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向“奇异点”要问题。奇异点,是异乎寻常的点。异常现象可以提供新的机遇,或者引发创新,带来变革,也可以引发破坏,从而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五,向“结合点”要问题。上下级之间、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甲乙方之间、单位与外部环境间、计划的两个环节之间等,都属于两个事物的连接部位,即结合点。结合点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为什么?因为结合点部位是信息的集散地,是矛盾的集中地,是人们注意力的关注点。找准了这五点,不仅容易避免出现引发损失的问题,还能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而且由于善于探寻问题,很可能还有新的创造与发现。
专注于有效的工作,忙在点子上
能够时刻专注于有效的工作是一个人提升工作效能的最佳方法。一个人只靠忙并不能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善于把握重点,能够时刻忙于要事的人才能够取得好的结果,成为工作和辛勤劳动的受益者。
“最近比较忙”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在讲究效率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学习,忙着消费……“忙”字成了很多人心头唯一的关键词。当然,也是无数因为只靠忙并不能直接为我们带来满意的结果。
美国的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说过,“勤劳不一定有好报,要学会聪明地工作”。拉金先生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只靠忙并不能保证取得好的结果,只有善于时刻忙于要事的人才能够取得好的结果,成为工作和辛勤劳动的受益者。
能够时刻忙于要事,专注于有效的工作是一个人提高工作效能的关键。区别一个人工作效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不是看他有多么努力地工作,而要看他能不能时刻忙于要事,忙在点子上。
这一点对于员工来说尤其重要。一名员工如果无法分清什么工作是有效的,什么工作是无效的,那么他将会忙忙碌碌而一事无成。
詹妮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大学毕业后,在求职上并没有费多少周折,就顺利地进入了这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因为她精明能干、善解人意,当然很受老板的赏识。进这家公司没有多久,她就由普通员工提拔为经理助理。
为此,她工作更加敬业,每天的工作都帮老板安排得井井有条,和同事关系处理得也很好,单位的同事们都很友好地待她。
詹妮在这里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得心应手,心情也很舒畅。在这家公司里,与她同一届毕业的同学当中,她是做得最好的。所以,难免会有同学打电话来询问她一些关于工作上的事情。
善解人意的詹妮,每当接到电话,就积极地帮助他人出谋划策,帮他们解决很多工作上遇到的问题。
这样一来,她就无法专注于有效的工作上,经理也批评过她,说:“你做这些虽然帮了同事、同学,甚至对提高公司其他人员的工作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可这些事对你来说毕竟都是无效的,这些无效的事迟早会误了公司和你自己的大事。”
但詹妮依然故我,每天还是忙忙碌碌的,热心地做着她的很多分外事。
一次,总部的老板打电话过来,结果电话一直占线,而这一次老板的电话是通知詹妮的经理:有个重要的合同要与他协商。结果,老板一直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把电话打进来。了解电话占线不是因为詹妮的经理在洽谈别的生意,而是詹妮接了一个电话,正在热心地帮助别人,做那些无效的工作后,老板一句话没说就把电话挂了。
直到有一天,正当詹妮在修改一份公司报告时,老板从总部发过来一份传真:
詹妮很出色,也很努力,但是她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哪些事才是对她和对公司最有效的。我希望下次见到的不是詹妮,而是一个能专注于有效工作的员工。
詹妮被辞退了,同事们都感到很吃惊。
后来,这家公司在招聘时,面试题中就多了一项——你认为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效的?
