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地感知你的伴侣
“有一年的春季学期,一个名叫斯坦的女孩子选修了威廉姆·詹姆斯的哲学课程。期末考试那天的天气和今天一样好,考试的内容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之类形而上学的东西。斯坦这个女孩子很特别,她看完题目后,在自己的答卷上写下一句话:‘在今天这样美好的天气里答题考试,甚为可惜。’然后,她离开了教室。哲学老师威廉姆·詹姆斯给了她A的成绩。”沙哈尔老师今天开场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人群中顿时响起了一些桌椅摇晃的声音——今天也是个不错的好天气哦!沙哈尔老师马上补充:“不过你们可别如法炮制哦,我很欣赏大家能在这么好的天气里依旧坐在教室里听课,其实我也有考虑在外面上课。”我们果真能够去哈佛大学的某一处草坪上上积极心理学,那么就再也不用担心旁听席的位置不够了。
今天要把上次遗留下来的人际关系的部分结束,然后开始本门课程的最后一个内容:自尊。
沙哈尔老师在之前的课程中提出了人际关系的很多要点,讨论如何建立和保持持久的爱与激情,也讨论过维持最佳人际关系的四个要点:努力工作、学会暴露真实的自己、允许双方关系中出现冲突和积极感知。
“允许双方出现冲突”为什么可以帮助人们维持关系呢?美国文学史中的巨匠爱默生曾写过一篇论友谊的文章,他在其中谈到了“理想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那些一味妥协和奉承对方的人;而是最佳对手,真正的爱护、关心我们,以至于会挑战我们、鞭策我们、帮助我们的人。沙哈尔老师的观点无疑是与此一致的,他认为如果一段关系中没有任何冲突,便不会有所谓的最佳对手。也就是说,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冲突和矛盾才能更加了解对方,也更加了解自己需要一个怎样的伴侣。理想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没有冲突的,总会有摩擦和磕绊。
“积极的感知”,也就是要对方懂得关注优点、并且创造优点。这一点是有点难度的。在沙哈尔老师的第一节课中说道:“探索问题的第一步是要学会提问”,我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蜜月期后,人们通常会问问题出在哪?要怎样去改善我们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不过我们只看到了问题,忽略了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我最感激伴侣身上什么品质?回想一下,他/她身上曾经有什么东西特别地打动你,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好好地给自己一段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再比如:为什么我们一开始能相处的很融洽呢?我当初最欣赏他/她什么地方?只有去关注那些积极的因素,才能让它们升值。很多时候,我们苦苦寻觅的真理找上门时,我们却拒绝了它,因为我们没能真正认出它。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沙哈尔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一天,妻子下班回家对丈夫说:“我升职了,这个机会我等了很久了。”丈夫该怎么回答呢?
回答方式 建设性的交流 毁灭性的交流
积极的交流 这是最理想的方式。丈夫回答:
哇,太好了,快告诉我详细的情况,老板把你叫到办公室说的吗?我们该叫上朋友庆祝庆祝。你干的太棒了,我真为你高兴。 丈夫回答:
天呐,这意味着我们相处的时间变少了,孩子们怎么办?下个月的旅行怎么办?又泡汤了吧!
消极的交流 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丈夫仅仅回答:
恩,很好,不错。 丈夫表现得不感兴趣,转移话题说些不相关的东西:
嗯……你觉得院里的花怎么样?
每种回答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尽管积极地、有建设性的回应是最理想的,却不常发生,尤其在蜜月期之后。蜜月期中,伴侣的新鲜感还在,回答倾向于理想状况。但新鲜感一过去,人们就不再对对方的话感兴趣了。19世纪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到来时,那些不太会积极、有建设性的回应对方的夫妻,关系会更糟,甚至分开;而那些懂得用积极的方式去和对方相处的夫妻关系会更和谐美好。听到这里,我想到一部电影:《朱莉与茱莉亚》,是梅尔·斯特里普主演的,那部电影中的两位丈夫扮演者都是世上少有的懂得积极交流的男人。
其实,这种积极地、有建设性的回答方式不仅适用与夫妻关系,也适用于其他关系领域,比如和室友、家人的交流;作为医生和病人交流;老师与同学交流等等。
当然,积极、建设性的回应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在双赢的事件上才管用。所谓双赢,前提是至少不能伤害对方。态度真诚,换位思考等等,那些沟通的技巧才能发挥到作用。
认识自尊
沙哈尔老师成为一位积极心理学教室的经历,与他自己的心路成长有关,但是他一直没有细讲这其中的因果。今天在讲“自尊”的开头,他终于道出了个中缘由。
“当我读大四时,我发现了一个自己有一点不能理解的事实:我的自尊心很低。尽管我成绩好,拿奖学金,和亲友们关系很好,运动方面也表现出色。也就是说,我竟然被成功拖累了。什么意思呢?每次当我取得一定成绩时,我的自尊心的确会上升,就像石头被推往山顶;但维持不了多久,它又会回到原来的水平,甚至更低。为了重拾自尊,我需要更多的奖励、更大的成绩,需要更大的努力推动石头到山顶。就这样,我的自尊心就被推上去,落下来,周而复始。大四的时候,我选修了一门关于童话故事的课程。我的期末论文是关于自尊的,甚至我的博士论文也是围绕自尊来写的。今天我就要跟大家分享一些童话故事的精髓和其他一些关于自尊的研究观点。”
自尊是人际关系、幸福感的基础。沙哈尔老师在做论文研究的时候,将自尊分成了三种:依靠性自尊,即他人肯定和表扬产生的自尊;独立自尊:不受他人干扰,自我产生的自尊;和无条件自尊:自然存在,相互依赖的自尊。
提到自尊的时候,我们都会问问自己是否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这个只有自己的感觉才能说清楚。其实,自尊心和幸福感一样,是不需要和别人比较的,只需要问自己:“我怎样能增强我的自尊心?”
沙哈尔老师引用了美国自尊研究的鼻祖、一位有50年工作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和哲学家伯兰登对自尊的定义:“自尊是一种认为自己有应对生活基本挑战的能力、值得追求幸福的倾向。”这个定义中提到了两个概念:个体的能力和个体的价值感。这两者都很重要,否则会造成较低的自尊水平。
例如:沙哈尔老师当初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很能干,不管是学业、运动生涯还是人际关系都不错,但他的自尊心水平还是很低,因为缺乏“价值感”。伯兰登继续说:“我们人生中做出的所有评估,都没有对自我的评估重要。”因为我们一直和“自我”在一起,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独处的时候,或是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我们环顾周围,还是检验自己,几乎每个人的自尊心都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为什么我们不能忍受自己的自尊心被伤害?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地去提高自尊心?这是因为自尊心对于我们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首先,它能使你的性格有较强的韧性,以应对焦虑、抑郁和不可避免的困难。另外,自尊心也有助于获得成功。还记得在最初的课程里,我们学到区别最成功人士和普通人的标志:一个是对知识的渴望,不断的提问;另一个是相信自己会成功,相信自己很重要。另外,自尊心还可以增加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