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会发现,有人日理万机,但他们会拒绝出席那些无关紧要的应酬,也能够通过判断,从一大堆需要花心思处理的事务中,挑出最具价值的几项,而把大部分时间投注在其中。他们往往拥有既定的目标,并且预先设定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而在说话时,也能一针见血地戳破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说出结论。
“忙要忙到点子上”。在现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效率是职业人士创造卓越的关键因素。成功最大的分野在于工作的高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高效益,而不在于工作的数量多少。
如今企业老板提倡最优化原理,就是以最少的消耗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优秀的业绩。职业人士想尽办法为公司创造利润,这样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好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企业员工如果只是为了忙而忙,这样只能把企业推向低效恶性循环的深渊。所以企业的员工应该改变“瞎忙症”,每个人都要学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工作安排细化,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任务,把关注形式转变到关注结果和过程上来。一个健康的人走路虽大步流星,但绝不气喘吁吁;一条正常的流水线人人专注,各负其责,绝对有条不紊;一家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也要依靠每名员工卓有成效地“忙”。
“找”:总是绞尽脑汁找借口,而不是千方百计找方法
拿破仑·希尔说:“找借口掩饰失败,和懒惰的习惯一样古老,而且是成功的致命伤!那为什么人们还乐此不疲?答案很明显:这些借口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
“我不是搞这个的,这项工作我完成不了!”
“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你应该找别人!”
“他们做决定时根本不听我说的,所以这个不应当是我的责任。”
“我从没受过适当的培训来干这项工作。”
……
在工作中,我们总能找到形形色色的借口的为自己开脱,只要能找借口,就毫不犹豫地去找。这种借口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让你不断地为自己去寻找借口,长此以往,你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寻找借口的习惯,任由借口牵着你的鼻子走。这种习惯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使人丧失进取心,让自己松懈、退缩甚至放弃,在这种习惯的作用下,即使是做出了不好的事,你也会认为是理所当然。一旦养成找借口的习惯,你的工作就会拖拖拉拉,没有效率,做起事来就往往不诚实,这样的人不可能是好员工,他们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成功人生。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制造著名的V-8汽车时,他明确指出要造一个内附8个汽缸的引擎,并指示手下的工程师们马上着手设计。
但其中一个工程师却认为,要在一个引擎中装设8个汽缸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对福特说:“天啊,这种计简直是天方夜谭!以我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我愿意和您打赌,如果谁能设计出来,我宁愿放弃一年的薪水。”
福特先生笑着答应了他的赌约。他坚信自己的设想:“尽管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种车,但无论如何,我想只要多搜集一些资讯,并把它们的长处广泛地加以分析和改进,是完全可以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后来,其他工程师通过对全世界范围的汽车引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精心设计,结果奇迹出现了,不但成功设计出8个汽缸的引擎,而且还正式生产出来了。
那个工程师对福特先生说:“我愿意履行自己的赌约,放弃一年的薪水。”
此时,福特先生严肃地对他说:“不用了,你可以领走你的薪水,但看来你并不适合在福特公司工作了。”
那个工程师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很不错,但他却仅仅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就妄下结论,而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广泛搜集相关资讯。不去寻找方法,只是一味地寻找借口。只找借口不找方法的人是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因为一个人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工作找借口,自然就会对工作疏于努力,也不会去自省,不去想办法去争取成功,这样的人自然会一事无成。现在的老板都是很精明的,有谁愿意要一个时时刻刻找借口的员工呢?说到底,一个善于找借口的员工往往会因为糊弄自己的工作而“糊弄”了自己。
IBM总裁老托马斯·沃森说:“人们如此善于找借口,却无法将工作做好,的确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如果那些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欺瞒的人,能将这些精力及创意一半用到正途上,他们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而真正优秀和伟大的人,从来都是不找任何借口,积极寻找问题补救方法的人。
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7月21日下午是最后宣言通过的日子,周总理嘱咐当时的新华社记者下午不必去开会了,就在别墅里拿着最后宣言的初稿等通知,每通过一段就交给电台向北京发一段,会议对初稿有什么修改,就即改即发,等全文发完,就大功告成了。
记者听从总理安排,每等来一个电话,就改正一段,然后用剪刀剪下来送往电台。由于记者的办公桌靠窗,原稿又打在极薄的纸张上,被剪成一段一段的原稿有的被风吹走了,记者没注意,以致发回北京的电文比别的通讯社发的少了好几段。
当发现这个问题时,《人民日报》已经印了24万份。总理知道后,非常生气,发了很大的火。可是当记者怀着极其惶恐的、等着挨批评的心情赶到时,总理只是淡淡地说:“你来了,我气也生过了,火也发过了,不想再说什么了。你到机要室去看看我给中央的电报,然后赶快补救,北京还等着呢。”在向中央亲笔写的电报里,总理一个字也没提到记者,只说他自己“应负失职之责,请中央给予处分”。
周总理对工作认真,不找借口并且敢于负责,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在众多国际国内大事中扮演了很多重要的角色,处理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借口是惯性思维。许多找借口的人,在享受了借口带来的短暂快乐后,起初有点自责,可是,重复的次数一多,也就变得无所谓了,原本有点良知的心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也许,借口所说的原因,正是自己不能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一个人,可以找到很多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开脱,并且互相感染和影响,这极大地阻碍着他们正常潜能的发挥,使许多人未老先衰,丧失斗志,消极处世。对于这些人来说,借口已经“吃掉”了他们做事的希望,这些借口也形成一个个台阶,让他们顺着台阶自然而然地走进无法翻身的无底深渊。
“靠”:一遇到问题就找上司,把猴子成功地转移到上司背
“嘿!老板,你应该做出决定了吧? ”
“你什么时候要解决这件事情?”