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效的,会使你在工作中事半功倍,处处领先于别人。一名优秀的员工不仅要勤奋工作,还要时刻专注于有效的工作,不仅要正确地做事,而且还要做正确的事情。
王波是国内一家知名汽车配件公司的王牌销售员,他主要客户都是家用汽车制造商。在公司,王波可是一位真正的风云人物。由于销售业绩出众,他不仅收入颇高,而且在公司内部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他可以使用公司的A级会客室接见客人,甚至连公司高级管理层都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关于市场的问题。据公司内部传言,如果不是因为王波坚持不肯放弃销售员职位的话,他很可能已经升为公司的销售总监了。
和大多数销售员不同的是,人们很难看到王波慌慌张张地到处拜访客户,他也不会像许多销售员那样一到办公室就拿起电话拨个不停。跟这些销售员相比,王波显得镇静从容得多。实际上,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等着接电话,因为他的很多客户会主动为他介绍更多新的客户。
“不断拜访新客户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王波在公司内部刊物跟大家交流经验的时候这样写道,“但坦白地说,这并不是一个特别讲求效率的做法,尤其对于那些已经建立了一定客户基础的销售人员来说,维护已有的客户关系似乎更加重要。
“首先,那些曾经使用过我们公司产品的人往往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产品,而且维护老客户的费用通常要比培养新客户的费用低一些。如果,你对我们的客户做一下仔细的分析,你就会发现这样一条规律:我们只需要投入20%的精力维持老客户,就可以获得80%的效果。如果说成为王牌销售员有什么秘诀的话,这就是我的秘诀。”
王波在这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最有效的事情上,把握住正确的做事方向。
找出工作中有哪些不需要做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把精力都集中在有效的工作上。有经验的园丁往往习惯于把树木上许多能开花结果的枝条剪去,一般人会觉得很可惜,但是园丁们知道,为了使树木能更快地茁壮成长,为了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饱满,就必须忍痛将这些旁枝剪去。否则,将来的总收成肯定要减少无数倍。
那些有经验的花匠也习惯于把许多快要绽开的花蕾剪去。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花蕾不是同样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吗?花匠们知道,剪去其中的大部分花蕾后,可以使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剩下的少数花蕾上。等到这少数花蕾绽开时,一定可以成为罕见、珍贵、硕大无朋的奇葩。
做事就像培植花木一样,与其把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埋头苦干,肯定可以取得杰出的成绩。
世界上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干不够,而是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大好精力被浪费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上,而他们自己竟然从未觉察到这一问题。如果把心中的那些杂念一一剪掉,使生命力的所有养料都集中到一个方面,那么他们将来一定会惊讶——自己的事业竟然能够结出那么美丽丰硕的果实。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条优秀企业的效能定律,它要求员工在工作中找到正确的事情,之后用适当的方法将该做的事情一次就做到位。
如果你到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进行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悬在车间门口的条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 简称DIRFT)”,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第一次做对的概念是中国企业的灵丹妙药,同时也是我们提升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法则。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的人并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问题,无事必生非,他们是在破坏性地做。
——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他们永远在等待、拖延,什么都不想做。
——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他们是在没有目标地工作。
——10%的人没有对公司作出贡献,他们是“盲做”、“蛮做”,虽然也在工作,却是在进行负效劳动。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他们虽然努力,却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
——只有15%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绩效仍然不高,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到位,半到位又不到位是最令人难受的。在我们执行工作的过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现在又具备了把它做对的条件,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做对呢?
当我们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时,许多人会反驳:“我很忙。”因为很忙,就可以马马虎虎地做事吗?其实,返工的浪费最冤枉。第一次没做好,再重新做时既不快,花费也不少。忙要为效率忙,而不是在忙中出错。
若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由此可见,企业中每个人的目标都应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克劳士比先生也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这就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如何做才能达到“对”这个标准。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会深深影响一家企业的营运,试想想看,若一位业务人员在第一次没有弄清客户的需求,就胡乱应答“可以”、“一切都没问题”、“我们可以做到”,等到客户签约后,才发现合约内容根本无法符合其需求,造成技术人员或研发人员,需设法解决业务所承诺的各种答案,或造成已投入20%的心力,正准备开始时,客户却表示因为内容不符,不想签约。那是多么可惜,也是多么浪费啊。有可能成为你的顾客的潜在客户,却无法成为你的顾客,浪费了多少位员工的时间及心力,却还是没有办法弥补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