代企业管理、质量控制、顾客至上本来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但日本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反而超过了美国。尽管日本在科技发明上迄今为止仍相当有限,但在应用科技发明上却非常成功。
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给自己树立一些无法战胜的“假想敌”,比如1500年前繁荣昌盛的大唐中国,比如自20世纪后半叶傲世称雄的美国。在这样的危机激励中,他们虽然人均GOP已近3万美元,但仍旧在孜孜不倦地努力,似乎没有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潇洒,却保持了长久的竞争力,这令我想起了管理学中的“鲶鱼效应”。
据说,挪威人喜食新鲜沙丁鱼,而渔民们每次从海上归来时,沙丁鱼在途中就死了,唯有一艘船总能带着活鱼返港。其中奥妙就是该船在鱼槽里放了几条鲶鱼,沙丁鱼因受到威胁而四处游动,避免了窒息而死。
虽然说这个名词是现代社会才提出来的,但事实上它的使用是贯穿古今中外的,想来许多人对这幅对联并不陌生:“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