“我们什么时候做出决定?”
“我们什么时候要采取行动? ”
“你什么时候才能定夺?”
……
这是在工作中,员工之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员工在工作中一旦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或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时,心里第一个想到的是“上司比我有经验、有能力,他一定知道遇到此类事情应该怎么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不知如何下手的大难题,可在上司那里就是小意思了,上司一定有处理此类问题的丰富经验”、“与其我自己在这瞎琢磨,还不如报告上司”,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在遭遇问题时,能推就推、能靠人就靠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北京世贸天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菲律宾人李昂多就曾遭遇到这样的困扰。
那是李昂多在担任ABB的亚洲区总裁期间,刚开始时,李昂多要求员工当他不在公司时,一旦公司有重大事情一定要给他打电话。结果,无论大事、小事,员工总给他打电话,电话声此起彼伏,让他不但没有办法好好休息,也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思考公司的战略规划。
李昂多发现,公司总有一些员工自己从来不动脑去解决任何问题,而是事无巨细地向自己回报。无奈之下,他只好将“电话制度”取消了。
这个案例所要说明的事实在各个企业都很普遍,下面还有一个例子。
某日,主管走进办公室时,一位下属向这位主管打招呼并说:“早上好,主管!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你看看……”得知事件的由来后,这位主管又再次处身于一个熟悉的处境——他成为问题的知情人,他有责任处理这事件,但他却没有足够的资料为下属即时做决定。最后,他回答:“十分高兴,你让我得知这件事情。但我现在赶着处理另一件事务。让我想想。想到方法后,我将会通知你。”而下属呢,为了确保主管不会忘记这件事,以后他会将头探进主管办公室,欢快地询问道:“怎么样了?”。
威廉·安肯三世和唐纳德· L·沃斯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以“在背上的猴子”的隐喻来分析刚刚描述的事件。主管与下属碰面前,这只“猴子”伏在下属的背上,但两人相谈后,下属成功地让背上的猴子跳到主管的背上。猴子会一直伏在主管的背上,直至主管将它交回所属的拥有者。员工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上司承担了两件原为下属应有的职责:第一,他被下属分派了工作;第二,他被该下属监督,需向下属报告事情进度。因此,他便无言地认同了比他的下属还低的职位,而那些用以处理这只猴子的时间被称为“部属占用的时间”。
公司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特定的职责,员工自己不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去找上司,就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工作责任推到了上司身上。因此,这就导致一种在企业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上司们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应付工作,但他们的下属却没有足够的工作。企业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而每位员工和上司、老板就像是各司其职的零部件,一个零部件超负荷运转,而一些零部件却发挥不了它的实质性作用,这样势必会影响整台机器的运转。更为不幸的是,这些“不动脑筋、懒惰懈怠”的员工,因为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运营,也将面临着被淘汰和替代的命运。
其实,在工作中抱有这种工作态度的员工,无论在哪个企业里、什么岗位上都只能创造平庸的业绩,因为他没有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而“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结果带给老板的人”才能赢得老板的赏识,也才能为自己赢得机遇。下面案例中的赵蕊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赵蕊是一名设计师,供职的是一家大型建筑设计公司。该公司要求设计既要考虑到顾客的要求,也要考虑到施工方的能力,还要考虑到设计者的个性。同时,赵蕊的老总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不要把问题推给任何人。
做设计师,常常要跑工场、看现场,还要为不同的老板修改工程细节,异常辛苦,但赵蕊仍主动地去做,毫无怨言。虽然是设计部唯一一名女性,但她从不因此逃避强体力的工作,该爬楼梯就爬他个25层,该到野外就勇往直前,该去地下车库也是二话不说。
能得到老板的信任,可以自由地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使赵蕊不但不感到委屈,反而挺自豪。有一次,赵蕊要为一名客户做一个可行性的设计方案,时间只有三天,客户的要求很挑剔。
接到任务后,赵蕊看完现场,就开始工作了。三天时间里,她都在一种异常兴奋的状态下度过。她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满脑子都想着如何把这个方案弄好。她到处查资料,虚心向别人请教。
三天后,她带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把设计方案交给了客户,得到了客户的肯定。客户当着老板的面称赞了赵蕊,说她表现很卓越,设计水平一流。
后来老板对赵蕊说:“我知道这次的任务很有难度,本来我想着如果你不能完成,就要把你辞掉,但是你做到了。”
工作中遇到林林总总的问题时,不要幻想逃避,不要依赖他人的意见,要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自己能够判断,而又是本职范围内的事情,大胆地去拿主意,不必全部禀明老板,更不要事事都等着靠上司替自己解决。否则,只会显得你工作无能,也显得老板领导无方。
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具备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去应对工作中随时出现的任何问题。这样你才是一个受老板赏识受企业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