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既定的路径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停滞不前。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习惯透过一再的重复,由细线变成粗线,再变成绳索,再经过强化重复的动作,绳索又变成链子;最后,定型成了不可迁移的习惯与个性。
不找借口找方法不仅是你以一种积极地心态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也就成为了你成功路上披荆斩棘的一把利剑,纵观历史大凡有一番成就的人都是不找借口搪塞别人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事实上,也只有具备了遇事不找借口找方法的意识,才会将一个个困难踩在脚下,进而顺利地一步步迈向成功。很难想象一个凡事不是想着找方法解决问题,而是急着找借口推脱的人能具备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当然,这样的人在一生中也很难取得成就。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使所有生物和所有事物都臣服在环境影响之下的法则。这个法则可能会对你有利,也可能对你不利,结果如何全看你的选择而定。
摆脱羊群效应:用理性克服盲从低效率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个人因为火车要晚点了因此在大街上拼命地跑,另外一个人看到了,虽然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但觉得一定是有什么事发生了,因此也跟着跑了起来。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也都以为有什么事发生了,不断地加入了奔跑的行列。结果整条街的人都在跟着自己前面的人跑,场面相当壮观,不清楚的人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除了第一个人,大家并不知晓自己跑的真正理由,仅仅因为第一个人的奔跑就带动了其他人的跟进。这样满大街的人都成了别人眼里的疯子。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由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然后,一只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一哄而上,你争我夺,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远处还有更好的青草。羊群在一起盲目、散乱、从众而又左冲右撞,如一盘散沙般毫无效率可言是羊群的惯常特性。
于是,人们就用羊群来比喻没有自己的判断力、经常盲从的普通大众。而这些所谓的“羊群”,做起事情来是没有效率可讲的。下面的阿尔伯特的一段亲身经历就是对此的一个诠释。
阿尔伯特是美国著名的演说家及作家,每天都要乘飞机或者火车到世界各地去采访、演讲。有一次,他应邀到日本去演讲,搭乘大阪往东京的新干线,在快到横滨时,由于铁路的转辙器出现了故障,被迫停驶。车长在车内广播:“各位旅客,对不起,由于铁路临时出现了故障,要暂停20分钟左右,请各位旅客稍候,谢谢!”阿尔伯特是个急性子的人,刚开始有一些烦躁不安,电车停驶20分钟,对于一个注重效率,时间又十分宝贵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但是20分钟过去,并且都快30分了,电车一点儿也没有要发动的迹象。正当他越来越焦躁不安时,车内又再度广播:“很抱歉,请再稍候一会儿。”故障修理大概很费工夫吧!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他改变了惯常的想法,心想,焦躁也无济于事,不如找些别的事做。
阿尔伯特在看完手边的报纸杂志和书后,就去拿备置的《时事周刊》开始阅读。车内的乘客,大概有很多是忙人,他们焦躁地到处走动,向车长询问一些事情。阿尔伯特回忆这次特别的经历时说:“电车由原先预定的延迟时间20分钟,变成一小时、两小时,最后慢了三小时,因此抵达东京时,我几乎看完了那本报道前总统卡特全貌的《时事周刊》。
“假如火车依照时间准时到达东京,或许我就无法获得有关前卡特总统的详细知识。而且,假设我又是位没有‘游戏’和‘从容’心态的人,这三小时,除了焦躁不安,不断抽烟外,就没有什么事好做了。”
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敏锐的判断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阿尔伯特没有像其他乘客一样陷入时间的紧迫感中,让速度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浮躁,而是用自己的理性克服了盲从的心态。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阿尔伯特的这种做法都是我们的榜样。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步调已经变得越来越快。走路要快,吃饭要快,说话做事都很快,就连排队买电影票或是快餐时,也毫不例外地要求自己抢得先机。我们从不满足于现有的速度与效率,不断地寻找加速的新方法,并且从这种高度的紧张中获得极大的快感。
而在现代职场中,一旦染上了这种“速度病”,我们就会迷失在毫无间隙的忙碌之中,失去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理智。为了准时完成任务总是疲于奔命,最终却往往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工作中错误百出,这时才后悔莫及:“要是我当时多花点时间就好了。”这是一种快节奏但并非高效率的体现,是我们工作中的一大忌讳。
阿尔伯特无疑是现代效率社会的佼佼者,这一点从他蒸蒸日上的事业和忙碌的身影就可以看得出来,然而自从他有了这次电车上的经历之后,他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及时地从社会以及身边的人一起营造的追求效率的氛围中走出来,以一种从容的心情来面对自己的工作,不要时刻都让效率之弦绷得太紧,否则就容易为自己带来过多的压力和挫败感。这样,工作就成了摆脱不掉的包袱,同时也毫无效率可言。
