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权谨慎,辨证使用“双刃剑”
1、权力是人类迷足的金字塔
权力是什么?答案莫衷一是。西方政治学界对于权力可谓众说纷纭。顿纳斯·H·隆认为:“权力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造成他所希望和预定影响的能力。”克特·W·巴党认为权力是“在个人或团休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或价值冲突的形势下执行强制性的控制。”《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则把权力定义为“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
不管我们对权力如何定义,它的使用范围应该存在一个核心。很明显地具备三个显著特点:一、“命令”是以对方的“服从”为前提,表述两个行为者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权力是一种强制力,强加给对方后,对方必须服从,否则就会有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后果;三、权力是一种能力,即支配、控制或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从这个核心往外扩散,权力作为社会关系的范畴,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支配、控制和统御,并且有目的地左右和改变他人的行为。将这个框架放置于现实社会结构中,人们很自然地在心目中视领导者为权力的代表和象征。但是,另人迷惑的是并非所有的领导都可以真正行使手中的权力,也并非真正行使权力的人都是领导,这似乎就产生了一个职权不对等的悻论。问题出在胡昭?对权力来源进行细化分析后可以初步作出解答。
(1)权力操作的迷足
具体地,领导权力根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
职位权力,现在又俗称“硬权力”,是由组织中的职位本身所具有的权威产生的影响潜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嘉奖权,即领导者有权表扬奖励、提升自己的下属,为他们安排更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更有意义的工作,授予更多的权威或荣誉;二是强制权,即领导者有权对下属进行批评、处分、降级、停职、解雇等,他们能以多种方式对违抗指令的下属实施惩罚;三是法定权,即领导者在明白自己权限的情况下决定工作开展的方式、时间、人选等,他因为掌握有效的信息和指令,因而可以影响组织成员。
个人权力,现在也俗称“软权力”,是由领导者个人某些特性或素质所产生的影响力。它和职位权力不是一码事,如何培养领导的之中非权力影响力可以参看第一章领导的自我修炼。这样的权力其表现方式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专长权,即具备工作中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使得被领导者心甘情愿地尊敬、信赖和追随;二是个人影响权,即具备高尚的思想品格、道德作风,使得被领导者心悦诚服地敬仰和效仿。
总的来说,一个领导者的权力是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的综合。前者可以为后者的大展拳脚提供舞台,而后者则可以将前者的影响无限扩大,两者在某中程度上来说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有一点却是必须提醒诸位看官的:职务一经确定,权力也就确定了。如果承担职务,有充分的权力,即有职有权,可以用“1”来表示的话,那么有职无权则可用“0”来表示。因而职务权力的大小只能在1——0之间波动,这就是职务权力大小的确定性。个人权力的大小则不这样,它具有因人而异的不确定性。影响大的可以改变历史、全世界,具有无穷大的影响力;小的可以等于零,甚至还可以是有限的局部的负影响,或历史性的无穷大的负影响。故个人权力可以在正无穷与负无穷之间波动。
由于领导者的个人权力是因人而异的,因而具有同样职位权力的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潜力可能不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领导者对领导者权力的感知,也就意味着领导者权力的使用是与被领导者的接受程度息息相关的。接受者的不确定性,也就导致了在现实中,以广泛的社会制度为根本的法律以及规章制度,常常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而组织的权限实际上以表面的服从而告终,命令常常不能被贯彻实施,这是以法约尔为代表的正式权限论的弊端。巴纳德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按照权力接受论,领导者在命令下属服从之前,他是没有权限的。这也就抹煞了许多领导在下属中先声夺人的主导力量。
因此,权力在从领导者拥有到释放的过程中的复杂程度丝毫不逊于金字塔。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有职无权。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由于工作情况不熟悉,业务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决策能力,或者由于人际关系不熟悉,得不到下属的信任,缺乏相应的统御能力,而使得权力旁落,成为挂名的“草包司今”;二是无职有权。有的人尽管无职位、职权,但由于群众威信高,善于出主意、想办法,常常能代替领导去从事一些事务,或者提出的主张易于为群众接受,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个人声望;三是“越位”行使权力;本应该由下级操办的事情。领导因为不放心而插一手,事必躬亲,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或者跳过直接上级领导而向更上级的领导请示,引发内部矛盾等。
2对权力结构的迷足
权力不只在操作复杂程度是上类似于金字塔,而且在组织结构上也类似于金字塔。组织机构在其发展中往往不自觉地造就了权力的金字塔,大家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就是越在上层就越能够彪显自己的能力,越能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因此,从这个结论出发,许多人常常将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的重要性本末倒置。当然,这种思想有它的社会成因:中国自古强调做人需“立功、立德、立言”,把“立功”排在首位,是为它最符合儒家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宗旨,也是满足个人本能的虚荣心和权力欲望的捷径。所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在权力的金字塔上站得越高,距离“立功”的目标也就越近。
