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成败得失一念间。之所以在一念之间,就在于你重视与否,重视了自然会加倍努力。在职场中,如果不向对手看齐,不向之着力,漠然视之,不屑一顾,对手必然将你甩在身后;如果将对手重视起来,努力将自己打造完美,不但可以以最大的概率战胜对手,同时也让对手无可趁之机来超越自己。重视,是从心里开始的与对手的角逐之战,乃是善于竞争者的杀手锏。
永不服输是鹰制胜的法宝
在为生存奋斗的过程中,鹰经历了残酷的生存竞争,但也恰恰是竞争的异常残酷,才使鹰具备了永不服输的精神,成为其称霸天空、克敌制胜的法宝。同样,人要是有不服输的心性,就会焕发出想要成功的斗志。
据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青年时期,曾经是一个有不良行为的人物,尽管他聪明机灵,也常常仗义行事,但他常跟一些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不是酗酒寻事,就是打架斗殴。有一次,他与同伴一起将父亲一个好友的汽车偷了出去,在加利佛尼亚兜了一圈,最后开到纽约去赌钱,结果把父亲好友的汽车也输进去了。他父亲知道此事后,非常恼火,对他骂道:“你简直一无是处!”
“我这么聪明怎么会一无是处?”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刺伤了里根的自尊心。从此以后,里根断绝了与那些不务正业的朋友们的来往。为了证明自己,里根开始努力学习,很快便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产业,直到后来成为美国最有威望的总统之一。
每个人都有潜能,这些潜能往往连我们自己也未必清楚,但在遇到外来的刺激的激发下,就会展现出来。在这样的激发之下,人生之局肯定要发生变化。
但有的人在受到外来刺激时,比如,受伤害和侮辱时,没有做出正当的反应,或是感到羞辱,或是恶语相向,最终以结怨告终。这样的结果使自己的人生走向了不利的一面,这种负面的反应实在不可取。
职场中,也有人借着被别人激发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处境,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美国富豪约翰逊决定在芝加哥兴建一座办公大楼,他出入无数家银行,但始终没贷到一笔款。于是他决定先上马后加鞭,设法将自己的200万美元凑集起来,他聘请一位承包商,要他放手建造,自己则想方设法筹集所需要的其余500万美元。
在所剩的钱仅够再花一个星期的时候,约翰逊和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个主管在纽约市一起吃晚饭。约翰逊拿出经常带在身边的一张蓝图准备摊在餐桌上时,保险公司主管对约翰逊说:“这里我们不便谈,明天到我的办公室来。”
第二天,约翰逊得知大都会公司给他抵押借款时,他说:“好极了,唯一的问题是今天我就需要得到贷款的承诺。”
“你一定在开玩笑,我们从来没有在一天之内给过这样的贷款承诺。”保险公司主管回答。
约翰逊把椅子拉近说:“你是这个部门的主管。也许你应该试试看你有无足够的能力把这件事在一天之内办妥。”
主管微笑说:“你这是逼我上梁山,不过,还是让我试试看。”
他试过以后,本来说办不到的事儿结果办到了,约翰逊也在钱花光之前几小时回到了芝加哥。
运用激将法,务必找到并击中对方的要害。就这件事说,要害是那位主管对他自己权力的尊严感。
约翰逊在谈话中暗示,他怀疑那位主管果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主管听了这话,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那好,我就证明给你看!”
在现代职场,确实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竞争。
在一些合资公司,特别是外资公司里,追求工作成绩,希望赢得上司的好感,获得升迁,以及其他种种利益冲突,使得同事之间很自然地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不是一种单纯的真刀实枪的实力较量,而是掺杂了个人感情的好恶、与上司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表面上大家平平安安、和和气气,内心里却可能各打各的算盘。
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职场,有的人遭到了失败,有的人却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既然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要积极地面对竞争,以像雄鹰一样永不服输的心态去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对手,稳坐成功的钓鱼台。
全力以赴才能成为鹰王
老鹰王去世后,枭族内一片混乱,枭族与隼在激烈地争夺统治权,鸟儿分成两派厮杀,不得安宁。鹰王子从远方归来,可没哪只鸟认它。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枭与隼对峙之时,鹰王子一举撕碎了枭王,啄瞎了隼的首领,百鸟吓坏了,纷纷前来朝拜。鹰王子与百鸟盟誓,只要鸟们服从统治,它就保护它们的安全。此时,百鸟哪敢不服?
对鹰来说,成为鹰王是它们的最高目标,为此,它们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鹰王的争夺战中,这样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有了人生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去经营、去实现,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做到这一点。
“塑胶大王”、台湾塑胶企业首脑王永庆是台湾的巨富之一。他所经营的塑胶、纤维和合板等行业共有十多家分公司,资产总值二十多亿美元。但是多年以前,王永庆不过是一家米店的小工,家贫如洗。
王永庆是如何成功的呢?
一次,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演讲时,王永庆谈到了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他说:
“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足奇,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之努力。”
15岁时,王永庆小学毕业被迫辍学,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台湾南部的一家米店做小工。聪明的他每天在完成送米的工作外,还悄悄地观察老板怎样经营米店,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16岁的王永庆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作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开始经营时困难重重,因为附近的居民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好一家一家去走访,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王永庆知道,如果服务质量比不上别人,自己的米店肯定会关门。于是,他全力以赴,在“勤”字上下工夫。他把米中的杂物一粒一粒拣干净,有时为了一分钱的利润,宁愿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他的服务态度使用户非常满意,主动替他宣传,介绍新的客户。接着,王永庆为了改善纯粹卖米的困境,自己开设了一个碾米厂。当时他的隔壁也有一个碾米厂,而且条件比他的碾米厂要优越许多。为了同这家碾米厂竞争,他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业务上终于胜过了那家碾米厂。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王永庆已经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他仍不满足,仍在全力以赴地奋斗着。他看到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弃而不用,为之可惜,就打算废物利用,于是便筹集了50多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个塑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