一位西方评论家说过:“效率被视为这个时代对人类文明的最伟大贡献。效率被视为一种永远追求不完的力量,人们不可能达到的极致。”但是整天忙碌并不一定有效率。效果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成正比。强迫自己工作、工作、再工作,只会耗损自己的体力和创造力。如果你对所有日常运作的实务都过度投入,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若出现这种状况,为了真正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尝试放慢脚步,放轻松,不要再增加已经被误导的实务作业。
奥卡姆剃刀出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公元14世纪前期,从法国的一所监狱中逃出一个叫威廉,出生于英国奥卡姆的囚犯。人们叫他“奥卡姆的威廉”。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天主教教士,人称“驳不倒的博士”。
那时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一个犯人越狱算不了什么大事,可是这个人非比寻常,他曾在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由于威廉发表的言论有许多与当时的罗马教廷不合,因此被囚禁在法国的监狱。在狱中过了四五年,他找到机会逃了出来,跑到巴伐利亚去找那里的贵族,他给贵族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你用剑保护我,我用笔保护你。”于是正在和教廷闹别扭的贵族立刻收容了他。随后他著书立说,声名远扬。他当时非常厌倦“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他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剔除”。
这也就是他所谓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即人们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这把剃刀刚一出鞘,就显示了巨大无比的威力,剃去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剃秃了活跃了一千年的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揭开了全世界现代化新的一页。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早已超越了原有的领域,具有了更广泛、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简化问题,避免冗繁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曾任苹果电脑公司总裁的约翰·斯卡利说过,“未来属于简单思考的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采取简单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解决问题,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简化问题时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威斯门豪斯电器公司董事长唐纳德·C·伯纳姆在《时间管理》一书中提出自己提高效率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应该问自己三个“能不能”:
“能不能取消它?”
“能不能把它与别的事情合并起来做?”
“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取代它?”
在这三个原则指导下,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就能把复杂的事情简明化,办事效率有很大提高,不至于迷惑于复杂纷繁的现象,处于被动忙乱的局面。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决心放弃不必要或者不太重要的部分,并且把重要的事情也进行有序化。
简化问题是我们简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正确地组织安排自己的活动,首先就意味着准确地计算和支配时间,虽然客观条件使得你一时难以做到,但只要你尽力坚持按计划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并就此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你就一定能赢得效率。
除此之外,冗繁也是效率管理的大敌。要出色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就应当学会把握事物的重点,化繁为简。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宝洁公司,其制度就具有人员精简、结构简单的特点。宝洁公司强烈地厌恶任何超过一页的备忘录,推行简单高效的卓越工作方法。曾任该公司总裁的哈里在谈到宝洁的“一页备忘录”时说:“从意见中择出事实的一页报告,正是宝洁公司作决策的基础。”
他通常会在退回一个冗长的备忘录时加上一条命令:“把它简化成我所需要的东西!”如果该备忘录过于复杂,他会加上一句:“我不理解复杂的问题,我只理解简单明了的。”
其实,将所了解的事情用“一页备忘录”表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需要对事情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二是要把所得到的材料反复研究,“了然于胸”,然后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代表性、本质性的东西来。如何衡量是不是“吃透”了,一个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能不能用“一页备忘录”概括你要讲的或写的内容。如果做到了,说明吃透了。反之,则说明述者对所说或所写的内容仍然是心中无数,无论怎么表述都是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化繁为简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马上行动,追求简单,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反之,任何事都会对你产生威胁,让你感到棘手、头痛,精力与热情也跟着低下。就像必须用双手推动一堵牢固的墙似的,费好大的劲儿才能完成某件事情。化繁为简,可以让你的工作变得可行,你的信心也会跟着大增。