综观古今中外,孜孜不倦追逐高职位者的人数不胜数,或卑躬屈膝;或耍弄权腕;或大肆杀戮,但最终,他们可能占据高位,却依旧两手空空,靠恐怖高压来维持统治,结局自然很悲惨。酿成这样的悲剧,只能证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权力”,并忽略了个人影响力在权力中的巨大潜在力。没有高超的个人修为,工作难以开展,下属难以驾御,命令难以实施,占着职位也无济于事领导应该将自己的任务谨记于心,那就是——,谋求组织发展的途径,而不是为保信权势目的是寻找成功,是让你的工作结出丰硕果实,而将自己陷入挂羊头卖狗肉的难堪境地。因为一旦失去组织发展的土壤,那职位再高也是虚衔一个切记,职位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没有个人权力为职位权力做铺垫,使得后者的任命水到渠成,那会重蹈猪八戒的覆辙——被权力这把“双刃剑”倒打一耙。
2、用权不当反自伤
(1)用权防猛
从本质上说,职务权力是一种强制力,这种权力的作用主要源于被作用对象的畏惧心理。但是,人的心理都有一定承受能力,如果用权过猛,超过了作用对象的承受能力,权力的作用反而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以至于不属因为恐惧、愤怒、焦虑等情绪而产生反抗、攻击行为。
三国里,张飞因为悲痛关羽被杀而要求部下急速整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因为他急于求成,不但没有给部下留下宽裕的时间作准备,而且严厉处置了两个为大家请命的下属,还规定着谁要是完不成任务就斩首示众。如此严苛的规定自然使得官逼民反,最后他死于部下之手,这不能不说是领导策略的失败。这样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只是我们很少用领导学的原理来解释罢了。其实王朝衰亡除了日积月累的行政弊病之外,统治者的暴政常常是最直接的原因。这方面最著名的恐怕要属秦始皇了,他虽然掌握天下权柄,虽然有宏才伟略,虽然建造了长城等金城汤池,但是就因为行事严苛,专断跋扈,上行下效,他的儿子和手下就更加变本加厉,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一呼百应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不是亡在起义军手中,而是败在自己的用权过猛,这样的领导神仙也救不了。
尽管这样的事情家喻户晓,但是许多人就是情不自禁地犯这个毛病。主要表现为:一是迷信权力的力量,往往喜欢用强制命令的手段,动辄批评、大声吆喝,表面上下属是伏伏贴贴,唯唯诺诺,其实多是口服心不服;二是有的领导不考虑下属执行的实际情况,常常用高压安排超负荷的任务,引发下属的抵触憎恨心理。这样的结果不是人心离散,工作质量不佳,就是造就了大批“会说话的机器”,这个组织没有创新力。
(2)用权防独
听不见不同的声音是领导的大忌。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导致事件的复杂性,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领导未必时时是、处处是智者:他可能当局者迷,可能信息失灵,也可能对新环境、新人际关系不熟悉。这时候集权专断只会让自己陷入“昏君”的境地,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虚怀纳谏是必要的,慎重考虑别人的建议也是必需的。退一步说,即使你十分英明神武,时间总是有限的,整天都在忙碌于琐事而忽略对全局的关注、未来的前瞻,这样的组织发展何在?更或者你精力充沛到足以解决组织从现在到未来的所有问题,但是人人都终将面对死亡,到时候大权独揽几十年的你,没有给部署充分实践空问以磨练能力的领导如何去寻找一个理想的接班人?
比如希特勒,他行逆施固然要失败,但其独裁统治的方式也同时决定了失败的命运。“台风计划”(这是希特勒进攻莫斯科的作战代号)在开战之前,德军高层就如何进攻苏联产生了严重分歧。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为首的陆军总司令部坚决主张全力进攻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认为德军有余力同时攻下列宁格勒以及歼灭其他地段的苏联守军。他固执己见地认为这些将军的脑袋已经被过时理论弄得陈腐不堪,坚决分兵进攻,最后贻误战机,赶上了俄罗斯连续不断的秋雨季节和冬季的冰天雪地,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导致“台风计划”的失败。
如此独裁用权具体表现为“家长制”、“一言堂”:一是领导者自以为是,对下属不屑一顾甚至对异己者报复打击;独拥大权,实行“皇位”终身制世袭制,最后将外界赋予的职位视为自己的家产而以权谋私。
这么说并不是否定领导者不需要自主决断,或者分权、授权就是“万能钥匙”,只是要求领导者在维护自己权威的同时不要忘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以及让下属分担部分权力,这样才能使整个组织有效稳定地发展下去。
(3)用权防散
权力分散可以集思广益,各自开拓一片蓝天,这不是坏事。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突然爆发某种危机事件或者集体需要从全局做出某重大决策时,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这只会影响整个操作流程,有甚者更是因为总体决策有损自己部门的利益而从中作梗。历史上唐朝的“藩镇割据”引发的安史之乱在今日依旧可以警醒后人,而现实中行政规划里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如何分配以更好地服务于全局,这些都是尚待计论和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我国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正是因为最终的决策需要有人拍板,需要有人在众多意见中抉择出最优方案,需要有人敢承担责任。否则,意见再多,讨论再激烈,最终都只是纸上谈兵,贻误时机,毕竟成功只有通过实践来实现。
这里古希腊最终被罗马打败,管理混乱就是一主要原因。当民主政治普遍在各城邦施行时,国家法律赋予所有成年男子参与国家事务决策的权利。包括军事将领任命在内的所有很可能十分紧迫的事务,也需要几万公民七嘴八舌讨论投票后才能敲定,如此效率比之军纪严整、上传下达、简洁快速的罗马军队可谓天差地别。最后,希腊人的人权得到了保障,但他们却失去了这一权利赖以生存的土壤。
因此,在分权、授权成为一种时代趋势的今天,我们应该慎重再慎重,深度把握问题,切不可随潮流草流草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